民间社会的拟亲属关系研究——以河南省J村“认干亲”现象为例

2011-08-15 00:45丛晓峰
中共济南市委党校学报 2011年2期
关键词:亲属现象农村

黄 岩 丛晓峰

民间社会的拟亲属关系研究
——以河南省J村“认干亲”现象为例

黄 岩 丛晓峰

拟亲属关系是亲属关系的人为延伸形式,其在民间社会中普遍存在,尤其以“认干亲”现象最为典型。这种关系在民间社会的各个方面都扮演着重要角色,具有自身独特的社会功能。在强大的现代化浪潮的冲击下,很多传统的仪式符号都已经消失,认干亲现象不但没有消失,反而得到加强。究其原因,一方面是因为这个传统习俗本身固有的保守性和传承性,另一方面是因为它所产生的功能满足了农民最基本最具体的生产资料的需求,因此说这种现象符合民间社会的实际需求。

拟亲属关系;民间社会;认干亲

亲属关系是一种以家庭为核心单元、建立在血缘或婚姻基础上的关系,它是存在于一定的婚姻家庭中。换言之,亲属关系是在血缘关系和姻缘关系基础上形成的,而民间社会还存在一种以业缘、地缘等为基础的社会关系,人类学称之为拟亲属关系。拟亲属关系是用亲属称谓语来称呼无实质性亲属关系的其他社会成员,它是亲属关系的延伸形式。通俗地说,拟亲属关系就是“不是亲人,当做亲人;不是长辈,权当长辈”的社会现象。这种现象在民间社会中存在,如认干亲、结拜兄弟等。

拟亲属关系形成的一种方式是社会成员通过某种仪式同与自身没有任何血缘、姻缘关系的其他社会成员结为亲属关系,双方形成一定的权利、义务关系,如结拜兄弟等;还有一种是社会成员在某些特定场合用表示亲属的称谓称呼同自己没有任何亲属关系的其他社会成员。本文主要关注农村比较典型的一种具有一定权利和义务关系的拟亲属现象——“认干亲”,通过对J村认干亲现象的研究,分析其存在的社会功能。

一、社区概况与认干亲现象

J村共有120多户人家,600多口人,主要有三个姓氏:简、吴、黄,其中简姓有80多户,是村中大姓,势力相对较强。在该村调查发现,村内60%的已婚男性和40%的青年男性村民都结交过拟亲属关系,而其中普遍存在的拟亲属关系是认干亲,40%的村民(存在拟亲属关系的)认过干亲。

J村位于河南省与安徽省的交界地带,虽然隶属于河南省,但是与安徽省X村仅有一河之隔,而且离安徽省的县市集镇更近,所以村民经常到河对岸的集市去赶集买东西。以前过河只能坐小船,后来两省的政府共同出资修建了小桥,这本是一项便民工程,但却成了相邻两村产生矛盾的导火索。小桥建成之后,由于J村村民经常过河去对岸集镇,X村村民便在桥头设置关卡,索要过桥费,两村为此常发生冲突。

农村里称结成干亲关系为“打契家”。打契家,是指两位年龄相仿且没有任何血缘、姻缘关系的同性社会成员,通过某种特定仪式后彼此形成一定的权利和义务关系,并以二人为中心扩散开来的一系列拟亲属关系。一般是已婚的男子与自己年龄相当的同性同学、同事或者朋友结成契家关系,相互约定一方已有的孩子称另一方夫妇为“干爹”“干娘”。现在一些未婚的男子也会与关系要好的朋友打契家,双方约定认一方未来的孩子为“干儿子”或者“干女儿”。受传统重男轻女思想的影响,农村认干亲的孩子一般都是男孩。在12岁之前,孩子每年在过生日的时候都要去干爹家走亲戚、送礼品,这称为去“上锁”。干娘就用红绳和麦秸秆拴上铜钱(铜钱的个数依孩子的年龄而定),铜钱要砸上眼后做成一个圈,称为“锁”,戴在干儿子或干女儿的脖子上,类似鲁迅笔下闰土脖子上的银项圈,意寓着保佑孩子健康。此外,每年干爹都要给孩子买套衣服,从头到脚,包括帽子、袜子、鞋这些小件都必须有。这样的行为一直延续12年,到第12年就是一个比较隆重的时刻,称为“开锁”。这个仪式要在干爹的父母家举行,首先把之前干娘每年编的“锁”放到一个黑炭盆中,用火烧过之后孩子要用筷子把“锁”一个一个地挑出放到瓷碗里。然后孩子要给“干爷爷”敬上三碗白酒,“干奶奶”则把挑出的“锁”放进一个红色带绣花的香囊中,这个香囊要一直挂在孩子的床头以辟邪。开锁的象征意义是买个锁把人拿住,不让阎王爷抓走,民间俗语称:“亲娘锁,晚娘开,打扮干儿活一百。”开锁之后孩子就可以无灾无难的安心生活了。如今,这种仪式在农村也不多见了。

二、认干亲现象的特征

1.仪式性。首先,认干亲的双方必须通过某种仪式来结交拟亲属关系,一般是主动结交一方,在征得对方同意后,选择一个节日(一般是过年),准备好礼品(通常要有一只鸡)到对方家中做客,吃过饭后,双方即结为干亲,以后逢年过节相互往来,彼此到对方家中做客。家里有婚嫁、丧葬、节庆、生日等重大事情时,相互帮助。如果结交干亲的双方均为未成年人,则须经双方家长同意后,主动方在家长带领下到另一方家结为干亲。其次,如果主动方已婚,且有孩子,则另一方每年都要给“干儿子”或“干女儿”编锁、买衣服。当孩子满12周岁时,干爹家要为其举行隆重的“开锁”仪式,以保佑孩子健康成长。

2.称呼的变化。两人结为干亲后,双方不管年龄差距,没有长幼之分,地位相等,彼此以契家相称,以契家相待,并将对方的亲属视为自己的亲属,将对方的父母兄弟等亲属也以“爸、妈、哥、弟”等称呼。有时为与自己亲属的称呼相区别,通常也在亲属称谓前加“干”字,如契家的父亲称为“干爸”,母亲称为“干妈”等。

3.参与人数不限。认干亲一般是在两人之间,有时一人可以结两三位干亲,即甲和乙结为干亲后,甲和丙再结为干亲,然后甲又和丁结为干亲,乙、丙、丁三人可能不认识,但是由于甲的关系,如果他们有机会见面仍然以干亲相称,当然乙、丙、丁三人之间的干亲关系更多的是名誉上的,没有彼此的权利和义务关系。这种多人结为干亲的现象称为“共干亲”,但是“共干亲”的现象在农村社会中存在的并不多,偶尔会有三人“共干亲”的现象,即甲与乙,甲与丙。四人共同的现象现实中几乎没有。这与农村中另外一种拟亲属现象——结拜不同,结拜可以三人或四人甚至更多人结拜,而且参与的人都是同时同地结拜,如三国演义中的桃园三结义。

4.情境性。在农村,两人能结为干亲的情境和过程并不完全一样。通常有以下三种情况:第一种是命中注定要结交干亲。一些孩子在小时候体弱多病,算命先生算出其命中需要结交干亲,于是长辈便寻找与其年龄相仿,且没有任何血缘、姻缘关系的同性小孩,征求对方父母同意后,通过仪式将这两个小孩结为干亲。我们称这种情况为命运型。当然,现在这种情况在农村已经不存在了。

第二种情况是双方的家长或长辈,无意中发现两位年龄相仿,且没有任何血缘关系的同性小孩在某些方面非常相似,如长相、性格等,便共同商议将二人结为干亲。我们把这种情况称为相似型。

第三种情况是小孩自己在平时玩时结识非常要好的非亲属关系的同性小孩,或者是在青年时期成长过程中(如上学时代)遇见与自己志同道合的同性朋友,便征求父母同意,二人结为干亲,称之为志同型。

由此可见,结为干亲的情境和过程是不一样的,每一种情境下的干亲都具有自身独特的社会功能,对干亲关系的影响也有差别。一般志同型的干亲之间关系会更好,往来会更频繁,相处时间也更长久。其他两种情况的干亲关系相对比较生疏,通常情况下,只是在家里有婚嫁、丧葬、节庆、生日等重大事情时,干亲之间才会来往比较密切。在命运型的干亲中,平时之间来往很少,尤其长大或娶妻生子后来往更少,甚至自然而然的中断,这种状况下干亲只是个虚名。

5.功利性趋向。“打契家”没有地域限制,干亲一般是在一起工作生活一段时间,两者聊得投机,希望感情能有更进一步的发展。干亲是不限数目的,只要两人关系亲密就可以。认干亲最初的目的并不在于能对日常的家庭生产生活有多大帮助,只在于情感上的需要和对孩子成长的关心。但是,随着社会的发展,人们越来越追求利益最大化,单纯的情感交流已经满足不了人的需求,凡事都遵守着利益至上的原则。当前的认干亲更多的是带有一些功利性色彩,村中有些人常对孩子说:“爸妈一辈子都是个农民,干农活的料,你得跟干爹多走走,以后能用得着。”现在农村中的干亲大多都是村民在外出打工的时候认识的,只在春节时走动,在困难时金钱、物质救济。

三、认干亲现象的功能

1.抚育儿童。传宗接代是每个家庭都很重视的一个问题。村民“打戚家”都是为了消灾免祸,让孩子健康成长。在贫苦年代,养活一个孩子很不容易,父母找算命先生,结交拟亲属,让孩子得到更多的关爱。对体弱多病的孩子,一个家庭在经济上往往很难承担得起,拟亲属关系的建立也可以缓解家庭的经济负担,减轻心理压力。

2.弥补匮乏的亲属关系。随着独生子女增多,农村中的亲属关系网络密度降低,浓度减小,农村社会亲属关系也处于匮乏的状态。在农村很多家庭大事都需要亲属的帮助,如婚丧嫁娶等。亲属关系减少就更加依赖于拟亲属。而且现在农村还是很注重发展家族势力,壮大家族力量,拟亲属关系的建立满足了这种传统思想的要求。农村社会依然是按照费孝通先生所提出的“差序格局”来组织生活,社会关系是“像投掷石子于水面一样,以己为中心向外划出远近亲疏的圈子”。血亲、姻亲关系是靠近圆心的最里层,拟亲属关系则是接近圆心,是用来补充亲属关系,如水波可以一层一层地往外推展开来,是圆心与外层联系的桥梁和中介。

3.增强个体认同感。个体无法直接依附于社会,个体与社会之间的中介主要依靠非正式关系,而拟亲属关系就是非正式关系的一种重要形式,它建立起个体与社会的桥梁,使个体能够较好的融入到社会中,形成个体对社会的认同感。通过传统的人际交往和伦理将自我与他人联系在一起,从而形成一个个相互束缚、相互依靠的关系网络。

4.教化功能。拟亲属团体要求其成员必须符合一定的条件,同时还强调自身的团队意识、要求诚信待人、培养顽强的意识等。结成干亲的双方经过长时间相处,彼此都比较了解。为人品质恶劣者就会被孤立,也没人愿意跟他结交干亲。父母在为孩子寻找干亲时,也会考虑对方的条件,包括是否通情达理、是否诚实善良、是否有不良习惯等,以免自己的孩子受其影响。玩伴或同龄人中声誉不好者,很少有人愿意与其结为干亲,即使因父母压力而认干亲,他们也会对其产生排斥心理,久而久之干亲关系就会变得淡薄。这种教化功能对儿童的成长造成极大的影响。

5.凝聚功能。当一个群体受另一个群体的冲击时,当群体的生存出现了不稳定和危机时,拟亲属关系对本群体的整合功能就表现得更为突出,其将成为凝结群体内部关系的重要力量。

J村的拟亲属关系之所以如此发达与其自身所处的生存环境有极大关系。这种环境不仅包括独特的地理环境,还包括复杂的社会环境。J村位于河南省和安徽省的交界地带,由于受语言、风俗等各方面影响,与邻村即隶属于安徽的X村经常发生冲突。在冲突中,为了维护本村利益,村中的年轻人必须团结一致。在本村与外村产生矛盾时,村里的每一位年轻人都有义务相互帮助。拒绝帮助他人者,今后在他家有困难时,村里人同样不会帮助他。这种帮助正是建立在本村特有的拟亲属关系基础上的,如“干亲”等。农村中这些拟亲属关系的存在,不仅将一个家族,甚至将几个家族或整个村子都紧密地结合为一个整体。

认干亲现象作为一种拟亲属关系,有其自身的特性,尤其是突出的地方性。在强大的现代化浪潮的冲击下,很多传统的仪式符号都已经消失,认干亲现象不但没有消失,反而得到加强。究其原因,一方面是因为这个传统习俗本身固有的保守性和传承性,另一方面是因为它所产生的功能满足了农民最基本最具体的生产资料的需求,因此说这种现象符合民间社会的实际需求。

作为一种普遍存在于民间社会中的拟亲属关系,认干亲现象在农村的社会生活中发挥着至关重要的作用,这种作用尤其体现在弥补亲属关系的匮乏和增强村落凝聚力上。

黄岩,济南大学硕士研究生;丛晓峰,济南大学社科处处长,教授(邮政编码 250014)

C912.68

A

1672-6359(2011)02-0097-03

(责任编辑 马晓黎)

猜你喜欢
亲属现象农村
农村积分制治理何以成功
“煤超疯”不消停 今冬农村取暖怎么办
它们离“现象级”有多远
English Abstracts
你能解释下面的现象吗
狗也怕醉汉
猜谜语
精神分裂症患者一级亲属认知功能调查
奇异现象传真
在农村采访中的那些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