袁 宏
“阳光体育”的美学阐释
袁 宏
“阳光体育”是提高青少年健康水平的一项重要举措。为了保障其长期有效的开展,不仅需要改善硬件环境、丰富方式方法,而且需要树立正确观念,深入解读其丰富内涵。“阳光体育”作为一个理念,不仅具有一定的历史传承性和鲜明的时代特色,而且蕴含着丰富的美学内涵。“阳光体育”倡导了一种生理健康、心理健康、具备一定社会适应能力的多维健康观,倡导了以人为本、回归自然的生命观,倡导了内在与外在和谐统一的人格美观念。“阳光体育”美学思想的阐释,在一定程度上为其可持续发展提供了理论依据。
体育原理;“阳光体育”;健康观;生命观;人格美
“阳光体育”是为切实提高全国亿万学生体质健康水平而提出的一项重要举措。[1]通过对相关研究资料的综合分析,可以看到,活动开展4年来尽管取得了显著的成效,青少年的健身意识得到了进一步加强,健身活动在全国各地也呈现多元化态势,但部分地区仍存在流于形式、长效机制缺乏保障等问题。“阳光体育”长期有效的开展,不仅需要研讨活动开展的硬件环境、师资力量、方式方法等方面的问题,更需要正确解读其丰富意蕴,并将其作为一个重要理念进行广泛宣传,使其深入人心,从而汇聚社会、学校、家庭等各方面的力量,为活动的开展营造和谐的人文环境,提供强劲的内在动力。本文深入分析了“阳光体育”理念的内涵,并从多维健康观、回归自然的生命观、内在美与外在美相统一的人格美三个方面阐释这一理念所蕴含的美学思想,为活动的组织宣传提供开阔的视野和坚实的理论支撑。
“阳光体育”这一举措的提出,有着深厚的历史基础和多方面的现实依据,因此,对“阳光体育”内涵的分析,不仅需要分析其具体的目标、任务以及实施的方式方法,而且需要结合其历史传承性、现实必要性进行深入解读。
《关于开展全国亿万学生阳光体育运动的决定》、《国家学生体质健康标准》、中央7号文件等有关“阳光体育”的重要材料,对其目标、内容等方面进行了明确的界定,为其内涵的把握提供了理论基础和政策依据。“阳光体育”的内容具体包括以下三个方面:
首先,明确了“阳光体育”运动开展的目的和具体目标。“阳光体育”的目的是切实提高全国亿万学生的体质健康水平。为了增强其可行性和实效性,相关领导机构和职能部门进一步明确了其具体目标,即“达标争优、强健体魄”,并对具体标准即《国家学生体质健康标准》从实施的时限、人员比例等方面作了具体规定。
其次,为了确保“阳光体育”长期有效的开展,在明确了其工作内容的基础上,对相关工作的开展进行了具体的部署。“阳光体育”工作的主要内容是全面实施《国家学生体质健康标准》,具体包括以下几个方面:一是建立和完善《国家学生体质健康标准》测试结果记录体系。《国家学生体质健康标准》分别规范了不同年级、不同性别学生体质测评的具体项目及标准,并通过测评结果记录全面把握学生体质状况,为学生体质的提高及“阳光体育”的开展提供及时有效的反馈信息。二是建立了完备的激励机制。《国家学生体质健康标准》规定,对通过《国家学生体质健康标准》测试,达到合格或优秀等级的学生,颁发“阳光体育证章”和“阳光体育奖章”,激励学生体育锻炼的积极性;建立《国家学生体质健康标准》通报制度,对各级“阳光体育”组织机构工作开展情况进行监督、指导。[2]
同时,围绕《国家学生体质健康标准》的有效实施提出了“阳光体育”开展的有效方式,一方面与体育课教学、课外体育活动组织相结合,另一方面加强宣传力度,为“阳光体育”的开展营造良好的舆论氛围,从而调动全社会的力量,共同促进其长期有效的开展。
综观中国近现代体育发展史,“阳光体育”是对近现代青少年体育教育观念的继承与发展。“体育”这一概念产生于西方,中国近现代体育发展的历程受西方体育的影响颇深。在中国遭受外敌侵略的近代,爱国人士认识到要想振兴中华民族,抵抗外敌,必须增强国民体质,在“中学为体,西学为用”思想的指导下,逐步引入了西方体育。“体育”在引入中国之初,多指通过西方运动项目的锻炼以强身健体。新中国成立之后,以毛泽东体育思想为指导,推行的第一个全民体育基本制度是“劳卫制”。“劳卫制”是“准备劳动与卫国的体育制度”的简称,其目的“在于使国民体育运动广泛、经常地开展,使国民成为健壮、勇敢、坚毅和乐观的祖国建设者和保卫者。”[3]“劳卫制”立足于国家安定仍存在隐忧的国情,传承了近代体育保家卫国的思想。“劳卫制”采用量化方式建立了一套系统的项目标准和测验规则,对于全民特别是青少年身体素质的提高取得了显著的成效。“劳卫制”之后,《青少年体育锻炼标准》成为规范、提高青少年身体素质的重要依据。针对新时期青少年体质有所下降的现状,党中央国务院传达了《关于加强青少年体育增强青少年体质的意见》,并提出了开展“阳光体育”运动的举措。
“阳光体育”继承了新中国的体育思想和实施经验,其历史继承性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第一,“阳光体育”传承了毛泽东“健康第一”的指导思想。“阳光体育”是针对青少年身体素质下降的现状而提出的,中央7号文件指出:“广大青少年身心健康、体魄强健、意志坚强、充满活力,是一个民族旺盛生命力的体现,是社会文明进步的标志,是国家综合实力的重要方面。”青少年身体素质下降的状况得不到改善,将影响国家和民族的未来。从个人角度来看,青少年时期是身心健康和各项身体素质发展的关键时期。青少年的体质健康水平关系到个人的健康成长和终生的幸福生活。[4]“阳光体育”把切实提高全国亿万学生的体质健康水平作为根本目的,传承了以人为本的思想,体现了对青少年深切的人文关怀。第二,“阳光体育”传承了“劳卫制”的量化测评方式和激励制度。由于“劳卫制”根据年龄、体能、性别的差异将参与者分成不同的级别、组别,目标明确,便于实施,在很多学校、部队、机关单位等掀起了轰轰烈烈的锻炼热潮,较好地实现了活动开展的目的。“阳光体育”同样提出了明确具体的锻炼标准,“将用3年时间,使85%以上的学校能全面实施《国家学生体质健康标准》,使85%以上的同学能做到每天锻炼一小时,达到《国家学生体质健康标准》及格等级以上。”量化测评方式和激励制度对“阳光体育”的有效开展具有一定的保障作用,特别是“阳光体育”开展初期,人们受应试教育观念的影响,对“阳光体育”理解不够深入,具体的量化标准有助于测评其实施效果,激励制度的实施则有效地激发了青少年参与的主动性、积极性,从而为“阳光体育”的实施起到保障促进作用。
“阳光体育”不仅是对中国近现代青少年体育观念的继承与发展,而且摈弃了传统观念中“全盘西化”的思想,立足当代中国国情,体现了新时期青少年体育教育的特色。
首先,“阳光体育”是新时期提高素质教育水平的有效方式。目前影响青少年体育锻炼的观念因素主要源于应试教育。应试教育观念致使教育成为考试分数的代名词,学生成为考试的机器,在考试中不受重视的体育被边缘化,从而形成学生轻视体育、不爱运动的现状,学生的身体素质也必然受到了严重影响。“阳光体育”的实施将学生的身心健康放置在第一位,是新时期人文思想在青少年教育上的具体体现。“阳光体育”的提出对清除残留的应试教育观念起到了重要的推动作用。其次,“阳光体育”是对科技异化思想的反拨。物质条件优越的现代生活在提高青少年生活质量的同时,也滋生了他们耽于享受的心理。而电子技术的突飞猛进和电脑的普及,致使部分学生沉溺于网络生活。种种迹象表明现在的学生户外运动已减少,课余时间大多依赖于电脑、手机、随身听等电子产品。科技产品在丰富学生生活的同时,也存在学生为科技所左右一面。“阳光体育”针对这一现状,提出“走向操场、走进大自然、走到阳光下”,[5]以有效地摆脱科技对学生生活的异化。
“阳光体育”运动的广泛开展,使其由一项举措逐渐衍化为一个理念,为青少年以及社会上其他群体的健康生活注入了新鲜活力。作为一个理念,其价值不仅仅体现在体质健康方面,而且包含了丰富的社会价值、精神价值和美学思想。从美学的角度分析,“阳光体育”体现了回归自然的人本观念,倡导树立多维健康观,注重培养青少年内在与外在和谐统一的人格美观念。
“阳光体育”不仅可以提高青少年的身体素质,而且对青少年心理素质的提高、对社会的感受能力与适应能力等都有很大的帮助,从而改变了传统狭隘的体育观和健康观,将体育与青少年综合素质的提高统一起来,并渗透到青少年教育的各个领域,成为青少年素质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
首先,“阳光体育”的健康观以“健康第一”为指导思想,将身体健康作为教育之本。“阳光体育”是基于近年来青少年身体素质下降的状况而提出的,运动开展亦是以提高身体素质为主要的任务、目标。“阳光体育”健康观以身体健康为基础,体现了其对传统健康观的继承,突出了“体育”的健身功能。其次,“阳光体育”丰富了传统健康观的内容,重视心理健康对青少年成长的重要性。针对青少年身体素质的下降,“阳光体育”探究了造成这种现状的直接原因,即青少年的心理状况。目前,青少年大多为独生子女,由于沟通的缺乏,其心理问题日益突出,“阳光体育”倡导走出狭隘的自我,通过运动、沟通来有效地缓解青少年的心理问题。其三,“阳光体育”理念倡导青少年以积极的态度面对社会,成为对社会有用的人才。“阳光体育”健康观改变了过去将德育、智育、体育、美育根据人们重视程度的不同依次排序的思想,而是将体育与德育、美育、智育紧密结合在一起,四者相辅相成,相互渗透,从而将健身与综合素质的培养融为一体。
首先,“阳光体育”理念是对人本思想的继承与发展。与西方重视个体的人本思想不同,中国古代的人本思想具体表现为民本思想,个体的利益不受重视,个体要服从集体的需要。中国近年来的应用教育观念则是中国古代民本思想的一种变形。在应试教育观念影响下,学习成为青少年的首要任务,青少年成为应试教育的试验品。青少年作为独立个体,其成长过程中的种种需要被漠视、排斥。“阳光体育”将“幸福生活一辈子”作为最高目标,体现了对生命的关注,是对阶段性的应试教育观念的超越。“阳光体育”以人本思想为理论基础,强调教育以青少年个体为中心,并加大行政力度,逐步实现应试教育向素质教育观念的改变,真正为青少年的健康成长营造了一个积极向上、宽松自由的人文环境。同时,“阳光体育”突破了学校体育教学的种种限制,调动青少年健身的积极性,激发他们运动的兴趣,充分发挥个体的创造性,逐步形成适合自身特点的健身习惯,从而确立终身体育观念。
其次,“阳光体育”理念中“阳光”一词彰显了回归自然的思想。电子高新技术的发展和物质水平的提高,网络占据了大部分青少年的课余时间。部分青少年沉溺于网络游戏,严重影响了他们的身心健康。不论是应试教育观念下学生两点一线的封闭生活,还是沉溺于网络游戏的虚幻生活,都将青少年挤压成单维的存在,并将其与外界隔绝开来。“阳光体育”以对生命的关注,倡导“走向操场、走进大自然、走到阳光下”,将青少年由封闭、虚幻的生活境界中带到“阳光”之下,回归大自然,回归真实的生存环境。“阳光体育”蕴含了对现代社会中人的异化现象的批判,以超越的眼光为现实生活定位,从而为青少年树立正确的生命观。
青少年是人生观形成的关键时期,“阳光体育”从实践的角度积极倡导美的人格,有助于青少年树立积极向上的人格美观念。
首先,针对目前青少年身体素质下降的状况,“阳光体育”提出建立正确的健美观,激发青少年体育锻炼的自觉性和积极性。“阳光体育”的提出有着深刻的现实依据,《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加强青少年体育增强青少年体质的意见》中指出:“近期体质健康监测表明,青少年耐力、力量、速度等体能指标持续下降,视力不良率居高不下,城市超重和肥胖青少年的比例明显增加,部分农村青少年营养状况亟待改善。”“阳光体育”针对青少年身体素质和形体存在的问题,提出身体健康与形体优美相结合的健美观。一方面,通过参加体育锻炼,逐步提高耐力、力量、速度等基本素质,为外在的形体美奠定基础。另一方面,通过均衡营养、合理膳食、用眼卫生等方面,有效的改善青少年身体发育过程中出现的营养不良、超重肥胖、视力不良等问题。“阳光体育”的健美观为青少年塑造了身体健康、外形俊朗的外在美,从而有效的改变青少年追求时尚过程中出现的种种审美观念的偏颇。
其次,“阳光体育”以体育为切入点,重视培养青少年的内在美,追求健康美与内在美和谐统一的人格美观念。“阳光体育”所倡导的美的人格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的内容:第一,培养青少年平等的价值观念。“阳光体育”提倡举办形式多样的运动会,改变了运动会传统意义上的精英意识,提出让每个学生参与进来的观点,通过健身运动树立青少年平等的价值观,同时增强他们的集体荣誉感。第二,加强意志的磨练,培养青少年坚强的人格。针对目前青少年物质条件优越怕吃苦的现象,“阳光体育”提倡在运动过程中逐步培养自立能力,锻炼青少年的意志。第三,培养青少年健康向上的生活观念。“阳光体育”与德育、审美素养教育相结合,注重培养青少年的道德素养和审美素养,帮助青少年树立积极向上、开拓创新的生活观念。
综上所述,“阳光体育”打破了德育、智育、体育、美育等的分界,以体育为切入点建立一个大的教育观念,成为素质教育的有效方式之一。“阳光体育”以人本思想为基础,建立了身体心理健康、社会适应能力强的多维健康观,倡导了健康、阳光的生活方式和积极向上、开拓创新的生活观念,树立了身体健康、外形俊朗的外在美与坚强、自信、健康向上的内在美相统一的人格美观念。对“阳光体育”美学内涵的阐释为充分发挥“阳光体育”在素质教育中的作用提供了理论基础。
[1]教育部,国家体育总局,共青团中央.关于开展全国亿万学生阳光体育运动的决定(教体艺[2006]6号)[Z].2006.
[2]刘海元.关于开展阳光体育运动若干问题的探讨[J].体育学刊,2007,(11):11.
[3]杜永镇.我参加“劳卫制”锻炼的一点回忆[J].体育文史,2000,(5).
[4]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加强青少年体育增强青少年体质的意见(中发[2007]7号)[Z].
[5]教育部,国家体育总局,共青团中央.关于全面启动全国亿万学生阳光体育运动的通知[Z].2007.
袁宏,山东体育学院体育社会科学系副教授,博士(邮政编码 250102)
G802
A
1672-6359(2011)02-0094-03
(责任编辑 马晓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