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克思恩格斯的利益思想概述
——基于《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的解读

2011-08-15 00:44夏文贵李维昌
中共云南省委党校学报 2011年5期
关键词:物质利益共同利益阶级

夏文贵 李维昌

(云南大学 研究生部,云南 昆明 650091)

马克思恩格斯的利益思想概述
——基于《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的解读

夏文贵 李维昌

(云南大学 研究生部,云南 昆明 650091)

利益是唯物史观的重要范畴,正是基于对利益问题的深刻探析,马克思恩格斯建构了历史唯物主义体系。基于对马克思主义创始人经典文本的梳理,可以得知,马克思恩格斯的利益思想包括物质利益论、阶级利益论、利益矛盾论和全人类共同利益论。

马克思;恩格斯;利益思想;概述

马克思主义创始人关于利益问题的核心阐述分散于各部成熟著作,如《神圣家族》、《共产党宣言》、《德意志意识形态》、《资本论》中,立足于这些经典文本基础上,通过对其关于利益问题的阐述的系统梳理,可以概括出马克思恩格斯的利益思想主要包括物质利益论、阶级利益论、利益矛盾论和全人类共同利益论四个方面。

一、物质利益论

1、物质利益是人类一切活动的根本动因。马克思深刻地指出:“人们奋斗所争取的一切,都同他们的利益有关。”①恩格斯也说:“鄙俗的贪欲是文明时代从它存在的第一日起直到今日的起推动作用的灵魂,财富……是文明时代唯一的、具有决定意义的目的。”②

在社会历史领域,立足于唯物史观视域可知,人类活动的根本目的和动因是与人们日常生活息息相关的物质生产活动及其交换关系,即物质利益及其关系。恩格斯在分析和批判唯心史观的基础上对此做出了系统、完整的分析:“以前所有的历史观,都以下述观念为基础:一切历史变动的最终原因,应当到人们变动着的思想中去寻找,并且在一切历史变动中,最重要的、决定全部历史的是政治变动。可是,人的思想究竟从哪里来的,政治变动的动因是什么——关于这一点,没有人发问过……现在马克思则证明,至今的全部历史都是阶级斗争的历史,在全部纷繁复杂的政治斗争中,问题的中心仅仅是社会阶级的社会的和政治的统治,即旧的阶级要保持统治,新兴的阶级要争取统治。可是,这些阶级又是由于什么而产生和存在的呢?是由于当时存在的物质条件,即各该时代社会借以生产和交换必要生活资料的那些条件。”由此,马克思主义创始人突破了以前的唯心史观把自由、平等、正义、真理等精神动力看作是人们从事社会活动的根本动因。正因为发现这些物质的、可以实际感受的现实条件,不仅是该时代社会历史存在的前提和基础,也是社会历史发展的根本动因,“历史破天荒第一次被安置于它的真正基础上;一个很明显而以前完全被人忽略的事实,即人们首先必须吃、喝、住、穿,就是说首先必须劳动,然后才能争取统治,从事政治、宗教和哲学等”③。马、恩还认为:“首先应当确定一切人类生存的第一个前提,也就是一切历史的第一个前提,这个前提是:人们为了能够‘创造历史’,必须能够生活。但是为了生活,首先就需要吃喝住穿以及其他一些东西。因此第一个历史活动就是生产满足这些需要的资料,即生产物质生活本身”④,而旧的历史观的根本错误在于其仅仅看到了精神性因素在人类历史上的基础性动力作用,且把其看作是社会历史领域中起决定作用的根本性因素。“旧的、还没有被排挤掉的唯心主义历史观不知道任何基于物质利益的阶级斗争,而且根本不知道任何物质利益;生产和一切经济关系,在它那里只是被当作‘文化史’的从属因素顺便提一下。”⑤这样,旧的历史观就本末倒置了在社会历史领域中起到基础性、关键性、根本性决定作用的物质利益因素,从而与正确、准确地揭示、反映社会历史擦肩而过。

2、物质利益关系是最基本的社会关系。在一定的生产力发展基础上所创造的物质利益财富是人类生存和发展的前提,决定着全社会范围内物质生活资料对人需要的满足程度和水平;而生产关系,即物质利益关系则决定着每个社会成员实际所能分得的社会财富份额,并由此决定人们之间的其他社会关系。因此,生产关系,即物质利益关系是最基本的社会关系,是全部社会关系的基础。⑥这主要体现在以下方面:第一,从生产关系本质的视角来看,恩格斯指出:“每一既定的社会的经济关系首先表现为利益。”⑦经济关系首先是一种利益关系,在各种劳动形式中形成的现实生产关系,其本质和基础是物质利益关系,并由此制约和决定着其他社会关系。第二,从政治关系视角来看,任何政治活动及其斗争,“首先是为了经济利益而进行的,政治权力不过是用来实现经济利益的手段。”⑧由此充分肯定了物质利益及其关系对现实的政治权利、政治活动、政治斗争的支配地位和作用。第三,从阶级关系视角来看,在阶级社会,物质利益关系表现为阶级利益关系。其中,在这种关系中,其在生产中形成的不同利益集团之间的关系“会成为生产的推动因素。”⑨,并由此主导着阶级社会的发展。

3、物质利益及其生产方式是社会发展的决定性因素。第一,现实的物质利益关系的总和构成社会的经济结构。马克思指出:“生产关系的总和构成社会的经济结构,即有法律的和政治的上层建筑竖立其上并有一定的社会意识形式与之相适应的现实基础。”⑩第二,“物质生活的生产方式制约着整个社会生活、政治生活和精神生活的过程。”⑪一切社会意识均源于对物质生产基础上的条件的反映。不同的社会生产方式条件下具有不同的经济、政治、文化及其社会生活形态。第三,物质利益生产方式及其关系的矛盾推动着社会变革,其深刻地体现为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经济基础与上层建筑之间的矛盾运动规律。马克思指出:“随着经济基础的变更,全部庞大的上层建筑或慢或快地发生革命。”⑫在现实的社会历史发展中,这种变革体现为两个层次:一种是技术革新引起的社会变革,即社会生产方式基于自然科学的进步和技术革新基础上的变革,从而带动了整个社会经济、政治、文化等基本形态的变革。另外一种是意识形态层面的变革,其往往首先体现在思想理论层面,表达着对社会经济、政治、文化、社会管理等制度体制建设、发展方面的思考和迫切要求等。毋容置疑,这两种形式或两个层次的变革不断推动着人类社会向前发展。第四,“无论哪一个社会形态,在它所能容纳的全部生产力发挥出来以前,是绝不会灭亡的;而新的更高的生产关系,在它的物质存在条件在旧社会的胎胞里成熟以前,是绝不会出现的。”⑬马克思关于“两个绝不会”的思想深刻地说明,物质利益生产方式及其关系是社会发展、历史变迁的决定性因素,其具体表现在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的矛盾运动之中。整个人类历史就是在这样的不断地争取物质利益和不断地调整社会利益关系及其格局的阶级斗争、社会改革、社会革命中才得以实现,并不断地推动社会历史的向前发展。

二、阶级利益论

1、少数资本家独占社会物质利益财富,并把它作为统治、支配、奴役人的工具。通过对英国工业革命的研究,马克思指出,其第一个结果“就是利益被提升为人的统治者。⑭马克思在这里深刻揭示了资本主义的本质,即利益成为人的统治者,在现实中表现为少数资本家独占社会物质利益财富,并把它作为统治、支配、奴役人的工具,商业关系成了社会关系的纽带,所有的一切社会关系都异化为赤裸裸的现实物质利益关系。

2、某一阶级代表总是立足于并隶属于该阶级利益,并最终成为该阶级利益的代表者和表达者。马克思在《路易·波拿巴的雾月十八日》中通过对路易·波拿巴的分析,指出了社会个体作为一定阶级的代表之所以在历史上能够起到一定的作用,不仅由于其个人品质及其主导作用,关键在于他们是一定的社会阶级或集团的利益要求的代表者、表达者、维护者,其所有的活动性质和一切作用正取决于其所隶属的阶级的地位和状况。同时,马克思通过进一步对小资产阶级代表人物的深刻剖析后指出,其“思想不能越出小资产者的生活所越不出的界限,因此他们在理论上得出的任何解决办法,也就是小资产者的物质利益和社会地位在实际生活上引导他们得出的人物和解决办法。一般说来,一个阶级的政治代表和著作代表同他们所代表的阶级之间的关系,都是这样。”⑮由此深刻地揭示了阶级的代表人物与其所隶属的阶级之间的相互关系,即其所有的一切思想言论和解决问题的方式方法均源于其现实的物质利益和社会地位。因此,“每一个力图取得统治的阶级,即使它的统治要求消灭整个旧的社会形式和一切统治,就像无产阶级那样,都必须首先夺取政权,以便把自己的利益又说成是普遍的利益,而这是它在初期不得不如此做的。”⑯由此说明,所有的一切阶级在取得政权的初期都必须在思想言论上把自己的阶级利益说成是具有普遍性的共同利益,由此以赢得更多的支持和更广泛的基础,而为了取得政权这是必须在言行和舆论上不得不做的。

3、无产阶级的利益就是全体人民的利益,与之相适应的运动都是为绝大多数人谋利的运动。马克思深刻地指出:“过去的一切运动都是少数人的或者为少数人谋利益的运动。无产阶级的运动是绝大多数人的、为绝大多数人谋利益的独立运动。”⑰其以崭新的思想告诉世人,与之前的人类历史上的历次阶级运动及其斗争不同的是,无产阶级及其政党没有任何自己的私利,其根本利益就是全体人民或民族的共同利益,与之相适应的一切运动都是为绝大多数人谋利的运动。马克思主义理论及其利益观代表着无产阶级和绝大多数人的利益,是为无产阶级和绝大多数人的利益服务的,更是指导无产阶级以摧毁现存的一切不合理制度从而获取整个社会的精神武器。“《资本论》常常被称为‘工人阶级的圣经’”⑱,就是因为它深刻地剖析并揭示了资本主义制度通过剩余价值的生产来获取巨额利润、赤裸裸地剥削工人阶级的秘密。

三、利益矛盾论

1、分工和私有制导致了利益矛盾的产生。马克思指出:“分工发展的各个不同阶段,同时也就是所有制的各种不同形式。这就是说,分工的每一个阶段还根据个人与劳动的材料、工具和产品的关系决定他们相互之间的关系。”从生产力角度言,社会分工是生产力发展的重要标志和必不可少的条件,其也是生产力发展和社会进步的重要体现。从生产关系角度言,与社会分工促进了生产力的发展和社会进步相一致,其也导致了私有制的产生及其不同历史条件下的形式变化和发展,因为“分工从最初起就包含着劳动条件——劳动工具和材料的分配,包含着积累起来的资本在各个所有者之间的劈分,从而包含着资本和劳动之间的分裂以及所有制本身的各种不同形式”⑲。这就是说,基于劳动者各自对劳动工具、材料、产品的不同占有情况,分工的不同阶段决定着劳动者所处的物资利益关系地位,从而决定着其所处的经济关系地位,从而深刻地体现出现实的所有制建构及其形式。需要指出的是,在分工和私有制基础条件下,从其产生开始就内在的包含着各种基于不同物质利益关系地位基础上的各种利益矛盾。人类历史上的三次大分工所引起的利益分化、纠纷、对立及其所带来的社会形态变化均源于此。在资本主义社会,其利益矛盾具体通过其社会利益结构表现出来,即工人阶级和资产阶级的矛盾、工人阶级内部的就业等竞争引发的矛盾以及资产阶级内部因巨额利润竞争展开的矛盾。这三个层次的利益矛盾及其关系共同构成了资本主义社会及其复杂的利益关系和利益结构,其又集中表现为工人阶级和资产阶级之间的利益矛盾。⑳

2、协调利益矛盾、维护共同利益的需要呼唤国家这种“虚幻共同体”形式的产生。“随着分工的发展也产生了单个人的利益或单个家庭的利益与所有相互交往的个人的共同利益之间的矛盾。”“这种共同利益不是仅仅作为一种‘普遍的东西’存在于观念之中,而且首先是作为彼此有了分工的个人之间的相互依存关系存在于现实之中。”㉑这就是说,伴随着分工的不断发展,私人利益和公共利益之间的矛盾、冲突和不协调便运应而生。这样,首先以观念形式出现的所谓维护“共同利益”、协调和解决各方面利益关系的国家便随之产生,即“正是由于特殊利益和共同利益之间的这种矛盾,共同利益才采取国家这种与实际单个利益和全体利益相脱离的独立形式”。㉒由此可知,国家的产生、存在的现实基础是分工以及由此而产生的利益关系和阶级关系。

3、利益矛盾是阶级斗争产生的深层次根源和阶级社会发展的直接动力。马克思主义创始人指出,“分工的规律就是阶级划分的规律。”㉓这就深刻地说明了阶级本质上作为一个经济范畴,其存在和产生的物质基础和根源是社会分工。如前所述,在社会分工条件下,由于劳动者各自所拥有的劳动工具、资料、产品各异,从而决定了其在物质利益关系和社会关系中所占有的不同地位。这种不同的物质利益关系地位和状况形成了劳动者不同的阶级地位和状况。这种基于不同的物质利益关系地位和状况条件下的劳动者,由于各自受到的现实待遇、获得的劳动成果享受、自身的觉悟状态和利益追求程度的不同,在现实中必然表现出或多或少的对现实状态——即统治阶级和被统治阶级之间的巨大差距的不满,从而出现了或隐性或公开的、或温和或激烈的对抗情绪或行动,由是促使着社会变革或社会革命的展开,从而形成新的物质利益关系状态和形式。因此,马克思主义创始人深刻地指出,阶级斗争是“基于物质利益的”根本冲突㉔。这就是说,阶级斗争首先是为物质利益的获得并在此基础上而进一步展开的。“土地占有制和资产阶级之间的斗争,正如资产阶级和无产阶级之间的斗争一样,首先是为了经济利益而进行的,政治权力不过是用来实现经济利益的手段。”㉕

4、任何占统治地位的思想都是统治阶级的思想,任何思想的背后均深刻地隐藏着实实在在的现实利益。表现在思想领域尤其是意识形态领域的斗争又是在什么基础上产生的呢?马克思曾一针见血地指出:“资产阶级的这些理论思想是以物质利益和物质生产关系所决定的意志为基础的。”㉖其道德“说教的动人作用一碰到私人利益,必要时一碰到竞争,就又会立刻烟消云散”。㉗由此可知,思想领域包括意识形态领域的斗争都是基于物质利益基础上产生的,在现实中具体以统治阶级作为其阶级利益的表达者体现出来。因此,马克思主义创始人精辟地指出:“‘思想’一旦离开‘利益’,就会使自己出丑。”㉘“观念的东西不外是移入人的头脑并在人的头脑中改造的物质的东西而已。”㉙

四、全人类共同利益论

1、在共产主义社会,将达到个人利益和社会利益的高度融合与真正统一。如前所述,在私有制条件下,以维护共同利益面目登上历史舞台的国家形式不过是“虚幻的共同体”。“‘共同利益’在历史上任何时候都是作为‘私人’的个人造成的”㉚,“每一个企图代替旧统治阶级的地位的新阶级,就是为了达到自己的目的而不得不把自己的利益说成是社会成员的共同利益,抽象地讲,就是赋予自己的思想以普遍性的形式,把它描绘成唯一合理的、具有普遍意义的思想”㉛。在阶级社会,为了取得政权或达到某种目的的需要,每一个准统治阶级或统治阶级都会自觉不自觉地把自己狭隘的、自私的、隐蔽的阶级利益说成是具有普遍性的共同利益,而国家这种所谓的保障各方面共同利益的各种历史发展形式,本质上不过是具有极强功利性质的统治工具,其并非真正地代表着、维护着、表达着、实现着共同利益,个人利益与共同利益的不协调性、对抗性至始至终存在着。在这样的认识基础上,马克思主义创始人精辟地指出:“总有一天……社会的利益绝对地高于个人的利益,必须使这两者处于一种公正而和谐的关系中”。㉜这就是说,从长远来看,个别利益与社会利益的不协调、不一致是不正常的,且作为整体利益的的真正代表,社会利益不容置疑地高于个别利益,并不断地向着公正和谐的方向发展。当然,这样的社会将是未来的共产主义社会。共产主义制度是代替资本主义制度之后的一种新型的社会形态。从物质利益关系的视角来看,它从根本上有别于阶级社会的人与人之间、个别利益与社会利益之间的对抗性质的利益关系形态。在社会生产力发展的基础上,以及个人素质和觉悟程度的高度发达的条件下,其将到达个人利益与社会利益的高度融合和真正统一。如前所述,在这个过程中,作为共产主义社会的物质武器的无产阶级及其政党没有任何自己的私利,其利益的实现过程就是全人类利益的真正体现。

2、共产主义社会是建立在经济高度发达基础上的、有别于之前的所有社会形态的社会制度。“共产主义和所有过去的运动不同的地方在于:它推翻一切旧的生产关系和交换关系的基础,并且破天荒第一次自觉地把一切自发产生的前提看作是先前世世代代的创造,消灭这些前提的自发性,使它们受联合起来的个人的支配。因此,建立共产主义实质上具有经济的性质,这就是为这种联合创造各种物质条件,把现存的条件变成联合的条件。”㉝由此从物质利益关系视角阐述了共产主义的历史必然性,即共产主义不是虚无缥缈的空中楼阁,其是在具有高度经济发达水平基础上的一种有别于之前的所有社会形态的社会制度,其首先具有经济的性质,并由此为实现自由全面发展的人的联合体创造坚实的物质基础。

注释:

①《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1卷,人民出版社,1956年版,第827页。

②⑤⑧⑨㉕㉜《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4卷,人民出版社,1995 年版,第 177、251、250、385、250、179 页。

③⑦㉓㉔㉗㉝《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 3 卷,人民出版社,1995 年版,第 335-336、209、632、365、167、77-78 页。

④⑭⑮⑯⑰⑲㉑㉒㉛《马 克 思 恩 格 斯 选 集 》,第 1 卷 ,人 民出版社,1995 年版,第 78-79、674、641、84-85、283、127、84、84、54页。

⑥郭彦森著:《变革时代的利益矛盾与社会和谐》,知识产权出版社,2008年版,第11页。

⑩⑪⑫⑬㉙《马 克思 恩 格 斯 选 集 》,第 2 卷 ,人 民 出 版 社 ,1995 年版,第 32、32、32、33、112 页。

⑱《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23卷,人民出版社,1972年版,第36页。

⑳王伟光著:《利益论》,人民出版社,2004年版,第28页。

㉖㉚《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 3 卷,人民出版社,1960 年版,第 213、275-276 页。

㉘《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2卷,人民出版社,1957年版,第103页。

C914

A

1671-2994(2011)05-0017-04

2011-08-09

夏文贵(1984- ),男,云南昭通人,云南大学研究生部研究实习员、法学硕士。研究方向:马克思主义利益理论、高等教育研究。

李维昌(1977- ),男,云南宣威人,云南大学马克思主义研究院副教授、法学博士。研究方向:马克思主义理论与实践,马克思主义利益理论等。

*本文系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项目《新时期边疆民族地区的人民内部利益矛盾与社会和谐》(09CKS015)的阶段性研究成果。

责任编辑:陈文兴

猜你喜欢
物质利益共同利益阶级
破坏发展环境,就是挑战东北人民共同利益
“偏离”与“回归”:京郊土改中的路径依赖与阶级划分(1949—1950)
农村空心化及其次生问题的治理路径——以商洛市为例
还原真实
反思教育:向“全球共同利益”的理念转变?
中日韩自由贸易区发展前景探析
邓小平社会主义本质观与物质利益思想
《莱茵报》时期马克思对物质利益的初步探索
利益与思想政治工作关系的现代审视
做好党外知识分子工作 促进阶级阶层关系和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