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文峰
(临沂大学 法学院,山东 临沂 276000)
论推进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三个维度
王文峰
(临沂大学 法学院,山东 临沂 276000)
推动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大众化是一个迫切需要解决的问题,而要达此目标,需要把握好几个基本维度:民族性是推进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形式维度;科学性是推进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内容维度;大众性是推进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主体维度。
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维度
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过程,本身并不能说明它已经自觉为大众所掌握并实现了大众化。胡锦涛在党的十七大报告提出要开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宣传普及活动,推动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大众化。在党的十七届四中全会上,他进一步要求要不断把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和大众化,这为实现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的大发展、大繁荣提出了战略任务。但是,如何把马克思主义大众化仍然是一个迫切需要解决的问题。本文试从三个方面谈谈推进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基本维度。
任何事物都有内容和形式之分。内容决定形式,形式对内容具有重大反作用,不合适的形式甚至会对内容产生极大的破坏作用。马克思主义在内容上具有强大的科学性和真理性,但它首先是源自西方的文化,有自己独特的时代背景、理论渊源和民族风格,要把它的内容在中国很好的表达出来就必须具有中华民族的形式,这如同西方的芭蕾和中国的京剧,虽同为人类文化瑰宝,但为中国多数老百姓乐意接受和欣赏的还是京剧。因此,推进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大众化,就要不断赋予它鲜明的民族特色和民族形式,使之根植于中华民族五千年的深厚土壤,得以生根发芽、开花结果并茁壮成长。
1、推进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大众化需要有中华民族的语言风格。众所周知,马克思主义理论表达高度抽象、句子繁琐、语言晦涩,非一般人士所能理解和接受,自然容易疏离了大众,这就要求我们把抽象的、深奥的马克思主义理论用通俗的、大众化的语言表达出来,使之符合中华民族的语言习惯,适应中华民族的民族特性,具有“新鲜活泼的、为中国老百姓所喜闻乐见的中国作风和中国气派。”毛泽东、邓小平等领导者的理论能够为全国人民所耳熟能详,很大程度就是他们熟练运用中国传统文化中人民大众所熟悉的习语、俗语、成语、谚语等朴实的语言习惯,形象生动地阐述了马克思主义的普遍真理,如同春风化雨润物无声。如,毛泽东的“枪杆子里面出政权”、“懒婆娘的裹脚又臭又长”、“猪鼻子里插根葱——装象”、“实事求是”、“愚公移山”;邓小平的“两手都要抓,两手都要硬”、“两条腿走路”、“发展才是硬道理”、“胆子要大,步子要稳”、“摸着石头过河”等民族化、通俗化的理论表达已经为中国老百姓所津津乐道、家喻户晓。因此,推进中国马克思主义大众化,从语言风格方面讲,就是要把马克思主义从阳春白雪变成下里巴人,从而更好的推进马克思主义大众化。
2、推进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大众化需要有中华民族的精神价值。中华民族五千年来形成了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团结统一、爱好和平、勤劳勇敢、自强不息的伟大的民族精神,是中华民族繁衍不息、傲然屹立的强大精神支柱。在当代,它仍然成为推进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重要的价值理念和方法论基础。马克思主义是实现无产阶级和全人类解放的学说,它所追求的许多真理都同中华民族的传统文化和价值追求相契合。如,它要求实现共产主义理想,中华民族就有“大同世界”、“天下为公”的社会理想;它要求维护世界和平,反对侵略和扩张,中华民族就有“兼爱”、“非攻”、“和为贵”的人文关怀;它要求无产阶级大公无私,中华民族就有“重义轻利”、“以义为上”的价值取向;它要求人类在实现自身发展的同时要保护生态环境,中华民族就有“民胞物与”、“中正仁和”的和谐理念等等。所以,中国人容易接受马克思主义、信仰共产主义,是因为中国传统文化中有这方面的价值基础。
马克思主义是科学的世界观、方法论和认识论,是关于自然界、人类社会和人的思维的科学的理论体系,它是在批判地吸收了人类历史上创造的一切优秀文化成果,特别是在近代科学三大发现的基础上产生的,具有极强的合理性、科学性。但任何理论在其继承和发展过程都不是一帆风顺的,它会受到时代的局限性、视界的开阔性、理论的前瞻性等问题的制约。因此,推动马克思主义大众化仍然有一个需要用科学的内容来丰富和发展的问题。
1、推进当代马克思主义大众化需要有时代精神。马克思主义和中国传统文化的融合问题始终是困扰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问题。有人认为中国只要“纯而又纯的马克思主义”而抛弃一切旧有的传统文化;有人认为中国传统文化可以包治百病而无需马克思主义的指导。在国际上,原苏东社会主义国家尤其是苏联斯大林大搞个人崇拜、个人迷信,使马克思主义在大众中失去了说服力和影响力。尤其是在“文化大革命”中,林彪和“四人帮”出于个人目的置时代潮流不顾,对马列思主义、毛泽东思想进行了独断的非科学的、迷信式宣传和任意歪曲篡改,使马克思主义庸俗化,极大的损害和贬低它的形象。20世纪90年代初,苏东剧变后,西方国家所极力鼓吹“社会主义失败了”、“马克思主义过时了”等论调,进一步影响了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广度和深度。因此,推动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大众化,就是要体现马克思主义所具有的与时俱进的理论品质,体现时代性,把握规律性,富有创造性,把马克思主义同时代特征、时代需要结合起来,反对封建专制迷信等思想,能够把握时代脉搏、回答时代课题,使马克思主义真正具有科学精神、民主精神和时代精神,从而“自觉地把思想认识从那些不合时宜的观念、做法和体制中解放出来,从对马克思主义的错误的和教条式的理解中解放出来,从主观主义和形而上学的桎梏中解放出来。”①
2、推进当代马克思主义大众化需要有世界情怀。历史表明,一个国家、一个民族,只有以海纳百川的胸怀吸取优秀的外来文化,才会有勃勃生机。马克思主义首先是世界的,但它在中国更加蓬勃发展,已经成为现代中国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因此,在推进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进程中,我们既要立足中国,又要放眼世界,以马克思主义的宽广眼界观察世界、吸收人类创造的一切文明成果来不断丰富和发展马克思主义。
3、推进当代马克思主义大众化需要有未来意识。随着科技的发展和人类的不断进步,整个世界日新月异,新知识、新理论层出不穷,这些理论良莠不分、鱼目混珠给人以扑朔迷离之感。为了对新出现的理论、学说给以科学的解释,马克思主义就必须对各种理论观点进行科学分析和判断,做出正确的回答以满足广大群众的理论需求从而赢得群众,这就要求马克思主义在实践的基础上始终走在时代的前列,反映时代进步的要求,研究新情况,解决新问题。马克思主义不但要善于破坏一个旧世界,更要善于建设一个新世界,它具有与时俱进的理论品质,是一个不断开放的思想体系;它不但要回答时代提出的迫切问题,而且必须对未来的自然、社会和人的思维发展变化的情况做出科学的预测和指导,这也是它具有强大生命力、说服力的关键所在。也只有这样,才能不断发展马克思主义,开拓马克思主义的新境界,为大众所接受和采纳,使马克思主义不断地中国化和大众化。因此,那种将马克思主义看作是一劳永逸地完成,以终结论对待马克思主义的态度,势必会葬送马克思主义。
推进马克思主义大众化,除了具有科学的理论支撑外,更重要的还有实践问题即如何实现的问题,否则,再好的理论只能是书斋里的理论,只能是空中楼阁。正如马克思所说:“哲学家们只是用不同方式解释世界,而问题在于改变世界。”②“批判的武器当然不能代替武器的批判,物质力量只能用物质力量来摧毁,但是理论一经掌握群众,也会变成物质力量。理论只要说服人,就能掌握群众;而理论只要彻底,就能说服人。所谓彻底,就是抓住事物的根本。但人的根本就是人本身。”③所以,理论要掌握群众,除了理论具有彻底性,能够抓住事物的根本外,最重要的就是抓住人这个主体。马克思主义大众化实现的程度,只能通过人民大众把它应用于实践生活中的广度和深度来实现,而作为理论实践的主体不外是施动者和受动者两个方面,在当代,推进马克思主义大众化更重要的要从施动者方面考虑。
1、实现当代马克思主义大众化要有浓郁的大众情怀。这是马克思主义者应有的立场和态度。中国的知识分子自古就有清高的心态,心中或多或少有鄙视和脱离劳动之虞。“学而优则仕”几乎成了知识分子求学做事的唯一目的,在这种心态下,知识分子更多的只是忧君忧仕的空谈,而缺少脚踏实地的真真切切的大众情怀。1942年5月,毛泽东在延安文艺座谈会上的讲话中指出:“许多同志爱说‘大众化’,但是什么叫做大众化呢?就是我们的文艺工作者的思想感情和工农兵大众的思想感情打成一片。”④因此,马克思主义工作者在笔底下、镜头里要眼瞅老百姓、突出老百姓,具有大众视野;要善于小处着眼、细处入手、以小见大,使党的路线、方针和政策宣传具有平民视角。这就要极力反对平时高高在上,眼里只盯着领导和上级的谄媚心态和作秀心态,要时刻替老百姓说话,而不是替某些利益集团说话。群众的眼睛是雪亮的,只有真正具有大众情怀的理论和行动,才能真正赢得群众由衷的认可和支持,也只有这样的马克思主义,才是实践的马克思主义、大众的马克思主义。那种表面一套背后一套,对上一套对下一套,对人一套对己一套的虚假理论和关怀,只会增加人民大众的厌恶罢了,还何谈化大众?
2、实现当代马克思主义大众化要有深厚的大众生活。毛泽东指出:“真正的理论在世界上只有一种,就是从客观实际抽出来又在客观实际中得到证明的理论,没有任何别的东西可以称得起我们所讲的理论。”⑤要达此目标,就需要马克思主义理论工作者真正深入百姓去搞工作、讲理论,尽可能贴近实际、贴近群众、贴近生活,能够深入田间地头、街头巷尾、工矿企业,甘当群众的小学生,虚心向群众学习,才能真正做到体察民情、了解民意、解决民生,才能深入了解目前社会上存在的教育、住房、医疗、收入差距、就业等难点和疑惑,真正解决与广大群众切身利益相关的生活问题,赢得大众的欢迎。那种整天窝在机关、办公室,不真正实地考察和体验群众生活,只会走马观花、不懂装懂、无病呻吟,只会拿大道理吓唬人,甚至把群众当成无知的小学生的做法,只能使马克思主义成为糊弄百姓、炫耀自己才学的幌子,老百姓避之不及,还何谈化大众?
3、实现当代马克思主义大众化要有贴切的大众语言。马克思主义理论工作者除了具有大众情怀、大众生活外,还必须具有贴切的大众语言,会讲“普通话”,能够用老百姓的方言土语同他们“唠嗑”。毛泽东在延安文艺座谈会上的讲话中深刻地指出:“我们的文艺工作者的思想感情和工农兵大众的思想感情打成一片。而要打成一片,就应当认真学习群众的语言。如果连群众的语言都有许多不懂,还讲什么文艺创造呢?英雄无用武之地,就是说,你的一套大道理,不赏识。”⑥邓小平也指出:“学马列要精,要管用的。长篇的东西是少数搞专业的人读的,群众怎么读?要求都读大本子,那是形式主义的,办不到。……其实马克思主义并不玄奥。马克思主义是很朴实的东西,很朴实的道理。”⑦这就要求马克思主义工作者编写和宣传马克思主义理论时,具有通俗的表达而坚决拒绝晦涩玄虚、夸夸其谈;具有具体的表达而坚决拒绝抽象空洞、无的放矢;具有现实的表达而坚决拒绝脱离不同层次群众对物质、心理、精神的不同需求的而进行包治百病式的表达。
4、实现当代马克思主义大众化要有充分的大众渠道。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如果只具有科学的理论和高素质的理论工作者而缺少充分的宣传渠道,那么,马克思主义大众化也会受到极大限制。报刊杂志、广播影视、互联网、移动通讯等各种传播媒介,是推进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主要宣传方式;家庭、学校、工矿企业、村委会、居委会、社区、公共场所是推进马克思主义大众化最主要的宣传阵地。只有切实掌握各种宣传方式、利用好宣传阵地,才能使马克思主义理论进课堂、进头脑,走进千家万户。
注释:
①江泽民:《论 “三个代表”.》,人民出版社,2001年版,第166-167页。
②③《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1卷,人民出版社,1995年版,第 57、460 页。
④⑤⑥《毛泽东选集》,第3卷,人民出版社,1991年版,第851、817、851 页。
⑦《邓小平文选》,第3卷,人民出版社,1993年版,第352页。
D641
A
1671-2994(2011)03-0027-03
2011-04-20
王文峰(1972- ),男,山东莒南人,临沂大学法学院讲师、硕士。研究方向:马克思主义理论与思想政治教育。
责任编辑:刘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