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国区域差距扩大化中的云南经济

2011-08-15 00:44施小梅赵晓彪
中共云南省委党校学报 2011年2期
关键词:差距云南经济

施小梅 赵晓彪

(中共云南省委党校 经济学教研部,云南 昆明 650111)

全国区域差距扩大化中的云南经济

施小梅 赵晓彪

(中共云南省委党校 经济学教研部,云南 昆明 650111)

本文以统计数据为依据,对全国区域差距扩大化中的云南经济的现状及问题进行了分析,提出了缩小云南与全国差距的对策。

区域差距;扩大化;云南经济;原因剖析;对策

一、云南经济与全国的差距

第一,GDP增速连年落后于全国。改革开放后、特别是80年代后期至90年代中期,以及2003—2008这两段时期,云南GDP迅速增加,经济平稳增长,平均位势相对较高。1981—1990年,GDP平均增长10.64%,1991—2000年,GDP平均增长 9.3%,2001—2005年,GDP平均增长 8.76%,2006—2008年,GDP平均增长11.8%。从纵向看,云南经济的确取得了辉煌成就。但从横向看,云南经济正经历着严峻的挑战。从1997年开始,云南经济出现了连续7年的下滑期,2002年止跌回升,经过三年上行,于2004年达到高峰,2005年又出现回落迹象,2006年直至2008年,取得GDP增速连续3年高于全国平均水平的好成绩。12年间(1997—2008),云南GDP增速5年落后于全国,7年高于全国。仅从增速看,云南似乎还不错,但从GDP占全国的比例及在全国的位次看,云南却未可乐观。第二,GDP在全国位次逐年下降。按绝对量排序,90年代云南GDP在全国的位次基本保持在16—17位,进入2000年以后逐步降到18—23位。第三,人均GDP差距日趋加大。综观改革开放以来的态势,云南经济人均占有量与全国经济人均占有量的差距越来越大,1978年,云南人均GDP与全国的差距是153元,1985年扩大到366元,1990年扩大到409元,1995年扩大到1936元,2000年扩大到3058元,2005年扩大到6227元,2008年进一步扩大到10111元。30年共扩大了66倍,以年均15.0%的速度快速拉大。第四,经济总量综合排序靠后,仅相当于全国平均水平的58.7%。相当于广东省的21.7%,江苏省的23.75%。第五,产业规模仅相当于全国平均水平的58%(不到6成)。第六,人民生活水平较低。在全国31个省市区,云南居民的生活水平得分0.708,排列第23位,离均值线0.292,相当于全国平均水平的71%,是第一位浙江的30.8%,第二位广东的32.1%,总体处于落后位置。

二、云南经济与全国差距扩大化的原因剖析

导致云南经济与全国差距扩大化的原因很多,本文仅从数量分析着手,重点揭示经济系统内部各种数量依存关系之间存在的问题。

在研究了近年来《云南统计年鉴》可用数据和云南经济增长周期长度以后,我们确定在三次产业中,拉动云南经济增长的主要是二产业,只要二产业位次一出现下降,整个国民经济增速就要下降;拉动贡献居第2位的是第三产业,但在三产业排第1位的1999、2000、2001的三年中,恰恰是云南国民经济增速最慢的三年,说明第三产业还不能取代二产业成为云南经济发展的主要支撑点。分行业看:拉动贡献进入前十位产业的频数是:交通运输邮电业9次,建筑业8次,农业8次,烟草加工业7次,批发零售业7次,教育文化广播电影业6次,电力、蒸汽、热水的生产和供应业6次,畜牧业6次,其它工业4次,房地产业4次,社会服务业4次,卫生体育社会福利4次,金融保险业3次,有色金属冶炼及压延加工2次,机关和社会团体2次,黑色金属冶炼及压延加工2次,食品加工业2次,化学原料及化学制品制造业1次,其他三产业1次,石油和天然气开采业1次,林业1次。另将各产业拉动百分点小计并排序,可得到拉动力度最大的产业是:建筑业(9.38),烟草加工(9.33),农业(8.66),交通运输邮电通讯业(8.60),其他工业(8.03),批发零售餐饮业(6.02),房地产业(5.24),电力、蒸汽、热水的生产和供应(3.76),畜牧业(3.27),教育文化广播电影业(3.17)。由此可见,相对稳定地支撑云南经济增长的增长源是:建筑业,烟草加工业,农业,交通运输邮电通讯业,其他工业,批发零售餐饮业,房地产业,电力、蒸汽、热水的生产和供应,畜牧业,教育文化广播电影业,10个产业累计拉动GDP增长65.47个百分点,占GDP总增长(79.73%)的82.12%。这表明云南产业结构调整已初见成效,群体支柱局面初步形成,但总体还很脆弱。10个主要支撑产业占55个产业门类(包括其它工业、其它三产业)的比例还不到18%,其中真正堪称支柱的也不过6—7个,另外,近9年间,每年平均尚有近10—15个产业为负拉动(2002年以后负拉动产业个数已渐少,2002年14个,2003年7个,2004年2个)。具体说来,导致云南经济与全国经济差距扩大的原因主要是:

1、“三驾马车”的拉动贡献不协调

投资率、消费率、净出口率反映的是宏观上国民生产总值的最终使用去向的比例关系,而投资贡献率、消费贡献率、净出口贡献率则是从社会需求的动力角度反映“三驾马车”对GDP增长的协同拉动情况,“三驾马车”拉动的协调与否,将决定系统前行的合力大小与均衡与否。从1990—2008年“三驾马车”对云南省经济增长的贡献轨迹看,在投资率不断提升的背景下,投资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由90年代初期的20.24%逐渐提高到2008年的112.46%,表明经济增长越来越依靠投资的直接拉动;而消费率的逐年下降,则使消费对经济增长的贡献作用由90年代初的64.61%逐渐减小到2008年的41.32%,消费贡献率的不断下降,表明消费乏力,内需不足,长期过分依赖投资拉动,将使国民经济系统面临严重的潜在结构失衡的危险;同期,净出口贡献率由正转负,并使负趋势一再加剧,2008年达到-53.78%,净出口负趋势加剧本身已经表明系统已存在严重的失衡现象。这种国民经济宏观把握上的“不适当”,一方面,在投资直接拉动的增长中,相当部分被净出口抵消;另一方面,过高的投资率长期挤压消费率,使内需严重不足,国民经济将失去根本性动力,系统失衡将愈演愈烈。

2、居民消费与政府消费的关系不协调

在总消费中,政府消费率逐年上升,2003年是1980年的近四倍,1990年的3.2倍。如果按云南目前尚处于工业化中期前期阶段评论,则云南省政府消费率比钱纳里在多国工业化模型中确立的理论标准要高出5.7个百分点,比世界中等收入国家高9.2个百分点,比全国高8.5个百分点。同期居民消费率逐年下降,2003年比1980年下降了25.8个百分点,比1990年下降了15.6个百分点。比钱纳里多国模型工业化中期标准低22个百分点,比世界中等收入国家低7.4个百分点,比全国高0.9个百分点,政府消费率过高是云南“三大社会需求”中的又一结构性问题。政府消费与居民消费的不协调,必然对居民消费产生挤压,最终将导致消费的畸形发展。

3、投资弹性、投资效果系数不断下降

有关资料表明,80年代云南投资弹性约为1,90年代下降到0.42,2000年以后回升到0.72。说明80年代投资每增长1%,GDP也大致增长1%,那时的GDP与投资基本可同步增长,但到了90年代,投资每增长1%,GDP只能增长0.42%,2000年以后,这一关系虽有所回升,但GDP始终未能与投资同步增长。然而,投资具有需求和供给的双重特性,如果从需求的角度衡量,80年代,云南投资效果系数(GDP增量与投资额之比)尚能维持在0.71左右,到了90年代,投资效果系数下降到0.46,2000年以后更是下降到只有0.24,最低年只有0.14。说明80年代每投资1万元,可创造GDP增量0.71万元,90年代可创造0.46万元,而2000年以后只能创造0.24万元。投资弹性和投资效果系数的急剧快速下降,意味着单纯依靠增加投资来拉动经济增长的难度越来越大。

4、市场消费未能有效拉动GDP增长

由统计知道,从90年代中期开始,云南省按支出法计算的GDP支出中,净出口额以几何级数的方式、高于GDP数倍的速度向负的方向激增。反顾一下云南消费市场,耐用消费品几乎全部调进;一般消费品(如服装、鞋帽、小家电、五金等)大部分需要调进;甚至城市居民日常消费的大米、小食品、酱菜等也主要来自省外。云南每年不过900—1000亿元左右的消费品市场(社会商品零售总额),竟有410—830亿还多的货物和服务净调入,说明云南有限的消费市场有近三分之一以上不是拉动本地经济而是为外省经济作贡献。

5、战略性资源及交通运输的约束难以缓解

目前,云南能源消费结构大致为:煤炭占62.4%,水电占24.5%,原油占11.7%,天然气占1.4%。云南是原油、天然气稀奇之省,随着国际石油资源的日趋紧张,云南外购将受到严厉挑战。云南煤炭保有储量246.5亿吨,虽为南方富煤省之一,但褐煤偏多,燃烧值偏低,按照有关部门的规划,为了向高速发展的水电调峰,2020年火电装机容量将达到1500万KW,年需供煤5529万吨,如果按现实平均回采率15%计算,煤炭保有量只能供开采20年。云南水力资源蕴藏虽居全国第二,“十一五”又获得“三江”开发的有利时机,但水火失衡,调枯负荷加剧。继石油危机之后,水资源危机将成为21世纪又一世界性重大危机。我国水资源总量占世界第四位,但人均占有水平只是世界的1/4,在世界排名121位,是全球13个最贫水的国家之一。云南人均水资源拥有量是全国的两倍,但由于时空分布错位,开发利用率只有6%,人均供水能力仅360立方,比全国人均供水能力低130立方。在经济要素和经济贡献相对集中的昆明、玉溪、曲靖、楚雄、大理、蒙自等地,人均水资源量早已低于1700立方的国际警戒线。据有关报道,一度成为云南经济发展“瓶颈”的交通运输,经过“九五”、“十五”的缓解后,目前又重新成为制约云南经济增长的“瓶颈”。

三、遏制云南与全国差距扩大化的对策

1、保持适度投资及经济增长的规模,建立科学考核体系,树立正确的政绩观

要根据云南发展缓慢,人均GDP与全国差距日趋扩大的实际,在服从国家宏观调控的前提下,利用西部大开发,东盟10+1,国际区域性中心城市等机遇,争取国家的理解与支持,千方百计保持GDP10%、投资规模12000亿的增幅。同时引导干部树立正确的政绩观,避免官僚道德冒险,杜绝“政绩”工程。为此,一是要改变对各级政府的政绩评价体系,树立效益观念,消除现行政绩评价体系中的“唯数量论”的现象。从数量考核转为质量和效益考核,尽快把节能降耗、投资效益、GDP生态成本、社会成本等纳入经济社会发展的统计、评价考核体系。二是要切实提高投资效率和资产配置效率。三是要把缩小社会发展差距作为衡量公共投资效率的主要指标,加大对地方政府投资结构的调控力度,千方百计引导与动员地方公共财力,加强包括农村义务教育、乡村医疗保健、乡村公路等项目投资的力度。在重视社会经济发展的同时,要分出必要的财力加强对社会稳定的投入与体制改革成本方面的投入,使公共投资更加符合社会协调发展的要求。

2、调整“三大需求”的比例,适当提高消费率,降低投资率

针对“十五”、“十一五”期间云南经济增长过分依赖投资拉动而忽略了消费作用的实际,一是必须调整投资、消费、净出口间的比例关系,争取投资率回落到45.9%左右,消费率提高到64.9%以上,投资对GDP增长的贡献率保持43%左右,消费贡献率达到69%以上。二是要控制净出口的负拉动趋势。三是在总消费中降低政府消费率,把消费权还给居民自己主导;理顺分配关系,使收入分配向中低收入阶层倾斜,缩小收入差距,提高群众的消费能力。改变工资政策的混乱状况。四是加大转移支付力度,切实解决“三农”问题,将各种支持“三农”的政策逐步制度化,法规化。

3、牢固树立科学发展观,调整优化投资结构,提高投资效率

要达此目标,一是要坚持以人为本、树立全面、协调、可持续的发展观,促进经济社会和人的全面发展,将有限的财力运用在真正需要政府投资的基础教育、公共卫生和社会保障等公共产品上,努力使政府投资与广大公众的公共需求有机地结合起来。二是要下决心把国家对基础设施的投资重点转向农村,缩小城乡在享用公共设施方面的差距,提高农业投入占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的比重及占GDP的比重。在现阶段,要继续加强对第二产业(特别是制造业)的投资力度,加强对GDP贡献大的直接生产能力的投入,保持较高的投资规模,提高投资与产业结构的有机耦合。三是要引导、扶持中小企业生产适销对路的消费品,控制净出口负贡献加剧的趋势,矫正产业结构与消费结构的错位状况。四是要加强与人民福利紧密联系的基础教育、卫生福利设施、社会保障等项目的投资;加大与可持续发展相关的环境治理和保护投资的强度。

4、积极调整产业结构,提高对制造业的投资比例,推动产业升级

当前云南固定资产投资效益低下的根本原因,一是经济增长方式未能实现从粗放型向集约型的真正转变;二是投资结构的偏差制约了整体效益的提高。因此,要切实转变经济增长方式,尽快实现由投资驱动型向消费驱动型增长的转变。同时,要积极调整产业结构,推动产业升级。根据统计资料,1995—2004年的10年间,云南制造业累计固定资产投资占投资总额的比例仅为14.12%,低于同期全国20.91%的平均水平。制造业投资比例下降,既意味着竞争力弱,市场需求不足,又意味着政府的宏观引导不力。因此,必须清醒认识“工业化过程”乃是现阶段不可逾越的过程。要坚持走新型工业化道路,提高二产业(特别是制造业)的投资比例。要全神贯注地拉动经济增长最快的十大产业,当前,应在国家控制固定资产投资过快增长,严把土地、信贷“两个闸门”和市场准入“一个门槛”的宏观政策调控下,按照“存量优化调整、增量重点倾斜、加快技术进步改造”的原则,加强对GDP贡献大的直接生产能力的投入,加快发展高新技术产业、重化工业和现代服务业等高增长行业;加大对科技创新的投入力度,充分发挥科学技术在经济增长、提高投资效益中的“主力军”作用;要采取多种措施鼓励非国有经济扩大投资;从严控制新上项目,特别要抑制高耗能、高污染和产能过剩行业的盲目扩张;调控住房供应结构,限制高档酒店、宾馆新建项目,适当控制党政机关建设规模;提高农业投入占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的比重及占GDP的比重;发挥各地的地理、人文、环境、资源优势,积极建设适合当地经济发展的项目,既集中了力量、扩大了规模,又避免了因重复建设所导致的低效投资及各地与邻为壑、争相无序引资带来的投资资源浪费和税收流失。

5、发展循环经济,提高可持续发展能力

发展循环经济是实现自然生态系统和社会经济系统良性循环、提高可持续发展能力的根本途径。一是建议研究制定各种发展循环经济的政策、法规、条例和办法。通过行政的、经济的、法律的手段,倡导、督促并形成全社会的节约意识和无公害意识。二是用科学发展观统筹一切,坚持节能减排、低碳经济原则,采用高新技术和先进实用技术改造传统产业和传统工艺,限制或淘汰能耗高、物耗高、污染严重的落后工艺、技术和设备。通过资源节约技术、资源替代技术、能量梯级利用技术等,从源头上、并贯穿全过程建立资源节约型、污染减量化、无害化的清洁生产方式。三是充分发挥区域性增长极、产业带、发展轴、产业园区、高新技术开发区的产业集聚效应,促进区域产业布局的调整,打破企业间单线性产业链的生产方式,向闭合链、循环式、可持续发展的生产方式转变,以降低生产成本和社会成本,实现经济发展方式的根本转变,提高固定资产投资的产出效应。

①《中国统计年鉴》、《云南统计年鉴》(2009年)。

②国家信息中心:《中经网》2009年相关研究资料。

责任编辑:刘建文

F123.16

A

1671-2994(2011)02-0122-04

2011-01-26

施小梅(1966- ),女,云南建水人,中共云南省委党校经济学教研部副教授。研究方向:发展经济学。

赵晓彪(1967- ),男,云南姚安人,中共云南省委党校经济学教研部教授。研究方向:发展经济学。

猜你喜欢
差距云南经济
“林下经济”助农增收
云南茶,1200年的发现
云南邀您来“吸氧”
云南是你避暑的最佳选择
增加就业, 这些“经济”要关注
一图读懂云南两新党建
难分高下,差距越来越小 2017年电影总票房排行及2018年3月预告榜
民营经济大有可为
缩小急救城乡差距应入“法”
幻想和现实差距太大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