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昌山 施海涛
(中共云南大学党委,云南 昆明 650091)
高校党的建设科学化路径探索
——以云南大学的党建实践为例
张昌山 施海涛
(中共云南大学党委,云南 昆明 650091)
高校党的建设科学化是动态的进程,是永无止境的探索实践,其本质是不断探索和形成既符合党的建设规律,又符合高等教育发展规律的党建范式;其核心是不断加强和改进党对高校的领导;其基本途径是不断总结经验教训,并根据世情、党情、国情的变化以及高等教育的时代特征,对党的建设方法进行扬弃和创新。本文以云南大学的党建实践为参照,探寻提升高校党的建设科学化水平的可行路径。
高校;党建科学化;云南大学;实践;认识
新中国成立后,中国高等教育翻开了新篇章。为确保大学坚持社会主义办学方向不动摇,中国共产党委员会相继在各高校成立,并统领各项工作。党领导高校是我国高等教育的特色和优势,党建科学化是高校党的建设的内在要求。历史的经验和教训证明:只有不断提升党的建设科学化水平,党领导高校的优势才能充分发挥。
旗帜鲜明地提出要提升党的建设科学化水平,中共十七届四中全会尚为首次。但是,自中国共产党成立以来,特别是新世纪以来,党的建设无论是理论还是实践,都内在地体现了科学化的要求。作为党的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高校党建在新中国成立后全面展开,并开启了科学化的探索历程。2003年10月,党的十六届三中全会提出,要坚持以人为本,树立全面、协调、可持续的发展观,促进经济社会和人的全面发展。从此,科学发展观成为一股强劲的社会思潮,吹拂华夏大地。在科学发展的社会氛围中,高校党建科学化的步伐进一步加快,取得诸多成果:
(一)确立了更科学的党建理念
在科学发展观指引下,高校党组织按照高等教育的发展规律不断改进领导思想和领导策略,形成了以服务学校各项事业更好更快发展为核心的高校党建理念。科学的党建理念使高校党组织进一步廓清了对教育规律和高校存在之使命的认识,领导高校正确处理规模、质量、效益的关系,使质量第一的教育发展理念在高校得到了强化。同时,“学校以育人为本,以学生为主体;办学以人才为本,以教师为主体”的办学理念也成为越来越多高校的指导思想。
(二)开展了高校党组织的先进性建设
从2005年6月开始,全国1498所高校的194万党员投入先进性教育活动。党的先进性教育的重要内容是实践“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根本目的是用“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武装全党,提高党的执政能力、巩固党的执政基础、完成党的执政使命,因此,共产党员先进性教育活动就是科学党建的重要举措。通过学习动员、分析评议、整改提高三个阶段的教育,高校党员的党性意识进一步提高、理想信念更加坚定,党的凝聚力和向心力持续增强。
(三)开展了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活动
紧紧围绕“党员干部受教育、科学发展上水平、人民群众得实惠”的总体要求,全国高校于2009年相继开展了深入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活动。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活动,内涵丰富、范围广泛,是科学党建的创新性举措。通过开展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活动,高校党组织进一步提升了领导水平和执政能力,在工作理念、工作作风等方面进行了深刻的自我剖析,使科学党建的理念得到巩固和强化。
(4)郑重亮出科学党建的旗帜
有学者认为,科学党建是贯穿十七届四中全会的灵魂①。在党的重要会议上郑重提出要将提升科学化水平作为党应对世情、党情、国情变化带来的挑战的重要策略,是党对90年建党经验的科学总结,也是党面向未来的科学决策,标志着党的建设科学化水平达到新的高度。按照党的十七届四中全会精神,各高校党委相继出台了关于加强和改进新形势下党的建设的决定,为持续提升党建科学化水平营造了氛围、搭建了平台、提供了保障。
根据世情、党情、国情的变化,提升党建科学化水平是高校无法回避的理论和实践命题。当前“党的建设面临着诸多复杂的、严峻的考验,科学党建的任务比以往任何时期都要重”②。面对此情此景,各高校纷纷结合实际,探索切实有效的党建方法,将抽象的党建理念转化为可以触摸、可以感受的具体举措。作为一所具有良好党建传统的学府,云南大学将党的建设作为提升办学水平和办学层次的重要举措来抓,形成了有特色、有亮点的党建范式。
(一)结合学校实际创新党的建设范式
1、强化党员教育。以增强学生政治素养为目标,探索形成并推广党员发展教育“4+1”模式。所谓“4”,是指抓好4个阶段的教育,即做好对新生的入党宣传教育、入党积极分子的党校培训、预备党员的转正教育及学生党员毕业离校前的教育;所谓“1”,是指党员的常规教育,即充分发挥组织生活对党员的教育作用,完善党员继续教育的制度与措施。“4+1”模式的推行,把培养教育贯穿于党员发展和管理的全过程,做到对党员的教育无漏洞、无空白,让学生党员带着坚定的政治信仰和良好的政治素质走向社会,对于完善高等学校的教育功能具有重要意义。
2、把好党员发展的“入口关”。积极探索形成了“三早”、“三定”制度,将真正优秀的师生吸纳到党的队伍中来。所谓“三早”,是指早教育、早选苗、早考察;所谓“三定”,是指对发展对象做到定人培养、定期分析、定期培训。
3、激发党员的先锋模范作用。开展“100点创优行动”,激发师生党员发挥先锋模范作用的积极性。所谓“100点创优行动”,是指在全校设立100个“云岭先锋工程党员示范点、示范岗”,以展现共产党员在教学、科研、管理、服务及学习生活中的精神风貌和先锋模范作用,大大增强了基层党组织的凝聚力和战斗力,充分发挥了党员的模范带头作用。
4、全面推行基层党建工作责任制。在党的建设中引入责任制理念,把基层党建工作分解为可以量化的目标责任,对党建工作的具体细节和步骤提出明确的建设标准,将形而上的党建工作理论转化成为了可以考量、可以触摸、易于评价的具体工作。
5、加强对党建工作的指导和督导。主要做法是:学校党委在组织部设置专职组织员岗位,负责了解和指导各基层党组织的党员发展工作;各学院聘请党务工作经验丰富的人员担任特聘组织员,就党建工作提出新思路、新办法,并负责组织、协调、指导本学院的党建;学校党委聘请长期从事党建工作的离退休同志,组成党建与党风廉政建设督导巡视组,负责对基层党建工作的督促、检查和指导工作。贴近学校实际的举措使云南大学党建工作成效显著:截止2010年6月,学校共有院级党组织39个,党支部234个,师生党员共计8411人,其中教职工党员2413人,占教工总数的63.65%,学生党员5998人,占学生总数的31.5%,党员比例在全省高校中名列前茅。
(二)推进现代大学制度建设
现代大学制度建设是高校提升党建科学化水平的重要方法。基于对科学党建内涵的深入理解,云南大学将现代大学制度建设作为提升党建科学化水平的重要手段,创造性地推行了以目标责任制为核心的学院制建设。以目标责任制为核心的学院制建设妥善处理政治权力、行政权力、学术权力之间的关系,使其在适当的领域发挥应有的作用。以目标责任制为核心的学院制体现了科学党建的基本原则,有效调动了广大师生员工的积极性和创造性,为学校建设发展创造了良好的内部环境。
(三)加强党内文化建设
加强党内文化建设是高校科学党建的内在需求。“没有文化的政党,不会是先进的政党”③,党内文化是否先进是衡量党的先进性的重要依据。云南大学高度重视党内文化建设,把对党的指导思想、宗旨目标、价值取向、执政理念、领导章程、思想路线、方针政策、规章制度、自身建设、群众观点等方面的知识融入到教学、科研实践中,增强广大师生对党内文化的认同和理解。学校还结合实际,在党内文化建设方面开拓创新,培育了有特色的、有内涵的党内文化,为学校发展奠定了坚实的文化基础。
(四)抓牢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建设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建设是高校科学党建的必然要求。作为云南高校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建设试点单位,云南大学按照“联系实际,全面推进,深入融合,重在建设,贵在践行,讲求实效”的思路,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建设融入学校的发展目标、教职工队伍建设、校风建设、校园文化建设、学校党建工作和学术研究,为学校建设发展奠定了坚实的思想基础。
(五)全力推进学习型党组织建设
学习型党组织建设是高校科学党建的核心内容。云南大学将学习型党组织建设作为保持党的先进性的重要举措。一是通过丰富的形式和广泛的途径,组织广大师生学习马克思主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等经典理论,做到真学、真懂、真信、真用,自觉用科学理论武装头脑、滋养心灵。二是充分发挥学校人才济济的优势,认真研究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结合时代特征进行理论创新,力争培养一批马克思主义理论家,为学习型党组织建设提供源源不断的理论源泉。通过学习型党组织建设,云南大学党员的先进性和先锋模范作用得到了更好的发挥,并不断在武装头脑、指导实践、推动工作上取得新成效,为学校建设发展提供了思想保障。
(六)发展党内民主,促进党内和谐
发展党内民主,促进党内和谐是高校科学党建的关键所在。作为知识生产、人才培养、思想交流、文化传承、知识创新、文化批判的重要园地,民主和谐的氛围对高校建设发展尤为重要。因此,云南大学把推进党内民主建设,促进党内和谐作为提升党建工作科学化水平的关键要素来抓,通过完善党的代表大会制度、党内选举制度、重大事项民主决策制度等,切实提高学校党内科学决策、民主决策、依法决策的水平。此外,学校还通过“双月座谈会”,听取各民主党派云大基层组织关于学校建设发展的意见和建议,营造有利于知识创新、人才产出、思想孵化的氛围。
(七)建立和完善党建工作长效机制
建立和完善长效机制是高校科学党建的根本保障。科学党建的内涵之一就是要不断积累好的经验和做法,并用以指导未来的工作,这需要不断建立和完善长效机制,使党的建设在制度化、规范化的轨道上不断发展。云南大学在如何建立和完善党的建设长效机制方面进行了广泛探索,用制度规范党员教育、党员发展、党员先锋模范作用发挥、党建工作的贯彻落实、对党建工作的指导和督导等诸项工作,形成了一整套能够确保党的组织建设、制度建设、思想建设、作风建设、反腐倡廉建设扎实推进的制度体系,使党组织在学校事务中充分发挥作用,促进学校更好更快的发展。
总之,科学的历程是艰难的、曲折的,必须在总结经验、吸取教训的基础上再探索、再实践、再升华,才能慢慢靠近真理,才能把握好、运用好内在规律。高校党组织要承担起历史和人民赋予的使命,必须认真研究自身建设中遇到的新情况和新问题,并不断在理论与方法上适时进行调适,这是对科学党建的方法论解读,也是科学党建的内涵和深意所在。
高校党建科学化,目的在于更好地把握党的建设基本规律,深化对科学党建本质的认识,不断提升党的建设科学化水平。对此,建国六十年来,特别是新世纪以来高校党建科学化的经验,以及云南大学党的建设科学化的探索实践都给我们提供了很好的启示。
(一)高校党的建设既要符合党的建设基本规律,又要尊重高等教育发展规律
能否把握事物发展的规律,是科学与非科学的临界点,只有把握了规律、遵循了规律,事物才能科学发展。高校党的建设亦有其发展变化规律,只有按照规律开展党的建设,才是科学党建。由此看来,科学党建的本质就是按照党的建设固有规律开展党的建设;党的建设科学化就是不断认识和运用党的建设发展规律建党的过程;党的建设科学化水平就是认识和运用党的建设规律的能力和水平。问题的关键在于:高校党的建设的基本规律是什么?如果对这一问题没有清晰、深刻、全面的理解和把握,高校党的建设将在经验的层面上循环往复,难以实现理论的升华,难以进入科学的轨道,难以提升科学化水平,难以适应不断发展的世情、党情、国情对高等教育发展的要求。
高校党建的首要特征就是,高校党的建设既要符合党的建设基本规律,又要尊重高等教育发展规律。因此,高校党的建设的规律是一种高等教育规律和党的建设规律有机融合、彼此尊重、互相促进的党建文化形态。党的建设规律是什么?高等教育的规律又是什么?对这两个问题的回答是理解和认识高校党的建设规律的基础。就这两个问题,众多党建理论专家和教育理论专家进行过深入而广泛的讨论,笔者认为:党的建设规律就是要以党的执政能力建设和党的先进性建设为统领、为灵魂,切实抓好党的思想建设、组织建设、作风建设、制度建设、反腐倡廉建设,确保党始终代表中国先进社会生产力的发展要求,代表中国先进文化的前进方向,代表中国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高等教育的发展规律就是要在传播文化、创新知识、发展科学的同时,充分发挥高等教育发展人、塑造人的功能,美化人的心灵,启发人的心智,历练人的人格,使受教育者心灵健康、人格健全、知识丰富、乐于创造,培养全面发展的人。基于此,我们可以将高校党的建设规律界定为:以科学理论为指导,以科学制度为保障,以科学方法为手段开展党的建设,并通过党的建设在确保高校坚持社会主义办学方向不动摇的同时,为高校传播文化、创新知识、发展科学、启迪心智、生产智慧提供坚实的思想保证、组织保障和制度保障,形成独具特色的大学党建文化。
(二)必须以发展的眼光审视高校党建,以变化的思维把握高校党建,以运动的方法推进高校党建
党的建设科学化是一个无止境的过程,这是由党的建设自身特性和“科学化”这一概念本身的内涵决定的。第一,从概念上来看,所谓“党的建设科学化水平”,就是人们对党建规律的认识程度和水平,而党的建设规律是潜在的,要把党的建设基本规律认识够、把握准、研究透、运用好十分困难,只能通过“实践——理论——再实践”的循环往复,才能不断靠近,慢慢把握。第二,世情、党情、国情始终处于不断发展变化之中,并不断对党的建设提出新要求,因此,党的建设注定是一项变化着、发展着、运动着的事物,需要我们用发展的、变化的、运动的思维去认识和把握。高校党的建设同样处于永恒的发展和变化中,高校党的建设方法不可能一劳永逸,我们必须以发展的眼光审视高校党建,以变化的思维把握高校党建,以运动的方法推进高校党建。唯有如此,高校党的建设才能不断适应新形势、新变化,不断除旧布新,切实提升党建科学化水平。
(三)必须充分认识并尊重高校特点,高校党的建设才能真正走上科学化的道路
立足高校实际开展党的建设工作是科学党建的内在要求,这是由高校党建的特殊性决定的。就目前来看,提升高校党的建设科学化水平应注意:
1、要充分认识高校党建的特殊意义。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重担终究要落到青年人肩上,社会主义大学的责任与使命就是培养社会主义现代化事业的合格建设者和可靠接班人,因此,抓好高校党的建设,对于促进祖国的繁荣发展,维护党的事业繁荣昌盛具有重要意义。青年大学生能否真正成为科学理论武装、具有世界眼光、善于把握规律、富有创新精神的新一代,在很大程度上决定于高校党组织对高校的领导水平,而高校党组织的领导水平又直接决定于能否持之以恒地探索并走好科学党建之路。高校各级党组织应从关系党和国家前途命运的高度,关系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成败的高度来看待党的建设,鼓励和动员全体党务工作者及师生党员以神圣的责任感和使命感投身到党的建设工作中,不断探索并形成科学的党建模式,使高校党的建设取得更好的效果,为学校实现更好更快的发展提供坚实的组织保障、政治保障和思想保障。
2、要尊重高校的特点。就构成主体而言,无论是教师还是学生,高校党的建设面对的都是思想异常活跃、知识较为丰富的群体,这一群体几乎对所有事物都具有比较明确的个人观点及自我判断,如果以简单的方式灌输党的理论,不仅无法取得满意的效果,甚至还会适得其反,使师生们对党的理论产生抵触情绪,难以培养真正的信仰;就社会功能而言,人才培养、科学研究、社会服务乃高校的基本职责所系,要很好的承担这一职责,高校就必须坚持“专”与“红”的辩证统一,把党的知识和理论教育融入到教学、科研、服务中去。可见,高校党的建设必须充分认识并尊重高校特点,才能真正走上科学化的道路。
3、要充分认识高校党建的复杂性和艰巨性。大学的特殊性在于大学是知识的殿堂、思想的源流,对既往知识的批判性继承,人生终极价值的建构,人文的关怀和弘扬,科学技术的推进等,均是大学的使命所在。大学的特殊使命决定其需要一个相对自由的环境,因此,大学注定呈现多元思想彼此激荡、相互砥砺,价值取向不拘一格、和而不同的特征,在这样的环境下开展党的建设,更需要采用科学的方法。高校党组织应充分领会和把握高校的特征,通过科学党建,将困难转化为优势,切实推进党的建设,为高校建设发展提供强劲的思想动力。
注释:
①张书林:《党的十七届四中全会灵魂:党的建设科学化》,《党政论坛》,2009 年版。
②《中共中央关于加强和改进新形势下党的建设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人民出版社,2009年版。
③汪洋著:《党内文化新论》,中共中央党校出版社,2006年版。
责任编辑:陈文兴
D267.6
A
1671-2994(2011)02-0090-04
2011-01-26
张昌山(1962- ),男,云南盐津人,中共云南大学党委副书记、教授。研究方向:党建与思想政治、政治学、行政学。
施海涛(1979- ),男,云南南涧人,中共云南大学党委宣传部主任干事、助理研究员。研究方向:党建与思想政治、人类学。
*本文系云南省哲学社会科学研究基金项目《云南高校党的建设科学发展机制研究》的阶段性研究成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