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对时代的回应

2011-08-15 00:44郁志龙
中共云南省委党校学报 2011年2期
关键词:资本主义和平特色

郁志龙

(徐州医学院 社科部,江苏 徐州 221004)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对时代的回应

郁志龙

(徐州医学院 社科部,江苏 徐州 221004)

当今世界是多元的,和平与发展是时代主题,资本主义在经济、文化、科技等领域仍占据优势地位,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科学地把握了这些时代特征,吸取人类社会的一切文明成果,致力于经济社会文化的发展,显示了社会主义的强大生命力。

时代特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资本主义

时代特征是指与特定时代相适应的国际政治经济关系的基本状态以及由世界的基本矛盾所决定和反映的基本特征。总的看来,当今世界仍处在两制共存,资本主义占主导地位的历史时期。经济要发展,社会要进步,人们要和平,成为时代潮流;资本主义在经济、政治、文化、科技等领域仍占据优势地位;各国都在探索适合本国实际的发展道路已成为这个时代的显著特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科学把握这些时代特征,回应时代挑战,彰显了社会主义的强大生命力。

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科学回答了中国怎样才能不断发展壮大的问题,并以自己的巨大成就,向世人昭示了社会主义的强大生命力和无可比拟的优越性

自1848年《共产党宣言》发表以来,世界社会主义运动风起云涌,社会主义从理论到实践,从一国到多国,从革命到建设,都写下了宏伟篇章。但是,随苏联解体、东欧剧变,一时社会主义失败论消失论甚嚣尘上,不少人认为时代正在发生逆转——社会主义正在向资本主义演变,美国学者福山甚至得出了“历史终结于资本主义”的结论,甚至还有人肆意否定20世纪社会主义兴起的历史必然性,抹煞马克思主义所揭示的社会发展的客观规律,并断言20世纪兴起的社会主义必在20世纪灭亡。在社会主义国家内,也存在种种困惑和质疑,诸如:社会主义还有没有希望?马克思主义还有没有活力?中国的社会主义红旗还能打多久?在这种社会主义普遍遭到质疑的情况下,中国共产党人继续高举社会主义大旗,坚持科学社会主义的基本原则,坚决抛弃了过去那种教条式的对待马克思主义、对待苏联社会主义模式的做法,在实践基础上,不断地进行理论创新,成功地回答了什么是社会主义、怎样建设社会主义;建设怎样的党、怎样建设党;实现什么样的发展、怎样发展等问题,形成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成功地走出一条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初步解决了经济文化比较落后的国家取得革命胜利之后,巩固和发展社会主义的难题,开拓了马克思主义新视野。在这个理论体系的指引下,中国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各个领域都取得了惊人成就:先后与190多个主权国家中的171个建立了外交关系,经济、文化、科技、体育等对外交往十分频繁;经济总量大幅上升,2010年GDP总量已达5.8万亿美元,仅次于美国,处于世界第二位;人民生活更是大为改善,农村居民正实现从温饱向小康水平迈进的阶段,城镇居民已从小康向富裕水平迈进,13亿人基本实现了总体小康;医疗卫生事业和社会保障事业稳步发展,科教兴国战略取得明显成效,基本普及义务教育,建立了全球规模最大的高等教育,航天科技跨入世界先进行列,自主创新成为经济社会新动力;依法治国方略得到落实,基层自治从城市推向农村,“草根民主”成了当代中国最直接、最广泛的民主实践;人们的精神风貌有了很大改观,时代精神不断发展,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逐步形成,人民安居乐业,逐步实现了“学有所教、劳有所得、病有所医、老有所养、住有所居”。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成功,不仅在于它突破了传统社会主义模式的束缚,恢复了社会主义的生机和活力,而且,还在于它打破了“唯书”、“不唯实”等教条主义观念的束缚,为各国马克思主义执政党独立探索社会主义建设规律提供了有益的借鉴。

现在,中国经济快速发展、政治民主、社会安定和谐、人民安居乐业,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旗帜在中华大地上高高飘扬,这向全世界全人类昭示:社会主义的低潮不等于社会主义的消失,苏东剧变并不等于资本主义向社会主义过渡的停止,而是重新开始,社会主义确有资本主义无可比拟的优越性,是人类社会发展的必由之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不仅是发展和巩固中国社会主义制度的强大思想武器、伟大旗帜和发展道路,也是世界范围内社会主义运动重新高涨的重要标志。

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抓住了和平与发展的时代主题,致力于本国经济的发展与世界和平,赢得了世界的普遍赞誉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之所以有强大的生命力,就在于科学把握时代主题,积极回应时代挑战。二战后,经济呈现全球化、一体化的趋势,世界各国特别是发展中国家,经济发展的压力越来越大。世界上一些国家发生问题,从根本上说,都是因为经济上不去,没有饭吃,没有衣穿,工资增长被通货膨胀抵消,生活水平下降,长期过紧日子。进入1980年代,发展作为时代主题更加明显地突兀出来,中国共产党人正是抓住和平与发展这一时代主题,在实践中走出一条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

在领导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的过程中,邓小平多次强调,应当把发展问题提到全人类的高度来认识,要从这个高度去观察问题和解决问题。因为发展问题,不但关系各国国计民生,国家长治久安,也关系到世界的和平与安全;不仅是每个国家、每个民族繁荣昌盛的基础,也是人类文明迈向更高阶段的基础,这是时代进步和历史的必然。以江泽民为核心的党的第三代中央领导集体,在领导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的过程中,始终抓住发展这一时代主题,坚持用发展的办法解决前进中的问题,提出了“发展是党执政兴国的第一要务”的著名论断,进一步深化了对社会主义建设规律的认识。历史和现实都表明,无论国内和国际形势如何变化,无论遇到什么样的困难,只要坚持和贯彻发展的思想,我们党就能够从容应对挑战,克服困难,不断前进。只有把发展作为主题,把发挥社会主义制度的优越性,落实到发展先进生产力、发展先进文化、实现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上来,推动社会全面进步,促进人的全面发展上来,才能从根本上把握人民的愿望,满足人民的要求,使人民群众享受更多的实际利益,使社会主义更好地显示出自己的优越性。进入新世纪以来,尽管世界形势有了很大的变化,但发展这一时代主题依然没有变,仍是解决中国一切问题的‘总钥匙’,发展对于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加快推进社会主义现代化,对于开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新局面,具有决定性意义。以胡锦涛为总书记的中央领导集体,从新世纪新阶段的中国实际出发,借鉴当代世界的发展实践和发展理念提出了科学发展观。它着眼于把握发展规律、丰富发展内涵、创新发展理念、转变发展方式、开拓发展思路、破解发展难题,进一步阐明发展目标、发展道路、发展模式、发展战略、发展动力,立足于提高发展的质量和效益等关于发展的一系列基本问题,并要求我们牢牢扭住经济建设这个中心,坚持聚精会神搞建设,一心一意谋发展,不断解放和发展社会生产力。对于我国来说,能不能保持较快的经济发展速度,不仅是重大的经济问题,而且是重大的政治问题,是关系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前途命运的问题。只有坚持以发展为主体,用发展的眼光、发展的思路、发展的办法解决前进中的问题,才能把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事业不断推向前进。可以说,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最核心的内容就是“发展”二字。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是始终不渝地走和平发展道路的社会主义,和平发展是贯穿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标志性特征和国家战略。作为一个社会主义国家,中国是维护和平和稳定的力量,是促进世界和平力量发展的重要因素,中国人民最需要、最珍爱和平的国际环境。走和平发展道路,是中国实现国家富强、人民幸福的必由之路,符合中国人民和世界人民的根本利益。社会主义中国走和平发展道路,无疑为人类的和平与发展的崇高事业增添了极其重要的积极因素。中国奉行防御性的国防政策,不搞军备竞赛,不对任何国家构成军事威胁。中国反对各种形式的霸权主义和强权政治,永远不称霸,永远不搞扩张。人们不会忘记欧洲帝国主义以往向全球扩张,导致产生了几十个殖民地,并让欧洲以外成千上万的人民痛苦不堪;日本和德国的兴起,引起了血腥战争,但中国的发展不会妨碍任何人,也不会威胁任何人,不仅如此,而且还为全世界发展提供了良好机遇,只会有利于世界的和平、稳定、繁荣。走和平发展道路,符合社会主义的基本原则。社会主义中国现在要走和平发展道路,将来强大了也要走和平发展道路。努力实现和平的发展、开放的发展、合作的发展、和谐的发展,始终是中国谋求发展的宗旨和原则。

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借鉴了资本主义社会的一切文明成果,成为成功处理社会主义与资本主义关系的光辉典范

自第一个社会主义国家苏联建立以来,人类进入了社会主义和资本主义“双制”共存的历史时代。这两种制度有刀光剑影、激烈斗争的一面,也有相互学习、取长补短的一面。所以,如何正确处理同资本主义的关系,对社会主义来说尤其重要。可以说,何时正确处理了同资本主义的关系,社会主义就发展了、强大了,否则,社会主义就要遭受不同程度的损失。马克思也曾强调过未来社会要学习人类社会包括资本主义创造的一切优秀成果,列宁多次强调不要害怕资本主义,要学会利用资本主义建设社会主义,使私人资本主义成为社会主义的帮手,即“用资本主义的砖,筑社会主义的大厦”。他还批评过那种不向资产阶级学习也能够实现社会主义的观点:不能设想,除了建立在庞大的资本主义文化所获得的一切经验教训的基础上的社会主义,还有别的什么社会主义。他还主张:“……我们应该利用资本主义(特别是要把它纳入国家资本主义的轨道)作为小生产和社会主义之间的中间环节,作为提高生产力的手段、途径、方法和方式。”①

在如何处理同资本主义的关系上,我们党有过深刻教训。改革开放前,谈“资”色变,把资本主义视为洪水猛兽,看成“堕落”、“腐朽”、“肮脏”、“罪恶”的代名词,到处乱贴标签,使本来不具有制度属性的先进东西,被当做资本主义的东西加以反对,结果,阻碍经济发展,迟滞社会进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吸取了以往的经验教训,以科学的实事求是的态度对待当代资本主义。对改革开放背景下出现的新事物不再动辄上纲上线,斥之为“资本主义复辟”;对所谓“资本主义的”东西卷土重来能够冷静对待,不再简单地把资本主义与“腐朽”、“罪恶”等划等号;开始更多地从共性方面看待对方,强调借鉴资本主义所创造的、属于人类文明成果的东西,强调全球化背景下两种主义和两种制度之间的共存、交流与合作;深刻认识到要把资本主义的基本制度与其体制、机制、方法等区别开来,强调对基本制度不能简单照搬,但对具体文明成果要积极吸取和借鉴,成功处理了同资本主义的关系,既坚持了坚定的原则性,即社会主义必然代替资本主义;又体现了策略的灵活性,即充分利用资本主义的文明成果来发展社会主义。邓小平在领导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的过程中,多次强调要加强国际交往,引进发达国家的先进经验、科学技术和资金。“社会主义要赢得与资本主义相比较的优势,就必须大胆吸收和借鉴人类社会创造的一切文明成果,吸收和借鉴当今世界各国包括资本主义发达国家的一切反映现代社会化生产规律的先进经营方式、管理方法。”②中国要发展、要进步、要富强,就必须加强与世界各国的经济、科技、文化的交流和合作,吸收和借鉴一切先进的东西。社会主义作为一种崭新的社会制度,只有在继承和利用资本主义社会已经创造出来的全部社会生产力和全部优秀文化成果的基础上,并结合新的实际进行新的创造,才能顺利建设成功。尤其在当今经济全球化发展势头迅猛的情况下,一个国家要想在全球化进程中立于不败之地,必须到国际市场的大海中去游泳,积极参与国际大市场的竞争,在国际大市场的竞争中提高搏风击浪的本领,提高国际竞争力和在国际综合国力的较量中掌握主动权。所以,社会主义应该主动地利用、学习资本主义社会中一切有益的东西,尤其是要学习西方的科学技术和管理经验。通过向资本主义的学习,快速发展生产力,缩短同发达国家之间的距离。正是以这样一种认真的学习态度,借鉴、吸收资本主义国家的先进技术、管理经验、智力和资金作为我们建设的起点和补充,才有今天中国经济的腾飞、社会的进步和人们生活水平的极大提高。可以说,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正是在改革开放后,打开国门、全面开放,认真研究世界上各相关国家工业化和现代化正反两方面经验的基础上发展、壮大、成熟的,而且,只有这种成熟,才能使我们这个最大的发展中国家在后发现代化过程中,从理论到实践都达到了新的高度和新的境界。

总之,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就是从中国的实际出发来建设社会主义。我们没有照搬西方国家的做法,也没有照搬其它社会主义国家的做法,而是充分利用了自己国家的历史的、文化的、民族的优秀的东西,同时更大程度上发挥了社会主义制度的优越性,才使社会主义具有鲜明的中国特色。

注释:

①《列宁全集》,第41卷,人民出版社,1990年第2版,第217页。

②《邓小平文选》,第3卷,人民出版社,1993年版,第373页。

责任编辑:陈文兴

D616

A

1671-2994(2011)02-0054-03

2011-02-07

郁志龙(1972- ),男,江苏徐州人,徐州医学院社科部讲师、法学博士。研究方向:马克思主义中国化、三农问题。

*本文系徐州医学院院长专项基金课题《马克思主义大众化历史经验研究》(09KJZ15)的阶段性成果。

猜你喜欢
资本主义和平特色
国际金融垄断资本主义是垄断资本主义的最新发展,是新型帝国主义
特色种植促增收
马克思对资本主义剥削的两重批判——基于《资本论》第一卷的思考
完美的特色党建
博弈·和平
特色睡床满足孩子们的童年梦
期盼和平
逆全球化:资本主义最新动向研究
2009年热门特色风味小吃
Five Hundred Times五百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