袁旗刘云
(安徽国防科技职业学院 思政部,安徽 六安 237011)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起点研究
袁旗刘云
(安徽国防科技职业学院 思政部,安徽 六安 237011)
党的十七大报告内在地指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起点是邓小平理论。但也有专家学者认为,其起点应始于毛泽东对中国社会主义建设的有益探索。本文从其历史起点、思想起点、理论起点和实践起点等不同角度进行研究,并认为其起点是邓小平理论。厘清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起点,有利于弄清毛泽东思想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之间的关系,特别是有利于坚持和贯彻好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历史起点;理论起点
党的十七大报告指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就是包括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以及科学发展观等重大战略思想在内的科学理论体系。”①十七大报告的这个论述,内在地指出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起点是邓小平理论。之后,关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起点的问题,一直受到学界以及社会的高度关注,也有很多专家学者撰文发表个人观点,归纳起来,主要有两种观点:一种坚持认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应始于1956年及之后毛泽东关于中国社会主义建设的理论探索和艰辛实践;另一种观点就是认为应始于邓小平理论。加强对其起点研究,从理论上讲,有利于坚持和发展马克思主义;有利于进一步弄清马克思主义中国化过程的两次历史性飞跃,即两大理论成果之间的关系;有利于进一步澄清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起点上的模糊认识。从实践上讲,有利于更好地坚持毛泽东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有利于进一步统一思想,统一行动。本文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的历史起点、思想起点、理论起点和实践起点等不同角度进行研究,并认为其起点是邓小平理论。
1、中国国情
所谓国情,顾名思义是指一个国家的情况。一般是指一个国家的历史文化传统、自然地理环境、社会经济发展状况以及国际关系等各个方面的总和,也可指一个国家在某个特定时期的基本情况和特点。国情一般由一个国家自然、历史、现实以及国际关系等方面的情况构成。中国国情就是中国的实际情况,既包括历史的,也包括现实的。中国国情是研究中国一切问题的出发点,当代中国最大的国情是处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
2、中国模式
国内学术界较为广泛开展“中国模式”概念讨论,是在1992年邓小平发表“南巡”讲话以后,成为国际上的热点话题是在2004年5月美国高盛公司高级顾问、清华大学教授乔舒亚·库珀·雷默的《北京共识:提供新模式》一文发表之后。尤其是在2004、2005年间,国外学者对于中国模式的研究进入了一个高潮。但到目前为止,国内外对于“中国模式”的性质、内涵等关键问题仍没有形成一致的观点。经过对中外一些专家学者对“中国模式”这一概念解读的理解,笔者认为,“中国模式”是指由中国人民所选择的具有中国特性的建设发展方式,是相比较他国发展模式而言的,它既可以指地域层面的中国发展方式,也可以指基于中国国情或者说符合中国国情的发展方式,总之,它侧重于方法论层面。
3、中国特色
“中国特色”作为一个词第一次提出见于1957年1月3日《人民日报》上一篇谈音乐的文章,文章指出:“中国的老百姓欢迎具有中国气派的、中国特色的音乐曲调。”“我们的音乐家目前要多多发掘和继承我们祖国丰富的音乐遗产,并在这基础上创造出具有中国气派、中国特色的音乐来。”之后,中国特色这个词开始逐步运用于经济政治社会生活的诸多方面。“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语境下的“中国特色”,是指在科学社会主义的普遍真理与中国实际相结合过程中,形成的一系列赋予中国元素特点和民族特征、符合中国实际并被历史和实践证明了的正确的理论总结。就科学社会主义而言,强调中国特色,即是指中国化了的科学社会主义。科学社会主义是普遍真理,“中国特色”正是这种普遍真理的特殊性表现。其实质包括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和中国化了的马克思主义两个方面。前者的涵义是指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国具体实际以及革命和建设紧密结合的过程,是“中国特色”得以形成并不断体现的根本前提。历史证明,只有把马克思主义基本理论与中国实际相结合,实现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再用中国化的马克思主义理论去指导具体的实践,中国的革命和建设才能取得成功。比如,新民主主义革命的正反两方面经验教训都证明,只有具有“中国特色”的革命,才能走向成功。后者是指马克思主义基本理论同中国革命和建设实际相结合而产生的区别于其它国家和政党的实践活动及理论总结。在这个意义上的“中国特色”包含着一个重要的价值判断,即只有经过实践和历史证明是正确的,才能被称为“中国特色”;相反,即使是中国所独有,如“大跃进”、“文化大革命”等,也不能被称为“中国特色”。可以说,对“中国特色”这个价值判断的正确认识和深刻理解,是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起点正确认识和深刻理解的总钥匙。
4、中国特色社会主义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是中国共产党对新时期以来,马克思主义关于科学社会主义的普遍真理同中国社会主义建设发展的具体实际相结合,走出一条符合中国特点的建设发展道路、形成的一系列被实践和历史证明了是正确的理论的总和。它的内涵意义可从两个层面来理解。第一个层面强调“社会主义”,第二个层面强调具有“中国特色”。第一个层面的意义是指:“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首先必须坚持马克思主义的基本原理,特别是科学社会主义的普遍原理;第二个层面的意义是指:“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必须从中国的国情和实际出发,不能照搬任何他国模式,甚至是“他国特色”,它是科学社会主义普遍中的特殊。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不是抽象的,而是具体的。在实践上,是指开辟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在理论上,是指形成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在政治上,是指要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主要是指建设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方式方法和实践模式,具体地说,就是在中国共产党领导下,立足基本国情,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坚持四项基本原则,坚持改革开放,解放和发展社会生产力,巩固和完善社会主义制度,建设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社会主义民主政治、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建设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主要是指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基本实践和基本经验的理论总结和概括,并被实践和历史证明了是正确的理论成果的总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主要是要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有机统一起来。即既要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指导下,坚定不移地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并在这条道路上进行伟大实践,又要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伟大实践中不断丰富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只有将两者紧密结合,才是真正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因此,党的十七大强调,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最根本的就是要坚持这条道路和这个理论体系。不难看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强调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伟大实践,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强调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伟大实践中形成一系列正确的理论总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是前两个方面的有机统一,这三者之间有着逻辑上的先后关系,符合马克思主义实践——认识——再实践的认识论原理,这三者共同具体化和构成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
历史起点是指某事物或现象发生的起始时间。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历史起点是1978年12月召开的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
1、中共中央重大历史文献在概括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时,直接或间接地指出了其起点是党十一届三中全会
1981年6月27日,党的十一届六中全会通过的《关于建国以来党的若干历史问题的决议》指出:“三中全会以来,我们党已逐步确立了一条适合我国情况的社会主义现代化的正确道路”,并总结了10个“主要点”,而这10个“主要点”都是从总结“文化大革命”的教训中得出的结论。党的十三大报告概括了构成“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的12个观点,也是从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我们党在对社会主义再认识的过程中总结得出的。1990年12月30日,《中共中央关于制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十年规划和“八五”计划建议》中所概括的12条,也是以十一届三中全会为起点,来阐述全党对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基本理论和基本实践的共同认识。党的十四大报告概括了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的9项主要内容,虽然没有直接提及十一届三中全会,但明确提出改革开放概念,其实也内在地指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的时间起点是十一届三中全会。党的十五大报告指出,马克思列宁主义同中国实际相结合有两次历史性飞跃,产生了两大理论成果。第一次飞跃的理论成果是毛泽东思想。第二次飞跃的理论成果是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它的主要创立者是邓小平,我们党把它称为邓小平理论。而邓小平理论创立时间一般也认为是始于十一届三中全会。党的十六大报告在总结党五年来取得伟大成就所面临的背景时指出:“在这个决定党和国家前途命运的重大历史关头,党中央紧紧依靠全党同志和全国各族人民,坚持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的路线不动摇,成功地稳住了改革和发展的大局,捍卫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事业。”②党的十七大报告更加明确地指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就是包括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以及科学发展观等重大战略思想在内的科学理论体系”。③
2、党和国家领导人在一些重要讲话中,也明确指出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起点是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
邓小平在党的十二大开幕词中指出:“从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我们党在经济、政治、文化等各方面的工作中恢复了正确的政策,并且研究新情况、新经验,制定了一系列新的正确的政策。”④在会见坦桑尼亚联合共和国副总统姆维尼时他又明确指出:“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我们探索了中国怎么搞社会主义。”⑤在会见南斯拉夫社会主义联邦共和国主席团主席弗拉伊科维奇时指出:“‘文化大革命’结束以后,我们冷静地估计了形势,考虑今后的路怎么走。界限的划分是我们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这次会议确定了一系列新的方针和政策。”⑥在会见捷克斯洛伐克共产党总书记雅克什时指出:“1978年我们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才制定了一系列新的正确的路线、方针和政策,根本内容就是建设具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⑦江泽民指出:“1978年召开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和全会形成的以邓小平同志为核心的中央领导集体,承担起艰巨的使命,实现了伟大的历史性转折,开创了我国社会主义事业的新时期。”⑧胡锦涛同志指出:“1978年,我们党召开具有重大历史意义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开启了改革开放历史新时期……改革开放以来我们取得一切成绩和进步的根本原因,归结起来就是:开辟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形成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⑨习近平在谈到学习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体会时,更加明确地指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是改革开放历史新时期我们党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所取得的理论创新成果。”“以邓小平同志为核心的党的第二代中央领导集体,第一次提出了‘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的重大命题,创立了邓小平理论。邓小平理论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开创之作,是最基础的重要组成部分。”“我们党在领导中国革命、建设、改革的长期实践中,把马克思列宁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国具体实际和时代特征相结合,不断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实现了两次历史性飞跃。第一次飞跃发生在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形成了被实践证明了的关于中国革命和建设的正确的理论原则和经验总结——毛泽东思想。第二次飞跃发生在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形成了被实践证明了的关于在中国建设、巩固和发展社会主义的正确的理论原则和经验总结,这就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⑩
3、权威专家学者也多认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始于十一届三中全会
中央党校原副校长李君如认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创始人和奠基者(是)邓小平。”⑪石仲泉认为:“几十年来,我们党实现了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与中国具体实际相结合的两次历史性飞跃……在理论上创立了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两大理论体系,一个是毛泽东思想理论体系,一个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前者属于第一次历史飞跃的理论成果,后者属于第二次历史性飞跃的理论成果。第二次历史性飞跃始于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⑫徐崇温指出:“中央文件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和理论所作的多次概括,都是以十一届三中全会为起点,从来没有把毛泽东思想包括在内。”⑬赵曜认为:“总起说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是在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逐步形成和发展起来的。”⑭靳连芳认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历史起点伴随着中国改革开放事业的启动而产生的,是伴随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开辟而逐步生成的。改革开放是当代中国共产党人从事的最伟大的事业,这一伟大事业催生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⑮陈晓燕在谈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时空范围时也认为:“从时间上讲,这个理论体系的形成和发展是以1978年12月召开的党十一届三中全会为历史起点,是近30年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实践探索的理论原则和经验总结。”⑯等等。
因此,无论是从我们党的重大历史文献,还是中央领导人的重要论述,还是权威专家学者的学术研究观点,都有一个明确的结论,那就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历史起点是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
所谓理论起点,是指人们通过实践得到对自然界、人类社会或思维的某一方面的认识,是从哪里开始和出发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理论起点是对社会主义本质的探索和科学回答。社会主义实现从空想到现实的伟大质变,在理论上首先是由马克思恩格斯运用社会运动发展规律进行逻辑推演和论证完成的,社会主义的诞生是马克思恩格斯与形形色色的资产阶级、小资产阶级和空想社会主义思潮进行不断斗争的结果,是社会主义理论与工人运动相结合的产物。1848年《共产党宣言》的发表,标志着科学社会主义理论的诞生。这个科学社会主义理论是在欧洲特别是俄国社会主义革命以及世界范围内的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进程中得到实证、继承和发展的。二战胜利后,社会主义从苏联,向东欧和东亚扩展到十六国,使社会主义不仅在地域上连成一片,而且成为一种世界性的制度和体制。但是,“这些国家大都是落后甚至是很落后的国家,本身并不具备实现社会主义的条件,然而又大都是在苏联解放或者在苏联帮助下走上社会主义道路的,因此不得不接受苏联模式的社会主义。”⑰也就是说,社会主义在世界范围内的建立和发展,走的是“苏联一刀切”模式,即使有少数国家,如南斯拉夫,虽然力图抵制苏联模式,但终究未能如愿。可见,社会主义从苏联一国到十六国,基本无“他国”之特色,这种情况,中国也未能幸免。但从苏共二十大以后,以毛泽东为主要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以资为鉴,在中国社会主义建设进程中,力图摆脱苏联模式,但终究由于对社会主义本质这一根本问题没有搞清楚,而使中国社会主义建设走向混乱崩溃的境地。而世界范围内的社会主义的命运则更加悲惨,到20世纪80年代末和90年代初已走向大面积失败。这些问题引起了世界共产主义者,特别是中国共产党人的深刻思考,最后得出的结论是,只用苏联模式来复制其他国家的社会主义,完全不顾及该国的国情、特色等,这本身就违反了马克思主义唯物辩证法,是非马克思主义的,结果只能是走向失败。而对这个问题产生原因的再进一步反思和探究,必然直指“到底什么是社会主义以及社会主义到底应该怎样建”的问题,社会主义应不应该有本国特色的问题,简单地说,就是社会主义的本质问题。因此说,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形成,从重大理论问题上讲,首先是必须对社会主义本质问题作出科学的解答,但是,由于历史的局限等种种原因,马克思、恩格斯、列宁、斯大林以及毛泽东都未能或者说不具备作出科学解答的条件,所以,只有随着国际国内形势的变化以及邓小平同志的理论自觉,才使得对这一重大问题的科学解答任务,历史地落在了以邓小平为核心的中国共产党人的肩上。不仅如此,随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巨大发展和取得的辉煌成就,还进一步证明了对这一重大问题回答所具有的本源性特质。因此,笔者认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理论起点是对社会主义本质的探索和科学回答。
注释:
①③⑨胡锦涛:《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为夺取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新胜利而奋斗——在中国共产党第十七次全国代表大会上的报告》。
②⑧江泽民:《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开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新局面——在中国共产党第十六次全国代表大会上的报告》。
④⑤⑥⑦《邓小平文选》,第3卷,人民出版社,1993年版,第 117、264、234、254 页。
⑩习近平:《关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几点学习体会和认识》,《求是》,2008年第7期。
⑪李君如:《爱国主义与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兼谈爱国主义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一个基本原则》,《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研究》,2008年第4期。
⑫石仲泉:《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最新硕果:十七大的十大新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研究》,2008年第4期。
⑬徐崇温:《关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起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研究》,2008年第2期。
⑭赵曜:《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研究》,2008年第2期。
⑮靳连芳:《寓意深刻的理论定位——谈“发展的开放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提法的意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研究》,2008年第4期。
⑯陈晓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时空范围分析》,《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研究》,2008年第5期。
⑰高放等主编:《科学社会主义的理论与实践》,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6年版,第132页。
责任编辑:许如江
D616
A
1671-2994(2011)02-0050-04
2011-02-23
袁 旗(1971- ),男,安徽六安人,安徽国防科技职业学院思政部讲师、安徽师范大学在读硕士生。研究方向: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
刘 云(1973- ),女,安徽六安人,安徽国防科技职业学院思政部讲师、安徽师范大学在读硕士生。研究方向:思想政治教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