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自冲 胡金宽
(1.武警学院 河北廊坊 065000;2.廊坊开发区医院 河北廊坊 065001)
本病多发生于中老年,以北方寒冷地区发病率较高。患者绝大部分体质较虚弱,且以脑力劳动者居多,发病前多有劳心过度,长时间没有合理足够的休息,失眠。继而出现偶发的心率加快,一段时间后,形成阵发性的心动过速。病人的症状特点是:发则欲死、不能活动、四肢不温、欲得温热、加盖衣被或可减轻症状,或伴有冷汗出,心前区或背部当心处平素自觉冷凉,形体较瘦消。
西医认为:窦房结细胞具有自律性,能自动的产生兴奋,心律随窦房结起搏细胞的舒张期除极化速率而变化。心房、房室交界区、束支和浦肯野纤维网的一些细胞也有舒张期自动除极的特性,而普通的心肌细胞则无,这些特殊分化的细胞是心脏潜在的起搏点,在正常情况下,舒张期自动除极的速率小于窦房结。但当窦房结功能抑制时,这些潜在的起搏点即能兴起激动。建立逸搏心律,形成阵发性心动过速;此外,一些其他因素如洋地黄过量、缺血缺氧等能提高潜在起搏点的舒张期自动除极速率,若超过正常窦房结的自律性,就会引起异位性节律,形成心动过速。
本病的病因病机中医历代医家都从不同的侧面提出了认识和见解。如有人认为是心气虚,心失所养,心跳失于自在;有人认为是心血虚,心脉失营,血不养心而致心跳无序;有的认为是心血瘀阻,血脉不畅,心脉阻滞致心跳失常;有的认为是痰浊阻于心脏致心跳受其干扰……。笔者认为该病的病因是:心气虚,推动血液的动力不足,以至于自身气血供应不足导致心跳紊乱;二是心阳虚,无以鼓动血脉循行至心跳急速突发突然死亡。
经曰:“心者君主之官,神明出焉”,是说心脏是全身的主宰,人的神经、思事、一切生命活动都是在心脏的主使下进行的,这里的主宰当是指心脏供应全身的气血,以维持各脏腑,组织、器官的生理功能。心脏本身也是在其功能正常泵血以自供,这样才能保持有节律、规律的跳动。当心气不足时(似相当于西医的心肌供血不足),收缩力下降,自身的血供不足引起心跳变化,阵发性心动过速就是其中的一个类型。郑源龙等[1]实验研究后认为:心气虚者的心输出量、心肌收缩力、心室顺应性和血管功能等均较心气未虚者明显下降。这提示心气虚者确有心功能受损,其主要反应在心肌收缩力减弱、储备功能降低、泵血功能减退和左室排血量的减少。张通亮等[2]探索了心气虚症植物神经功能的变化,研究结果表明:心气虚证存在着植物神经功能紊乱,其特征为交感肾上腺系统的兴奋性虽见增高,但交感神经的敏感性下降,且迷走神经功能受损。这两个实验症明了中医的心气虚有着实质性的病理基础,不但影响心肌的供血和收缩力,也同样影响植物神经功能。廖家桢等[3]通过检测揭示:心气虚者血红蛋白2,3一二磷酸甘油酸(2,3DPG)含量明显高于正常组。说明心气虚者体内有缺氧的表现。俞兵等[4]研究后发现,心气虚(重症组和轻症组),单纯心虚和非心虚四组患者血浆心钠素样免疫活性物质(irAVP),发现其含量在上述各组和西医心功能Ⅰ-Ⅳ级组中均呈递减现象,且在相应的中西医四组间无显著差别,irAVP与左室射血分数明显相关(r=-0.78)。研究证明:心钠素对心脏完成心主血脉这一功能起着保证作用。心钠素可以改善心肌的血液供应,增加心肌营养血量,减轻心肌肥厚,对心输出量和每搏心输出量及心率增均有调节作用。这些研究表明:心气虚患者,心肌收缩力下降,心脏泵血功能减弱,可以引起心律不齐,当然也可致阵发性心动过速的发生。临床上患者发病时的自觉心脏有紧缩。内空虚如悬在空中,恐惧、濒死感等症状,正是心气虚,心失所养的表现,通过补心气,可有效改善这些症状,就是一个证明。
任何物质(动物、植物)在历史进程中,随着自然气候的变化,逐渐适应了这种变化之后,形成了各自具有的特点的与大自然协调的基本一致的特征。人类也是这样,一年四季不同的季节,有不同的寒热温冷特点,也就形成了阴阳平衡,即人体有一个稳定的体温(36.5℃)左右。机体的代谢也是在这种体温下才能正常进行,以维持正常的生命、生理活动,高了不行要发烧,人体也不能适应,低了也不行,要冷的受不了,代谢也要受影响。这种在一定条件基础上的阴阳平衡,是生理生命所需,心脏能够保持正常生理功能也是在这个条件下才有的。中医认为心在五行中属火,这里的火强调的是“阳热”在人体中的重要性,因为如果心火(阳热)不足,则心肌失于温热,心脉挛缩不畅,心血供应不足,就会造成心跳的紊乱,自然会形成阵发性心动过速。历代中医学都对此有深刻的认识:“心为火,与诸阳会合,而手少阴心之经也,若诸阳气虚,少阴之经气逆,谓之阳虚阴厥”《诸病源候论·心痛候》[5]。“寒气客于脉外则脉寒,脉寒则缩,缩则脉绌急,则外引小络,故卒然而痛,得炅则痛立止,因重中于寒,则痛久矣”《素问·举确论》[6]。这里虽然指的是心痛证,但也包含了阵发性心动过速在内,因为阵发性心动过速患者中有相当一部分伴有心前区隐痛或绞痛。“夫脉当取太过,阳微阴强,即胸痹而痛,所以然者,责其极虚也,今阳虚知在上焦,所以胸痹心痛者,以其阴强故也”《金匮要略·胸痹心痛短气病脉症论》[7]“心痛诸候,皆由邪气高于心脉。……其候不一,有寒气卒客于脏腑,发则卒痛者……”《圣济总录·心痛门》。心阳者胸阳也,其作用是主温煦,胸阳振奋则血脉动不寒,血流通畅。若心阳不足,则无以推动血液循行,致血行迟缓,虚寒内生,寒性收引,血脉凝滞,心失休养而发阵发性心动过速。刘度舟认为:“本病不外分为心虚失养和心被邪扰两大类,前者有心阳虚,心阴虚,心之气血阴阳俱虚之分别”[8]。姜元安提及:仲景论心病的主要学术思想体现在“心为阳中之阳,治心贵在通阳”。“其气虚者,由阳气内弱,心下空虚,正气内动而惊也”《伤寒明理论·悸》。现代研究认为:本病病位在心,而心阳不足,心气虚损,血脉鼓动无力为其主要病机。
笔者在诊治本病中发生,患者平素有畏寒肢冷,特别是心前区和背部当心之处素有冷凉之感,且喜暖。每发作时自觉心脏紧缩隐痛,有紧束欲死之感,四肢肘膝以下冷凉如冰,加衣被则舒,各症状稍减。
诸多表现症明,心肾阳虚是本病发生的重要因素。在治疗本病时以参附汤合苓桂术甘汤瓜萎薤白白洒汤加减,取得了满意的疗效。无论是心气虚或心阳虚以上方加减调治临床效果基佳。
[1]郑源龙.冠心病心气虚证阻抗心动图的临床意文评价与心气虚症分度症初探[J].中国中医药科技,1997,4(1):4.
[2]张通亮.心脏病患者心阴虚、心气虚症植物神经功能的研究[J].中国中西医结合杂志,1995,15(10):586.
[3]廖家桢.冠心病心气虚证临床微观辩症初探[J].上海中医药杂志,1987,11:2.
[4]广东中医药大学.中医基础理论体系现代研究[M].广州:广东科技出版社,2002:37.
[5]丁光迪.诸病源候论校注[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7:499.
[6]北京中医学院.内经释义[M].上海:上海科技出版社,1978:246.
[7]刘越.图解金匮要略[M].第11版.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出版,2009:63.
[8]李七一,方祝元.心脑血管疾病中医诊治[M].第11版.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1:2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