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民涛 卢萌萌 朱瑞娟
(北京工业大学环境与能源工程学院,北京 100124)
资源型城市是城市体系中的特殊群体,是城镇社会发展中的一种特殊经济型区域。它是以当地不可再生资源开发和初加工为支柱产业的城市[1],我国地域辽阔,资源型城市数量和种类繁多;据统计,目前我国共有118座资源型城市,占全国城市总数的18%[2],这些资源型城市在我国的国民经济中具有重要地位。一方面,它们为我国经济建设提供了大量的能源和原材料,形成了强大的能源和原材料供应系统,很大程度上满足了我国经济建设的需求,根据国家宏观经济调查报告,我国资源型城市为国家提供了93%的煤炭、80%的铁矿石、70%以上的天然气;另一方面,资源型城市不仅提供了大量的就业机会,对促进社会稳定发挥了重要的作用;而且对带动地区的区域经济发展也起到了一定的积极作用。
随着人类对资源需求的增加,资源型城市的发展也面临着巨大的挑战[3]。因此,对资源型城市的发展模式进行研究,改变其以往的粗放式发展方式,推动资源型城市的环境与经济可持续发展,不仅对促进我国经济的发展,提高国际竞争力具有重要作用,而且也可使资源型城市的环境质量和生态环境在整体面貌方面得到极大的改善。
资源型城市在为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做出重大贡献的同时,在其自身发展过程中也出现了不少的困难和问题,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粗放式经营普遍,资源浪费严重。一方面,由于资源型企业的粗放式开采和简单的加工,使得资源利用效率降低,造成资源浪费现象严重[4]。另一方面,开采过程中的乱采乱挖现象严重,加快了资源的枯竭;同时也缩短了资源型产业生命周期,加速了资源产业消亡。
产业结构单一,地区经济增长缓慢。资源型城市是以资源为依托的特殊性城市群体,我国大多数资源型城市具有单一的产业结构,这种产业结构的单一性,使得资源型城市所在地区的产业结构转换能力下降,进而随着开发力度的加强,加快了资源枯竭,很容易使城市陷入结构性的衰退[5],引发城市经济危机,使城市基础设施建设更加落后,城市经济形成不良的循环。
资源趋向枯竭,影响社会稳定。由于人类开采力度和人类需求的增加使得资源型城市的资源枯竭,使大批以资源开采和加工为依托的企业面临破产,这必将导致资源型城市的失业人员增加,影响经济发展的社会的稳定。
随着世界经济一体化的加快和人类对资源需求的增加,长期以来,资源型城市依靠“高投入、低效率、高污染”的粗放式生产模式发展,使这些城市在资源枯竭的同时,生态环境也遭到严重破坏[6];造成了一系列的水污染、大气污染、固废污染和其他环境污染问题。
2.2.1 资源型城市的大气环境问题
资源型城市的大气环境问题,主要源于矿产资源的开采和加工利用过程中排放的废气和粉尘;同时,废渣中有害化学元素的挥发对所在区域的空气质量也有少量贡献。例如,煤炭开采过程中的烟尘、SO2、NOX、CO和瓦斯等废气的排放,都对这些城市的大气环境造成了不同程度的污染[7],同时由于SO2和NOX等酸性气体的排放,使得矿区的酸雨形成几率大幅度提高,严重威胁了森林和农作物的生长。
2.2.2 资源型城市的水环境问题
不同类型的资源型城市带来的水环境问题也有所不同;其中,以矿业资源型城市带来的水环境问题最为严重[8],主要表现在水环境破坏和水环境污染两个方面。一方面,由于对矿产资源的长期开采和超常开采,破坏了当地的地下水均衡结构,引起这些地区的地下水位下降,有的甚至出现大面积的地下漏斗,进而严重影响了这些城市的供水,对当地居民的生产和生活也造成了一定程度的不良影响;另一方面,在矿区建设和生产过程中,大量未经处理、含有多种污染物的矿区废水和废液外排,严重污染了矿区周围的地表水体。因此,解决资源型城市的水环境问题已经迫在眉睫。
2.2.3 资源性城市的固体废弃物问题
伴随着矿产资源的开采和加工过程产生的废石、废渣和尾矿等矿物废料的堆积,造成了严重的固体废弃物污染。据统计,我国资源型城市的矿山固体废弃物占全国固体废弃物的85%;其中,煤矿工业的废弃物占世界首位。这些城市的固废污染,不仅占用了大量的土地资源,也间接地污染了水环境和大气环境[9];显然对整个城市的市容也产生了不良影响,危害了城市发展和居民身体健康。
2.2.4 资源型城市的其他环境问题
在资源的开采、加工、储运和燃烧处理过程中,都会产生不同的环境问题[10]。例如,在矿产资源开采过程中,可诱发地震等多种地质灾害,威胁当地人民的人身安全和财产安全,可造成直接巨大的经济损失;特别在煤炭资源开采过程中,容易引发地表沉降,塌陷和泥石流等灾害,进而破坏植被资源和当地的原生生态景观。
随着经济发展和人类环境意识的提高,资源性城市的生态环境建设已经成为社会发展的突出问题;寻求资源型城市的合理转型和可持续发展,不仅越来越受到政府和人们的普遍关注,更是成为资源性城市发展的必然选择。
资源型城市作为能源和原材料基地,在我国工业化和现代化进程中发挥了重要的作用,但在其发展过程中也出现了一系列的矛盾。资源枯竭、环境污染和生态破坏等问题也相继产生。因此,如何保持资源型城市的社会、经济与环境间协调、可持续发展,是摆在我们面前必须要解决的问题。
1987 年,世界环境与发展委员会发表《我们共同的未来》的报告中,系统的阐述了“可持续发展战略”,提出可持续发展就是指既满足当代人的需要又不损害满足后代人需要能力的发展[11]。由此,不难看出,可持续发展是一个涉及经济、社会、文化和环境的综合概念,关系到代内公平和代际公平。在科学发展观指导下,从系统科学及其理论出发,在规划管理和协调社会、经济、环境的可持续发展矛盾实践中,必须坚持系统性、协调性、可持续性和公平性的原则[12];寻求解决社会、经济、环境及其不同层次之间尖锐矛盾与冲突的最佳方案,使资源型城市系统从目前所处相对低级有序状况的社会、经济、环境结构,逐步向更高、有序的方向稳步协调发展。
可持续发展观念作为世界性课题,已成为全球社会共同追求的基本目标,也是世界各国经济发展首选的发展战略。资源型城市作为人类一个重要的生产生活场所,也必然要选择可持续发展模式[13]。高利润刺激的资源过度开采、产业结构单一,已造成第一、二、三产业发展不平衡、经营管理方式粗放、环境污染和生态危机等问题。要解决好这些矛盾,特别是环境和经济共同发展的矛盾,必须走可持续发展道路,力求实现资源型城市的经济、社会、环境、人口、资源的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
资源型城市在促进社会发展和推进城市化进程的同时,也给自己带来了很多负面影响,制约了资源型城市的可持续发展。资源型城市作为一个复杂的系统,主要是由经济子系统、社会子系统和环境子系统构成的。为此,调节好社会、经济、环境子系统及其三个子系统内部的协调关系是实现资源型城市可持续发展的关键。
3.3.1 社会子系统
我国的资源型城市及其内部的各类大小企业,大多数是国有企业,因历史原因背负着包括离退休人员多、税收和债务多等沉重的企业负担;随着资源型企业的萎缩,一方面;造成人员失业和就业问题,使国有企业员工的社会保障得不到保证;另一方面;因城市基础设施建设落后,投资环境差,使社会矛盾激化,社会不稳定因素增加。
3.3.2 经济子系统
经济子系统内部制约可持续发展的主要问题表现在以下三个方面:一是政府的导向作用低和资源产业本身存在的粗放式生产、简单加工、资源枯竭、后备资源不足、人才流失、成本沉淀、管理和技术薄弱、能耗和材耗高、设备利用率低和劳动生产率低等缺陷[14]。二是存在产业结构和所有制结构单一、产业技术水平低、经济结构不合理;因产业链条短、资源和企业依赖性强、第三产业发展滞后,造成第一、二、三产业比例失衡、可持续发展能力弱和城乡经济发展差距拉大等问题。三是普遍存在市场机制不完善、资源低效配置、资金资源需求量大,导致地方财政紧张和经济效益低等问题。
3.3.3 环境子系统
资源型城市在开采资源带来经济效益的同时,也破坏了环境子系统的平衡,使环境子系统内部发生了因资源开采、加工、运输和储存而产生的一系列废水、废气、废渣的污染问题和因资源过度开采引发的地震、泥石流和水土流失和地表塌陷等生态破坏问题,影响了城市系统的进一步健康发展。
我国的资源型城市分布广泛,且发展不均衡,不同城市的经济、环境和社会的发展状况有所不同。但它们都依赖于资源的开发而得以发展,资源型城市具有共同的属性和发展规律,因此,具有一些共同的可持续发展对策可供选择。不过,在具体的实践中,要因地制宜,有针对性的选择可持续发展的对策,坚持走适合于自己的可持续发展道路。本文就资源型城市在可持续发展的共性方面,做出如下建议。
第一,对资源面临枯竭的城市,当地政府要制定有针对性的扶持政策,加大对其的资金援助和政策援助,缓解企业的压力;第二,要采取有力措施做好社会保障工作,安排好资源衰退产业的劳动力再就业和职工失业问题,营造一个安定的发展环境;第三,要提高地区的人口素质,采取措施防止人才外流,要以发展的眼光制定城市发展规划,指导城市的建设。第四,正确处理经济发展与社会发展的关系、地方政府与资源型企业的关系以及城市发展和农村发展的关系。
(1)逐步实现由粗放式发展向集约式发展的转变
资源型城市要实现可持续发展,首先要尽最大努力克服困难,尽早、尽快、逐步转变由高投入、高消耗、高排放、低效率的粗放增长方式向低投入、低消耗、低排放、高效率的资源节约型增长方式的转变。坚持科学发展观,科学处理发展速度与经济效益的关系,采用先进技术,提高资源利用率;大力发展循环经济和清洁生产;最大限度地有效削减区域的大气、水体污染总量;促进资源有效合理的开采与利用;改善生态环境,为引进外部资源促进当地经济发展打下坚实的基础。
(2)逐步实现由单一产业结构向多元化方向发展的转变
产业转型是资源型城市实现可持续发展的主要途径,资源型城市在其发展过程中,一般要经历开始期、发展期、成熟期和枯竭衰退期的四个不同阶段[15],产业多元化及其转型必须坚持因地制宜的原则。要根据自身的实际情况,选择适合自己的转型模式,可供选择的转型模式有:产业链延伸模式、产业替代模式和复合式模式[16],产业转型是一个复杂的系统工程,要做的工作很多,包括主导产业的选择和培育、衰退产业的识别、调整和退出、员工的安排和社会保障等等,并要正确处理好传统产业和新兴产业的关系[17];产业转型的另一个关键思路是创新,要鼓励企业进行知识创新、技术创新、人才保障体系创新和政策创新,形成区域创新体系,提高城市的自主创新能力[18];积极采取措施,促进第一、二、三产业协调发展,延长产业链条;积极寻求后备资源,正确处理好开发当地资源和利用外部资源的关系。
(3)合理利用政府 “三大政策机制”经济刺激措施促进资源型城市经济可持续发展
根据国务院《关于促进资源型城市可持续发展的若干意见》报告,资源型城市建立健全的资源开发补偿机制、衰退产业援助机制与替代产业扶持机制,是资源型城市产业转型的重要任务[19];充分利用上述三大机制刺激衰退产业的发展,能有效促进资源型城市的协调、稳定、可持续发展。
第一,企业要提高每位员工的环保意识,积极引进外国的先进技术,开展清洁生产和循环经济,进行“三废”的资源化和无害化工作,改善生态环境;第二,政府要制定相应的环境保护法规,加强对企业的监督管理, 加大对环境保护的投资力度,确保做到专款专用,管好用好;第三,正确处理好资源开发和生态环境保护的关系,坚持两者并重,按照“谁开发谁保护,谁污染谁治理”的原则,实施环境补偿收费和复垦保证金政策,推动矿区土地复垦工作的顺利进行,改善区域环境质量[20];第四,要切实下决心做好关闭破坏环境严重的小矿,加大力度调整企业的环保措施,寻找污染小的替代资源。
资源型城市的经济、社会和环境的可持续发展是相辅相成,相互促进的,在具体的工作过程中要科学系统地处理好这三者之间的关系,力求做到资源型城市的社会、经济、环境、人口和资源的全面发展;继续为我国的国民经济发展和现代化建设做出应有的贡献。
[1] 朱德元.资源型城市经济转型概论.北京:中国经济出版社,2005.35-279.
[2] 国家计委宏观经济研究院课题组.我国资源型城市的界定与分类.宏观经济研究,2002,(11):82-87.
[3] 黄飞.资源型城市可持续发展评价研究——以河南省平顶山市为例:[硕士学位论文].中国地质大学,2009.
[4] 高思.资源型城市产业转型与可持续发展研究——以东北煤炭资源枯竭型城市为例:[硕士学位论文].吉林:吉林大学,2006.
[5] 张秀生,陈先勇.中国资源型城市可持续发展现状及对策分析.华中师范大学学报,2002,41(2):117-120.
[6] 赵兴武.资源型城市经济转型研究:[博士学位论文].阜新:辽宁技术工程大学,2005.
[7] 刘玉宝,谷人旭.我国煤炭资源型城市环境问题研究.枣庄学院学报,2006,23(2):95-99.
[8] 钟瑞华.资源型城市可持续发展问题研究——以个旧市为例:[硕士学位论文].云南师范大学,2006.
[9] 彭建,蒋一军,吴健生,等.我国矿山开采的生态环境效应及土地复垦典型技术.地理科学进展,2005.24(2):38-41.
[10] 王金南,陆新元.我国的环境经济政策:实践与展望[J].世界环境.1997(4):21-25.
[11] Catharine Ward Thompson.Urban Open Space in the 21st Century.Landscape and Urban Planning.2002,(60): 59-72.
[12] 沈镭.我国资源型城市转型的理论与案例研究:[博士学位论文].北京中科院地理所,2005.
[13] 同济大学主编.城市规划原理[M].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1993:283.
[14] 孙雅静,资源型城市转型与发展出路研究[M].北京:中国经济出版社,2006.
[15] 吴春莺.我国资源型城市产业转型研究:[博士学位论文].哈尔滨:哈尔滨工业大学,2006.
[16] 张飞飞.资源型城市转型模式的战略选择:[硕士学位论文].中国科学技术大学,2008.
[17] 周新生.产业衰退及退出产业援助机制.产业经济研究,2003,(5):52-53.
[18] 何树全.试论我国国家创新体系的框架问题与思路.中国科技论坛,2005,(3):63.
[19] 李长胜,贾志明.城市主导产业及其选择研究.青岛科技大学学报,2006,22(2):6.
[20] 张以诚.矿业城市与可持续发展[M].北京:石油工业出版社,199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