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治未病”理论与类风湿关节炎防治关系探析

2011-08-15 00:44冯佳向导
中国民族民间医药 2011年13期
关键词:痹证邪气治未病

冯佳向导

湖北民族学院医学院,湖北 恩施 445000

“治未病”是中医学重要的学术指导思想,是防治疾病的基本准则。《周易·既济》曰“水在火上,既济。君子以思患而预防之”,是可检索到的最早提出防患于未然思想的文献。[1]《内经》总结了前人的防病经验,并在此基础上提出“治未病”的预防思想。 《素问·四气调神论》言:“是故圣人不治已病治未病,不治已乱治未乱,此之谓也。夫病已成而后药之,乱已成而后治之,譬犹渴而穿井,斗而铸锥,不亦晚乎!”强调了不是得病后才治疗,而是应该在病之前就防治,从正反两方面强调治未病的重要性。《素问·热刺》言:“肝热病者,左颊先赤……病虽未发,见赤色者刺之,名曰治未病。”以五脏热病刺治为例,提出治病之先兆,以防其传变。《灵枢经·逆顺》言:“上工刺其未生者也;其次,刺其未盛者也,……故曰:上工治未病,不治已病,此之谓也”。强调医生应在疾病还未发生、处于萌芽状态或是尚未发生传变的时候,采取及时的预防和治疗措施,进一步突出了“治未病”思想。类风湿关节炎是造成我国人群丧失劳动力和致残的主要疾病之一,而目前临床上尚缺乏根治该病的有效措施,所以更强调早期预防、早期治疗。这正符合中医学的“治未病”思想,所以本文就导致类风湿关节炎发生的一些易感因素,简单探讨“治未病”理论与类风湿关节炎防治的联系。

1 类风湿关节炎病因

类风湿关节炎属于中医学“痹证”的范畴,其病因有外感因素、内伤因素,还有体质等其他因素。 《素问·痹论》曰“风寒湿三气杂至,合而为痹也。其风气胜者为行痹,寒气胜者为痛痹,湿气胜者为著痹也”。说明人体受风寒湿邪气的侵袭致痹,可以出现不同的临床表现,如风邪所致痹者,其症状以肢节酸痛,游走无定处为特点;寒邪所致者,因寒性凝滞、伤阳气,经脉不通,气血闭阻,故疼痛剧烈,遇寒疼痛加剧;湿邪所致痹者,骨关节沉重麻木、酸痛,病情缠绵持久。这也与类风湿关节炎的部分临床表现一致。外感因素除了上述外部邪气的侵袭外,还有季节气候的变化,患者居住环境潮湿等。《内经》中就从五体痹的发生,详细叙述了其发病有明显的季节性。营卫失和,气血不调是痹证的内在发病基础。《素问·痹论》中说“逆其气则乱……不与风寒湿气合,故不为痹”。《素问经注节解·三卷》中提到“风寒湿之为痹也,皆因卫虚,不能悍之于外,以致内入,初非与风寒湿相合而然,是故痹止于荣而不及卫也”。说明痹证的发生与营卫不调有着密切的关系。情志失和,五脏先伤,则痹邪内传从而发生相应的五体痹。同时饮食不节,可致六腑受损,为痹邪内传六腑的内在依据。《内经》中还有关于体质与痹证发生的关系论述,如《灵枢·五变》曰“粗理而肉不坚者善病痹”。体质不仅决定着感邪的轻重、邪气入侵后损伤的部位,也影响着疾病的转化。痹证还与外伤及瘀血阻滞有关,气血瘀滞会伤及阳气,温运无力,若瘀血与致痹邪气结合,会使经络闭阻加剧,病程也会延长,若再与痰浊相合,则会出现关节肿胀、疼痛、屈伸不利等表现。由此可见,痹证发生的关键是人体正气的强弱,若患者素体虚弱或因外伤所致,气血不足,营卫不和,则腠理疏松,易招致痹邪入侵,再加之风寒湿外邪的侵扰,“所谓痹者,各以其时,重感于风寒湿之气也”(《素问·痹论》)。娄玉钤认为正虚是致痹的内在因素,起决定作用;邪侵是发病的主要条件;不通是发病的病理关键。[2]

2 “治未病”理论

2.1 未病先防

在还未发生疾病之前,就积极采取措施,防止疾病的发生。如前所述,类风湿关节炎的发病病因包括正虚和外邪入侵,那么预防疾病的发生可从两方面着手:一是扶助正气,提高机体抵抗病邪的能力;二是采取相应的措施,积极防止病邪的入侵。扶助正气是预防疾病的关键,《灵枢·本神》称之为“养生”,认为“智者之养生也,必顺四时而适寒暑,和喜怒而安居处,节阴阳而调刚柔。如是则僻邪不至,长生久视”,指出养生的目的是祛除病患,延年益寿。《内经》中的养生原则为:先后天并重、内外兼养、动静结合、天人合一。养生的基本方法有:法于阴阳,顺应四时昼夜阴阳消长特点调养心身活动。《素问·四气调神大论》曰“夫四时阴阳者,万物之根本也,所以圣人春夏养阳,秋冬养阴,以从其根”;和于术数,实行合宜的养生术;饮食有节,忌偏嗜,适寒温、节饥饱等;起居有常,生活、工作要有规律;不妄作劳,身、心、房事劳作均应适度;恬淡虚无、精神内守,调养神情意志;及时避邪毒[3]。这些养生之道对类风湿关节炎的预防起着积极的指导作用。

2.2 既病防变

既病防变就是掌握疾病的传变规律,在疾病的早期进行干预,采取适当的措施防止疾病的进展和恶化。在这个时期,疾病还处于较轻阶段,即为未盛;处于疾病的缓解期,即为未作;疾病已经导致机体一定部位的损伤,但还未传变至其他的部位,即为未传。既病防变就从这三个方面来防止疾病的进一步蔓延。首先是未盛,强调医生要注意观察疾病的先兆,在疾病刚开始的时候,就能早诊断、早治疗,将疾病消灭在萌芽阶段。孙思邈认为:“凡人有不少苦似不如平常,即须早道,若隐忍不治,冀望自瘥,须臾之间,以成痼疾”(《千金要方·伤寒例第一》)。说的是如果出现身体不适,精神不振,体力下降等症状,当马上进行调理,若不采取措施,只是一味的忍耐,则有可能延误病情,使损害加重。类风湿关节炎一般在出现明显的关节症状前有数周的低热,乏力、全身不适、体重下降等症状,以后才逐渐出现典型的关节症状。[4]早期滑膜炎经过积极的治疗,还有一定的可逆性,若没有及时的治疗,发展致关节结构破坏时,则很难逆转。《素问·移精变气论》也指出痹证应当早期治疗的思想,如“中古之治病,至而治之……以为可攻,故病未己,新病复起。”其次是未作,在疾病的缓解期,把握时机积极治疗。在疾病间歇阶段,邪气暂时衰退,而体内的正气又逐渐恢复,这时顺其正盛邪衰之势采取相应的措施治疗,既可以驱除体内邪气,又可保护正气。在类风湿关节炎的症状缓解期,可以进行适度的关节功能锻炼和物理疗法。最后是未传,即“早遏其路”(《素问·离合真邪论》)。疾病是不断发展变化着的,而其发展变化都存在一定的传变规律。外感病邪的传变规律一般为:由表入里、由浅入深、由轻转重。在疾病初期,一般病变部位较浅,病情也较轻,正气损害也不严重,此时越早治疗,疗效越好,若没有及时治疗,病邪逐层深入,侵及五脏六腑时,病情严重复杂,则难治,预后也不良。内伤病邪多在脏腑间传变,人体是一个有机联系整体,以五脏为中心,通过经络把全身各系统都联系起来。所以当根据脏腑关系,掌握疾病发展传变的规律,来预测病邪将发展的趋向,对可能会被影响的部位采取积极的预防措施,阻止病邪传变至该处,以达到终止其发展、传变的目的。类风湿关节炎的损害可以累及多个器官系统,如肺、心脏、肾脏、血液系统等。这些器官的病变给病人身心带来了极大的痛苦,所以更应该在多系统损伤之前,就积极给予一定的预防措施,这样比待到出现新症状时再对症治疗要更加有意义。

3 结语

类风湿关节炎是一个慢性持续、反复发作的多系统损害性的疾病。在我国也是致残率较高的疾病,为了减少患病率,强调在最初阶段,在没有出现疾病之前就开始防患于未然,根据每个人不同的情况,采取各种适度适当的方法,做到未病先防。如果是出现了症状,也就是类风湿关节炎的早期,此时关节炎还有可能治愈,若待到关节软骨、关节结构破坏,那么疾病就不可逆。所以强调在疾病的早期,就应积极治疗,阻止疾病的发展。而这些正是《内经》“治未病”理论的重要思想,所以“治未病”理论对类风湿关节炎的防治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

[1]王庆其.黄帝内经理论与实践[M].人民卫生出版社,2009,5:122.

[2]娄玉钤,张广辉.“虚邪瘀”理论的风湿病“治未病”探微[J].辽宁中医杂志,2009,36(8):1299-1300.

[3]王洪图.内经讲义[M].人民卫生出版社,2002:279.

[4]叶任高,陆在英.内科学[M].人民卫生出版社,2006,6(6):886.

猜你喜欢
痹证邪气治未病
《神农本草经》对“邪气”的认识
幸福来自感动
别轻易拔罐刮痧
大学生慢性乙型病毒性肝炎的防治
孙思邈治未病观与养生理论探析
朱长刚:大医更要“治未病”
体质辨识在社区糖尿病“治未病”健康管理中的应用价值
祛邪蠲痹汤治疗风寒湿痹证92例
仲景痹证药对略谈
舒筋立安汤内服并外敷治疗痹证160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