撰文/喻昌发 吴东根 徐立军 刘文辉
** 桐庐县农业技术推广中心
杭白菊又称茶菊,以头状花序入药,具有疏风散热,清肝明目之功效。除入药外,还可以泡茶和制作饮料,畅销国内外。主产于浙江省桐乡、海宁、吴兴、嘉兴等地。
杭白菊(Chrysanthemum mori-folium Ramat.)为多年生草本,高60-120cm,茎直立,带紫红色,基部稍木质化,上部多分枝,被白色绒毛。单叶互生,叶形较大,叶片卵形或长卵形,常因品种不同而有差异。边缘羽状深裂,裂片具粗锯齿,叶背面有白色柔毛。头状花序顶生或腋生,直径2.5-6.5cm,总苞半球形,苞片3-4层,外层苞片绿色,有白色柔毛,边缘膜质。花序边缘着生舌状花,花冠白色,花序中央为管状花,花冠黄色,两性。瘦果,常不发育。
杭白菊喜温暖湿润的气候。耐肥、怕涝、不耐旱,但能耐寒冷,花能耐受微霜。浙江省冬季地上部枯萎,以宿根越冬;开春后,新苗随着气温转暖,生长加快,到4月中旬,新枝已成丛。新枝发育至孕蕾前需较高的温度,气温过低,植株发育不良,分枝和花减少。需阳光充足,忌阴蔽,为短日照植物。对土壤要求不严,但宜选择肥沃且排水良好的沙质土壤栽培,粘重及低洼积水地不宜种植。土壤酸碱度以中性和微酸性为好。忌连作。花蕾出现期在9月下旬,开花始期10月中、下旬,开花盛期11月上、中旬。
“金菊1号”由桐乡市农技推广服务中心和南京农业大学园艺学院选育而成。2006-2007年品种比较试验,“金菊1号”干花平均667m2产147.7kg和174.1kg,比对照“早小洋菊”分别增产2.3%和8.4%;2006-2007年大区示范,“金菊1号”平均667m2产145.1kg和152.5kg,比对照“早小洋菊”分别增产2.0%和4.2%。
特征特性:“金菊1号”苗期植株直立,后期呈半匍匐状,茎秆较红而柔韧;须根多而发达,茎节浅绿色,叶腋处呈微紫色,叶片较小,叶面微皱,叶色较淡,腋芽生活力和分枝力强。花瓣金黄色、短而多,一般92-126瓣;花蕊金黄色,花层厚,一般5-6层;花朵较小,平均直径3.3-3.9cm,平均每朵鲜花重0.84g。10月底始花,花期较集中,11月15日左右终花。干花泡饮味略带甜,芳香味浓,花形完整,品质佳。2008年,经浙江省食品药品检验所测定,“金菊1号”绿原酸含量0.29%,高于《中华人民共和国药典》2005版规定(0.20%),比对照“早小洋菊”的0.21%增加38.1%。
栽培注意要点:“金菊1号”一般在4月上中旬定植,667m2栽3500-5000株。茎秆较软,宜压条栽培,后期应立护拦;适当控制氮肥,并及时做好排涝抗旱工作。
“金菊1号”熟期早,分枝力强,花瓣紧凑,品质佳,商品性和丰产性好,适宜在我省菊花产区种植。
“金菊2号”由桐乡市农技推广服务中心和浙江中信药用植物种业有限公司选育而成。2007年小区品种比较试验,干花平均667m2产170.9kg,比对照“早小洋菊”增产6.4%;2008年小区品种比较试验,干花平均667m2产143.5kg,比对照“早小洋菊”增产3.4%。
特征特性:“金菊2号”苗期植株直立,后期呈半匍匐状,株高56.5cm,茎秆浅绿色而柔韧,腋芽生活力强,分枝力强;叶腋处呈微紫色,叶片较小,叶面微皱,叶色较淡;须根多而发达,茎节发根力强。10月底始花,花期较集中,11月15日左右终花,花朵直径平均3.3-4.2cm,花层5-6层;花瓣鹅黄色,短而多,90-130个;花蕊金黄色,平均每朵鲜花重0.95g;耐肥力中等。干花冲泡后色泽橙黄,味略带甜,芳香味浓。经测定,“金菊2号”含绿原酸3.62‰,总黄酮7.67%,挥发油2.43ml/kg,比对照“早小洋菊”的2.90‰、7.14%和2.20ml/kg分别提高24.8%、7.4%和10.5%,其中含绿原酸含量达到《中华人民共和国药典》所规定指标成分2.0‰的标准。
栽培注意要点:“金菊2号”一般在4月上中旬定植,667m2栽3500-5000株。适宜压条栽培,少施氮肥,后期须立护拦;并及时做好排涝抗旱工作。
“金菊2号”熟期早,分枝力强,花朵紧凑,品质优,商品性和丰产性好,适宜在我省菊花产区种植。
“小洋菊”原名小白菊,迟小洋菊、荷菊、湖菊,由桐乡市农经局选育。2002-2004年品种比较结果显示,“小洋菊”的鲜花和干花平均667m2产895.9kg和153.5kg,均比对照“异种大白菊”增产7.5%,2004年,桐乡市新品种引种示范中心2.3hm2“小洋菊”示范方,平均667m2产干花151.3kg,比“异种大白菊”增产7.8%。
特征特性:“小洋菊”中熟偏迟,一般在11月初开花,花期集中, 11月20日左右终花。苗期植株直立,后期呈半匍匐状,生长势中上,茎秆细而柔韧,须根多,茎节发根力强,叶片较小,长卵形,2对深缺刻。单位面积有效花蕾多,花朵较小,直径约3.8-4.2cm,花瓣短,一般80-90瓣;花层4-5层,平均每朵鲜花重0.9g;花瓣玉白色,花蕊金黄色。其耐肥性中等,较省肥,适应性广,抗逆性强,病害轻。“小洋菊”加工干制后,色玉白稍带黄色,泡饮味微甜,芳香味浓,花形完整,品质佳。2004年,经南京农业大学园艺学院测定,“小洋菊”绿原酸含量6.4‰,总黄酮2.7%,挥发油2.1ml/kg。
栽培注意要点:“小洋菊”一般在4月上中旬定植,667m2栽3500-5000株。茎秆较软易倒伏,少施氮肥,适宜压条栽培,后期须立护拦;耐涝旱能力较弱,应及时做好排涝抗旱工作;初霜早而重的年份则易受冻,须及时采收。
“小洋菊”中熟偏迟,分枝力强,花瓣紧凑,品质优,商品性好,高产稳产,适应性广。适宜在全省菊花产区种植。
“早小洋菊”由桐乡市农经局、浙江省农科院园艺所选育而成。2002-2004年品种比较试验结果,“早小洋菊”鲜花和干花平均667m2产分别为855.0kg和146.3kg,比对照“异种大白菊”分别增产2.6%和2.5‰。2004年桐乡市新品种引种示范中心2hm2“早小洋菊”示范方,平均667m2产干花143.6kg,比“异种大白菊”增产2.5%。
特征特性:“早小洋葱”一般在10月底始花,比“异种大白菊”提早5-7天,花期较集中,11月15日左右终花。苗期植株直立,后期呈半匍匐状,茎杆较细而柔韧;须根多而发达,茎节发根力强;茎秆浅绿色,叶腋处呈微紫色,叶片较小,叶面微皱,叶色较淡,腋芽生活力强,分枝力强,花朵较小,花朵直径平均3.9cm;花瓣玉白色、短而多,一般85-105个,花蕊金黄色,花层厚,一般5-6层,平均每朵鲜花重0.8g,其耐肥力中等,较省肥,适应性广,抗逆性强,病害较轻。干花泡饮味略带甜,芳香味浓,开花完整,品质佳。2004年,经南京农业大学园艺学院测定,“早小洋菊”绿原酸含量6.1‰,总黄酮3.1%,挥发油2.7ml/kg。
栽培注意事项:“早小洋菊”一般4月上中旬定植,667m2栽3500-5000株。茎秆较软,易倒伏,适宜压条栽培,少施氮肥,后期须立护栏;耐涝耐旱能力较弱,应及时做好排涝抗旱工作。
“早小洋菊”熟期早,分枝力强,花朵紧凑,品质优,商品性和丰产性好,适应性广。适宜在全省菊花产区种植。
杭白菊对土壤要求不严,但以向阳背风为宜,选地势高燥、阳光充足、排水良好的沙质壤土。浙江杭白菊大部分与桑、蚕豆、烟草、油菜间作。在没有前作的土地,可于冬至边翻地,使土壤经过寒冻充分风化,以改良土壤。次年春天,深翻25cm左右,每667m2施猪牛栏或堆肥2000-5000kg作基肥。
苗地选择。选择土壤肥力较好、菊花生长好、病虫害少(特别是无病毒病)的田块留种,提倡应用脱毒健康种苗,并做好清除杂草和安全越冬工作。
培育壮苗。越冬前覆土2-3cm,周边开好排水沟。开春后,苗床667m2施人粪尿200kg、草木灰100kg。
壮苗选择。移栽时,选择生长良好、无病虫害、单株高20-35cm、茎粗壮、根系发达的菊苗。
3.3.1 实行轮作
老区土地较少,一般每两年轮作一次。若原地连作,须改畦深翻,忌原畦重茬。最好选择水旱轮作,有利于减轻病虫害,提高品质。
3.3.2 底肥及大田整理
栽植前,应先对大田翻耕一次,并结合整地施入底肥,视田块肥力667m2施有机肥1000-1500kg。畦宽1.2-1.5m,沟宽0.3m,畦面呈龟背形。
3.3.3 定植时间与密度
由于春天生长速度快,植株木质化程度低,不易成活,因此,要选择阴雨天后或雨前定植,以提高成活率。一般在4上中旬定植,最迟不超过5月上旬。定植密度根据种植制度和栽种时期而定,一般每667m2苗数在3500-5000株之间。偏迟种植的田块适当提高密度,如有间作物,间作物须保证在7月中旬前收获。
3.3.4 定植方式
可采用穴栽或开定植沟栽种,栽在每畦中间。密度为20-25cm,每穴2株,种植深度10-15cm,穴施磷肥50kg/667m2。若定植较迟,植株偏大,可适当斜栽。植后须浇足定根水,遇干旱则须浇水抗旱,以确保成活率。
3.3.5 种植模式
主要以水旱轮作和旱地套作两种方式,水旱轮作有利于减轻病害,获得优质高产。菊花生育期长达8个月,前期生长慢,多以间、套作为主,可选择桑(果)园套作、烟菊套作、菊豆套作(豇豆、大豆)、菊菜套作等,以提高综合经济效益。间、套作作物一般7月中旬前清理完毕,然后,对菊花进行压条和肥水管理,确保其后期正常生长。
3.3.6 压条(二次)
因菊花品种枝条较软,易倒伏,且抗旱能力差,可采用压条栽培法。压条分两次进行,第一次在移栽后一个月左右,约5月上中旬,苗高30-50cm时进行。此时菊苗木质化程度低,茎秆软,易分布均匀。压条前,须除草松土。在菊苗行两边,施一次生物有机肥或羊栏肥,每667m21000kg。压条时,把枝条向两边分,揿倒在地,每隔10cm左右压上泥块,保证枝条与松土充分接触,有利菊苗节节生根和节部侧枝生长。待新侧枝长到20cm左右,进行第二次压条。这时,压条的方向由密处压向稀处,使菊苗生长趋于平衡。这项工作最迟在7月底前结束。
3.3.7 摘心(打顶二次)
菊苗摘心促进菊苗分枝和菊枝间生长的平衡,防止倒伏。摘心时间在压条后新稍长到10-15cm时。摘心兼顾新枝高度与全园平衡,使其下部枝芽均衡生长,花期整齐。一般视长势分两次摘心,第一次在6-8月份之间,使菊苗分枝数达每667m212万株左右。第二次摘心须在8月20日前结束。摘心过迟,菊苗再次分枝力弱,花蕾小,开花推迟,且易受早霜危害,影响产量质量。
3.3.8 防渍抗旱
杭白菊是旱地作物,对水份反应敏感,怕涝怕旱,特别是春雨及梅雨天气,如沟渠不畅造成田块积水,容易出现沤根现象,基部叶片枯萎甚至全株死。因此,需做好开沟作畦(特别是低洼田块),做到排灌畅通,以改善通气条件,减少病原菌感染。夏、秋季如遇长期干旱,菊苗出现失水萎缩,要及时沟灌抗旱,促使正常生长。
秋季遇干旱则要进行浅沟灌水,一般晚上灌水,白天放干,以保证菊花花蕾膨大需要。
菊花大田的施肥原则是重施基肥,轻施苗肥,追施分枝肥,重施蕾肥。前期以农家肥为主,后期则以速效肥料为主。
栽种前,结合整地翻耕时施入或开沟条施每667m2用有机肥1000-1500kg,有机肥种类主要有:人粪尿、羊栏肥、鸭粪等,并配施磷肥50kg。
栽种活棵后,667m2施用人粪尿50-100kg/667m2,兑水浇施,促使发棵。
压条前,在菊苗行两边铺施羊栏肥每667m21000kg、尿素10-15kg,并用松土覆盖后压条。
8月份在每次摘心后施入,每次667m2用人粪尿100-150kg,兑水浇施或施复合肥10kg。
也称吊蕾肥,9月上中旬是菊花现蕾期,这时菊花从营养生长向生殖生长转变,需肥量大,可667m2施用尿素或进口复合肥15-20kg,促使花蕾增多、增大,开花整齐,也可视生长状况再施1-2次。
杭白菊病虫害主要采用农业综合防治,如,通过水旱轮作,减少传病害和土壤害虫,与虫源作物隔离(如萝卜、青菜);冬季深翻冻垡,施用腐熟有机肥;壮苗培育、适时定植,促进生长,增强抗性,保持田园清洁等。
杭白菊病害主要以叶枯病为主,发病时期在6-9月份。防治方法除了采取轮作、掌握合理密度和排水降湿等措施,可选用50%多菌灵500倍和70%甲基托布津800倍或5%井岗霉素100倍防治。
5.2.1 蚜虫:进入九、十月份,温暖干燥的气温易导致蚜虫大量发生。先期为害的为无翅蚜,后期大量繁殖后产生有翅蚜,并迁飞,大面积为害。可采用20%楠宝(啶虫眯)3000-4000倍或25%吡蚜酮2500-3000倍喷雾防治,农药品种交替轮换使用。
在采收期也可采用黄板诱杀。但黄板诱杀有效期大约只有一个月左右,遇雨天效果降低,而且,只局限于诱杀有翅蚜,特别是到了采收期,其他作物上的飞虱、蚜虫等集中迁飞到菊花上来,所以,黄板来粘的前期还是要结合进行农药防治。
5.2.2 夜蛾类:主要有斜纹夜蛾、甜菜夜蛾。(1)频振式杀虫灯防治效果好,但要求规模大,集中成片,且管护成本较大。一般一盏灯可防治0.4-1.7hm2,在8月底第四代成虫羽化期前安装使用。(2)性诱剂防治针对性强,生产规模较大时才能达到较好效果,每一种害虫每667m2需安装4盏性诱剂杀虫灯,但后续管理难度较大,每天要进行清理。(3)化学防治。夜蛾类害虫遇降雨少、高温干旱时易于发生,适宜温度28-32℃,日均气温超过30℃是大发生的预兆温度。正常年份第4代成虫羽化在8月底9月初,则第5代幼虫在9月10日左右防治比较合适。根据夜蛾类害虫的习性,要在2龄前进行防治,并利用夜食性,在下午喷施农药,一般可选用15%安打2500-3000倍或10%除尽1000-1500倍或1%宁捕2000-2500倍防治。
及时做好护拦,防止倒伏。小洋菊系列品种枝梗柔软,生长后期株高若超过50cm就易倒伏,一般可在畦边立小竹,围草绳,以防止倒伏,提高菊花质量,方便采摘。
根据加工、用途不同,采用不同的采摘标准。用作胎菊的,以花蕾充分膨大,花瓣刚冲破包衣但未伸展为标准;一般饮用菊,以花芯散开10%-30%为采摘标准;药用以花芯散开30%-70%为采收标准。采(摘)收做到分批、分级,一般采三次。遇早霜及时用稻草或遮阴网覆盖,采后须及时出售或自行加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