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层农业科研单位参与种业竞争的形势与战略抉择

2011-08-15 00:42张运栋阎书安
种业导刊 2011年5期
关键词:科研单位种业种子

张运栋,阎书安,李 亚

(1. 漯河市农业科学院,河南 漯河 462001;2. 漯河市农业局;3. 漯河市源汇区植保植检站)

1 基层农业科研单位面临的形势

1.1 育种单位增多,竞争更趋激烈

新品种选育是基层农业科研单位第一优势,也是参与种业竞争的最核心竞争力。《中华人民共和国种子法》和《中华人民共和国植物新品种保护条例》实施前,作物育种以国家科研单位为主,实施后,种子公司、农场及诸多涉农单位和民营企业也开始育种工作。全国从事玉米育种的单位和个人有3000家以上,仅山东省莱州市至少有50多家从事玉米育种工作。河南省的小麦育种单位也有150多家。

育种单位大量增加的直接后果是,一是加剧人才竞争。没有育种基础的单位要上育种项目首先遇到的就是人才匮乏。为了解决这一问题,他们必然把吸引人才和培养人才当作头等大事来抓。培养人才远水不解近渴,最直接最有效的办法是以优厚的待遇到科研单位挖掘人才,特别是挖掘学科带头人和成绩卓著的退休育种家。抢夺这部分育种精英重要目的,是可以把原单位的育种材料和智力资源带走,很快就可以“低成本、高效率”地开展育种工作。还有一些育种者由于种种原因脱岗,带走好的育种材料,自立门户从事育种和开发。由此,基层农业科研单位的人才流失形势日趋严峻。二是加剧品种竞争。育种单位增多,育出品种自然也多。新育品种参加区域试验,通过审定或鉴定,以及在生产上推广应用的难度加大。

1.2 传统常规育种方法效率降低

现在省级科研单位和一些大型种业公司已进入利用生物技术研究作物的遗传背景,利用基因转移丰富作物遗传的基础,并进行优质、抗逆等定向育种的阶段,但目前各基层农业科研单位受设备、条件、经费以及人员的技术水平等因素制约,尚不能有效地开展生物技术研究工作,致使以传统常规育种方法为主的基层农业科研单位在育种领域的竞争困难重重。

尤其值得忧虑的是,尽管国际上对转基因生物技术及其安全性争论不断,但全球对转基因生物技术的研究始终处于加强状态。转基因种子的市场份额逐年扩大。2004年转基因种子占据了世界种子市场总贸易额的1/4,达47亿美元。据估计,2010年全球转基因种子价值可达到200亿美元,蕴藏着巨大商机,但基层农业科研单位在此方面研究基本处于空白。

从育种模式上来说,基层农业科研单位基本属于依靠育种者本人聪明才智的“人能育种”。“人能育种”由于各自为战,资源共享程度不高,缺乏可持续发展性,与跨国公司先进的现代育种模式已有相当差距。先锋公司在中国进行的玉米育种规模很庞大,在北京、东北、黄淮海、海南等多区域建立了育种材料由公司所有、资源由公司支配的育种体系,达到“新种质、大群体、高密度、强胁迫、变换地、严选择”的超级玉米选系方法,以期选育出“超高产、优质、多抗、广适、易制种”的超级玉米杂交种。而基层农业科研单位想单独建立如此育种模式,没有体制的创新是不可能实现的。

1.3 体制改革滞后,单位活力严重不足

国家《农业科技发展纲要(2001-2010年)》明确指出“对农业科技机构要进行分类改革:具有面向市场能力的农业科技机构应逐转变为科技企业或进入企业,做到自主经营、自负盈亏、自我发展;服务类农业科技结构,应逐步转化企业或实行企业化管理;基础性、公益性为主的农业科技结构,经国家有关部门认定后,按非赢利机构运行与管理”。基层农业科研单位无疑不属于后者。但在实际改革进程中,由于涉及大量人、财、物,以及各级政府对农业作为弱质产业的顾虑,改革进展迟缓,致使科研单位活力严重不足。主要表现:一是骨干技术人员收入不高,致使人心不稳。一些人因此热衷于从事开发创收,甚至于跳槽,而不愿埋头苦干周期长又具风险的育种工作。二是育种研究方向调整力度不够。一些单位仍在搞小而全,大小作物育种数量达十几个,寄希望于东方不亮西方亮的老做法。这都直接影响了科研单位参与种业市场的竞争力。

1.4 资金投入严重不足,育种规模不大

新品种选育是周期比较长的应用基础性研究,一个新品种从原始材料引进,到应用于生产,顺利的话也需十年左右,这个过程中需要不间断甚至加大投资。美国先锋种子公司科研投入占销售总额的10%以上,每年在1.8亿美元。国外公司育出一个新品种的平均投入达2300万元,我国培育一个新品种的平均投入也达25万元左右。鉴于当前体制上的原因,多数基层农业科研单位“有钱养兵,无钱打仗”。育种课题组常是三四个人,一块地,一把尺子,一台秤,虽然也不排除在艰苦条件下会有奇迹出现,但总的来说,很难跟上时代步伐。

2 农业科研单位发展战略选择

2.1 走兼并重组之路是基层农业科研单位长远的发展战略目标

企业发展不外乎两种方式:一是自我发展。自我发展需要重新建设,逐步积累,这样可以实实在在培育种子企业的实力;但时间长,成本高,很难成长为“行业巨人”,更重要的是种子行业发展已经没有那么多的充裕时间。二是兼并重组。在经济全球化、中国产业结构迅速调整的今天,种子行业的大分化、大改组预计将在5~10年内完成,种子行业将在整合过程中重新洗牌,并逐渐形成一个清晰的结构。整合一旦结束,进入行业的机会将大大减少,进入障碍和进入成本都将远远高于现在。

基层农业科研单位大多为公益性的全民事业单位,在种业发展中有其特殊地位,其发展战略也必然有别于其他类型的种业公司。一是我国作为农业大国,农业当前仍为弱质产业,基层农业科研单位又是一支重要的科技力量,对农业发展、粮食安全仍具有不可替代的地位,因而,不可能同国有种子公司那样,进行一刀切式改制。同时,受体制制约,一时也难成为兼并重组的主角。二是随着我国市场经济体制的逐步完善和种业市场快速发展,基层农业科研单位不可能长期另类于其他种业公司,早晚要被席卷到市场竞争大潮中。所以,基层农业科研单位的长远发展战略首要着眼于兼并和重组。而在当前条件不成熟的情况下,需要做的工作就是夯实基础,加快创新,提升单位最核心的竞争力,争取筹码,迎接市场竞争挑战并抓住发展机遇。

2.2 夯实基础,加快创新,提升核心竞争力

新品种的研发能力是种业企业最核心的竞争力,从中外种业历史上看,大品种造就了大公司,美国先锋公司在20世纪70年代中后期选育出P3780和P3732这两个优良单交种,每个品种累计销售均超过10亿美元,使先锋公司一举成为美国玉米种业公司的龙头老大。在国内,豫玉22和临奥1号造就了奥瑞金的前期超速发展,郑单958造就了北京德农成为中国最大的种子公司之一。

2.2.1 审时度势,走特色育种之路 在目前资金紧张、人手不足、设备设施制约的情况下,应坚

持有所为有所不为的方针,走特色育种的路子。在育种作物和课题选择上,基层农业科研单位要把在研育种项目放在全省甚至全国范围内进行分析比较,对一些有发展前途、后劲足、竞争力强、容易出效益的项目重点扶持,培育重点育种项目。品种选育的方向要有前瞻性,在确定目标前一定要进行市场调研,既要注意国家政策导向,也要了解用种者的真正需求。只有创造性地满足用种者的要求,种子才能有市场。品种选育不能一味在追求高产上做文章,而应在细化种子市场需求的基础上,选育适应不同市场需求的品种,创造个性化的需求。如在稻瘟病多发地区选育抗病品种,在土地干旱地区选育抗旱品种,在优质稻地区选育米质优、有浓郁香味的品种等。研究的作物和课题数目不宜过多,2~3个为宜,力求重点突破,以实现在经济创收和影响力上对单位的支撑作用。

2.2.2 坚持常规育种方法的改革,积极参与生物技术研究 基层农业科研单位当前仍要立足常规育种,但要积极探索理论和实践上的突破,注重常规育种方法的不断改革。一是常规育种方法作为基础育种方法仍应是基层农作物育种单位需要长期坚持的方法。但是,随着新的育种理论不断涌现和作物遗传机理的不断探索,以及种质资源的拓展和变化,基层农作物育种必须及时吸纳这些新的成果,与时俱进进行育种方法的不断改革。如育种材料的加代,目前在玉米和小麦上已达每年三代以上,有效地缩短了育种年限。二是生物技术要在育种上成功应用,不但离不开与常规育种方法的有机结合,而且,更需探索二者的最佳结合点。三是要顺应市场要求,在参试鉴定上更新观念,研究动态,以抢占先机,把新的优良品种及早推向市场。四是注意新品种权保护,以最大程度地保护自己的知识产权。同时要主动与高一级单位合作开展DNA导入、体细胞融合、花粉培养及航天和辐射等多种育种方式的研究。

2.2.3 加大育种投入,壮大育种规模 当前,“三农”和粮食安全问题日益得到国家高度重视。国家、省及地方政府每年都有种类众多、数量可观的涉农及科研项目经费。 基层育种单位在挖掘自身潜力,集中财力办大事的同时,也要特别注意千方百计,强抓机遇,争取更多的经费来加大育种投入,改善育种手段。壮大育种规模,首要的是扩大育种试验田的面积,只有种植材料达到一定的规模,选择的空间尽量大,才有可能选出理想的品种。

[1]郭琳琳,李绍明.世界种子产业的垄断格局和趋势[J].中国种业,2007(2):18-19.

[2]马万杰.强化科企合作 实现共赢发展——在第一届全国种业科企合作经验交流会上的发言[J].种业导刊, 2011(1):5-6.

[3]苗子胜.中国种业的发展现状及对策[J].现代农业科技, 2008(18):333-335.

[4]周新保.河南省小麦品种利用现状与发展对策[J].种子世界,2006(3):5-7.

[5]马晓红.新时期河南省种业市场的现状及发展思考[J].种业导刊,2010(7):14-15.

[6]王忠宇,陈殿青,董君霞.等.谈中国大型种业民企高效可持续的新品种供给系统[J].中国种业,2007(5):8-9.

[7]宋协良,宋雷,宋雨,等.试论我国玉米种业面临的形势与对策[J].农业科技通讯,2011(1):5-7.

[8]赵博,田云峰,闫文斌,等.国际化背景下加快河南种业发展的思路与对策[J].种业导刊,2010(6):10-12.

[9]崔香云.浅谈国有种子公司改制后的发展对策[J].农家之友,2010(16):58.

[10]孔凡真.美国农作物品种研发与经营一体化对我国种业发展的启示[J].种业导刊,2009(1):38-39.

[11]田冰川.以重组并购促进我国种业做大做强——解读《国务院关于促进企业兼并重组的意见》[J].种子世界, 2011(2):1-3.

[12]李妍妍,丰光,荆毅.浅析中国种业面临的六大问题[J].现代农业科技,2006(11):114-115.

[13]胡雪涛.我国种业市场面临的风险与对策[J].广东农业科学,2011(1):210-211.

[14]佟屏亚.“新政”或引发种业大震荡[J].北京农业:中旬刊,2011(1):3-6.

[15]王超.“套牌”伤害我国种业创新力[J].北京农业:中旬刊,2011(1):9.

[16]韩进云.从种业创新发展谈粮食安全生产[J].农业科技通讯,2011(1):21-23.

猜你喜欢
科研单位种业种子
嘉吉(Cargill)进军RAS饲料研发,与美国知名科研单位达成合作
科研单位人事档案管理中存在的问题及对策
桃种子
可怜的种子
种业名企展示
种业名企展示
科研单位财务精细化管理探析
种业名企展示
种业名企展示
浅析科研单位技术人员队伍建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