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学生就业心理分析与应对

2011-08-15 00:54:47邓北川
西安航空学院学报 2011年6期
关键词:危机毕业生因素

邓北川

(西安航空技术高等专科学校车辆与医电工程系,陕西西安710077)

近年来,严峻的就业形势使大学生担负着沉重的就业心理压力,而其心理承压能力大都严重不足,会产生不同程度的就业心理恐慌,容易出现诸如焦虑、抑郁、恐惧、精神崩溃甚至自杀等就业心理问题,从而严重影响大学生身心健康和就业。

一、大学生就业心理问题的理论依据

就业是大学生人生发展中的重大转折点,是从“自然人"向“社会人”过渡的重要阶段。其就业心理特征主要表现为:知识学历程度较高而社会化程度低;情绪波动度高而自抑程度低;自我认可度高而人际协调力低;成才急切度高而抗挫能力低。因此多重因素导致大学生在就业过程中或多或少会出现心理问题。

(一)认知因素

大学生就业认知因素是指由于大学生在就业过程中对主客观因素推理与判断是否正确导致的心理问题的影响因素。由于对自我、社会等不能正确认知,在择业过程中存在好高骛远、眼高手低、过于挑剔、脱离实际等现象,择业目标与现实之间存在着巨大的反差。求职失败后,又缺乏自知之明,因而出现自卑与自大常相互交织的现象。

(二)情绪因素

大学生就业情绪出现浮躁和波动,是心理成长期中不可避免的现象。如焦虑、恐惧、挫折等就业心理问题都是情绪因素所致。一是大学生缺乏对纷繁复杂的现实社会的理性认识,缺乏必要的心理准备,进而产生步入社会前的心理恐惧;二是缺乏就业知识和技能的充分准备,对就业、升学、入伍、考公务员的选择无所适从,产生顾此失彼的彷徨心理;三是择业方向迷茫和方法不当,因应聘受挫产生就业恐慌、恐惧;四是用人单位在招聘过程中无意识刁难或条件的苛刻,容易引发大学生负面情绪,产生过度焦虑、恐惧等情绪。

(三)社会因素

由于家庭背景、生活环境、能力和性格、社会经历和机遇的差异,每个大学生在择业目标、职业选择上不具有可比性。由于大学生的血气方刚,喜欢争强好胜、虚荣心较强,容易引发攀比心理。这种攀比心理直接导致不少毕业生心理失衡、迟迟不愿签约,甚至丧失签约机会。

二、大学生就业心理问题产生的现实原因与对策

(一)教育体制、机制因素

(1)高校对就业心理辅导工作重视不够、针对性不强。做好就业心理辅导工作是大学生就业指导工作中至关重要的一个内容。一是要从培育良好的择业心态着手,开设就业心理素质的相关课程,引导大学生客观公正地分析就业形势和择业倾向、正确对待就业机制、客观公正地评价自我和用人单位等;二是要针对学生在就业过程中的实际情况,对学生在就业过程中所出现的心理问题进行危机干预,提供满足其个体心理需求的个性化指导,引导学生进行自我心理调节。就业指导工作要注重对学生心理的危机干预和辅导意识。

(2)混淆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指导与大学生就业心理指导的作用。就业心理指导是帮助求职者了解社会就业形势与当前就业状况,了解社会人才需求和有关人事与劳动政策法规,认识自己的职业志趣、职业能力与个性特点的过程。它的作用在于帮助大学生预防和解决就业中的心理问题。职业生涯规划是指个人在对一个人职业生涯的主客观条件进行测定、分析、总结研究的基础上,对自己的兴趣、爱好、能力、特长、经历及不足等各方面进行综合分析与权衡,结合时代特点,根据自己的职业倾向,确定其最佳的职业奋斗目标,并为实现这一目标做出行之有效的安排。二者的侧重点完全不同,应同时开展。

(3)从事就业心理辅导工作人员专业化程度不高。大多数高校缺乏专业的就业心理辅导人员,大部分由辅导员兼任。辅导员或行政工作人员大都没有经过专门心理辅导培训,对学生的基本特征都缺乏系统的掌握,缺乏对就业心理指导工作的深入研究和探索,因而就业心理指导工作的针对性不强,效果不够理想。

(4)缺乏大学生就业心理危机预警系统。心理危机预警系统的建立有助于引导大学生认识心理危机,理性处理心理危机,适时把握转机并获得健康的发展;预警系统的建立有助于在危机尚未造成严重后果之前即开展积极的、主动的干预活动,有效预防危机的发生。然而,高校普遍缺乏大学生就业心理危机预警系统,对确定就业心理危机预警指标也缺乏科学性和可靠性。

(二)社会因素的影响

(1)经济危机的影响导致就业市场为需方主导。由于经济危机的直接影响,毕业生人数不断增加,供给增长的速度远远快于经济增长的需求速度,社会现有经济条件难以负担日益严峻的就业压力。用人单位(需方)更是占据主导地位。

(2)社会舆论误导与影响。随着改革开放的深入和市场经济的发展,功利主义、个人主义、拜金主义、享乐主义等各种社会思潮对当代大学生的价值观产生了强烈的影响和冲击。许多大学生以自我利益为中心,过分注重功效和实惠,过多地考虑眼前的、现实的利益,缺乏服务社会的奉献精神,也缺乏对职业的长远规划。

(3)就业市场不规范。我国现阶段就业制度改革本身处于继续深化之中,就业市场机制尚不健全,与之配套的政策法规和措施还有待进一步建立和完善。同时就业市场不够规范,社会存在不公平竞争,易造成毕业生的就业心态失衡。

(4)社会保障机制不完善。一是现行国家政策对大学生就业起到了促进和保障作用,但这些政策没有形成正式的法律法规,实施起来缺乏力度。二是维权的保障制度不完善是影响大学生就业难的另一重要因素。缺乏维权意识和维权渠道,致使大学生自身合法权益没有得到有效保障,导致大学生更愿意选择有保障的行政、事业单位或制度相对完善的大企业,而不愿意到那些缺乏安全感的小企业工作。

(5)社会需求标准日益提高。一是市场对毕业生学历要求提高;二是市场对毕业生综合素质和技能的要求提高。

(三)家庭因素的影响

(1)父母期望值过高带来的压力。很多家庭为了子女上学省吃俭用甚至负债累累,对子女就业寄予厚望,希望子女能够到条件好的单位工作。如果毕业生没有达到父母期望就会有负疚心理。

(2)家庭氛围的影响。家庭在道德和思想上对大学生产生的影响是潜移默化的。父母、亲人的就业愿望会对大学生的就业目标产生直接影响。

(四)个人特质差异

(1)心理成熟度和职业成熟度的差异。大学毕业生多爱幻想、好冲动、自我意识强,部分学生心理发展还不成熟、不稳定。在理想与现实的强烈落差下,往往导致各种障碍。使得许多大学毕业生在择业过程中感到十分迷茫和忧郁,继而引起产生心理上的矛盾冲突。

(2)个体对危机的应对方式不同。应对也称应付,是指个体在处理来自内部或外部压力超出自身负担的生活事件时,采取的认知和行为上的努力。应对作为应激与个体身心健康之间的中介因素,对维护个体身心健康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由于大学生对择业和就业缺乏足够的思想和心理准备,心理承受力比较弱,不能及时调整自己的心态,必然导致心理危机的发生。

(3)大学生就业心理误区。目前大学生常见的就业心理误区有:一是攀比心理,二是从众心理,三是自卑心理,四是自负心理,五是依赖心理。

这些心理现象在毕业生中十分普遍,并且在学生个体身上的呈现形式不是单一的,而是多种心理的交织。要实现大学生顺利就业,减少心理危机的产生,就要找到调节心理误区的有效方法。

三、结语

基于以上原因的分析,社会环境影响、学校机制体制、家庭环境等因素对就业学生而言属于外部因素,需要相关部门、环节做好工作。对于面临就业学生而言主要是认知和适应。而对学生个体的具体情况,可以有针对性地采取集体或个别心理辅导,解决好就业中的心理问题。改变错误的自我认知和社会认知,以平常心面对,冷静选择,排除诸如不满、嫉妒、焦虑、恐惧等负性情感对正常思维、决策的干扰,打破传统意义上的就业“从一而终”的旧观念,从而顺利地找到合适自己的就业岗位。

[1] 张长保.祝你飞翔—当代大学生就业指导手册[M].西安:陕西师范大学出版总社有限公司,2010:51-79.

[2] 魏资.高校大学生心理危机预防与教师心理干预手册[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10:51-192.

[3] 付斌.大学生就业心理的干预研究[D].石家庄:河北师范大学,2009.

[4] 彭昱,杜丽岩.大学生就业心理问题的成因及其对策[J].黑龙江高教研究,2010(1):126-128.

[5] 吴玉东.当前大学生就业心理障碍的主要表现及应对措施[J].西北医学教育,2009(5):948-949.

[6] 张熙.大学生就业心理问题案例分析及调试方法[J].出国与就业,2010(2):28-29.

[7] 杜学元,贺桂桢.大学生就业心理研究及对策[J].宁波大学学报:教育科学版,2010(6):37-40.

猜你喜欢
危机毕业生因素
9岁的高中毕业生
你根本不知道,这届毕业生有多难
意林(2020年15期)2020-08-28 11:10:24
解石三大因素
中国宝玉石(2019年5期)2019-11-16 09:10:20
一个没什么才能的北大毕业生
高等教育的学习危机
英语文摘(2019年4期)2019-06-24 03:46:08
停电“危机”
短道速滑运动员非智力因素的培养
冰雪运动(2016年4期)2016-04-16 05:54:56
“危机”中的自信
汽车观察(2016年3期)2016-02-28 13:16:35
最“叛逆”的毕业生
创业家(2015年4期)2015-02-27 07:53:13
危机来袭/等
软件工程(2009年1期)2009-03-27 08:17:4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