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0年我国国内生产总值超越日本,一举跃升为世界第二大经济体。但不容忽视的是,2010年我国人均GDP仅为4 300美元左右,排名世界第95位;我国发展中不平衡、不协调、不可持续问题依然突出,科技创新能力不强,产业结构不合理,我国正处于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关键时期。实际上,温家宝总理在2004年就提出了我国发展前景的两种可能性:一种可能性是顺利实现工业化、现代化,进入发达国家的行列;另一种可能性是落入“中等收入陷阱”,经济社会发展长期徘徊不前,甚至出现社会动荡和倒退。
所谓“中等收入陷阱”,是指人均GDP在3 000~10 000美元之间的中等收入国家,在迈向人均GDP在1万美元以上高收入国家行列时,不能顺利实现发展方式转变,同时社会矛盾在此时期集中爆发,贫富分化和贪污腐败严重,经济社会发展进入停滞徘徊期。从世界经济发展的历史经验看,二战以后世界许多国家经过努力,都先后进入中等收入国家之列。但在“中等收入转型”中,巴西、阿根廷、墨西哥等拉美国家由于经济结构和社会结构转换滞后,一直徘徊在中等收入水平线上;而日本、韩国、中国台湾等东亚经济体则紧紧抓住世界新一轮技术革命带来的宝贵机遇,通过实施“技术立国”、“技术驱动”等发展战略成功实现经济发展方式转变并成为高收入国家和地区。如何躲避和突破“中等收入陷阱”,是我国当前亟须考虑的问题。
2008年我国人均GDP突破3 000美元,进入中等收入国家行列。这个新的发展阶段,既带来了前所未有的重大机遇,实现经济社会发展的转型跨越;也有可能落入“中等收入陷阱”。以下是对我国突破“中等收入陷阱”的几点思考:
第一,坚定不移地走创新驱动发展道路。韩国和巴西的经验和教训告诫我们,依靠科技创新促进经济社会转型是突破“中等收入陷阱”的先决条件。未来五年乃至更长的一段时期,我国将进入以创新促转型、以转型促发展的关键时期。在清醒认识到我国经济社会发展方式转变对科技创新提出紧迫需求的同时,我们也要自信地看到,经过经济多年持续稳定高速增长,我国已具备了走创新驱动发展道路的条件和基础。
第二,继续加大对科技进步和创新的支持力度。韩国和巴西的发展实践表明,科技研发投入与人均GDP增长存在高度正相关。自2006年召开全国科技大会、颁布实施中长期科技规划纲要以来,党中央国务院坚持把科学技术置于优先发展的战略地位,把增强自主创新能力、建设创新型国家作为国家发展战略的核心,提升综合国力的关键。但2010年我国全社会R&D/GDP的比重为1.80%,没有达到“十一五”规划确定的2.0%的目标,离世界主要创新型国家仍有较大差距。同时,科技投入的长期持续增长缺乏有效的制度保障,投入结构不平衡、投入渠道分散、缺乏宏观协调等深层次问题依然存在。“十二五”乃至更长的一段时期内,要建立有效的财政科技投入增长保障机制,继续加大对科技研发的投入,进一步加大对聚焦国家需求的投入力度,有效提升科技经费的使用效率,为科技进步与创新提供重要的物质保障。
第三,深化科技体制改革,促进经济与科技更加紧密结合。从韩国和巴西的发展实践来看,政府主导下的科技体制机制创新成为科技进步和创新的重要动力。长期以来我国科技、经济两张皮的现象非常突出:一方面我国逐渐形成了门类齐全的科学技术体系,科技发展的国际影响力不断提升;另一方面我国经济增长仍然主要依赖要素驱动,以牺牲资源环境为代价。未来五年,我国的经济发展方式转变和结构转型迫切需要我们尽快缩短科技成果转化和产业化的时间,尽快将科技成果塑造为产业和企业的国际竞争力。同时,政府要在理顺企业、大学和科研院所等不同创新主体之间的权益关系、强化沟通协调机制等方面发挥更加重要的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