林 方
宣州区水务局,安徽 宣城 242000
国投宣城发电厂位于宣州区向阳镇,地处东经118°38′~119°4′,北纬30°34′~31°19′。电厂规划容量2*600mW国产超临界燃煤发电机组,一期建设1*600mW燃煤机组,同步建设脱硫装置,项目投资27.47亿元。项目建设区占地面积137.4hm2,其中厂区33 hm2,施工区占地28.5 hm2,取水管2。项目于2006年10月正式开工,2008年8月正式投产。
项目区属亚热带湿润季风气候,多年平均降雨量1328.5mm,平均气温15.7℃~16℃,风向以东北风为主,夏季以西南风频率为高,平均风速1.8 m/s~3.3m/s。项目区土壤主要为淤泥质粘土,土质疏松,土壤抗蚀性差,特别是成土母质裸露后,会造成剧烈的水土流失。根据《安徽省水土保持监测公报》,项目区土壤侵蚀类型为南方红壤丘陵区,土壤侵蚀以水力侵蚀为主,也有少量沟蚀。
项目区内的全面调查和地面定位观测每年进行7次左右,其中第二、四季度分别一次,汛期(5月~9月)降雨集中,每月一次。并根据降雨强度,降雨大于50mm时,增加频次。运行初期监测一年,汛前、中、后各一次。
施工准备前期。主要收集与水土流失相关资料,同时走访当地群众和相关部门,了解项目区水土流失现状、生态与景观等方面的情况。
施工期。主要是对水土流失及其影响因子进行监测,包括工程扰动土地面积、降水、大风、水土流失(类型、形式、流失量)、水土保持措施(数量、质量)以及水土流失灾害等,监测评估项目建设期间的水土流失动态。
项目运行期。主要是对水土保持措施数量、质量及其工程效益等进行监测,包括拦渣工程、护坡工程、土地整治工程、防洪排导工程、临时防护工程、植被建设等措施的数量、质量。
在水蚀地区每个定位监测点以布设简易水土流失观测场或临时小区监测法、简易坡面量测法为主进行监测,少数有条件的典型地貌部位布设常年观测小区,结合已有的观测点和控制站进行监测。地形复杂地区应布设简易(临时)小区。
在水土保持工程措施控制部位等处,利用拦渣墙拦渣量、不发生泥沙出流的取土场低洼坑的淤积量等计算流失量;也可利用其他具有沉沙池左右的排水渠的水堰、截水沟泥沙淤积量测试土壤流失量。
林草植被恢复期的林草成活率和保存率的测定通常采取样线法和网格法进行。乔本植物采取投影法测定;灌木层植被采取样法或样线法测定;草本层用格网法或照相法进行量测。
对主要水土保持因子、区域水土保持防治效益和基本状况主要采用调查监测方法获取数据。主要结合抽样、典型调查、普查和资料收集分析。
控制站法。在厂区总排水口设控制站,通过监测流量、含沙量,推算区域水土流失量。借用宣城水文站的降雨量资料,利用降雨~径流关系估算区域内地表径流总量;利用流速仪,监测出口断面流速;泥沙含量采用烘干法,1/100天平称重测定。
简易水土流失观测场法。主要布置在项目区内分散的土状堆积物边坡。在每次暴雨后及汛期结束,观测钉帽距地面高度,以此计算土壤侵蚀厚度和总的水土流失量。
简易坡面量测法。主要用于道路(铁路专线)边坡等土质开挖坡面的水土流失量的测定。在选定的坡面,量测坡度、坡长、坡面组成物质的容重,并记录造成侵蚀沟的次降雨。在降雨后,量测侵蚀沟的体积、得出沟蚀量,并通过沟蚀占水蚀的比列(60%左右),计算水土流失量。
径流小区法。在坡面上布置两个水平长10m(垂直等高线),宽5m(平行等高线)的径流小区。小区四周设截水墙,小区上方及两侧设截流沟和排水沟,下端设矩形集水池(容积1.8m3)。每次采集水池中的水量、含沙量、含水量和降水量资料等。
工程建设区水土流失因子监测。根据监测结果本工程水土流失防治责任范围面积为143.7hm2,实际占地面积137.40hm2,实际扰动面积79.40 hm2,开挖土石方248.7万m2,填方223.0万m2,弃土石方25.7万m2,建设期各年年降雨量属于正常偏少年份。
水土流失量监测。根据监测工程建设新增水土流失量为23180t,取水管线新增水土流失量最少。建设期土壤侵蚀模数(区域平均值)由原来 300 t/km2.a~3794t/km2.a,增强为 3900 t/km2.a~20800 t/km2.a,达到轻度以上侵蚀标准。
水土保持措施监测。通过对水土保持措施调查监测和植物措施主要工程量、成活率、生长情况监测
水土流失危害监测。本工程在建设中由于施工采用先进的施工工艺和现代管理制度,积极采取了一些水土保持措施,减少水土流失量,基本实现了预期目标。但厂区临时堆渣场、运灰道路以及灰渣场等区域,植物措施的滞后性,地表裸露,强降雨后,部分泥沙会随水流进入沟渠,造成泥沙淤积,削弱沟渠的排水能力。
水土保持工程竣工验收防治目标监测。通过监测工程各项综合措施已达到防治目标。扰动土地整治率为98.5%,水土流失总治理度为96.9%,土壤流失控制比平均值为1:3,栏渣率估算为99%,林草植被恢复率97.4%和林草覆盖率56.3%,达到防治目标。
开发建设项目水土保持监测要运用多种监测方法综合运用。项目区内自然环境差异较大,水土流失及其控制具有不同特点,因此,需要根据不同的水土流失成因和特征确定监测方法。从发电厂工程建设特点考虑,需要在建设的不同时期分别开展地面观测、调查监测,及时获取水土流失状况的背景、动态数据和水土流失强度、程度信息。
定点监测与临时观测相结合。由于项目区中的取水管线、厂区外道路、铁路专用线为线状区域,部分地段交通不便。同时,工程施工有很强的时间阶段性,水土保持监测对实施动态跟踪的要求很高。因此采用定点监测和临时观测相结合的方法,在根据区域水土流失特点设置固定的观测点后,依据工程进度和当地气候、地质等特点确定临时观测点,以扩大点位监测的覆盖面。
开发建设项目水土保持监测主要控制扰动面积。通过对本工程的监测,建设过程中造成人为活动造成水土流失的主要原因是对地表植被的扰动,扰动面积的大小直接影响到水土流失量多少。
提高监测手段,实现水土保持监测的现代化。本工程运用的水土保持监测方法设备相对落后,工作量大,监测小区容易被破坏,数据不精确。积极开展RS、GPS、GIS在水土保持监测中的运用研究,将现代化高科技与传统的常规监测技术有机结合起来,提高水土保持监测的现代化水平。
提高建设单位对水土保持监测的自觉性是监测工作中的重要手段之一。水土保持监测是向建设单位有效控制水土流失提供技术支持,使建设单位能积极、主动、负责的自觉行动,按水土保持方案进行治理,减少人为水土流失,达到防治目的。
[1]关志刚,王轶浩.水利工程建设项目中的水土流失防治.中国论文下载中心,2010,6.
[2]张清电.国投宣城电厂一期工程水土保持监测报告.安徽水土保持监测总站,2009,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