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晓冬,夏 冰
沈阳师范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辽宁沈阳 110034
20世纪70年代我国特殊的历史时期,中国迫切需要一个以适应我国社会经济方向的理论作为支撑,实行改革开放,达到加速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的目标。
邓小平在科学大会开幕式上指出:“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现代科学技术的发展,是科学和生产的关系变得越来越紧密了。科学技术作为生产力,越来越显示出强大的作用。”
诚然,为实现国家社会经济现代化的宏伟战略目标,科学、技术与社会这门新兴的学科逐渐进入了我们的视野,也为这门学科在中国的发展提供有利契机。因此,科学技术社会关系成为一个迫切需要解决的社会问题。
科学技术是人类社会与大自然之间的中介,人类社会为了自身的生存空间和发展的需要,必须利用科学技术从自然界中获得更多生产生活必须品。科学技术是生产力中的关键因素,是推动社会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经济基础与上层建筑矛盾运动的基本力量,同时,科学技术自身的发展也需要一定的社会条件,必然要受到社会的制约。科学技术社会关系是人类必须面对和处理的客观关系。
作为一门新兴学科的科学、技术与社会就是科学技术社会关系客体以及主体对这一客体的认识发展到一切阶段的产物。其自身也必然会经历一个孕育、诞生、形成和发展的历史。
一个新兴学科的诞生,必定有一批为此奋斗终生的学术专家,科学、技术与社会学科也不例外。但是,我们应该看到的是在这个学科逐步形成的过程中的艰辛与磨练,才能构建出一个完整的学科体系。
在科学、技术与社会理论方面,科学技术研究的崛起,在全球范围内科学、技术与社会的关系发生了巨大的变化,在工业革命后,形成了以科技理论为主导的科技革命。
在科学、技术与社会实践方面,人才培养作为科学技术的重点,体现了科学技术管理和科技政策的科学导向性上。不在是为学而学,而已以学制用。
科学、技术与社会探索之路是一门以研究科学、技术和社会相互之间关系的新兴的交叉类学科。我们可以从历史、社会学等角度,把科学、技术与社会作为主要研究对象进行研究。从历史的角度,即科学史和技术史;从社会学的角度,即科学社会学和技术社会学。
不同的研究角度决定了不同的研究方向和研究成果,所以,中国的科学、技术与社会研究,应该结合中国自身国情,从马克思主义哲学的角度对科学、技术与社会进行细致的方向性研究。
在20世纪50年代末和60年代初,随着中国国力的蹒跚起步,以及科学技术的初步发展,国内出现了科学技术与自然、科学技术与社会之间的深刻矛盾——国内饥荒。一方面社会物质财富的匮乏,另一方面,一系列深化的社会矛盾严重威胁着人民生产生活。中国的科学技术受到了前所未有的挑战,引起了国家战略上的重视。
从此,国内学者开始紧张而稳定的科学技术研究。为了开拓视野,学者们对自然、人类和社会的广阔背景下,对科学技术作统一细致的研究,把研究领域推向现代社会中的各种实际问题,如对现代以及未来科学技术与社会、经济、文化的影响及相互关系。
由此可见,在科学、技术与社会还未进入中国前,中国学者已经为即将到来的科学技术革命做了未雨绸缪的铺垫,不仅对科学技术做了深刻探讨和研究,而且为科学、技术与社会进入中国奠定了坚实的理论基础。
从历史角度看,中国的科学、技术、文化教育在20世纪70年代受到了前所未有的灾难破坏,但是,中国的科学技术并不等于妥协了人为的压迫,随即,中国的科学技术力量在一代奋斗者的努力下实现了科学技术长足进步与发展。中国的经济、文化开始复苏,并在20世纪90年代实现了质的超越。
我们应当适当的吸收外来科技的文化传统,尤其是对科学技术的理论研究与应用方面,重视“科学”大众化教育的理念,对科技发展的负面影响研究也应该加以重视。但是,科学、技术与社会学科毕竟是一门新兴的交叉类学科,如何更有效的与具有显著的民族特征的中华文化很好地结合起来进行研究,仍然需要一个长期过程。
信息时代的今天,科技传播的力度日益扩大,作用日益突出,对文化的影响也越来越深远。但是,随着文化不断地更新,诸多原有思维、行为方式等已经不能承担现代社会的需要。面对不断更新着的现代社会,我们需要的是创新思维,以创新思维带动行为方式以及新方法的产生及运用。
科技传播以其独特的发展观和规律性,向我们阐述了一个以科技传播为主导的经济、文化的新时代。为了长足的经济、社会、文化的发展,我们的党和政府应该注重对科技传播产业的培养与保护,平稳快速的推动科技传播。
科技传播是科学、技术与文化含量不断增长的信息刺激过程,表现为科学的推进形态。科技传播扩大了人类智慧的时空范围,不断繁衍,相继产生质变,最终被推向一个个新的高度。科技传播的持续不断和快速吸纳,是种种动力推动的结果。这些动力主要有科学家的执着追求和人类对科学迷宫的兴趣,人类改造世界的需要、特别是经济和文化发展的需要。
因此,党、政府和国民都应该更加深刻地认识到进行环境教育规范的科学、技术、文化教育的必要性和紧迫性。不仅要进行全国范围内的科学、技术、文化教育,而且应该建立更多的科普基站对国民进行科学、技术、文化教育,对科学技术与人类社会的关系具有更深的认知与思考,提倡重视科学教育观,人文发展观等,与科学、技术与社会本身所倡导的价值观相统一。
[1]刘建明.科技传播-人类智慧的繁衍[J].清华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1995(4).
[2]张志永.全球化与当代科学技术哲学观[J].南昌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01,2(23).
[3]邢媛.试论科学技术传播的社会价值[J].自然辩证法通讯,1999-06-10.
[4]高继国,李荃辉.从近代科技史管窥科技传播与文化制约[J].科技进步与对策,2008-01-25.
[5]陈汉英.科技传播对经济发展的影响研究[J].中国地质大学,2004-05-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