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铁锁,王艺伟,刘智甫,赵迅坡,周灿变,智康峰,周智慧
(1.河南省伊川县林业技术指导站,河南 伊川 471300;2.河南省伊川县荆山森林公园,河南 伊川 471300;3.河南省伊川县江左镇农业服务中心,河南 伊川 471300;4.伊川县彭婆镇农业服务中心,河南 伊川 471300)
当前,杨树已成为河川丘陵地区造林的主要树种,同时,杨树病虫害对杨树的威胁也日趋严重。杨树溃疡病是目前杨树上分布最广、危害最大的枝干病害,从苗木、幼树到大树均可受害,但以苗木、幼树受害最重,特别是新栽幼树最易发病,造成干梢,严重者全株枯死,造林失败。
病害发生在主干和侧枝上,症状通常以水渍状病斑为主,有以下3种类型。
(1)发生在光皮杨树上,以水疱型病斑为主,在皮孔的边缘形成水疱,初为圆形,极小,后水疱变大,直径0.5~2.0cm,泡内充满淡褐色液体。随后水疱破裂,流出淡褐色液体,遇空气变成黑褐色,并把病斑周围染成黑褐色,最后病斑干缩下陷,中央有一纵裂小缝,有的病斑翌年会继续扩大。
(2)发生在粗皮杨树上,不产生水疱,常生小型局部坏死斑,发病时引起大型坏死斑,初期病皮下陷、暗褐色,后期干裂、易剥离。
(3)在枝条上,症状为条斑,下陷明显,病斑发展一周时,造成枯梢。每种病斑上,后期都会长出许多小黑点,症状通常圆形或椭圆形,直径约1cm,边缘不明显,手压病斑有褐水流出,后期病斑下陷,呈灰褐色,中央有裂缝。
以菌丝体和未成熟的子实体在病组织内越冬。翌年4月开始发病,5月下旬至6月形成第1个发病高峰。7~8月气温增高时病势减缓,9月出现第2个发病高峰,此时病菌来源于当年春季病斑形成的分生孢子,10月以后停止。春季气温10℃以上,相对湿度60%以上时,病害开始发生;24~28℃时最适宜发病。病菌从伤口或皮孔进入,潜育期约1个月。从发病到形成分生孢子期需要2~3个月,秋季在病斑上形成囊腔和子囊孢子。潜伏侵染是杨树溃疡病的重要特点,当天气干旱、树势衰弱时,有利于发生病害。当年在健壮的树上发病的病斑,翌年有些可以自然愈合。同一株病树,阳面病斑多于阴面。
该病可侵染树干、根茎和大树枝条,但主要危害树干的中部和下部。发病初期树干皮孔附近出现水泡,水泡破裂后流出带臭味的液体,内有大量病菌。病部最后干缩下陷成溃疡斑,病斑处皮层变褐腐烂,当病斑横向扩展环绕树干一圈后,树即死亡。
杨树长势衰弱时易发病,引起杨树溃疡病的病原有8种,现已知在生产上主要造成危害的有水疱型溃疡病、大斑型溃疡病和烂皮型溃疡病3种(以上3种都是由真菌引起)。另有一种杨树细菌型溃疡病是我国近年新发现的,在我国东北有发生,危害非常严重。
该病害发生在主干和大枝上,症状主要有3种类型。在光皮杨树品种上,多围绕皮孔产生直径1cm左右的水泡状斑;在粗皮杨树品种上,通常并不产生水泡,而是产生小型局部坏死斑;当从干部的伤口、死芽和冻伤处发病时,形成大型的长条形或不规则形坏死班。
该病病原菌属球壳孢目球壳孢科拟茎点菌属拟茎 点 菌 (Phomopsismacrospora Kobay&Chiba)。病菌可在树干、枝条的病斑和病残体中越冬,在不表现症状的树皮内,病菌以潜伏状态存在。春季是杨树水泡型溃疡病的最主要的发生时期,尤其在幼苗移栽后发病率最高;夏季杨树生长旺盛,病害发展缓慢,秋季又可出现第2次发病高峰。杨树栽培管理不善,水分、肥力不足、养分失调,导致生长衰弱的条件等,均易引起发病。树体内含水量与发病关系非常密切,树皮膨胀度低于60%时发病重,高于80%时抗病性增强。
该病害主要发生在主干的伤口和芽痕处,初期病斑呈水浸状,暗褐色,后形成梭形、椭圆形或不规则的病斑。病部韧皮组织溃烂,其下木质部也可变褐,老病斑可连年扩大,多个病斑可连接成片,造成枯枝、枯梢。因此大斑型溃疡病被认为是杨树上最严重的病害之一。
该病病原菌为球壳孢目、球壳孢科、球色单隔孢属杨球二孢菌(BotryodiplodiapopuleaZ.K.zhong)。病原菌以菌丝体和分生孢子器在病树皮内越冬。正常年份4月中旬开始发病,5~6月为发病盛期,7~8月病势减缓,9月又可见新的病斑出现,10月以后停止扩展。一般光皮树种的感病程度重于粗皮树种,粗皮的木栓化程度较高,病菌不易侵入。日灼伤口有利于病菌的侵入,树干阳面的病斑数多于阴面。杨树在生长衰弱或土壤干旱、树体含水量低的情况下感病重。
杨树烂皮型溃疡病又称杨树腐烂病,危害杨属、柳属等树种的树干、枝,引起皮层腐烂、枝枯,严重地块可引起大片杨树的死亡。该病原过去报道主要由子囊菌亚门的污黑腐皮壳(ValsasordidaNit)侵染所致。无性型属半知菌亚门的金黄壳囊孢菌[Cytosporachrysosperma(pers.)Fr]。近年的研究表明,在我国引起杨树腐烂病的病原还有子囊菌亚门的[Leucostomanivea(Hoffm.exFr.)Hohn.],其无性型为半知菌亚门的[Leucocytosporanivea]。
病菌在病组织内常年存活生长。该病于4月上旬开始发病,5~6月是盛发期,7~8月病势缓和,10月停止发展。该病的发生和流行与气候条件、树龄、树势、树皮含水量、栽培管理措施等有密切的关系。病菌只能危害生长衰弱的树木或频临死亡的树皮组织。如果立地条件不良、栽培管理措施不善等因素削弱了树势,可促进病害大发生。冬季受冻害或春季干旱、夏季发生日灼伤,也易诱发此病。杨树苗木移栽前假植时间太长、移栽时伤根过多、移栽后灌水不及时或灌水不足、行道树修剪过度等均易造成病害严重发生。一般认为,小叶杨、加杨、美国白杨较抗腐烂病,而小青杨、北京杨、毛白杨较易感病。当年移植的幼树和6~8年生幼树发病重。另有研究表明,病菌有潜伏侵染现象,苗木中带菌率很高,一旦条件适宜,病害突然大发生。
该病与前3种不同,它是由一种叫做草生欧文氏杆菌的细菌所引起,该细菌为杆状,革兰氏染色阴性,周生鞭毛。该病主要危害树干,也能在大枝上发生,发病初期在病部形成椭圆形的瘤,直径约1cm,外表光滑,后逐渐增大成梭形或圆柱形的大瘤,颜色变为灰褐色,表面粗糙并出现纵向开裂。夏季从病部裂缝中流出棕褐色粘液,有臭味。病瘤内韧皮部变棕红色,木质部由白色变为灰色,后变为红色。发病严重时出现腐烂,树木生长衰弱,木材腐朽不成材,严重时可致树木全株死亡。
该病病原菌属假单胞菌科、黄单胞菌属(XanthomomaspopuliSubsppopuli)。病菌在杨树病干部越冬,通过风、雨和昆虫传播。大树比幼树受害重,地势低洼的林分发病重,夏季修枝的树比春、秋季修枝的树发病重,冻伤和修枝伤易引起发病,修枝不整齐、茬高的也易造成侵染。
选择适应性强、抗寒、耐干旱、耐盐碱、耐日灼、耐瘠薄的良种造林。改善立地条件,增强树势,同时防治其他病虫害,以免杨树溃疡病的大面积发生。
根据溃疡病的发生、危害程度及分布特点,对全县的杨树林进行科学分类,分为重病区、轻病区和预防区,按照“突出重点,分类施策”的原则,设置病情监测点,加强病情监测,搞好预测预报。
杨树是喜大水大肥的树种,造林后至少应每年春浇1次透水,施1次肥。对分化的林分要合理疏伐,合理修枝,及时修除病虫枝。要走出“重造轻管”的误区,认真开展疏伐、修枝、林地除草、松土、施肥、浇水等管理活动,提高树木的生长势和抗病力,促进树木生长。
杨树溃疡病主要发生于苗木移植过程中,3月下旬开始发病,4月中旬至5月下旬为发病高峰期,6月初基本停止,10月后稍有发展。
(1)选用壮苗造林,起苗时尽量避免伤根,保持苗木水分。
(2)定植前用ABT3号生根粉溶液蘸根,定植时浇足底水,定植后对幼树干部喷施5406细胞分裂素1 000倍液。
(3)秋季(9月初)对来年要出圃的苗木用70%的甲基托布津200倍液普遍喷雾一次,以减少苗木带菌量。秋末或春季在树干下部涂上白涂剂(生石灰、食盐、水的配比为1∶0.3∶10)、0.5波美度石硫合剂或用1∶1∶160波尔多液喷干,预防树干感染,降低发病率。若发病率在50%以上时,涂干也不会有明显效果,可平茬。
(4)发病高峰期前后,用溃疡灵50~100倍液、多氧霉素100~200倍液、70%甲基托布津100倍液、50%多菌灵100倍液、50%退菌特100倍液、20%农抗120水剂10倍液、2.12%的843康复剂100倍液、菌毒清80倍液,喷洒主干和大枝,阻止病菌侵入;用1%溃腐灵50~80倍液,涂抹病斑或用注射器直接注射病斑处。
[1]杨 旺,沈瑞祥,刘红霞.杨树溃疡病可持续控制技术的研究[J].北京林业大学学报,1999(4):55~57.
[2]黄烈健,苏晓华.我国杨树溃疡病研究进展[J].世界林业研究,2003(4):36~3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