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万梅
(湖北中医药高等专科学校,湖北 荆州 434020)
网络技术的使用,加快了图书馆信息和知识的创新,网络环境下读者获取知识和信息的目的发生了巨大的变化,“创新”成为当前高校图书馆发展的重要途径。
引进以计算机技术为核心的现代信息技术,是加快信息服务进程的重要一环。[1]信息技术的发展和应用不仅改变了图书馆信息资源的结构和获取信息的方式,同时也促进了图书馆传统功能模式向开放式、网络式的信息服务模式转变,大量增加了电子型、网络型信息资源,网上的资源共享大大丰富了图书馆的馆藏,形成一种电子化、数字化的文献资源环境。
图书馆事业的不断发展,新技术、新方法的不断引进,改变了原有的图书馆服务体系。信息技术使图书馆工作变得更加便利和高效,使资源共享更易实现,图书馆工作人员在加强自身的业务学习的基础上,把传统的方式与现代的信息技术相结合,使人和机器协调运行,为读者提供更加优质的服务。
建立起图书馆工作的信息网络,可以合理配置文献资源网上协作采访,集中编目以及馆际互借,管理所需的工作统计也变得非常方便快捷。与传统的手工操作相比,信息技术的使用完善了图书馆的管理工作。例如,在网络环境下,我们开通了网上预约图书,预约书到馆后的管理很重要,这也从另一方面反映了图书馆管理状况。必须按照到馆时间专架存放,便于预约者快捷取书借阅。
高校图书馆是直接服务于教学教研的主要窗口。高校图书馆应摆脱传统文献处理的限制,从简单的借还的服务,转移到多层次信息咨询服务,在信息的采集、加工、组织、服务方面,面向网络环境,以新的方式组织、选择、传播信息建立辐射型的开放服务系统。高水平高效率为师生提供有助于提高教学教研质量的知识信息服务,让读者满怀希望而来、满载收获而归,这是高校图书馆义不容辞的责任与义务。现代高校图书馆应以用户为中心,摆脱传统的服务方式,摒弃单个、重复、被动、琐碎的手工服务,把服务模式从“单纯服务型”转变为“集约化、经营型服务”的新模式和新方法,[2]把为教学、科研提供服务和社会经济活动结合起来,重新确立图书馆资源价值观,变文献资源“以藏为主”为“以用为主”,形成资源共享、全方位开放的服务格局。
主要体现在拓展读者服务深度和提供个性化服务。高校图书馆除做好以教学、科研为中心的各类文献信息服务工作外,还应注重广大师生关心的各种信息,图书馆应针对不同层次的读者开展各种专业知识和信息技能的培训。比如向新生讲授文献分类常识和图书馆目录知识,指导图书馆目录的使用;对高年级的学生开设“文献检索与利用”的课程,培养他们的检索意识,掌握文献的检索方法与技能,重点介绍光盘检索系统、联机检索系统、Internet网络检索系统等方面的知识。通过这些培训,帮助读者掌握网络环境下获取和利用信息的技巧,提高读者的现代信息意识和技能。高校图书馆还可根据读者在年龄、学科、职业、需求等方面的不同,有针对性地采取不同的服务策略。
图书馆服务的水平高低,主要是由工作人员素质决定的。高校图书馆要激励馆员的工作热情,使他们全身心地投入到服务工作中去,各高校图书馆可通过岗位培训、专业进修等措施来强化图书馆员的知识结构、业务水平,要求馆员不仅精通图书情报知识,还要熟练掌握现代信息技术、网络技术以及过硬的外语基础,其角色也由传统的单一化文献服务为主的图书馆员,向以提供知识单元服务的多元化角色转变,努力使自己成为信息专家、信息提供者、信息管理者、信息顾问等。[3]只有这样,才能游刃有余地为读者提供服务,才能成为图书馆工作的创新者。
首先,要加大对读者的宣传服务,让读者全面了解图书馆有何服务方式、有哪些资源,使读者快速准确地查阅到他所需要的信息。其次,要加大软硬件技术投入,合理采用现代信息技术,使图书馆在设备技术条件上始终保持领先地位;然后是加强对工作人员操作技能的培训,充分发挥现代化设备的性能和作用。图书馆通过网络开展数字参考咨询和高层次的情报调研、定题跟踪、专题检索等服务,图书馆员将成为网络资源利用的专家。网络环境下的服务,依靠网络平台,可以实现远距离交流。
综上所述,随着网络社会的迅速发展,高校师生对图书馆服务工作的要求也越来越高、越来越新。在网络环境下,高校图书馆将是具有现代化水平的知识型信息研发机构,其工作手段主要是采用现代信息技术,使图书馆成为一个具有文献信息高速收集、加工、整合、管理、发散、传播的有机系统,以满足读者多样化的需求。这就要求图书馆要尽快建立起一套完整的创新机制,为广大师生提供更快、更准、更完善的服务。
1 杨锦荣.论21世纪高校图书馆读者服务创新[J].图书馆,2007(6):55
2 高辉.网络环境下的图书馆信息服务[J].图书馆论坛,2008(8):140
3 叶至斌.图书馆以人为本管理模式探讨[J].图书馆论坛,2009(4):12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