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 媛
(赣南师范学院 江西赣州 341000)
中央苏区位于赣南、闽西偏远山区,经济文化落后,当地百姓文化水平低,卫生观念淡薄,卫生状况极为恶劣。加上国民党的经济封锁,当地缺医少药的情况十分严重,对红军战斗力和工农群众的生命健康造成了巨大威胁。发展中央苏区医疗卫生事业,建立健全医疗卫生管理机构,培养医疗卫生人才是摆在党和政府面前的重大课题。足够的人员数量是队伍建设的最基本前提,然而就当时中央苏区的医疗卫生人员来看,人数极少,根本不能满足由于中央苏区恶劣的卫生环境和随着战争的日趋频繁、规模不断扩大所带来的疾病和伤残问题的救助需求。培养一支具有足够数量,能肩负救助任务的医疗卫生队伍是中央苏区发展医疗卫生事业,巩固苏维埃政权的当务之急。
中央苏区的医疗卫生人员的来源主要有:中央派到苏区的、同情革命投奔红军的、用重金聘请的、从俘虏人员中留下的,这些都是当时医疗卫生队伍的技术骨干,但人数极少,根本不能满足救助需求。为解决这一问题,毛泽东明确提出要发展医药学教育,培养大批自己的医疗卫生人才,并将建设较好的红军医院,兴办根据地的医疗卫生事业列为我党工作的重要内容。
中央苏区初创时期,党和红军在医疗卫生人员上所面临的形势是:一个收容三百多位伤病员的医务所,一般只有一位医生,看护工作由当地的青年妇女和儿童团来做。为了改变这种现状,必须抓紧培养大批训练有素的医疗卫生人员。在中央军委总军医处处长贺诚“创办一所红军军医学校,以培养自己的红色医生”的建议下,1932年2月,第一所中国工农红军军医学校在于都正式开学,结束了中国共产党没有自己军医学校的历史。红军军医学校把“培养政治立场坚定、技术优良的红色医生”作为办学方针,学制定为一年,设有政治、生理、解剖、组织、病理、细菌、药物、内科、外科、眼耳鼻咽喉科、卫生学、防毒浅说等课程。1933年5月,中国工农红军军医学校改名为中国工农红军卫生学校,10月与从汀州迁来的中央红色医务学校合并,仍取名为中国工农红军卫生学校。中国工农红军卫生学校是中央苏区时期最重要的一所医务学校,是中国共产党领导下开展医学教育的一面旗帜。据统计,截止1934年10月,红军卫生学校共培养了军医班学生181人,药剂班学生75人,看护班学生300人,研究班学生7人,保健班学生123人,共有686名毕业学员被分配到各战斗部队和根据地工作,大大缓解了红军部队和工农群众求医救治的困难。此外,根据地还开办了红色护士学校、医药干部学校、卫生训练班等医药卫生学校和卫生人员培训机构,为中央苏区医疗卫生队伍的壮大和发展作出了积极贡献。
为了更好的解决医疗卫生人员数量不足的问题,中央苏区还通过教育从战场上俘虏的医疗人员,使他们变成红军军医。如孙仪之、李延年和俞翰西等人,他们原本都是国民党军队里的,被俘后就在卫生学校教书。孙仪之教内科、诊断、病理等,李延年教外科,俞翰西教耳鼻喉及皮肤科,他们都受到党的优待照顾,每月给予六十元现金津贴费。在党的教育、革命的熏陶和同志们的热情帮助下,他们渐渐地认识了革命,走上了革命的道路。孙仪之表示:“我之所以能为革命事业做点工作,主要是由于党贯彻了对知识分子的团结、教育、改造政策的结果。”列宁在苏维埃社会主义建设时期曾指出过“发展生产力的这一任务要求迅速地、广泛地和全面地利用资本主义遗留给我们的科学技术专家”。毛泽东结合中国革命和建设的实际,发展了这一思想,指出“对于旧文化工作者、旧教育工作者和旧医生们的态度,是采取适当的方法教育他们,使他们获得新观点、新方法,为人民服务”。正是在这一思想指导下,我党才能吸收一切能为我党所用的医疗卫生人员,不断壮大和完善医疗卫生队伍。
在中央苏区,由于医疗卫生工作者特别是技术骨干的来源和经历不同,他们的政治素质、道德水平和医德修养也不同。因此,在医疗卫生人员身上,存在着与当时革命战争不相适应的表现。如有的医疗卫生人员看病分等级,以职治病;有的不论伤势轻重,一律向后方医院转移,有的甚至见死不救。对此,毛泽东反复强调:“伤病员都是有功之臣”,“医务人员要好好爱护伤病员,诚心诚意为伤病员服务”,这就为中央苏区医疗卫生队伍的建设指明了方向。中央苏区医疗卫生工作者必须具备坚定的马克思主义政治立场,树立诚心诚意为伤病员服务的宗旨和意识;必须具备良好的思想道德素质,平等对待每位伤病员,并将尽快恢复伤病员的健康作为首要任务。
为了贯彻上述指导思想,党和苏维埃政府秉着自力更生的精神,因地制宜,因陋就简,在开办的卫生学校和各种形式的训练班中,首先严把入学学生的思想政治素质关。有阶级觉悟、政治可靠是医务学校每期招生简章的固定内容,政治测验还是军医学校入学考试的必考科目。红军卫生学校将“培养政治坚定、技术优良的红色医生”作为教育方针,在实施这一教育方针中有两条不能逾越的定则:政治上不坚定的人不能入学;政治学习不好,即使技术学得再好,也不能毕业。一句话,教育为政治服务。其次,在教学内容上,政治课是必修课。医务学校通过对当前形势的报告和马克思主义基本理论知识的教授,对学生进行思想政治教育,提高学生的阶级觉悟,树立诚心诚意为伤病员服务的思想。再次,在学校的组织机构中专门设立政治处,负责学生的政治思想教育。可见,学校非常注重考生的思想政治素质,以为培养高素质的、日后有着良好医德医风的医疗卫生工作者打下坚实的基础。
对在岗的医疗卫生人员,毛泽东和其他领导人不仅关心他们生活,提高他们的津贴,改善他们伙食,更关心他们政治上的进步。毛泽东召医疗卫生人员要学习马列主义,并专门委派理论教员对医疗卫生人员的政治学习加以辅导,以提高他们的政治理论水平。对作战俘虏过来的敌军医生,通过经常开展政治学习活动,不断提高他们的思想觉悟,使其领会中国共产党的革命意图。同时,尊重其人格,本着“坚持宽大政策,不刺激、不侮辱,把他们当作朋友看待”的方针,特别给予优待,消除其对共产党的顾忌,缓解敌对情绪。
医疗卫生人员履行救死扶伤、维护人民健康的崇高职责是通过医疗技术进行的。如果没有精湛的技术,没有过硬的本领,就不可能采取最佳的治疗手段,使病人尽快地解除病痛,恢复健康,医疗卫生人员防病治病、救死扶伤也就成为一句空话。因此,毛泽东非常强调医疗卫生人员要对技术精益求精,并把它作为医疗卫生人员的一条非常重要的必备素质来要求。为了提高医疗卫生人员的专业技术水平,中央苏区时期,在党的领导下,医疗工作者们克服重重困难,遵照毛泽东“在实践中学习,在实践中提高”的口号,满怀革命热情,发扬勤奋好学的刻苦精神,在干中学干,技术上不断精益求精,而卫生宣传刊物和卫生研究组织的创办,也进一步促进了中央苏区医疗卫生人员专业技术的提高。
在中央苏区时期,战争频繁而残酷,伤员和病人与日俱增。但由于每个人的任务和遭遇都基本一样,年龄也差不多,从而伤、病的种类也比较一致。因此在教育工作中使学员能首先学会处理战伤,特别是四肢的战伤,以及学会处理多发病,特别是四种病——疟疾、溃疡、痢疾、疥疮,就成为当时技术教育中的最中心问题。因此,中央苏区各医务学校遵循当时所谓“少而精和重点教育”的方针,挑部队中最常见的病来教,挑部队中最常用的药来教。当然也并不是只教这几种伤病的防治而没有其他,不过是把它们更多地突出起来,其他则放在较次要的地位。由于一些学员文化水平低,对医学理论知识的接受比较困难,因此,在教学过程中提倡实物教学和形象教学,教师将复杂难懂的理论通俗化、形象化,在上课时,边讲边示范。例如讲药物时,老师就拿出这种药给大家看,用具体药品当场试验;讲诊断时,就到临时医院观察病人或学员相互当操作对象,练习诊断技术,甚至有时还要参加战地实际救护工作。事实上,在战争环境里,医务学校常常随军转战,面对众多的伤病员,学员们在业务学习的同时参加战地救护工作已成为客观实际的需要。因此,一些看护训练班或看护学校面对战争形势和医护人员非常紧缺的状况,通常也只是掌握简单的救护知识和基本技能,就匆忙毕业奔赴前线,参与救护工作,使得理论学习能与社会实践紧密结合,从而达到提高医疗护理等专业技术水平的目的。
中央苏区残酷的战争环境致使我军因病减员的情况十分严重,直接影响到红军的军事行动。针对这种情况,毛泽东同志指出要向红军战士宣传卫生常识,进行卫生防病教育。当时,担任总军医处处长的贺诚从前方到后方了解到的情况是:一方面,苏区军民缺乏起码的卫生常识和卫生习惯,经常遭受流行疾病的危害。另一方面,红军中的卫生机构不健全,许多卫生人员不了解自己所从事工作的意义,业务知识缺乏,工作经验不足,更加重了卫生工作的负担。因此,创办一张指导红军指战员卫生防病、帮助卫生工作人员提高思想觉悟和业务水平的专业性报纸,显得十分必要和迫切。于是,只有4个人的中央苏区前敌委员会总军医处(后改为中央军委总卫生部)创办了《健康》报。这是一张对部队进行卫生宣传教育的专业性报纸,是苏区和红军创刊最早的少数几种卫生报刊之一。1931年底,中央军委总卫生部成立后,由于工作机构很快得到健全,《健康》报由宣传科负责出版,内容越来越丰富,形式也得到了改进。同时,还编辑出版了《红色卫生》《医学摘要》和《卫生员讲话》等刊物。这些刊物的发行不仅能够向广大军民宣传医疗卫生知识,提高对疾病的预防能力,而且成为医疗卫生工作者完善自身医疗卫生知识结构的重要学习材料,为加强自身的业务水平,交流工作经验提供了平台。
1933年9月,中央内务部卫生管理局、军委总卫生部、红军卫生学校及附属医院共同发起成立中华苏维埃共和国卫生研究会,并发表了《发起组织卫生研究会征求会员宣言》。宣言指出:中华苏维埃共和国卫生研究会“准备广泛地征求全国卫生人员加入,大规模的作医疗上卫生上的研究,提高每个卫生人员的研究热忱与为苏维埃服务的积极性,在粉碎旧的社会制度所给予的恶果,开展苏维埃政权下为着劳动大众的健康的医疗卫生事业,保障红色战士的健康,根本的摧毁资产阶级的统治……”。《卫生研究会简章》共13条,规定:“本会以研究卫生医疗等学术,提高红色卫生人员技术,保障工农劳苦大众及红色战士的健康为宗旨”;“凡在苏维埃共和国领土内的卫生人员,能遵守苏维埃法律与本会简章,有志研究卫生医疗等学术者,经本会会员一人介绍,填写志愿书,皆可加入。”章程规定:研究会会员有贡献意见搜集材料互相研究之义务;研究会应经常举行关于各种重要问题的学术演讲,并出版理论的与实际问题的小册子与各种教材;会员如有学术心得及发明,应随时通知常委会,会员的新发明由常委会呈请政府奖励。毛泽东曾指出:“对于一些常见病、多发病、普遍存在的病,怎样预防、怎样改进治疗,要进行研究”,而中华苏维埃共和国卫生研究会正是这样的一个进行专门研究的组织,帮助了根据地医疗卫生人员提高医疗业务水平,从而更好地为军队和群众服务。
中央苏区医疗卫生队伍在极其艰苦的战争环境下,逐步发展壮大,显示了强大的生命力,对保障红军的战斗力和人民群众的生命安全健康功不可没,同时也为发展新中国的医疗卫生事业储备了骨干力量。其建设途径的探索最终体现了毛泽东的人才思想,即“又红又专,德才兼备”,对新时期加强医疗卫生队伍建设,特别是医德医风建设提供了参考和借鉴,具有重大的现实意义。○
[1]孙隆椿主编.《毛泽东卫生思想研究论丛》[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1998.
[2]沈阳医学院校史编纂委员会编.《红色医生的摇篮》[M].沈阳:辽宁人民出版社,1961.
[3]《列宁选集》(第 3 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72.
[4]《毛泽东选集》(第 3 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1 年第2版.
[5]《中国医德史》[M].上海:上海医科大学出版社,1988.
[6]《毛泽东选集》(第 1 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1 年第2版.
[7]军医学校招收第三期学生[N].红色中华.1933-02-10.
[8]红军政治工作历史资料(第 11册)[M].北京:战士出版社,1982.
[9]刘善玖,刘薇.中央苏区时期医务学校创建探析[J].党史文苑.2008,(05).
[10]余伯流,凌步机.中央苏区史[M].南昌:江西人民出版社,20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