廖信伟
(赣南医学院 江西赣州 341000)
浅谈大学生社会适应性问题
廖信伟
(赣南医学院 江西赣州 341000)
为了担负起国家与社会赋予的职责与使命,当代大学生必须通过培养社会适应能力,增强社会适应性,尽可能地缩短自己的社会适应期,才能更好地适应社会,服务社会,更好地实现自我价值。
大学生 社会适应性 对策
在发展市场经济和高等教育改革不断深化、拓展的社会条件下,高校毕业生又面临着较强的就业压力,大学生的社会适应性问题比以往任何时候都显得更加突出。当代大学生应当增强社会适应性,尽可能地缩短自己的社会适应期,从而为就业以及就业后的发展奠定基础。
一般而言,大学生的社会适应过程实质上是一个学习的过程。这一过程就是把一定的价值、态度、技能内化为自己日常生活中习惯性的准则和个人能力的过程。这一过程使当代大学生获得和发展自己的社会性,成为社会的合格成员,并且能够不断适应变化着的社会生活。而大学生社会适应性是指当代大学生在与社会进行物质交换和信息交换的过程中,依据对内外环境变化的认识和体验,通过积极的自我调节,不断地利用环境、创造条件,使自己适应社会生活的心理与行为倾向性。
探讨当代大学生的社会适应性,对高等教育的人才培养,对引导大学生如何创造条件以主动适应社会发展的需要而健康成才,具有重要的实践意义。具体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增强大学生社会适应性是现代社会的客观要求。从我国现代化的要求来看,当代大学生面临的国际国内形势和环境,世界政治正在向多极化方向继续发展,和平与发展仍是时代主题,世界经济全球化进程日益加快,国家间的竞争主要是综合国力的竞争。实现现代化,最根本的是要实现人的现代化。所以,大学生提高自身社会适应水平的目标和要求,应该而且必须与时代特点和面临的机遇、挑战密切结合起来,与我国正在建设的社会主义现代化事业的要求完全统一和一致起来。只有这样,才具有活力和生命力。
2.增强大学生社会适应性是素质教育的集中体现。素质教育是以提高全民素质为宗旨的教育,它着眼于受教育者及社会长远发展的要求,以面向全体学生、全面提高学生的基本素质为目标,以注重培养教育者的态度、能力,促进他们在德智体等方面生动、活泼、主动地发展为基本特征的教育。《教育:财富蕴藏其中》一文中指出:当代教育的任务可以概括为四个“学会”,即教育个体“学会认知、学会做事、学会共同生活、学会生存发展”。而以增强大学生社会适应性为重要内容的适应性教育正是实现这一目标的具体实施途径,是高校素质教育中不可缺少的重要内容和实践环节,是素质教育的基础。
3.增强社会适应性是大学生自我发展的内在需要。当代社会的科学技术正以过去前所未有的速度发展,人们的知识、智力、技能与资源的占有、配置、生产和使用之间的关系越来越直接,作用越来越大,对大学生的要求也越来越高。因此,他们要主动走出 “象牙塔”,利用各种机会和各种形式去接触社会,关注社会,了解社会,努力缩短与社会的距离,减少自己的社会适应障碍。通过自觉提高自身的社会适应性,正确认识自我,合理地调动自身潜能,有策略地解决各种生活困难,摆脱各种生存困境,科学地把握自己的人生之路,才能实现自我发展的目标和成才的愿望。
大学生的社会适应性的强弱直接决定了他们被社会需要的程度,也决定了他们自我认可的程度。提高大学生社会适应能力,增强社会适应性,才能更好地适应社会,服务社会。
1.提高大学生认知能力,建立合理的“理想自我”。学会正确地认识和评价自我是提高大学生社会适应性的重要环节。一个人对自我的认识往往是不够全面的。尤其是对于大学生来说,由于社会生活经验不足和年龄较轻等客观条件的限制,常因个人的知识、经验、情绪、态度,个性等因素的影响,要么过高评价自己要么过低评价自己,在自我认知方面出现问题。如果当代大学生能够全面、正确地认识自我,客观、准确地评价自我,就能量力而行,确立合适的理想自我,并为实现理想自我而不懈努力。因此,帮助大学生提高自我认知能力,正确认识自己的优点和长处,经常保持积极的心态,使他们尽快适应社会、融入社会。
2.增强学习适应能力,帮助大学生学会学习。有研究表明,良好的学习适应能力是大学生顺利完成学业的重要保证,学习适应不良将会滋生诸多学业问题和心理问题。同时,大学生学习适应能力的高低,也会影响其今后的社会适应水平。由此可见,增强学习适应能力是提高大学生社会适应性的重要因素。一是培养和激发学习动机。通过学习目的的教育,启发学习自觉性;培养浓厚的学习兴趣,增强内在动力;利用动机迁移,培养大学生的学习需要。二是树立自主学习的观念。掌握学习“自主权”,具备自主学习、自我发展的能力。三是培养创造性学习的能力。培养大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和自我成就的个性心理品质。
3.大力提倡社会化教育,促进大学生社会化的实现。从某种意义上说,高等教育实际上就是引导和督促大学生顺利实现其社会化的过程。但是,现实情况是高等教育并没有很好的完成这一任务,大学生的社会化程度普遍不高,不能很快适应社会,究其原因,主要是过分强调学校的自我循环而忽视了与社会的相互对流;过分强调学生 “校园中人”的身份而忽视了学生 “社会中人”的身份。人是一切社会关系的总和。人的发展意味着人的社会化程度不断提高, 他必须在越来越高的程度上成为整体的、社会的人。因此,把社会化教育与大学生的社会适应性有机地联系起来,增强大学生的社会适应性,是高校理所当然的责任。
4.注重提高沟通技巧,培养人际交往能力。良好的人际交往能力能使大学生尽快适应新的环境,并且在新的环境中建立起良好和谐的人际关系,还能够促进大学生熟悉社会规范,掌握科学技术和生产技能,加快社会适应的过程。一是熟悉人际交往的基本原则。相互尊重是人际交往中的首要原则。当然,在人际交往中还应当遵循平等、真诚、宽容、互利等基本原则。二是树立成功交往的信心。通过多与别人交往,可以增加与他人进行社会比较的机会,有助于形成正确的自我认知和评价,增强自信心,克服自卑心理。三是采取积极主动的方式与他人交往。四是学会并掌握必要的人际交往的艺术与技巧。
5.加强社会实践教育,提高实际操作能力。社会实践是大学生认识社会、了解社会、服务社会的有效途径。实践教育让广大青年学生投身社会大课堂,洗去书生气息,提高动手能力,培养合作意识和团队精神,学会调节自我,增强社会适应性,为踏入社会担任角色做好准备。要加强教育教学改革,把实践教育与教学工作融为有机整体。注重实践基地建设,建立互利双赢的社会实践基地。不断强化师资队伍建设,在实践教育内容上突出实践性和针对性。此外,充分发挥学生社团的作用。学生社团作为大学生自己的重要组织,具有联系广、凝聚力强、理论与实践结合紧密的特点,对大学生提高实践能力发挥着重要的作用。
[1]杨爱华等.大学生社会学[M].北京:北京航空航天出版社,2001.
[2]张耀灿,郑永廷等[M].现代思想政治教育学.北京:人民出版社,2003.
[3]徐舜尧,张明.努力培养大学生的社会适应能力[J].教育研究,2003(3).
[4]张大均.当代中国大学生适应性发展的特点[J].西南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7(4).
责任编辑 马永义
廖信伟(1979—),男,赣南医学院讲师,硕士,研究方向为思想政治教育。
本文系2010年度赣州市社会科学研究课题(编号:2010035)的成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