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闻天利用资本主义经济思想的历史演变

2011-08-15 00:45:53高军峰
党史文苑 2011年2期
关键词:张闻天苏区资本主义

高军峰

(许昌学院 河南许昌 461000)

张闻天利用资本主义经济思想的历史演变

高军峰

(许昌学院 河南许昌 461000)

从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到社会主义建设时期,张闻天对中国资本主义经济进行了科学分析和总结概括,形成自身独特的资本主义经济观。土地革命战争时期,张闻天基于私人资本区别于官僚资本的认识提出发展私人资本主义的重要性;抗日战争时期,张闻天基于民族统一条件下根据地经济发展的现实需要提出发展新式资本主义的论断;解放战争时期,张闻天结合东北解放区的经济发展,提出资本主义经济是新民主主义经济重要经济成分的观点;社会主义建设时期,张闻天基于对资本主义经济与社会主义经济关系的理论分析,提出资本主义经济作为小生产和社会主义中间环节的理论观点。当前,社会主义主义条件下多种经济成分并存发展的格局再次雄辩地证明张闻天的资本主义经济观对推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有着重大的理论价值和实践意义。

张闻天 资本主义经济观 新民主主义革命 社会主义建设

从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到社会主义建设时期,张闻天在不同的历史时期,运用马克思主义的基本观点,结合自身的革命实践活动,在深入广泛调查研究的基础上,对资本主义经济的历史地位和作用进行了科学概括和总结,提出了一系列正确的理论观点,形成了张闻天独特的资本主义经济观。这些理论观点丰富和发展了新民主主义理论和社会主义发展理论,成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重要来源。

中国共产党成立初期,党对资产阶级的政策和策略建立在对中国资本主义经济特征分析的基础之上,中国共产党在一大党纲中开宗明义指出:“消灭资本家私有制,没收机器、土地、厂房和半成品等生产资料,归社会公有。”[1]处于幼年时期的中国共产党,以消灭资产阶级私有制,实现共产主义为奋斗目标,当时不可能对中国资本主义经济发展的特征进行深入细致和科学的理论概括和总结,党纲对资本家私有制的完全否定决定党对于资产阶级性质的政党,一大党纲的第五部分“对现有政党的态度”中规定:“对现有其他政党,应采取独立的攻击政策。”[2]这种政策都是建立在对资本主义经济否定基础之上的,当时中国处于半封建半殖民地社会状态,深受西方资本主义列强的欺凌,中国共产党人运用马克思主义关于资本主义分析和批判的观点,在建党之初提出这样的纲领是很自然的。而张闻天经历了反帝爱国的五四运动,在思想认识上处于对西方资本主义国家的排斥而倾向于共产主义思想,1922年1月,张闻天在一篇文章中指出:“而把中国引向社会主义上去的,是由于我们看到西洋人在资本主义充分发展的社会底下所受到的痛苦而发生的意志——是在中国相当的生产力下所能够发生的意志。”[3]这表现出张闻天对资本主义经济的整体性批判认识。而中国共产党在大革命期间对中国资本主义经济特征进行分析的基础上尽管提出民族资产阶级和官僚资产阶级的分类,但是随着大革命的失败全党对资本主义的否定认识依然没有出现根本的改变,1928年党的六大依然认为 “中国受着资本主义发展之最厉害的坏处 (平民群众的无产阶级化,破产失业广大的贫困等等),但是没有受着资本主义伟大的好处(生产力的增高)”[4]。当时全国范围已经相继出现多块工农武装割据的根据地,党对于资本主义经济的一致否定和排斥,在对待资产阶级的政策和策略上也必然发生偏差。从党的六大到王明的“左”倾路线,都保持了对待资产阶级的政策上不加区别的对待,完全忽视民主革命时期团结中间阶层的重要性,即使在日本侵略中国的情况下,“而认为国民党各派和各中间派别都是一样的反革命,要求党向他们一律进行‘决死斗争’”[5]。时任中央政治局常委的张闻天从“左”倾路线造成的严重后果中逐渐清醒,对中国资本主义经济的特征进行了深入的理论思考,在此基础上张闻天逐渐形成土地革命战争时期的资本主义经济观。

(1)官僚资本主义是帝国主义侵略和掠夺中国的主要经济形式。帝国主义对处于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中国的侵略和掠夺,其主要方式就是运用政治、经济和军事手段控制中国的政治权力和经济命脉,在“左”倾路线主导下的土地革命战争时期,张闻天对此指出:“在中国,它们利用政治的与经济的借款以及军事失败后的赔款,垄断了中国的经济命脉,取得了它们的势力范围,使各地的地主军阀,以及资本家,变成了它们手中的工具。”[6]对于民族资本家或民族资产阶级,“自然也同军阀有密切的联系”,因此 “军阀自然也是民族资产阶级利益的代表者”,“中国民族资本家不能在工业方面立足以至把资本拿来购买土地,收租过活,一定是因为在乡村中间他可以更厉害的剥削农民。”[7]可以看出,张闻天在“左”倾路线主导党的路线时期通过对中国社会经济的分析所确定的党的路线和方针,此时的张闻天在理论认识上已经深刻地剖析了中国资本主义经济与帝国主义之间的密切联系,这就为党的反帝政策提供的理论证明和现实依据。但是,“左”倾路线主导下的张闻天没有对官僚资本主义和民族资本主义的分类进行深入分析,只是提出在帝国主义侵略的条件下,民族资本家“不能在工业方面立足”,转向农村去剥削农民,官僚资本主义和民族资本主义都是革命的对象。这就混淆了民族资本主义与官僚资本主义的性质和界限,这种认识必然造成党对资产阶级的方针和政策出现排斥所有资本主义和资产阶级的“左”的倾向。实践证明,从社会经济的角度对中国的资本主义经济进行分析就是正确设定和确立党的路线方针政策的基本依据。从这个意义上说,张闻天运用马克思主义的理论观点对中国社会经济进行具体分析抓住了中国资本主义经济的基本特征和现实国情。

(2)支持和鼓励苏区私人资本主义经济的发展。1931年11月,中华工农苏维埃共和国成立,由于但是的“左”倾路线影响,当时党的临时中央不能正确对待苏区资本主义发展的问题,对于苏区工商企业中劳资矛盾问题的处理出现对工商企业主排斥和歧视而过分强调工人利益的做法,这严重影响到苏区经济的发展和苏区的巩固。对此张闻天在《五一节与<劳动法>执行的检阅》一文中明确指出:“在目前用‘把资本吃完了再说’的政策,结果必然是苏维埃经济凋零,使工人失业,使工人的生活恶化。”[8]当时的苏区在国民党政府的经济封锁之下,又面临着严酷的战争环境,张闻天在《论苏维埃经济发展的前途》一文中进一步指出:“我们党的任务是在集中苏区的一切经济力量,帮助革命战争,争取革命战争的胜利。”因此,在目前苏维埃政府“还不能不利用私人资本来发展苏维埃的经济。它甚至应该采取种种办法,去鼓励私人资本家的投资”[9]。为此,张闻天提出“苏维埃政府,不但不禁止贸易的自由,而且鼓励商品的流通”,“来打破敌人对我们的经济封锁”,“资本主义在苏维埃政权下的发展当然是不可避免的。”[10]张闻天是党内最早提出要支持和鼓励苏区私人资本主义发展观点的领导人,从某种意义上说,张闻天首次提出并初步探讨了中国共产党成立以来在资本主义经济上面临的主要问题,即对官僚资本主义和民族资本主义的区别对待问题。这就从经济上为以后党纠正王明“左”倾错误提供了必要的理论前提。

(3)苏区资本主义经济发展前途就是社会主义。党的宗旨是消灭资本主义私有制,走社会主义道路,最终实现共产主义,而苏区资本主义发展在符合苏区建设的现实需要的同时又与党的宗旨和纲领相互矛盾,这既是理论问题,又是实践问题。张闻天认为当时苏区的经济发展不能不利用私人资本主义,“但是苏维埃政权不是资本主义的崇拜者,领导苏维埃政权的中国无产阶级与它的政党,争取中国苏维埃革命的胜利,不是为了中国资本主义的发展,而是为了社会主义的前途。”因此,苏维埃政权首先 “就要经过劳动法来限制资本主义的剥削”,其次“对于资本家的企业,必须尽可能实行工人监督生产”[11]。张闻天在当时的条件下不可能在对资本主义经济进行科学分析基础上提出中国革命的两个阶段论断,但是他提出了资本主义与苏维埃政权可以兼容的观点,认为在苏维埃政权下可以利用资本主义为苏维埃政权服务并对此进行有效监督管理,这充分体现出张闻天运用马克思主义理论分析中国国情的理论勇气。

在土地革命战争时期,张闻天的资本主义经济观经历了逐步摆脱“左”倾教条主义影响的过程,对中国社会经济的特点进行理论分析则找到了确立党的路线方针的基本依据。张闻天的在苏维埃政权下可以发展资本主义的理论观点来源于列宁的社会主义经济理论和苏区现实的革命实践活动,1922年,列宁在解释新经济政策时指出,国家在调节私营商业和私人资本主义的条件下“是可以容许贸易自由和发展资本主义的”[12],关键在于苏维埃政权对资本主义经济的监督和管理。而张闻天把列宁利用资本主义的理论与苏区经济发展的现实需要有机地结合起来,实现了苏区经济发展的理论创新。但是张闻天只是探索了资本主义经济与苏维埃政权建设的关系,对资本主义经济与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关系并没有形成系统化的理论认识。

遵义会议后,张闻天出任中共中央总书记,随着全国抗日高潮的兴起,1935年12月中共中央在瓦窑保会议上提出建立民族抗日统一战线战线的号召,对于资产阶级政策也出现了调整。瓦窑保会议的决议指出“苏维埃人民共和国用比较过去宽大的政策对待民族工商业资本家”,“欢迎华侨资本家到苏区发展工商业。”[13]在全面抗战时期,1942年1月,中共中央在有关土地政策的文件中指出:“承认资本主义生产方式是中国现时比较进步的生产方式”,“党的政策,不是削弱资本主义与资产阶级,不是削弱富农阶级及富农生产,而是在适当的改善工人生活条件之下,同时奖励资本主义生产与联合资产阶级。”[14]从1934年遵义会议开始,全党逐步摆脱王明“左”倾路线的指导,张闻天经历了抗战时期到解放战争时期,对中国资本主义认识的深化主要是通过1942年晋绥地区的调查和主持东北解放区合江省建设来完成的。张闻天不但从理论上认识到中国官僚资本主义与民族资本主义的区别,而且经过对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根据地经济发展的调查研究,从理论上分析了资本主义经济与新民主主义社会的关系。张闻天提出的“发展新式资本主义”和“国家资本主义”等开创性理论观点丰富和发展了新民主主义社会经济发展理论。

(1)发展新式资本主义经济。1942年10月,张闻天通过对晋绥根据地社会经济的调查研究在《发展新式资本主义》一文中开创性地提出“发展新式资本主义”的理论见解。张闻天指出:“发展新式资本主义是新民主主义经济的全部方向和内容,也是将来社会主义的前提。”原因在于“资本主义生产方式,是现时比较进步的,可使社会进化的”,“将来社会主义又要靠发展新式资本主义发展做基础”,“只有走过新式资本主义的第一步,才能走社会主义的第二步。”[15]张闻天在文章中提出因为这种经济有革命政权“调节社会各阶级关系“,国家掌握”操纵国计民生的工商业”[16]因此“新式资本主义”就是“新民主主义经济”,区别于欧美旧资本主义经济。同时张闻天又肯定了资本主义经济是“现时比较进步的”经济,是走向社会主义的“第一步”。张闻天对新式资本主义的论述不仅延续了自瓦窑保会议以来的党对资本主义经济的政策,并且运用调查研究的方法从经济角度阐释中国革命“两阶段论”的必然性。

(2)私人资本主义是新民主主义经济的组成部分。解放战争时期,张闻天出任中共合江省委书记,在从事地方工作期间,为发展根据地经济,张闻天对东北合江省的资本主义经济发展状况进行了充分的调查研究。在此基础上,1946年11月,张闻天起草了《发展工商业的若干政策问题的决议》从公营与私营、贸易政策、物价政策、税收政策、工业政策等几个方面对保护民族工商业,合理利用私人资本主义的政策进行了详细规定,指出:“一切侵犯工商业者正当权益的行动,必须严格禁止。”[17]。随着解放战争的进行,党接管城市数量的增多,张闻天在总结东北城市经济工作的经验,从新民主主义经济发展体系的视角资本主义经济在新民主主义经济体系中的地位和作用,张闻天明确指出,新民主主义经济基本上“由五种经济成分所构成,这就是国营经济、合作社经济,国家资本主义经济、私人资本主义经济、小商品经济”,“凡国营经济及合作社经济力量所不及的地方,私人资本主义经济的相当的发展,在生产与交换上都有其一定的建设与积极意义”[18]。张闻天关于资本主义经济的理论观点在七届二中全会上被全党接受,成为指导新民主主义经济建设重要的方针政策。

(3)国家资本主义是私人资本主义的发展方向。在江西苏区时期,张闻天就对国家资本主义经济进行研究分析,1933年4月,张闻天在《论苏维埃经济发展前途》一文中论述了苏维埃经济的五种经济成分,即小生产经济、私人资本主义、合作经济、国营经济和国家资本主义企业经济,其中国家资本主义经济是应该有却没有的是经济成分[19]。在苏区没有国家资本主义经济原因在于苏区主要是农村区域,城市中的私营的现代机器工业几乎没有。解放战争时期,随着接受城市数量的增多,新政权如何处理与私营工商企业之间的关系就抬上日程,张闻天就提出国家资本主义经济作为连结无产阶级政权与资本主义经济关系的经济形态,这种理论概括具有开创性的涵义。1948年,张闻天明确指出,国家资本主义是“从国家需要出发,吸引私人资本来为国家服务,并把私人资本置于国家的管理与监督之下,使之成为国民经济建设计划的有机的一部分”[20]。建国后,国家资本主义经济成为资本主义工商业向社会主义过渡的经济形式,这充分体现出张闻天对资本主义经济分析研究的前瞻性和时效性。

这一时期张闻天对资本主义经济的认识相对于江西苏区时期有了很大的发展和创新。张闻天不但对官僚资本主义和民族资本主义在认识上区别开来,在统一战线、土地改革和经济建设等实践中转化为具体的政策和方针,而且创造性地提出“发展新式资本主义”的论断,认为新式资本主义是新民主主义经济发展的全部方向和内容,这种观点被全党肯定和接受,1944年3月,毛泽东指出:“现在我们建立新民主主义社会,性质是资本主义的,但又是人民大众的,不是社会主义,也不是老资本主义,而是新资本主义,或者说是新民主主义。”[21]显然毛泽东吸收了张闻天的理论观点。张闻天认为资本主义经济与新民主主义社会相容的观点,一方面是基于对新民主主义社会社会经济的理论分析,另一方面是因为这种资本主义经济是在政权的监督和管理之下发展的,这种监管方式包括政策和经济等手段。同时随着全国胜利局面的来临,张闻天受列宁新经济政策的启发提出国家资本主义经济是私人资本主义经济的发展方向,作为资本主义与新民主主义社会的“中间环节”。1922年4月,列宁在解释“粮食税”时指出:“我们应该利用资本主义(特别是把它引导到国家资本主义的轨道上去)作为小生产和社会主义之间的中间环节,作为提高生产力的手段、途径、方法和方式。”[22]因此,张闻天在提出支持国家资本主义发展时指出:“我们应该有意识地承认‘国家资本主义’这个经济范畴,有意识地加以提倡和组织”,“在新民主主义经济中,它应该成为私人资本主义发展中的有利的方向。”[23]张闻天提出的国家资本主义经济形式被全党接受成为新民主主义社会的经济政策,建国后成为资本主义经济改造的主要途径,这充分体现出张闻天敏锐的政治洞察力和宽广的理论视野。

在社会主义建设时期,全国利用国家资本主义经济方式实现了资本主义工商业的社会主义改造,从政治上和经济上消灭了剥削阶级。但是这一时期张闻天没有停止对资本主义经济与社会主义社会经济建设关系的理论思考,他从社会生产力发展的角度阐述社会化大生产是社会主义与资本主义的共同点,提出利用资本主义是小生产与社会主义中间环节的观点;从社会主义工农业发展关系的角度提出发展集贸市场的政策建议;从对社会主义与生产力发展水平的关系角度提出保护消费品个体所有制的观点。张闻天的这些理论观点从本质上探讨的是社会主义与资本主义经济方式的关系问题,这种探讨为改革开放新时期的社会主义经济建设无疑提供了具有前瞻性的理论指导和政策依据。

(1)利用资本主义是小生产与社会主义的中间环节。张闻天在社会主义建设时期再次提出这种观点,一方面源于列宁对资本主义经济的认识,另一方面根源于他对资本主义经济与社会主义关系的一贯认识。1922年4月,列宁围绕俄国资本主义经济发展的前途指出:“在俄国目前占优势的正是小资产阶级资本主义,从这种资本主义无论走向国家大资本主义或是走向社会社会主义,都要经过同一条道路,都是经过同一个中间站,即所谓‘对产品的生产和分配实行全民计算和监督’”[24]。列宁的意图就是把一切私人资本主义通过国家资本主义经济方式最终服务于社会主义经济建设,因为有无产阶级政权的政策和法律来保障这种经济监管。同时张闻天认为,社会主义与资本主义的共同之处就是生产的社会化特征,这种共同特征决定社会主义经济发展完全可以利用资本主义经济的某些方式和条件。1961年8月,张闻天在阅读孙冶方《论价值》一文时在笔记中指出:“只要说明<资本论>的范畴在社会主义起了根本的质的变化之后,这些范畴的充分运用,不但无害,而且有利。因为这些范畴虽然表现资本主义社会的特殊性,但也表现一切社会化生产的共同性,还不说在社会主义下也还有资本主义的残余。”[25]这表现出张闻天对资本主义经济的整体认识,即资本主义服务于社会主义;资本主义经济附属于社会主义;资本主义的某些方式和手段可以利用。这种观点对我国现在经济发展依然具有现实指导意义和理论价值。

(2)发展集贸市场,改善市场管理。1962年7月,张闻天在 《关于集市贸易等问题的一些意见》一文中对集市贸易等问题谈了他的一些政策性建议,主要有三个方面:首先是要保持集市贸易的经常化和固定化;其次是要规范商业流通秩序,建立小商小贩登记和相应的税收制度;再次国家保持市场工农业产品的供求平衡;最后国家运用货币和政策手段调节市场。张闻天指出,如果采取以上办法, “今后我国市场和物价的发展趋势,大体可以预测如下:随着国家财政情况的好转,工农业产品的增多,通货膨胀的消除,市场物价会逐渐下降。”[26]张闻天的这篇文章原本是1962年4—6月到南方调查研究后向中共中央提交的一份报告,提出国家开放市场,并允许小商小贩合法进入市场,这在当时条件下是对政策禁区的一次冲击,张闻天的建议没有受到重视,反而遭到批判。但是,我国在三年“大跃进”期间,工农业发展比例严重失调,1962年国民经济还没有完全恢复,市场工农业产品供给不足,张闻天提出开放市场建议在今天看来无疑是协调工农业关系,促进生产的有效措施。

(3)保护消费品个人所有制。1959年8月,张闻天在“庐山会议”华东组发言指出:“现在在农村,个人所有的东西比消费品还多一些,如自留地、小农具。至于消费品个人所有制,到共产主义社会也是存在的。”[27]这是张闻天针对“大跃进”期间的“共产风”、“大锅饭”等供给制现象提出的建议,对于“大跃进”时期的“穷过渡”和“大锅饭”,朱德是最早力主解散公共食堂的领导人,1959年5月20日,朱德在同副总理李富春谈话时指出在发展农业问题上,既要发展全民所有制经济和集体所有制经济,也要发展农民个体经济,否则农民的积极性调动不起来;6月10日,朱德在听取中共旅大市委负责人汇报工作时指出,在农村,粮食要分到各家各户,不要强迫农民入食堂;要鼓励农民建立家务,修房子,搞家具;无论工业、农业,都要设法发展生产[28]。在我国当时农业生产力水平条件下,农村的生产经营和分配方式最合适的就是维持小生产者经营的方式,改革开放新时期的农业生产经营方式调整,很大程度上就是出自对农业个体所有制的一种尊重。这与张闻天提出的个体小商小贩合法进入集贸市场交换工农业产品的理论观点是一致的。

张闻天在社会主义建设时期对资本主义经济的理论概括和总结主要集中在资本主义经济与社会主义的关系方面,所提出的各种观点在新时期改革开放建设实践过程中都得到有力地证明。张闻天的资本主义经济观在思想方法上呈现出以下特点:即在认识资本主义经济的地位和作用方面坚持生产力是最终决定因素的方法论,在不同时期,张闻天对资本主义经济的认识和政策设计都是服务于苏区和解放区以及社会主义社会的生产力发展服务的。从资本主义经济与政权的关系方面张闻天坚持对立统一的马克思主义方法论,在不同时期都是根据资本主义生产关系的两重性来分析不同时期资本主义经济对政权建设的重要意义。从不同经济成分的相互关系方面张闻天坚持马克思主义的辩证法的方法论原理,首先认为资本主义经济在特定条件下是比较先进的生产方式,又是与工人阶级的政权从根本上对立的,但利用资本主义经济的目的是为了最终消灭资本主义经济。

[1]中央档案馆编:《中共中央文件选集》(第1册),中共中央党校出版社1989年版,第5页。

[2][13]沙健孙主编:《中国共产党和资本主义、资产阶级》(下),山东人民出版社2005年版,第2、213页。

[3][6][7][8][9][10][11][19]张闻天选集编辑组编:《张闻天文集》(第一卷),中共党史出版社 1995 年版,第 28、178、205、341、343—344、345—346、346—347、343 页。

[4]中央档案馆编:《中共中央文件选集》(第4册),中共中央党校出版社1989年版,第343页。

[5]胡乔木著:《中国共产党三十年》,人民出版社2008年版,第32页。

[12][22][24]《列宁选集》第四卷,人民出版社 1972 年版,第583、525、509 页。

[14]中央档案馆编:《中共中央文件选集》(第13册),中共中央党校出版社1991年版,第282页。

[15][16][17]张闻天选集编辑组编:《张闻天文集》(第三卷),中共党史出版社1994年版,第184-186、186、329页。

[18][20][23][25][26][27]张闻天选集编辑组编:《张闻天文集》(第四卷),中共党史出版社 1995 年版,第 29—39、38、377、437、335 页。

[21]《毛泽东文集》(第三卷),人民出版社 1999 年版,第 110 页。

[28]中共中央文献研究室编:《朱德年谱》,人民出版社1986年版,第448-449页。

责任编辑 梅 宏

高军峰(1971—),男,许昌学院社科部副教授,中国人民大学法学博士。研究方向:中国当代政治经济问题。

猜你喜欢
张闻天苏区资本主义
张闻天陈列馆
世纪风采(2023年10期)2023-10-14 00:52:10
张闻天《神府调查经验谈》
国际金融垄断资本主义是垄断资本主义的最新发展,是新型帝国主义
红星照耀下的湘鄂赣苏区
苏区人家
心声歌刊(2021年4期)2021-10-13 08:31:38
马克思对资本主义剥削的两重批判——基于《资本论》第一卷的思考
哲学评论(2021年2期)2021-08-22 01:56:10
苏区创业致富人
红土地(2019年10期)2019-10-30 03:35:08
任弼时与湘赣苏区的“肃反”
文史春秋(2016年1期)2016-12-01 05:41:48
当代资本主义经济危机的发展趋势
学习月刊(2015年4期)2015-07-09 03:51:48
张闻天功著遵义会议
军事历史(1996年4期)1996-08-20 07:23:4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