岛内各界审慎解读“五都”选举结果

2011-08-15 00:43:51刘世洋中国社会科学院台湾研究所
领导文萃 2011年3期
关键词:选票马英九两岸关系

□刘世洋(中国社会科学院台湾研究所)

岛内各界审慎解读“五都”选举结果

□刘世洋(中国社会科学院台湾研究所)

去年11月27日,台湾首届“五都”选举结果出炉,呈现“国三民二、蓝赢席次、绿赢票数”的局面。选后,国民党、民进党分别展开检讨,朝有利未来发展的方向解读选举结果,以巩固领导权威、鼓舞支持者士气,备战更为激烈的“立委”、“总统”选战。岛内主流媒体认为马当局通过“期中考”,有利马英九2012年竞选连任部署,强化了两岸关系和平发展的民意,并积极为国民党应对得票大幅下滑的“警讯”建言献策。

国民党低调解读胜选结果,强调“用诚恳感动南部乡亲”

国民党认为选前制定的“保三”目标已经达到,但仍需对得票数下滑保持警惕,未来将以改革、清廉、诚恳争取民众支持。马英九表示,选举结果显示连胜文枪击事件并未造成太大干扰,证明国民党改革确实发挥了效果,未来要坚持“勿骄勿馁、团结一心、坚持改革、深化民主”箴言,继续推进政务与党务改革。12月1日,国民党选后首次中常会,除了检讨选票流失的原因外,马英九还特意召集“五都”当选人胡志强、朱立伦、郝龙斌,举办“廉能宣誓”,以示改革决心。

针对“五都”选战被视为“惨胜”的舆论,国民党利用“保三”战果,鼓舞士气,增强泛蓝选民信心。国民党秘书长金溥聪认为,此次选举是“连任市长的期末考、新任市长的入学考、‘中央政府’的期中考”,标志着国民党改革路线已获相对多数选民支持。“席次最关键,存在就是力量”,陈菊4年前只赢国民党候选人1000多票,此次得票率超过50%,就是利用地方执政权经营政治版图的结果。

针对南二都选票大幅流失的问题,国民党组发会认为大高雄选战蓝军选票并未大量流向绿营,南部选票没有崩盘,未来将“以诚恳感动南部乡亲”。金溥聪指出,国民党总得票数不尽理想“当然引为警惕”,但主要是杨秋兴严重瓜分蓝军选票所致;国民党在南部最大问题是没有培养年轻人才,选后将加速整军检讨,启动招考党工计划,培养擅打选战的精英干部。

国民党高度肯定两岸关系和平发展对“五都”胜选的影响,表示选后将继续深化两岸关系。金溥聪认为,开放的两岸政策是国民党以三比二战胜民进党的重要原因。马英九则表示,两岸政策未成为“五都”选举的主轴,代表绝大部分民众对两岸政策的认可,因而不会改变既定的两岸政策与进度。

民进党全力淡化败选阴影,加紧巩固领导中心

选前,民进党选情声势看涨,形势大好。民进党秘书长吴乃仁宣称:“五都”选举即使得票数超过国民党,“未过3席党主席下台”。由于“夺三”计划失败,民进党中央以“得票数过半、虽败犹荣”、“连胜文遭枪击事件冲击民进党选情”定调,夸大战果,设立停损点,全力巩固领导中心。民进党主席蔡英文表示,尽管选举成绩“不如预期”,但总得票数已可与国民党分庭抗礼,显示“民众对民进党的信心已经回来了”,可说是“虽败犹荣”;因此,未来将继续留任党主席。民进党秘书长吴乃仁认为,2009年县市长选举加上2010年“五都”选举总得票数,民进党超过国民党近30万票,因此“五都”选举并不算败;此前所说“未过三席党主席下台”是自己的标准,将辞秘书长以示负责。12月1日以来,民进党中常会、“立院党团”、地方党部主委、党内诸多实力派人士相继表态,支持蔡英文续任党主席。绿营媒体发动舆论攻势,把民进党“夺三”计划失败归因于“胜文枪击案救了国民党”。台湾智库12月1日公布的民调认为,“67%的民众认为枪击案对国民党有利”。不过,台南市长赖清德认为,枪击案在台北和台南都有影响,只是各自影响的方向不同。北部凝聚国民党士气,南部凝聚民进党士气。

民进党标榜创造了新的选举文化,为败选解套。蔡英文称,民进党在选举中采取理性中道、回归公共政策的竞选路线非常正确,选战没有蓝绿对决,诉求市民主义,创造了新的选战文化,这将是台湾政治的新起点。苏贞昌称,参选以来坚持“不谩骂、不抹黑、不扰民、不做负面选举”的选战方式,这种方式未来会成为台湾选战的主流。

值得注意的是,“五都”选举刚一结束,蔡英文就宣称以参选新北市选举补助款的三分之二、约新台币2000万元成立智库,“强化民进党的中国政策论述,提升与中国直接交往的能量”。舆论认为,蔡英文表面上是为应对“立委”和“总统”选举、争取重新执政预作两岸政策论述的准备,实质是争夺民进党两岸政策主导权,提前打响争夺民进党2012年“总统”提名人的第一枪。

主流舆论认为选举结果有利马英九2012年竞选连任,有利两岸关系深入发展

此次选举被视为2012年“总统”选举的前哨战,岛内各界高度关注。选后,主流媒体、学者就选举结果谁胜谁负、原因及对岛内政局和两岸关系的影响,展开深入解读。综合各界看法,主要观点如下:

(一)马英九通过“期中考”,执政困境得到缓解;未来如加大施政魄力和改革力度,2012年竞选连任仍乐观可期。

中小企业协会理事长林秉彬表示,国民党维持既有席次但得票下滑是“没输没赢”,显示多数人对施政“不很满意,但可以接受”。《工商时报》社论分析,多数选民仍愿意再给国民党一次机会,马当局“有惊无险通过期中考”。《经济日报》社论认为,国民党稳住一年多来摇摇欲坠的形势,尤其台北市大胜更令人振奋。商业总会理事长张平沼认为,“五都”选举勉强过关后,国民党未来将是“倒吃甘蔗、渐入佳境”。《中央日报网络报》认为,马英九期中考顺利过关,政局得以在稳定中求发展,从而为2012年“大选”奠定了胜选基础。

不过,岛内主流舆论督促国民党正视选票流失的警讯,期待马英九展现施政魄力,加速改革,争取民众支持。《联合晚报》认为,国民党得票率落后民进党5个百分点,2008年以来选票流失200多万,是“非常严重的危机”。《旺报》认为,“北赢、南输、决战中都”的“总统”选举态势可能成型,蓝营选民基本盘若持续松动,相对绿营固守南二都地盘,将是国民党的“严重警讯”。商业总会理事长张平沼建议马英九未来施政要“更积极、更有魄力”。《经济日报》表示,马当局应更重视民意动向,大刀阔斧进行改革,积极调整人事布局,在坚持两岸和平发展及开放路线的同时,同步强化政策论述能力。

(二)民进党得票数大幅增加,但持续上升势头受到遏制,党内权斗矛盾上升,转型压力加大,世代交替趋势增强。

《经济日报》等媒体认为,蔡英文上台以来带领民进党在多次选举中接连胜利,但此次折戟新北市,“夺三”计划落空,一年来快速上升的气势受阻,难免影响蔡英文争取中间选民的温和选举路线,也可能影响到党内政治生态及权力结构。

《联合报》等媒体认为,蔡英文首次参选即冲破百万票,刷新民进党得票纪录,与苏贞昌大输17万票形成鲜明对比,在2012年提名争夺战中暂时领先。但苏贞昌是党内“天王”级实力派人物,未来苏蔡围绕2012年“大选”提名的争斗将化暗为明、更趋激烈。舆论还分析,苏贞昌表现远逊于预期,“五都”选举可望帮助民进党达成“改版”效果,老的“四大天王”逐渐淡出权力核心,加速中生代接班步伐。尤其是苏嘉全在大台中仅以3万票微幅落败,未来政治前景看好,2012年与蔡英文搭档参选的可能性不能排除。

舆论还认为,民进党两岸政策转型压力加大,转型的可能性升高。《联合报》认为,民进党在“五都”选举中几乎完全回避“国家认同”与两岸政策议题,但2012年“大选”时将无可回避,选举结果将给民进党带来急迫转型的巨大压力。岛内时政评论员俞雨霖等学者认为,民进党抛弃过去激情极端路线后绿营支持者仍不离不弃,显示民进党弹性选举策略已获得支持者认可,未来民进党两岸政策转型的可能性加大。但民进党转型只是一个选举策略,是一个“更懂得形象包装的‘台独’政党”。

(三)两岸关系和平发展的民意基础进一步增强,深化两岸关系对马英九竞选连任有利。

岛内各界普遍认为,两岸关系和平发展进程符合历史潮流和主流民意期待,其发展进程不会受“五都”选举影响。台当局智库亚太和平研究基金会董事长赵春山认为,两岸关系不会因选举结果而有较大改变,未来仍将按照“先经后政、先易后难”原则推进交流,并可能在文化、教育等领域有进一步的协商。《旺报》指出,“五都”选举没有出现任何不利两岸关系的变量,国民党赢得“三都”有利于两岸关系循序渐进向前发展。

多数舆论认为,选举结果增强了两岸关系发展的民意基础。台湾《新生报》认为,国民党两岸政策一直受到民进党质疑,此次国民党通过期中考,为马英九继续推展现行大陆政策找到立足点,未来可以继续依循现有路线推动两岸政策。英国广播公司、《华盛顿邮报》等国际媒体也认为,选举结果可视为“台湾民众认可国民党推动改善与中国大陆关系的政策”,“未来马英九推动相关政策将有更大的民意支持”。

猜你喜欢
选票马英九两岸关系
超幸运!安阳购彩者机选票“邂逅”1800万大奖
少林与太极(2023年7期)2023-08-25 05:29:36
奥斯卡奖的偏好投票制
视野(2018年20期)2018-10-30 02:28:20
卖水果
环球时报(2018-03-07)2018-03-07 05:55:12
不够用
环球时报(2018-02-02)2018-02-02 06:12:08
政治话语:两岸关系认知框架的一种新诠释
新形势下破解两岸关系症结的对策和建议
加强文化交流 推进两岸关系和平发展
上万猪农扔粪抗议马英九
环球时报(2012-03-09)2012-03-09 13:20:02
马英九接种 甲流疫苗
环球时报(2009-11-17)2009-11-17 11:11:37
一九五八年炮击金门及其对两岸关系的影响
军事历史(1994年2期)1994-08-16 07:11:5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