试析邓小平林业建设思想的主要内容及现实意义

2011-08-15 00:45邹开明
党史文苑 2011年20期
关键词:植树造林造林林业

邹开明

(广东工程职业技术学院 广东 广州 510520)

邓小平是我党卓越的领导人、伟大的马克思主义者和无产阶级革命家。他一生十分关注林业建设。他关于林业工作的批示、指示和讲话涉及范围非常广,几乎涵盖了林业建设的各个方面,形成了一整套林业建设思想。邓小平林业建设思想对于新时期我国林业建设具有重要的指导作用。

一、邓小平林业建设思想的主要内容

1.倡导全民植树造林,改善生态环境。

邓小平十分重视林业建设,他认为广泛植树造林不仅可以修复已损坏的生态系统,绿化祖国,而且可以为后代谋福利。1958年11月,邓小平视察贵州,当他看到很多山上没有树时就指出,“贵州光山多,要搞好绿化”。1965年12月,邓小平第二次视察贵州时又指出,贵州林子太少,要大造林。他认为山上多种树,既可以增加山区老百姓的收入,也可以改善生态环境。当了解到贵州的自然灾害主要是旱灾时,他指出:“四川的水不流失,贵州的水都流走了,只是洞里有点。贵州的林木储量有多大?贵州到处可以变林区。”1981年8月,邓小平在吐鲁番视察防风林和坎儿井时再次强调:“要带领群众多种树,改善生产、生活环境。”

邓小平提出植树造林不仅要全民参与,而且要充分发挥部队在植树造林、绿化祖国中的作用。1982年1月,邓小平对全军绿化工作作出指示:“军队在植树造林中,要积极地多做工作,除做好营区植树造林外,营区外十公里范围内,要与地方共同协商搞好植树造林。”邓小平认为飞播造林是多快好省的造林方式。为了扩大飞播造林面积,保证飞播造林质量,1982年7月邓小平在资金等方面作出特别批示:“每年拨款四千万元进行飞播造林,地方做好规划。”为加速搞好西北高原的绿化工作,同时协助西北地方农牧建设,1983年1月邓小平嘱托即将上任的兰州军区司令员郑维山:“兰州部队要下决心拿出二十年时间,协助地方搞好西北高原的绿化工作,改变西北自然面貌,为子孙后代造福。”几十年来,经过西北广大军民的不懈努力,昔日风啸啸、沙漫漫的大西北如今许多地区绿荫连片,树木成排,形成了一道道绿色天然屏障。

2.主张尊重规律、统筹兼顾发展林业。

对于林业建设,邓小平认为首先要尊重规律,因地制宜。“所谓因地制宜,就是那里适宜发展什么就发展什么,不适宜发展的就不要去硬搞。像西北的不少地方,应下决心以种草为主”[1],“而像四川峨眉山一带这么好的风景区,为什么用来种玉米,不种树,这会造成水土流失。不要种粮食,种树吧”[2]。针对一些地方出现毁林开荒的问题,邓小平认为土地开发利用必须要合理,要防止过量毁林开荒造成环境恶化。有的国家没有搞清毁林开荒的关系,结果开了荒得不偿失,引起气候变化,黑风暴、风沙。所以邓小平一再强调开荒前一定要弄清开荒的方针怎么定?后果如何,要搞一些调查研究,科学的处理。

邓小平认为林业建设不仅要尊重规律,因地制宜,而且还要注重统筹兼顾,协调发展。他认为水利、农牧业建设与林业建设密切相关,所以林业建设要统筹兼顾,协调发展好水利和农牧业。1961年7月,邓小平在黑龙江视察时指出:“一棵小树至少能蒸发两吨水,一棵大树可蒸发8吨水,森林就是最好的水库。”他高度重视林业对水利、环境的作用。在大庆,他提出“井边要多栽些树。因为树吸收水分,每棵树就等于一个小水库”;在东风林区,他强调林业生产要边伐边育保持平衡,这样林业生产才能可持续发展。1982年11月15日,邓小平在会见美国前驻华大使伍德科克时指出:“我国西北,有好几十万平方公里的黄土高原,连草都不长,水土流失严重。黄河所以叫做‘黄’河,就是水土流失造成的。我们计划在那个地方先种草后种树,把黄土高原变成草原和牧区,就会给人们带来好处,人们就会富裕起来,生态环境也会发生很好的变化。”邓小平认为林业建设要统筹兼顾,协调发展好水利和农牧业,这是一个富有远见的思想,符合中国这样一个大国的实际情况。他在实践中认识到,林业同农牧业、水利之间既互相制约,又相互依赖、相互促进,这恰恰体现了科学发展的理念。

3.提出林业建设实行制度化、法制化。

邓小平认为全民植树造林是造福子孙后代的事,但是一定要“要坚持二十年,一年比一年好,一年比一年扎实。为了保证实效,应有切实可行的检查和奖惩制度”。根据他的这一思想,中央先后制订了领导干部造林绿化任期目标责任制等重要措施。领导干部造林绿化任期目标责任制,政府主要负责同志是林业建设的第一责任人,分管同志是林业建设的主要责任人,对林业建设的主要指标,实行任期目标管理,严格考核、严格奖惩。通过制度的制定、落实,有力地保障了造林绿化的质量,进一步提高了林业建设的水平。

林业建设不仅需要制度来保证,更需要强有力的法制手段来支撑。邓小平指出:“中国的林业要上去,不采取一些有力措施不行。是否可以规定每人每年都要种几棵树,比如种3—5棵,要包种包活,多种者受奖,无故不履行此项义务者受罚。国家可否提出个文件,由全国人民代表大会通过,或者由人大常委会通过,使它成为法律,及时实施。”1978年12月,邓小平在《解放思想,实事求是,团结一致向前看》这一著名的讲话中就明确提出了要集中力量制定森林法等观点。在邓小平的高度重视下,1979年2月23日第五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第六次会议通过的《中华人民共和国森林法(试行)》,成为改革开放后我国第一部规范资源保护管理方面的法律。这部法律对森林资源培育、采伐、保护、发展和利用作出了一系列规定,使我国林业建设开始步入法制化轨道。1984年9月20日,第六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第七次会议通过了《中华人民共和国森林法》。它的颁布施行,对于有效保护和管理森林资源提供了强有力的法律保障,为加快我国林业发展起到了重要的推动作用。

二、邓小平林业建设思想的现实意义

邓小平林业建设思想是邓小平理论的重要组成部分,对新时期我国林业建设起到了重要的指导作用。

1.林业建设应因地制宜,遵循自然规律。

实事求是是邓小平理论的精髓。因地制宜、遵循自然规律建设林业,实际上就是实事求是的一种表现。我国地域辽阔,各地气候、土壤等自然条件存在差别,这就要求林业建设从各地自然条件出发,遵循生态适应性规律和地域分布规律,因地制宜,采取与生态类型和气候条件相适应的建设方式,做到宜林则林、宜草则草,这样既可以保护当地的生态环境,也能给当地人民带来经济利益。

2.加强林业的制度和法规建设。

新中国成立以来,我国制定出台了不少有关林业方面的法律、法规,这为林业的整体、持续发展提供了法律保障。但随着各种危害林业发展的相关因素的增多和复杂化,各级政府一方面应完善各项措施,另一方面应结合当地实际继续加强林业立法,特别是针对森林资源管理、资金管理、质量管理存在的问题,进一步加强建章立制,明确行为规范,严格依法行政,强化执法监督,保护合法权益,同时,通过深入开展林业法律法规的学习、宣传、培训活动,努力提高全民法律素质,形成爱林、护林、育林的良好风尚。

3.林业建设必须坚持以民为本的理念。

以民为本就是以农民的利益为根本。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差距在农村,重点、难点也在农村。我国70%的面积是山区,山区是林业建设的主战场。林业的发展,影响着中国9亿农民,所以林业建设一定要跟农民建立非常紧密的关系,如果偏离了农民的需要,偏离了农村的现实,就不能把林业搞好。当前各级林业部门应把为林农做好服务、帮助林农兴林致富、增加林农收入作为一切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真正起到了联系农民的“桥梁”和“纽带”作用。只有这样,才能充分调动起农民从事林业建设的积极性,实现兴林富民;也只有这样,林业部门的工作才能受到人民支持,林业发展事业才能不断前进。

4.林业建设一定要走可持续发展之路。

林业是一项重要的公益事业和基础产业,承担着生态建设和林业产品供给的重要任务,在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为广大人民群众谋福利等方面起着十分重要的作用。当前,我国林业的基础还相当薄弱,还存在森林资源总量不足、分布不均、质量不高、结构不合理等方面的矛盾。因此,各级政府在发展林业时一定要注意走可持续发展之路,一方面做到砍伐和育林相结合,做到“伐区更新不欠账,生长量要跟上采伐量”,另一方面要做好对群众的可持续观教育,提高群众参与林业建设的责任感和使命感。当然,林业建设不是一朝一夕的事情,需要经过几代人的共同努力。只有长期坚持节约资源,趋利避害,保护环境,才能真正实现林业建设的可持续发展。

[1]邓小平文选(第 2 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4.

[2]邓小平年谱(上)[M].北京:中央文献出版社,2004.

猜你喜欢
植树造林造林林业
植树造林
植树造林
植树造林
欢迎订阅《林业科学研究》
land produces
雄安千年秀林
——近自然造林开先河
浅议造林的意义
营林生产中造林规划设计与造林技术的探讨
植树造林共参与
林业有害生物的防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