于雪梅 郭代习
(南昌航空大学 江西南昌 330063)
马克思主义人学思想视角下的新时期高校思想政治教育
于雪梅 郭代习
(南昌航空大学 江西南昌 330063)
马克思主义人学是从哲学角度对人做出的最高层次思考,蕴含着个人与社会关系的丰富内涵。新时期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目标就是通过以大学生为主体的教育实践活动,以特定的价值取向促进大学生的自由、全面发展。这与马克思主义人学思想的终极目标——人的自由全面发展是一致的。本文从马克思主义人学思想的角度,寻找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与马克思主义人学思想的契合点,说明以马克思主义人学思想为指导,能够更有效地开展高校思想政治教育。
马克思主义 人学思想 高校思想政治教育
马克思主义人本学说揭示了人的本质,在此基础上发展而来的人的价值理论和人的自由、全面发展理论也是马克思人学思想的精华。它的提出距今虽已过百年,但在今天仍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党的十六届三中全会首次明确提出“坚持以人为本,树立全面、协调、可持续的发展观”。“以人为本”理念作为科学发展观的本质和核心,其实质就是强调社会发展的最终目的是为了实现人的自由全面发展,是马克思主义人学思想中国化的最新成果。
马克思主义人学以“现实的人”为逻辑起点,对人的生存、发展问题作出了最高层次的思考。在《德意志意识形态》中马克思指出:“我的出发点是从事实际活动的人。”[1]P73这里,马克思所强调的“从事实际活动的人”,就是以一定的方式进行生产等劳动实践的个人。
在马克思看来,人的一切活动是社会关系的承担者,是社会财富的创造者。他在《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中指出:“一个种的全部特性,种的类特性就在于生命活动的性质,而人类特性恰恰就是自由意识的活动。”并总结出:“人的本质不是单个人所有的抽象物,在其现实性上,它是一切社会关系的总和。”[2]P56从而揭示出人的本质:人是在一定社会关系条件下从事生产活动的,进而能动地表现出他的独特个性的人。
关于人的价值,马克思指出:“人是一个特殊的个体,并且正是他的特殊性使他成为一个个体,成为一个现实的、单个的社会存在物,同样地他也是总体、观念的总体、被思考和被感知的社会的主体的自为存在。”[3]P122—123这说明,个人构成社会,“不管个人在主观上怎样超脱各种关系,他在社会意义上总是这些关系的产物”。[4]P102个人的价值只有在社会中才能体现。同时,社会也离不开个人,社会价值要靠全体个人价值的实现来创造。
从马克思对人的本质的揭示可以看出:人具有主体性,通过劳动实践能动地改造社会。人的价值总是在一定的社会生产关系中通过各种现实活动来实现。社会文化环境影响着个人价值的实现,个人价值的定位又与一定的社会价值目标相联系。
马克思十分关注人类的自由与解放。人的自由全面发展是马克思人学的终极目标。马克思关于人的自由全面发展的学说,揭示了人类发展的理想和追求。马克思、恩格斯在《共产党宣言》中指出:“代替那存在着阶级和阶级对立的资产阶级旧社会的,将是这样一个联合体,在那里,每个人的自由发展是一切人的自由发展的条件。”[5]P294
他将人的全面发展解释为:“人以一种全面的方式,也就是说,作为一个完整的人占有自己全面的本质。”[6]P85在马克思的人学思想里,人的发展包括人的自由和全面发展两个方面。只有个人得到普遍的全面发展,才能获得人类社会的自由发展;同样只有个人充分自由发展了,才能达到人的全面发展。
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根本上讲的是人的问题,它是为获得更好地生存发展而进行的以当代大学生为对象的教育实践活动。关注的是当代大学生的成长、成才问题。现代思想政治教育本着“以学生为本,一切为了学生、为了一切学生、为了学生的一切”的理念把大学生定位为教育的主体,他们是具有自主性、能动性和创造性的主体,有着自身的独立人格、个人价值。
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为大学生的发展、完善服务。思想政治教育的主体性原则就是把培养受教育者的思想政治主体性作为教育目标,使他们能主动地配合教育者实施教育计划,完成教育任务,从而有效实现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实效性。这体现了党中央“以人为本”发展观在高校思政教育中的运用,也与马克思人学思想揭示出的人的“主体性”相契合,与马克思人学的主体定位相一致。
江泽民同志指出:“要说素质,思想政治素质是最重要的素质。”加强素质教育,最重要的就是要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大学阶段是人的价值观形成的关键时期,决定着大学生未来人生的发展。因此,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要把挖掘大学生的个人价值放在首位,重视大学生个体内在价值发展的需要,从而在此基础上引导他们实现自身价值与社会价值的统一。这与马克思人学思想关于人的价值观点“人的价值追求是个体价值和社会价值的和谐统一”相一致。
党的十六大提出了教育要为人民服务,努力办好让人民满意的教育。思想政治素质作为大学生重要的基本素质,对其健康成长和全面发展起着不容忽视的决定作用。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条件下,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就是要通过教育满足人的需要,为促进人的全面发展创造条件。所以只有把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抓好,素质教育才能真正落实,人才质量才能进一步提高,大学生全面成长的目标才能实现。
思想政治教育通过提高人的素质,改造人的思想,从而满足人和社会的需要,最终推动人的全面发展。所以,人的需要和全面发展始终是思想政治教育的出发点和归宿。促进大学生的社会生存能力的提高,使其获得自由全面的发展是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终极目标。这与马克思主义人学的终极目标是为了全人类的自由、全面发展相一致。
我国传统的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忽视人是“现实的人”,片面突出教育者的主体地位。只注重受教育者社会价值的提升而忽略其个人价值的定位,不注重培养大学生的实践创造能力,虽然起到了一定程度的影响作用,但却压制了个体的发展,造就了人的片面发展。这显然与马克思人学思想关于人的自由全面发展背道而驰,因此在新时期革新高校思政教育十分必要。
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就是要做“人”的思想工作,是争取人心的工作,这项工作既具有政治性,又需要对现实的人加以认识、理解和把握。[7]马克思主义人学强调人的本质是现实的、具体的。因此应立足于人的本质的现实性去理解思想政治教育。确立人的主体性地位,是思想政治教育的前提和基础。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是以当代大学生为教育对象的精神活动,它以现实社会为基础,同时又服务于社会建设。这就要求在教育实践中既要用科学是理论作为引导,又要面对现实,针对大学生现实生活的实际问题给予个体适度的“人文关怀”,走进“现实的人”。坚持“以人为本”,充分确立大学生的主体地位,唤起其自身的主体意识,发挥他们的主动性。从而提高教育过程中受教育者的参与程度,使学校教育与自我教育相结合,以实现“自由自觉”的思想品德教育过程,使他们自觉地塑造出符合现代社会人才需求的思想道德素质。
马克思主义人学认为:人的价值包括社会价值与个人价值。个人在社会实践中奉献自我才能获得社会对个人价值的认可。个人价值只有在一定的社会生产关系中通过劳动才能得以实现。社会价值与个人价值有机统一地构成人的价值的两个方面。同样,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是以解决大学生的思想问题为核心的社会活动,它既要满足社会需要又要满足个体需要。因此,在高校思政教育过程中应将大学生的个人价值实现放在重要的位置。教育的价值定位应着眼于个人价值的实现,使大学生个人发展与社会发展协调统一,互促互进,从而实现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培养具有优良道德品质人才的基本目标。
以胡锦涛为总书记的党中央关于人的全面发展理论,是马克思主义人学思想中国化的新成果,为新时期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提供了扎实的理论基础。新时期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目标不是教育出听话、服从而不能独立思考的下一代,而是塑造出具有创造能力、独特个性、全面发展的高素质人才。对于大学生进取心和创造能力的培养,在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中尤为重要。因此,只有根据马克思主义人学理论要求来制定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目标体系,以“提高能力”作为基本教育目的,以“全面发展”作为终极目标,服务于大学生的全面发展,才能使当代大学生成长为个性鲜明、综合素质良好,勇于探索,敢于创新的新时代社会公民,才能推进社会的自由全面发展。
[1][2][5]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1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
[3]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42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79.
[4]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2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
[6]马克思.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0.
[7]张维香,吴锋锋.马克思主义人学思想在思想政治教育中的映照和反思[J].辽宁行政学院学报.2009(1).
于雪梅,南昌航空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2009级研究生。
郭代习,南昌航空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教授。
责任编辑 万 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