萧楚女与早期马克思主义大众化

2011-08-15 00:45:53孙念超于志亭
党史文苑 2011年1期
关键词:大众化革命马克思主义

孙念超 于志亭

(中国石油大学 山东青岛 266555)

萧楚女与早期马克思主义大众化

孙念超 于志亭

(中国石油大学 山东青岛 266555)

萧楚女完全靠自学成才,在寻求救国道路中接受了马克思主义这一救国救民的真理,成为我党早期坚定的马克思主义者。此后,他以手中的笔为武器,宣传马克思主义,指引青年人走向革命道路,与反动势力进行坚决的斗争,为推进马克思主义大众化奉献了自己的青春与热血。

萧楚女“蜡烛”人生观 马克思主义大众化

党的十七大提出,大力推进理论创新,不断赋予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鲜明的实践特色、民族特色、时代特色,推动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大众化。党的十七届四中全会进一步指出,要不断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和大众化。所谓马克思主义大众化,就是把马克思主义科学理论同人民群众的实践活动结合起来,通过多种形式进行宣传、普及和推广,把深邃的理论用简单质朴的语言讲清楚,让科学理论从书斋走向社会,成为人民大众普遍认同的强大思想武器。马克思主义大众化是现阶段我党面临的重大课题,其实在在马克思主义传入中国之后,在新民主主义革命期间,我党同样面临这一课题。进入近代社会后,先进的中国人在寻求救国道路上经过多年探索,最终找到了马克思主义这一真理,中国共产党成立时也将它奉为自己的指导思想。理论必须为广大群众所接受所掌握,才能变为人民群众手中的武器,变成改造社会、改造世界的物质力量,于是推进马克思主义大众化就成了当时的主要任务。许多早期马克思主义者为完成这一任务付出了自己的努力,萧楚女即是其中之一。萧楚女有着坚定的革命信仰,他致力于“把自己和自己所居的社会,一齐从那无边的黑暗之中,拯拔出来”[1]P3-4,在这种革命信仰的支撑下,萧楚女在寻求救国道路过程中最终找到了马克思主义这一救国救民的真理,并致力于马克思主义大众化奉献了自己的青春与热血。

毛泽东曾这样评价萧楚女:“没有上过学校,不但没有上过洋学堂,私塾也没有上过。我是很喜欢他的。农民运动讲习所教书主要靠他。他是武昌茶馆跑堂的,能写很漂亮的文章。”[2]P21作为中国共产党早期著名的理论家、教育家,萧楚女完全靠自学成才。1891年生于湖北汉阳鹦鹉洲的萧楚女,在颠沛流离、极端困苦的生活中度过自己的少年时期,他当过杂工、小贩、报童、学徒等,历尽人间坎坷。尽管不能上正归的学校,但萧楚女以能者为师、以社会为课堂,抓住一切机会学习。在轮船当杂工时,向读过一点古书的大师傅学习;在汉阳老家时,向塾师胡文叔求教等等,萧楚女丰富的学识就是在这种学无常师中日渐积累起来的。

曾带给国人无限希望的辛亥革命失败后,萧楚女于失望、苦闷中与好友郑希曾一起考入专攻农桑的新民实业学校,这是萧楚女为继续寻求救国救民的真理而作出的选择:走“实业救国”之路。在这所学校,萧楚女并未实现自己的实业救国之梦,学农桑未曾学到什么,却接触到一些世界政治、社会哲学一类的书。在黑暗中摸索的萧楚女如饥似渴地阅读这些书籍,希望学习到西方的新思想、新道理,以救国于危难,救民于水火。好友郑希曾牺牲后,其父亲郑锡云老先生悲愤中将希望寄托在儿子的挚友萧楚女身上,变卖家产,资助他读书,于是萧楚女得以寓居黄安县七里坪乡下郑老先生家里继续读书。萧楚女读书范围非常广泛,古今中外,无所不包,政治、历史、哲学、伦理等方面均有涉及。这两段时间系统地学习,奠定了后来萧楚女丰富的学识。同时,萧楚女学习不是为个人谋求出路,而是为了革命的需要,这说明萧楚女是为了挽救祖国危亡、探求救国救民真理而读书。

1918年,为进一步充实自己、探寻真理,萧楚女每天到中华大学旁听,结识了恽代英,后加入恽代英等人组织的“利群书社”,开始接触《共产党宣言》《社会主义从空想到科学的发展》等马克思主义经典著作和《新青年》《共产党》月刊等革命书刊。萧楚女一方面如饥似渴地阅读这些宣传马克思主义的著作,另一方面经常参加进步青年组织的活动。在这个过程中,萧楚女逐步接受了社会主义思想。1921年,恽代英组织成立“共存社”,通过了在马克思主义思想指导下提出的宗旨:“以积极切实的预备,企求阶级斗争,劳农政治的实现,以达到圆满的人类共存为目的。”共存社成立时,萧楚女申请加入了这一组织,这说明萧楚女已经具有了初步共产主义思想。1921年,中国共产党成立后,参加中国共产党第一次全国代表大会的湖北代表董必武、陈潭秋回到武汉,着手建立地方党组织。萧楚女经恽代英介绍于1922年加入中国共产党,成为一名无产阶级战士、共产党员。入党以后的萧楚女主要以一个职业教育者和报社编者的身份参加社会活动,他自编教材,写了大量文章、著作,揭露帝国主义和封建主义的罪行,宣传马列主义和救国救民真理。

从萧楚女的人生经历来看,他没有上过学,完全靠自学成才,在不断追求进步中接受了马克思主义,他的大量的文章、著作、讲义中引证的马列主义著作十分广泛,几乎涉猎了相当一部分已翻译或未翻译的原著,这说明萧楚女对于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已经有了比较系统的认识。这也是他后来宣传马克思主义、推动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基础。

萧楚女把自己的人生观形容为“蜡烛人生观”:“做人也要像蜡烛一样,在有限的一生中有一分热发一分光,给人以光明,给人以温暖。”[3]P198他是这么说的,也是这么做的。他以教育青年学生为己任,宣传马克思主义,在各地播下革命火种,有力地推动了马克思主义大众化。

1920年9月,在好友刘泥清的帮助下,萧楚女到湖北省立第二师范学校任教,这位自学成才的青年人开始了自己春风化雨的教师生涯,向青年学生宣传马克思主义,引导他们走向革命道路。1920年和1924年,萧楚女两次到襄阳,任教于省立第二师范学校,向学生们灌输反帝反封建的革命思想,抨击封建和反动势力,积极向学生传播马克思主义,讲述马克思对科学社会主义的贡献,宣传俄国十月革命胜利和世界革命形势,成为襄樊第一个马列主义传播者。萧楚女虽然在襄樊时间不长,但已播下了革命火种,这深埋在地下的革命种子,一定会破土而出,生根、开花、结果的,事实确实如此,当时萧楚女所教学生中的积极分子如李实、方复生、刘子谷等人后来都成为鄂北革命运动的骨干。

1922至1925年,萧楚女两入四川,他在四川的教师生涯主要是在万县胜利第四师范学校和省立第二女子师范学校度过,他以讲台为阵地,对封建礼教进行猛烈的抨击,并引导学生正确认识帝国主义侵略和封建军阀残酷统治之下祖国濒临灭亡的严酷现实,激发学生振兴中华之志和挽救祖国危亡的爱国之情。萧楚女学识渊博,教学态度认真负责,讲课内容引人入胜,因而深受学生喜爱,而他独特的魅力与丰富的学识像磁石一样吸引着青年学子,被誉为“青年的百科全书”、“黑暗社会里的开路人”。在他周围聚集着一大批渴望光明的优秀青年,后来多数成为中国革命的中坚分子。

1926年1月,萧楚女调到广州工作,协助毛泽东编辑《政治周报》,并经常到广东大学、黄埔军校、劳动学院等学校授课,同时还是农民运动讲习所的专职教员。萧楚女担任的一些课程没有现成的讲义,于是他就以马克思列宁主义为指导,详细研究世界的经济政治状况,深入分析中国革命的历史和现状,边教学边编写,先后编写出《帝国主义讲授大纲》《中国民族革命运动史讲授大纲》《社会主义概要讲授大纲》等教材。这些著作成为当时发行广泛、影响普遍、深受广大青年喜爱的政治读物。萧楚女讲课循循善诱、深入浅出、通俗易懂,把深邃的理论用简单质朴的语言讲清楚,使抽象的理论逻辑转变为形象的生活逻辑,因而深受学生欢迎。同时他忘我工作的精神也让学员感动,患有严重肺病的萧楚女一直抱病坚持给学员上课,甚至经常咳血。繁重的工作加重了萧楚女的病情,最后不得不入院治疗,即使在患病住院期间,他仍惦念着学生的学习,扶病笔答学生提出的各种问题。萧楚女以这种忘我工作的精神来实践着自己用以自励的“蜡烛人生观”,他确如一只点燃的蜡烛,用自己的光辉,为黑暗中摸索的人们,照亮着前进的路程。

作为我党早期的无产阶级革命家、自学成才的卓越理论家,萧楚女为唤醒群众,以手中的笔为武器,纵横驰骋在舆论阵地上,揭露帝国主义和封建主义的罪行,与敌人进行坚决斗争,直至生命的最后一刻。萧楚女在批判帝国主义和封建主义的同时,也推动了马克思主义的传播。他将毕生精力奉献给了中国革命、奉献给了马克思主义的传播,无愧为一名坚定的马克思主义者、优秀的中国共产党员。

入党以后的萧楚女,一方面以一名教师的身份教育青年学生、宣传马列主义;另一方面以一个报社编者的身份参加社会活动,以手中的笔为武器,与反动势力进行坚决的斗争。萧楚女在四川活动期间,担任《新蜀报》主笔,负责该报社论和时评。他充分利用这一阵地,为该报撰写社论、时评累计近千篇,超过百万字,积极宣传马克思主义,宣传反帝、反封建思想,指责土酋军阀,痛骂贪官污吏,揭露封建军阀统治的罪恶,分析产生这些罪恶的根源。他的文章,笔锋犀利,战斗性强,连反动派所控制的报刊也不得不称赞叹他的文章是“字夹风雷,声成金石”。他的文章在广大工人、学生、市民和革命知识分子中间脍炙人口,在他担任《新蜀报》主笔期间,《新蜀报》不仅成了一个宣传新文化的阵地,而且也是一个宣传马克思主义的阵地,在四川人民中享有很高的声誉。1924年初,国共两党合作,建立了革命统一战线,但在此时,以曾琦、李璜、左舜生为首的国家主义派(醒狮派)打着国家主义的旗号,反对阶级斗争,反对俄国劳农专政和中国共产党的革命主张。具有敏锐洞察力的萧楚女立刻对国家主义进行迎头痛击,写了《讨论“国家主义教育”的一封信》《显微镜下之“醒狮派”》等文章,运用马克思主义的历史唯物论剖析了国家主义的由来、发展,揭示了其欺骗劳动群众忍受剥削阶级奴役、维护军阀和地主阶级统治的本质。尤其是其所著《显微镜下之“醒狮派”》一书,如同照妖镜一样,揭示了国家主义的丑恶原形,这本书当时风靡全国,成为革命者和进步青年的必读书。萧楚女在批判国家主义的同时,还与戴季陶主义进行了坚决的斗争。1925年7月下旬,戴季陶在上海连续发表了《孙文主义的哲学基础》 《国民革命与中国国民党》两篇文章,企图以“中国的正统思想”对抗马克思列宁主义,以“仁爱”对抗阶级斗争,以“戴季陶主义”取代孙中山新三民主义,其中心思想就是排斥共产党,搞所谓的国民党“独立”的国民运动。面对敌人的猖狂进攻,萧楚女先后写了 《国民革命与中国共产党》 《戴季陶拥护掠夺弱小民族的国际资本帝国主义》等文章,针锋相对地对戴季陶主义进行批判,揭露右翼分子的所谓“纯三民主义”的反动本质。虽然遭到党内右倾势力的非难,但萧楚女依然写了 《帝国主义与人口问题》 《介绍正统派与戴季陶看看》等富有战斗性的文章,对戴季陶及其所散步的反动思想穷追猛打,表现了一个共产党人坚持真理、敢于斗争的高贵品质。1926年,随着北伐军的胜利进军,隐藏在革命统一战线内部的蒋介石逐步暴露出反革命嘴脸,他在帝国主义和买办资产阶级的支持下,在各地制造反革命惨案,屠杀工农群众。不畏强暴的萧楚女写出多篇文章,对蒋介石进行口诛笔伐,揭露蒋介石屠杀工农、迫害进步势力的反革命真面目。蒋介石在上海发动“四一二政变”后,白色恐怖也笼罩了广州市,反动势力开始到处搜捕共产党人和进步人士,躺在病床上的萧楚女也被反动派强行拖走,并被秘密杀害。萧楚女牺牲了,但他的精神却永远鼓舞着革命人民前进。1927年6月25日,《中国青年》对萧楚女作出高度评价:“他的死,使革命青年失去了良师,他的死,使革命队伍丧亡了勇敢的战士;他的死,使我们更加透彻认识了敌人;他的死,在每个革命者的心上剜上伤痕!”[3]P197

[1]中央党史研究室.萧楚女文存[M].北京:中共党史出版社,1998.

[2]毛泽东论教育革命[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9.

[3]中共党史人物研究会.中共党史人物传(第一卷)[M].西安:陕西人民出版社,1980.

孙念超(1975—),男,硕士,中国石油大学(华东)人文社科学院讲师。

于志亭(1965—),男,硕士,中国石油大学(华东)人文社会科学学院副教授。

责任编辑 马永义

猜你喜欢
大众化革命马克思主义
马克思主义为什么“行”
当代陕西(2019年11期)2019-06-24 03:40:16
马克思主义穿起了中国的粗布短袄
当代陕西(2019年10期)2019-06-03 10:12:38
现代高等教育大众化教育质量观
广东蚕业(2019年3期)2019-05-14 05:36:44
认真看书学习 弄通马克思主义
少先队活动(2018年9期)2018-12-29 12:18:44
油改水革命谁主沉浮
上海建材(2017年5期)2018-01-22 02:58:52
革命人永远是年轻
粉红革命
Coco薇(2016年2期)2016-03-22 16:48:47
马克思主义的“破旧”与“立新”
天津人大(2015年9期)2015-11-24 03:26:32
『互动式』是理论宣讲大众化的有效途径
学习月刊(2015年21期)2015-07-11 01:51:44
在文化认同的基础上推进马克思主义大众化
人间(2015年21期)2015-03-11 15:23:3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