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刊记者 萧 宇
刘福平:文明传承 创新“印迹”
本刊记者 萧 宇
北宋时期,毕升发明了活字印刷术,由此开启了中国印刷的时代篇章;一千多年后,有这么一批人,沿着先人开创的先河,在印刷业的道路上留下了一串串清晰“印迹”,其中包括北京印刷学院的刘福平教授及其领导的北京市高校学术创新团队——印刷包装中的数值模拟计算及实验研究团队成员。
刘福平教授生于1960年,理学博士,硕士生导师。1987年曲阜师范大学物理系毕业;1994年7月在石油大学获硕士学位。1996年破格晋升副教授,2002年在中国科学院研究生院获博士学位,2004从中国科学院地质与地球物理研究所博士后流动站出站;2003年6月调入北京印刷学院,由此开启了他与印刷业的不解之缘。2004年12月晋升为教授。
出版印刷行业中存在着大量数字信号分析与仿真问题,在进入信息化、数字化的今天,急需培养具有印刷出版专业背景,并具有较强信号分析与数值模拟理论的人才。刘福平教授创新团队在时代的呼唤下应运而生。自创建以来,团队主要开展通信领域的数字信号分析与仿真研究,着重研究出版印刷行业的计算机仿真、信号分析与数值模拟计算问题,以解决出版印刷中信号分析与数值模拟技术问题为目标,为出版印刷数字化处理提供理论依据和技术支撑。
关于“油墨渗透实验与数值模拟的研究”是刘福平及其团队的标志性成果之一。依托于北京市自然科学基金“印刷油墨在纸张中渗透的研究”项目(现为北京市学术创新团队项目),刘福平及其团队成员开展了油墨渗透深度的理论及计算方法研究,克服了Olsson方程需要测量毛细管半径的困难;用数值方法实现了两滚筒接触区油墨压力非线性分布的计算;开展过叠印方式下色彩油墨的叠合响应的理论研究,并对叠合后混合色彩的颜色利用测量结果实现了不同印刷参数条件下的印刷色彩预测,正在为实现印刷色彩的人为控制而努力。
如今,团队有关油墨渗透问题所取得的标志性研究成果为已在《中国造纸学报》、《过程工程学报》、《包装工程》等刊物发表学术研究论文20余篇,其中被EI收录近10篇。
关于电磁波传输理论、电磁场数值模拟计算及应用领域的研究是该该创新团队深入进行的特色研究之一。刘福平教授及所领导的团队一直致力于声、电、光信号的传输理论、数值模拟、误差分析及数据处理方法研究,对反射波反射特征、横向偏移规律及电磁场的数值模拟有较深入的研究,开展了电磁场应用及数值模拟研究,取得了一些重要的研究成果和进展,在国内外具有领先地位,标志性研究成果已在《科学通报》、《中国科学》、Mathematical Geoscience等国内外重要期刊发表,研究论文50余篇,该方向的研究在国内外占有一席之地。
此外,团队还在关于网络出版的优
科化设计和通信中的高保真分析与仿真等方面做出了诸多开创性研究,并取得了较好的社会效益。
经过多年辛勤耕耘,在印刷研究领域,一支善于思考、勇于攻关的研究队伍锤炼而成;一支知识不断更新、管理不断创新的管理队伍羽翼渐丰。而今,团队共有教授2人、副教授10人、讲师8人,在本学科研究领域取得了一些具有较高水平的研究成果。5年来发表学术研究论文150余篇,其中SCI和EI共收录60余篇,团队主持科研项目12项,其中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1项和北京市自然基金2项,北京市学术创新团队项目1项。
而团队负责人刘福平教授也收获了业界的肯定:2002年8月,获“中国科学院院长优秀奖 ”;2005、2007年先后被评为北京印刷学院 “社会实践”和“评建工作”先进个人;2007年入选“北京市中青年骨干教师”;2009年获中国印刷协会教育雅昌奖;曾多次获“双文明个人”、“先进工作者”等称号。发表学术论文120余篇,被SCI、EI收录70余篇。
两千多年来,多少中华儿女为活字印刷术这一祖先留下的文明瑰宝而骄傲和自豪,而今,伴随着高新技术的飞速发展,世界印刷行业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如何利用先进理念和科学技术在印刷行业内保持领跑的地位?是刘福平及其研究同伴们努力的方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