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邓大军挺进大别山初期的思想政治工作

2011-08-15 00:48
党史博采·理论版 2011年11期
关键词:刘邓全军大军

盛 雷

(武汉大学历史学院 湖北武汉 430072)

刘邓大军挺进大别山初期的思想政治工作

盛 雷

(武汉大学历史学院 湖北武汉 430072)

刘邓大军抵达大别山地区之初,由于对当地情况估计不周,加之军事斗争形势严峻,因而遇到一些前所未有的困难,导致军队中出现明显的思想问题。对此,大军利用战斗间隙,在全军上下开展了有针对性的思想动员与政治教育,从源头上遏制了保守、畏难情绪的产生。随着干部战士精神面貌的良好转变,大军不仅迅速走出困境,更对思想政治工作的重要性有了新的认识,为以后的工作积累了宝贵的经验。

刘邓大军;大别山;思想政治工作

1947年7月28日鲁西南战役结束后,在中央军委的统一指挥下,晋冀鲁豫野战军(即刘邓大军,以下简称“大军”)主力在司令员刘伯承、政治委员邓小平的率领下,冲破国民党军队的包围圈,于8月底进入大别山地区,拉开了全国解放战争战略反攻的序幕。

然而,自6月30日发起鲁西南战役起,至8月底进入大别山地区,在这两个月内,大军一直处于紧张的行军战斗状态,无暇对全军进行系统的思想政治教育。面对严峻的军事斗争形势,部分干部战士的思想发生了变化,进取意志减弱,而保守的一面凸显出来。某些部队的纪律出现松弛迹象,以致发生一些强拉当地群众做向导、强行征用民众财产的事情。同时,也没有主动深入当地群众,对地方工作的重要性认识不足。这在很大程度上影响了军民关系,也使部队的战斗力受到一定影响。

部队所产生的这种变化,固然是因形势所迫,但确是有特定原因的。客观上讲,大军挺进大别山之前,未能做好各项准备工作。作战开始前,未能对全军上下进行深入的思想动员,也未能对日后可能遇到的诸多问题进行充分考虑。进入大别山地区之后,许多意想不到的困难陆续出现在大军面前。一方面,生活习俗的差异和战斗环境的改变,对战士的情绪产生了极大影响。“我军从北方来到南方,从平原转进山区,环境的变化,给部队战斗、生活带来不少新问题。”[1]另一方面,地方工作的停滞,导致根据地建设陷入不利局面,同时也妨碍了军队战斗力的提升。在紧张的军事斗争的压力下,“部队还未将发动群众、实行土地革命视为自己的头等任务。”[2]

从主观上讲,这种思想问题的出现,实质是一种悲观主义、经验主义错误在现实中的反映。第二次国内革命战争时期,中国共产党曾四次在大别山地区建立起革命根据地,但是在国共双方长期激烈的斗争过程中,每一次根据地存在的时间并不久。因而,部分干部开始用经验来分析现实问题,对于能否在国民党统治的中心区域站住脚,带有很大疑惑和顾虑,“对敌人的力量估计过高,对自己及群众的力量估计不足,斗志不强,不敢放手发动群众。”[3]

中共中央中原局以及大军各政工部门,及时并清醒的意识到部队中思想问题的滋生。副政委张际春将此时出现的思想问题,形象的比喻为一把“锁”,正是这把锁束缚住了干部战士的思想,以致他们无法放开手脚,坚定的投身到重建稳固的大别山根据地的工作中。对此,张际春指出,“如何把战士的觉悟启发提高起来?战士目前的心理状态究竟怎样?他们想些什么?有什么顾虑?有什么困难?应具体深入调查了解,找到提高他们情绪的钥匙,并研究如何经常地巩固它。”[4]那么,那把“钥匙”究竟是什么?怎样才能够找到那把正确的钥匙,解决当前的困难?不论是生活环境的不适应、军纪的松弛,还是地方工作的懈怠、悲观主义的萌生,这些错误倾向均源于思想问题。既然这把“锁”是因思想问题而产生,那就要用正确的思想“钥匙”,去解决问题。进入大别山地区后,大军立即决定利用战斗间隙,对全军上下进行深入的思想动员,力图通过及时、正确的思想政治工作这样一把“钥匙”,打开束缚全军思想的“锁”。

第一,分析当前形势,明确斗争目标。8月27日,邓小平向全军发出指示,强调创建巩固的大别山根据地,“要经过一个艰难困苦的过程,发展半年以上的时间。如不大量歼灭敌人和充分发动群众,要想站稳脚跟是不可能的。”[5]在31日召开的直属部队连以上干部思想动员会上,他再次指出,“北方人到南方习俗不同,生活不惯。只要我们想办法,学过一个时期就习惯了,困难就减少了。否则,要在这里生根是不行的。”[6]通过一系列的动员工作,使全军上下对当前形势、根据地重建的意义,以及重建过程的艰苦性有了新的认识,树立起明确的斗争目标,鼓舞了全军的斗志。

第二,做好宣传工作,坚定战斗意志。在张际春的努力下,9月1日,大军的政治宣传刊物《军政往来》正式复刊。5日,他在刊中发表一篇题为《到达大别山以后政治工作的中心任务是什么?》的政论,对邓小平在8月31日的报告做了补充说明,强调日后工作中的三点中心,即明确斗争目标,坚定战斗意志;摆脱依赖思想,熟悉当地环境;严整政治纪律,加强群众工作。同时,针对大军深入敌后作战,消息闭塞,情绪容易发生波动的现状,张际春又主持出版《时事新闻》,转载刊发新华社的广播,同《军政往来》一起下发至各个单位。通过及时有效的宣传工作,力争做好对全军上下的思想动员,坚定战士们的战斗意志。

第三,强调部队纪律,维护良好军容。军纪是部队精神面貌最直接的反映,当地群众是否拥护,地方工作能否顺利开展,直接取决于军纪的好坏。针对进入大别山初期,部分部队军纪略显松弛的现象,大军各主要领导人员更是严加纠正。刘伯承指出,“部队纪律不好的现象如不纠正,我们肯定站不住脚!”邓小平指出,“部队纪律坏,这是我军政治危机的开始,政治危机就必然带来军事危机。”张际春指出,“我们的中心任务是建立大别山根据地,全体指战员都必须学会克服困难,必须严格执行群众纪律。”[7]通过自上而下的政治教育,各级干部战士对于军纪的重要性有了明确的认识,这对部队迅速恢复原有的精神面貌,产生了很好的效果。

第四,摆脱依赖思想,克服补给困难。面对没有后方支援的困境,那些开赴外线作战的部队,极容易产生依赖思想。但是后方又难以有效地冲破敌人的封锁,为外线部队及时进行补给。对此,中共中央曾经做出指示,“应从根本上改变依靠后方接济的思想,……应迅速建立无后方作战的思想,人员、粮食、弹药、被服一切从敌军敌区取给。”[8]中央军委对于形势的分析是正确的,与其使部队的思想产生动摇,不如坚定思想,下定决心,争取创建稳固的革命根据地。鉴于此,大军上下逐渐认识到,必须摆脱依赖后方的思想,改变以往被动保守的工作方式,积极主动的深入当地群众,迅速开展地方工作,依靠自己的力量渡过难关,为根据地建设打下坚实基础。

在中共中央中原局及大军各相关部门的指导下,通过对全军进行及时、深入的思想动员和政治教育,使全军上下得以明确思想,坚定意志,树立信心,对于当前斗争的艰苦性,以及任务的艰巨性,都做了较为充足的估计与充分的准备,随着思想政治工作的深入开展,部队的精神面貌得到了明显改善,“全军情绪大变”[9]。随着军纪的好转,地方群众的疑虑也逐渐打消,积极与大军接近,“经过进行广泛的政治宣传,加之有我军严格执行‘三大纪律,八项注意’和爱民助民的实际行动,广大群众很快心向我军。”[10]同时,主力部队也一扫之前忽视地方的态度,敢于抽调干部战士进行地方工作,军民关系也随之得到明显改善,群众的斗争热情被动员起来,地方工作也得以迅速开展。“反对不正确倾向的思想斗争之后,无论在部队工作、地方工作及筹款工作方面,都获有显著的成绩。斗争到处展开,解决了冬衣问题,群众纪律改善了,斗志加强了,生活也逐渐习惯了,情绪也安定了,工作的积极性与主动性提高了。”[11]

挺进大别山之初,面对部队中出现的一些思想问题,大军果断的开展了思想政治工作,并且在工作中迅速找到了打开思想枷锁的“钥匙”,消除了战士的疑虑,为之后的斗争做好了思想上的保障。可以说,及时、正确的思想政治工作是解决思想问题的关键,越是在逆境中,越要重视其所能发挥出的巨大作用。一旦失去了这把关键的“钥匙”,大军无疑将会陷入困境。通过这次“找钥匙”的工作,不仅使大军逐渐走出困境,更使全军上下对思想政治工作的重要性有了新的认识,为以后的工作提供了很好的借鉴和宝贵经验。同时,也为中国共产党领导下的革命力量,在新形势下迅速开展工作,提供了极为宝贵的经验。

[1]李德生.重建大别山根据地纪实[A].杨国宇,陈斐琴,王伟,李鞍明.刘邓大军风云录:上[C].北京:人民日报出版社,1983.125.

[2]中共中央中原局关于进入大别山后地方工作的方针和办法致各纵队、各工委并报中共中央等电:1947年10月10日[A].中共湖北省委党史研究室.刘邓大军挺进大别山与三军经略中原:中册[C].武汉:湖北人民出版社,2007.1108.

[3][11]中共中央中原局民运部关于进入大别山区一百天以来的工作概况给中央工委的报告:1948年1月8日[A].中共湖北省委党史研究室.刘邓大军挺进大别山与三军经略中原:中册[C].武汉:湖北人民出版社,2007.1129,1130.

[4][7]陈鹤桥,陈斐琴.张际春同志在大别山[A].杨国宇,陈斐琴.刘邓大军南征记:第一集[C].郑州:河南人民出版社,1982.228,225-226.

[5]邓小平.创建巩固的大别山根据地:1947年8月27日[A].邓小平文选:第一卷[C].北京:人民出版社,1994.94-95.

[6]邓小平在晋冀鲁豫野战军直属部队连以上干部会上的报告:1947年8月31日[A].中共湖北省委党史研究室.刘邓大军挺进大别山与三军经略中原:上册[C].武汉:湖北人民出版社,2007.363.

[8]毛泽东关于迅速建立无后方作战的思想给陈毅、粟裕的指示:1947年9月3日[A].中央档案馆.中共中央文件选集:第16册[C].北京:中共中央党校出版社,1992.526.

[9]邓小平关于进入大别山区四个月的一般情况致毛泽东电:1948年1月15日[A].中共湖北省委党史研究室.刘邓大军挺进大别山与三军经略中原:中册[C].武汉:湖北人民出版社,2007.1136.

[10]王书波.大别山筹棉衣[A].杨国宇,陈斐琴,王伟.刘邓大军征战记:第二卷[C].昆明:云南人民出版社,1984.141-142.

盛雷,(1983——),男,汉族,山东青岛人,武汉大学历史学院09级博士研究生,中国近现代史专业。

猜你喜欢
刘邓全军大军
Reciprocal transformations of the space–time shifted nonlocal short pulse equations
第四届全军军事建模竞赛公告
全军军事建模竞赛办出新模式
全军出击
激战汝河
抢渡沙河
小平找牛
心锁
说话
《孙子》的安国全军之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