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 琦
(双城市文物管理所 黑龙江 双城)
从洛阳铲看洛阳的繁华史
李 琦
(双城市文物管理所 黑龙江 双城)
风水宝地从来不会寂寞,几千年来,帝王将相、达官贵人不断光顾洛阳邙山,邙山成为中国最尊贵、最密集的墓葬地。一样从未间断的,还有对陵墓的各种明掘暗盗,“洛阳铲”便应运而生。从洛阳出土的珍贵文物数不胜数,在北邙地区,游玩耕种、信步闲逛间都可能不经意遇到各种文物古董。伴随着各种出土的文物,尘封久远的古老文明将慢慢揭开神秘的面纱,让我们在惊叹古代劳动人民的智慧的同时不禁赞叹古洛阳的繁华。
洛阳铲;邙山;洛阳;繁华史
洛阳邙山地下土层厚而渗水率低、粘结性好、土壤紧硬密实,又有伊、洛之水自西而东贯洛阳城而过,这被风水先生视为风水宝地。而历代王侯公卿、富贵巨贾,自然视邙山为落叶归根的好归宿。如此盛行的墓葬文化,催生了“生在苏杭,葬在北邙”的典故。自夏朝开始,前后共有13个王朝在洛阳建都,历经1000余年,作为历代帝王将相、权贵富贾梦寐以求的终极归宿,北邙山堪称世界上最密集的墓葬地。
震惊史学界与考古学界的仰韶文化遗址就位于洛阳邙山之西。另据统计数据,邙山陵墓群包括东周、东汉、曹魏、西晋、北魏、后唐等6朝共计24座帝王陵墓及其陪葬墓群,其中:东周王墓8座,东汉帝陵5座,曹魏帝陵1座,西晋帝陵5座,北魏帝陵4座,五代后唐帝陵1座。东汉帝陵分别是光武帝原陵、安帝恭陵、顺帝宪陵、冲帝怀陵、灵帝文陵;曹魏帝陵为文帝首阳陵;西晋帝陵分别是宣帝高原陵、景帝峻平陵、文帝崇阳陵、武帝峻阳陵、惠帝太阳陵;北魏帝陵分别是孝文帝长陵、宣武帝景陵、孝明帝定陵、孝庄帝静陵;后唐帝陵为明宗徽陵。另有秦相吕不韦、南朝陈后主、南唐李后主、西司马氏、唐朝诗人杜甫、大书法家颜真卿等历代名人之墓。除此之外,历代王侯公卿、富贵巨贾,皆迷恋北邙山的风水宝地,葬于此地的王侯将相不计其数。从此,“生在苏杭,葬在北邙”广为流传,洛阳邙山毫无疑问成为数量最为密集的帝王将相墓葬群,被喻为“北邙山上少闲土”、“邙山无卧牛之地”。
身为我国的六大古都之一,在漫长的历史长河中,洛阳多次是我国的政治、经济、文化中心。在墓葬文化盛行的古代,特别是被称为“礼仪之乡”的中原地区,高大宏伟似宫殿的陵墓数不胜数。我们从唐代诗人王建的诗“北邙山头少闲土,尽是洛阳人旧墓。旧墓人家归葬多,堆着黄金无买处。”便可窥见洛阳邙山墓葬的密集。帝王将相的陵墓必然是宏伟的,富商巨贾的墓葬较之虽显逊色,但也绝对够得上富丽堂皇的级别。这样等级的墓葬,这样密集的墓葬群,里边的陪葬品必定价值连城。有如此丰厚的陪葬品,盗墓必定猖獗。在一些报纸上曾看到过一些愤怒的洛阳人说“盗墓者正是借用洛阳铲的威力,才使洛阳的古墓今天‘十墓九空’,甚至‘九九空’。大量的珍贵文物被盗流失,洛阳铲难辞其咎。”暂且不去评论这些观点正确与否,至少可以证明洛阳铲对邙山古墓甚至其他地区古墓发掘(包括盗墓和官方发掘)具有很大的影响。那么洛阳铲是如何诞生的呢?
洛阳铲据传为洛阳附近农村的盗墓者李鸭子发明。上世纪二、三十年代,李鸭子到孟津赶集,漫无目的转了一会儿,他便蹲在路边休息。生在洛阳的李鸭子平时靠盗挖附近墓葬中的名器然后转手混日子,一个以盗墓为生的人自然会满脑子盗墓。历史往往是需要巧合的,在集市上他看到有一个卖包子的人正在地上打洞,这不奇怪,但是他打洞的工具却引起了李鸭子的兴趣。就是这个东西,每往地下戳一下,就能带起比一般铁锹更多的土。干一行爱一行的李鸭子马上觉察到了商机,头脑灵活的李鸭子马上照那个工具做了纸样并找到一个铁匠打制了出来。历史上第一把洛阳铲就这样诞生了。如果李鸭子活到现在,他也会惊叹自己的伟大创举。
那么,洛阳铲有什么特殊之处吗?这个特殊之处就是它是半圆筒形的而不是扁的,像铁锹一样,有一个木制的长把,但这个把要比铁锹的长很多。这样的铲子在工作的时候就会轻易地带出很多土,后来经过改造,盗墓者给铲子加上富有韧性的蜡木杆,洛阳铲甚至可以打入地下十几米,提起后,铲头的内面会带出一筒土壤,盗墓者根据土壤的颜色、气味等判断有无墓葬及墓室的准确位置。这对盗墓就方便多了,不仅省力,而且还更科学、更准确。“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有了这样的利器,后世的盗墓者省身去了不少力气,盗墓活动也盛极一时。还有一点很神奇的就是这种铲子只能手工打造,打造的手艺是师傅世代相传的,现在洛阳能打造这种利器的作坊没有几家。据说,这种制作工艺有二十几道,并且可以根据需要打制成不同的型号。此后,洛阳铲被后人逐渐改进,后来竟成为考古学工具,并在多次重大文物发掘中发挥了重大作用。如今,学会使用洛阳铲来辨别土质,已成为每一个考古工作者的基本功。洛阳铲后来也被用在建筑、公路、铁路、矿山学校选址等领域。特别是在地基灌桩和地质勘探领域,洛阳铲已是必不可少的工具。
时至今日,一般的洛阳铲已经被淘汰,洛阳铲家族经过更新换代、推陈出新,派生出来很多专用的类型。铲头可以打制成很多不同的型号,以前的长杆由于不方便携带,被改造成可以折叠的杆子,可以装进背包。还有一种更先进的就是电动洛阳铲了。至此,洛阳铲已经进化为产类的佼佼者了。
著名史学家司马光曾经满怀深情的说过:“欲问古今兴废事,请君只看洛阳城。”从这句话可以看出洛阳在中华民族漫长历史长河中的重要作用。有一种说法:“洛阳与长安共同创造了周汉隋唐的辉煌,与安阳一同见证了夏商的文明之源;与南京共同领略了魏晋风度,与开封一起抒写了北宋的繁华。”洛阳作为中华民族的经济中心,自夏至宋的三千年间从未间断过,并且这3000年间有十三个朝代同时作为政治中心。那么我们的繁华的古代文化在洛阳就有了研究的根源。
洛阳铲或许不能完全铲出丰富多彩、绚丽夺目的古洛阳文化,但却铲出了古洛阳文化中最灿烂的一部分。根据中国人的传统,总是把最珍贵、最喜爱的东西放在墓葬中,期望可以永远伴随自己。这一个可爱的期望却为我们今天研究古代的文化提供了很好的标本。
可以毫不夸张的说,洛阳是中华文化的活标本。据考证,道学肇始于此,相传道家始祖老子曾在邙山炼丹,山上建有上清观以奉祀老子。儒学渊源于此,孔子曾入周问礼。经学兴盛于此,白虎观当时作为经学辩论的讲坛。佛学首传于此,相传,白马负经书至洛阳,白马寺即为见证。“人文之祖”伏羲氏,根据河图、洛书绘八卦、九畴;周公为中华礼乐之祖;班固作《汉书》;司马光著《资治通鉴》;程氏兄弟开创理学。“建安七子”、“竹林七贤”,“金谷二十四友”曾驻足于此并留下许多经典篇章。从此,“汉魏文章半洛阳”传为佳话。可以说,河洛文明,是中华民族文化的核心和源头。
盛衰瞬移,沧桑不变,洛阳的盛衰只怕只剩下刻于汗青,论于茶前饭后。但是,作为中华民族的文化瑰宝,是永远不会被遗忘。其中,洛阳龙门石窟和唐三彩就是其代表。
唐三彩釉色以黄、绿、白三色为主,所以人们习惯称之为“唐三彩”,亦有“洛阳唐三彩”之称。唐三彩釉色色彩缤纷,内容丰富,造型生动传神。当时深受达官贵人的热捧。并成为当时中国出口到其他国家的精品。亚洲的印尼、日本、朝鲜、伊拉克、伊朗,非洲的埃及、欧洲的意大利都有中国的唐三彩出土。证明了当时唐三彩在中国乃至世界范围内的受热捧程度。后来,唐三彩的烧制工艺传到海外,海外民族根据唐三彩也烧制出了自己的唐三彩:波斯烧出了波斯三彩,新罗烧出了新罗三彩,日本奈良烧出了奈良三彩。唐三彩无疑对世界陶瓷工艺的发展作出了巨大贡献。极度繁华的文化艺术才能孕育出唐三彩这样的民族艺术瑰宝,当时的洛阳无疑是极度繁华的。
龙门石窟位于洛阳市南郊龙门峡谷东西两崖的峭壁间。龙门石窟始凿于北魏孝文帝时,北魏、唐代大规模扩建,后世又历经扩建、修补而成,迄今已有一千五百的历史。龙门石窟南北长约1公里,现存石窟1300多个,窟龛2345个,题记和碑刻3600余品,佛塔50余座,佛像97000余尊。沿西山石栈道依次可见古阳洞、宾阳洞、万佛洞;魏、晋、南北朝、唐代造像,代代不同,每一代都有代表精品,观洛阳石窟,观自魏至唐千年历史,千年繁华尽在洞窟佛龛间。
结语:周朝几经变动,洛阳终成政治文化中心;汉光武帝定都洛阳,巩固洛阳政治文化中心地位;汉末董卓之乱,繁华几世的文化中心毁于战火;魏文帝复都洛阳,重建洛阳政治文化中心地位;五胡乱华,洛阳再遭浩劫,风流湮灭,繁华不再。其后,北魏孝文帝迁都洛阳,恢复洛阳政治文化中心地位;安史之乱后,洛阳盛运不再,但文化中心地位没有改变;北宋仍以洛阳为西京,靖康之变,生灵涂炭,洛阳从此再次遭到毁灭性打击;元朝,经济文化中心南移,政治中心北移,洛阳沦为二流城市;解放后河南省以郑州为省会,洛阳被边缘化,已然沦落为三流城市。几经繁华与沧桑,曾经沧海为桑田,只有古玩市场还记得古洛阳的繁华。
[1]钱穆:《古史地理论丛》,页134。(1982年)
[2]臧励和等编:《中国古今地名大辞典》,页791。(1931年)
[3]《洛阳出土文物集萃》朝华出版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