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庆市政区地名通名三探

2011-08-15 00:50周文德
重庆与世界 2011年3期
关键词:七星重庆市重庆

周文德

(四川外语学院,重庆 400031)

重庆市政区地名通名三探

周文德

(四川外语学院,重庆 400031)

重庆地名的通名十分丰富,且地域特色十分明显。自然地理实体通名超过通名总数的一半,这与重庆独特的地形地貌特征有很大关系。沱、浩、梁、岗、塆、垭、碛等是非常具有重庆地域特色的地名通名。

地名;通名;政区名称;地域特色;重庆

我们这里所说的“地名通名”,仅指专名部分的地名尾字而可作为通名的汉字,没必要考察“乡”、“镇”、“街道”、“县”、“区”等政区通名。我们只对专名部分进行考察。

我们曾对重庆市政区地名的通名进行过初步探讨,以2009年为时间坐标,在重庆市所属1048个区、县、乡、镇、街道名称中,一共有310个地名尾字,其中,通名汉字100个。这100个通名汉字中,自然地理实体通名最多,52个,占了总数的52%;聚落通名有12个,占总数的12%;人工建筑地物的通名31个,占总数的31%;行政区划通名6个,是数量最少的[1]。

在重庆地名的通名中,从通名类型来看,聚落通名比例较低,仅占12%,这个比例是相当低的了。自然地理实体通名超过了一半,是比例最高的;其次是人工建筑地物的通名,占了接近三分之一。为什么会出现这种格局呢?这与重庆独特的地形地貌特征有很大关系。我们曾对其中体现重庆地形地貌特征的部分通名作过探讨[2],本文将在以上文章的基础上,讨论更具重庆地域特色的通名:沱、梁、岗、塆、垭、浩、碛等。

【沱】重庆乡镇级以上地名中,以“沱”为通名的地名有7个,占重庆市通名总字次的1.11%。位居重庆通名用字数量的第35位。全部出现在乡镇街道名称里,区县级地名中没有以“沱”为通名的。以“沱”为通名的地名如:李家沱街道、郭家沱街道、朱沱镇等。

“沱”是重庆地名通名用字中一个很有特色的汉字,这是从文字角度来看的。从语言角度来看,作为地名通名用字的“沱”是一个方言词。沱,《说文·水部》:“沱,江别流也。”本是四川境内长江的支流沱江的专有名称。作为通名用字的“沱”不是专有的江河名称,而是一个方言词,在四川方言中,沱指江河流速平缓的水湾地带或回水湾水域。重庆地名中,除上举7个带沱的乡镇地名外,还有唐家沱、王家沱、牛角沱、郭家沱、窍角沱、白沙沱、明月沱、喻家沱、仁沱等地名。

“沱”反映了川江上的一种地形与水文特点。川江在四川和重庆境内,因其地形因素,江流曲折,在江流转折处往往形成一定的水湾,水湾里的水流往往较上游和下游的流速要平缓许多,有的水湾看上去是静止不动的,有的还产生一定的回水湾流(出现河水倒流)。这样的水湾或回水湾流区域,四川方言称为“沱”或“回水沱”。“沱”字地名就是这一地形和水文特征的恰当记录。

【梁】【岗】重庆乡镇级以上地名中,以“梁、岗”为通名的地名各有6个,占重庆市通名总字次的0.95%。并列重庆通名用字数量的第38位。其中,“梁”为通名的地名有1处出现在县级名称中,其余全部出现在乡镇街道名称里。如:铜梁县、中梁镇、覃家岗街道、龙岗街道等。

“梁”字地名和“岗”字地名,反映了重庆多山的特点。“梁”指山或山脊。

梁,《说文·木部》:“梁,水桥也。从木,从水,刅(chuānɡ)声。”从“木”从“水”,表示用木料在水上造桥。本义:水桥。重庆地名中的梁用的是其引申义:山谷之间的延绵高地或小山丘的山脊。除上列几个以“梁”为通名的地名外,重庆市主城区还有大梁子、小梁子、中梁山、蚂蟥梁等地名。

旧重庆城建筑在渝中半岛上。为了守险,惟一连接陆路的通远门修建在城的最高处山脊上。这个山脊的走向是由西向东。全城地势是西高东低,北高南低。老重庆人把这个山脊称为“梁子”。又有大梁子和小梁子之分。大梁子(今新华路)从西南走向东北,横亘城中,人们习惯用这个山脊把全城分为两半:从这个山脊的西北到滨嘉陵江一片称上半城;从这个山脊的东南到滨长江一片称下半城。

“岗”指小山丘或小山堡。《说文·山部》:“岗,山骨也。从山,网声。”往往山岗连言、山脊连言。“岗”与“梁”相比较的话,大致“岗”小“梁”大,“岗”矮“梁”高。上列6个乡镇级地名中,有5个都与山有关,指小山丘。渝中区的七星岗的“岗”不在此列。

七星岗的“岗”本应写作“缸”,即水缸的缸。七星岗实为七星缸。七星缸是七口蓄贮消防用水的石缸,摆成北斗七星的形状,故名七星缸。后谐音为七星岗。彭伯通先生对此有详细的考证:

七星岗不是岗,而是“七星缸”的变写。七星缸是七口蓄贮消防用水的石缸,摆成北斗七星的形状。

岗是山脊,用作地名,如城内的金沙岗(今节约街),郊区的袁家岗、覃家岗、石岗、走马岗等地“岗”字都读去声,从来没有人读阴平声。而七星岗的“岗”字恰恰读阴平声。就因七星岗是七星缸的变写,“岗”当成“缸”字读,读阴平并没有错。这也可说明,七星岗并不是山脊,那个地方并没有山脊,只有七口石缸摆在那里。是以“七星岗”名地,名街,而不是以“七星”名岗。

重庆城火灾为患,由来如此,也由来重视消防设备。过去城里没有自来水,到处都有蓄贮消防用水的石缸,当年称为熄火池,一般都是长方形,刻上“有备无患”四字。著名的有大熄火池、小熄火池。《乾隆巴县志》记载:“大火池,在储奇坊储奇门内旧仓后,旧基周围三十八丈,长十丈五尺,宽八丈五尺。小熄火池,在宣化坊城隍庙大街右……东西阔七尺五寸,南北长一丈五尺。”这些消防设备长期存在。有了自来水以后,情况虽然逐渐有改变,但消防手段的现代化很为缓慢。直到80年代初期,旧城改造还没有铺开的时候,城内偏僻街巷还看得到消防石缸。乃至听说大熄火池还在,笔者曾闻风前往,看到的“大熄火池”,至少已非原形,变成每边长约3米的正六角形。其地在今由解放东路南入九道门左(东)转外(南)侧的茶叶公司、农业银行、工商银行大宿舍内。小熄火池今已不存,听说原址大约在今人民公园内溜冰场一带。

七星缸消防设备有其文化内涵,意义更深一层。它是按中国的阴阳五行学说设计的。其地在通远门右(东)侧城垣内。这里的城垣筑建在高岩的边缘,岩下是通远门瓮城门延伸出来的空坝,过去在此执行死刑——砍头。七口缸排成北斗星魁四杓三的形状,象征北斗七星。七星为:天枢星、天璇星、天机星、天权星、天衡星、开阳星、摇光星(亦称瑶光星)。北斗星在北方,属大熊星座,道家称天罡星。按中国古代方位五行结合的说法:东方甲乙属木,南方丙子属火,西方庚辛属金,北方壬癸属水,中央戊己属土。方位成了五行的代表。五行互相克制,古人用这些道理来祈福免灾。南方成为火的代表,北方成为水的代表。重庆属火,水可克制。重庆城的西部是一片山坡,南纪门在坡下居南,通远门在坡上居北。在坡上的通远门旁边修七星缸,用意在于用代表水的北斗七星镇住代表火的南纪门[3]。

【湾】湾本指河水的弯曲处,《广韵·删韵》:“水曲。”重庆乡镇级以上地名中以“湾”为通名的共有5个。但这5个“湾”字地名,都不在水边。都不是河水的弯曲处。实际上,这些“湾”字地名,原本都写作“塆”,如沙坪坝区的土湾街道原本写作“土塆”,渝北区的大湾镇,原本写作“大塆”。传统上,这些地名都写成“塆”字。如果我们的考查不限于乡镇级以上地名的话,我们可以发现,重庆的地名用字中,今天写作“湾”的地名,在传统上绝大多数都写作“塆”。参阅1986年6月出版的《四川省重庆地名录》,就可以找到“上土塆路”、“下土塆路”、“文星塆”等街区地名。1990年,由科学技术文献出版社出版的《重庆市地名词典》,“土塆”已被改写成“土湾”,但“文星塆”、“学田塆”仍然保留了“塆”字。

查检1990年版《重庆市地名词典》全文词条,收录的带“塆”字地名有12条,分别是:

渝中区:大田塆、学田塆正街;沙坪坝区:肖家塆、陈家塆;九龙坡区:陈家塆、谢家塆;北碚区:文星塆、戴家塆;渝北区:燕塆村(在今沙坪坝区青木关镇,以山塆内有一小山形如飞燕得名);长寿区:查家塆、杨家塆;江津区:下塆乡(1952年由李市乡分置下塆乡,以地名下塆大屋基得名)。

带“湾”字的地名有6条,分别是:沙坪坝区:中心湾(原分段名上、下学堂湾)、土湾、下土湾路;九龙坡区:瓦厂湾;万盛区:新田湾;綦江县:杨地湾。

不过,由于“塆”字没有纳入国家标准汉字编码GB字库,所以,后来的地名书写标准化浪潮逐渐用“湾”字替代“塆”字。1997年重庆市地名办公室组织编纂的《重庆地名志》里,所有的“塆”字地名都无一例外地改写成“湾”字了。这样的改法,减少了一个汉字字符,同时也失去了“塆”字的特有内含。值得注意的是,2006年12月出版的《中华人民共和国政区沿革(1949-2002)》一书里,沙坪坝区的土塆、九龙坡区的谢家塆、渝北区的大塆等行政区名称仍然写作“塆”字[4]。这是一种实事求是的做法,这种写法是值得肯定的。

尽管地名书写标准化要求将“塆”字改写为“湾”字,但当地百姓和知识分子并不十分理会这个“标准化”要求。时至今日,老百姓仍习用“塆”字,在互联网上随便一搜,就可见到许多带“塆”字的重庆地名。比如,渝北区:堰塘塆、唐家塆、舒家塆、金塘塆、清凉塆、兴隆塆、娄家塆、皂桷塆、枣树塆、菜塆村、岸塆村、竹塆村、中塆村。江北区:深基塆、林家塆。九龙坡区:兴隆塆。南岸区:杨家塆。巴南区:犁树塆、高家塆、鱼塘塆。北碚区:柿子塆、大田塆、皂角塆、文星塆。

“塆”字,《新华字典》释为:“山沟里的小块平地。多用于地名。”该字不见于《说文》,也不见于《康熙字典》,在历代别的字典辞书中亦未寻得该字。可以肯定地说,这是一个方言字,是方言地区的人民创造的一个汉字。分析一下造字依据,会得到一定收获。“塆”字从土,弯声。“塆”字形符从“土”不从“水”,说明该字字义有别于水湾的“湾”,不一定紧挨江河边,少有水源。“弯”是声符,除表示读音外,还兼表意义,表示地形弯曲低凹。这是一个形声兼会意字。从“塆”字的构字意图可知,义为山间或陆地上的弯曲低凹地带。“塆”字的构字理据来自对特定地势地貌环境的客观写照。查考重庆地名中带“塆”字的地方,都不在江河边,而是在陆地上,不靠水源。渝中区有学田塆、大田塆、蔡家塆、罗家塆、人和塆、沙井塆、芭蕉塆,九龙坡区有谢家塆,沙坪坝区有土塆、梨树塆,北碚区有文星塆,渝北区有大塆镇,等等。“塆”字的这个写法,除了重庆和长江上游地区外,南方方言区里也有带“塆”字的地名,湖南、湖北就有不少。据万献初考查,在鄂南地区,“塆”是“山边村庄和山弯内的村庄通名”,在咸宁、阳新、通山、崇阳四县境内,有带“塆”字村庄名近300个[5]。

再来看重庆乡镇级以上地名中的“湾”字,如果按传统的写法都应该写作“塆”字。现在我们姑且仍按目前的写法“湾”。这几处以“湾”为通名的地名情况如下:

巴南区的龙洲湾街道是2009年才新设立的,辖原鱼洞街道的解放村、独龙桥村、红炉村、团结村、盘龙村、沿河村、梅家梁社区、百节社区以及原花溪镇的道角村。

奉节县的岩湾乡,因山岩下的大山湾而得名。

九龙坡区的谢家湾街道,因街道办事处驻谢家湾而得名。

沙坪坝区的土湾街道,此地处嘉陵江畔,因此地江心有两块大石,两边沙土堆积,形成了嘉陵江边的湾口,故称之为土湾,街道办事处驻此而得名。

渝北区的大湾镇,明崇祯时名赤土镇,清顺治年间扩建上下两街,因场建河岸大塆上,故更名大塆场。

【垭】在重庆方言里,指两座山峰之间狭窄的山口,也称垭口。彭水县的大垭乡,位于彭水苗族土家族自治县西南部,以境内大垭口得名。该县的梅子垭乡,位于县城东南部,地处山垭,据说岗陵之上早年多长梅子树,故名梅子垭。武隆县的庙垭乡,位于武隆县最西部,乡政府驻地庙垭场,境内一山垭口修有万寿宫庙宇而得名。

【海】重庆是一个内陆城市,远离大海。但在重庆的地名中,却不乏以海作通名的。最著名的莫过于黔江区的小南海镇。该镇原属新建乡,1953年析小南海、荆竹村置南海乡。曾名南海公社。1983年复名南海乡,2001年撤后坝乡、南海乡,合并组建小南海镇。小南海镇因境内有省级风景名胜区小南海风景区而得名。小南海曾名小瀛海,位于黔江区后坝乡与南海乡之间,是一个融山、海、岛、峡诸风光于一体的高山淡水堰塞湖泊,也是国内迄今保存最完整的一处古地震遗址。据清《黔江县志》载:“清咸丰六年(公元1856年)五月壬子,地大震,后坝乡山崩……溪口遂被埋塞。厥后,盛夏雨水,溪涨不通,潴为大泽,延裹20余里。”实际上,小南海并不是“海”,而是一个地震后留下的高山“堰塞湖”。

此外,永川区有个街道名叫茶山竹海,乃因茶山竹海风景区而名,出永川城区北上箕山不到10千米,就是漫山遍野的毛竹、楠竹,宛若竹子的海洋,故名“竹海”。箕山南侧是万亩茶园,所以又名该山为“茶山”。茶山傍着竹海,因名“茶山竹海”。取名“海”,只是个形象的比喻罢了。

【江】【河】作为通名,“江”和“河”所代表的地理实体是同一个类型,都是指天然形成比溪大的水道。就本义而言,“江”、“河”都不是通名,而是专有名称。“江”的最初意义是专指长江,“河”是黄河的专有名称。古代作为天然水道的通名是“水”,如渭水、洛水、汉水等。后来,由于黄河水含泥沙多呈黄色就叫“黄河”,而长江因为是我国最长的河流就叫“长江”,江和河就成了河流的统称,变成了通名。“江”与“河”在作通名称谓时,一般认为有地域上的大致区别,北方一般多称天然水道为“河”,而南方多称“江”。如北方的黄河、渭河、汾河、淮河、海河、洛河等,南方的长江、珠江、湘江、钱塘江、岷江、怒江、金沙江、澜沧江、嘉陵江、涪江、乌江、阿蓬江等。

就重庆而言,称天然水道为“江”与“河”有着明显的大小长短的区别,称“江”的水面宽阔,流经地域长远,水量大;相反,称“河”的水面较江狭窄,流经地域较江短小,水量小。我们统计,重庆市境内有“江”13条:长江、嘉陵江、乌江、渠江、芙蓉江、涪江、阿蓬江、凤嘴江、龙川江、龙岩江、琼江、郁江、诸佛江。有“河”213条,所有称为“河”的水道都比称“江”的小。

通名称“河”的还有重名者。有两条“九曲河”,一在重庆东南部的彭水县,一在重庆西部的双桥区;有两条“龙潭河”,一在长江以北重庆东北部的城口县,一在长江以南重庆东南部的秀山县;有两条“梅江河”,一在渝东南的秀山县,一是由璧山县经江津区注入长江,处于重庆西部;有两条“梅家河”,一在秀山县,另一在奉节县。称“江”的却没有重名的。这是因为“江”大“河”小,大的流经区域宽,不易重名;小的流经区域窄,就难免重名了。有的名义上称“河”,实则只能算小“溪”,还有的甚至比溪还小,只有下雨过后“河”里才有水,平时则是干河沟。

重庆乡镇级以上政区地名中以“江”、“河”作为通名的各有16个。各占通名汉字总字次的2.53%。这两个通名汉字共出现32次,合计占通名汉字总字次的5.06%。

【水】重庆乡镇级以上地名中,以“水”为通名的地名有14个,占重庆市通名总字次的2.21%。居通名用字数量的第13位。其中,一处用于县名:彭水苗族土家族自治县。彭水县置县历史悠久,隋开皇十三年(公元593年)置。彭水县取名“彭水”,因县内郁江在隋时称彭水,而以江名县。彭为鼓声,黔江峡水澎湃之声似彭,郁江因名彭水。这里的“水”实指河流。称河流为水,这是古代汉语的用法,如前所述,古汉语中把天然形成的水道称为水是比较常见的。重庆称水的其余13个地名都是乡镇名称。但并不是全都指称河流。这些乡镇名称都与“水”有关,但不都是河流名称。

下列以“水”作通名的地名与上述地名不一致,不是直接来自河流名称。万州区的分水镇,因镇北山梁之水分别流向万州区与梁平县而得名,意为此地是个“分水岭”。万州区的响水镇,因响水滩而得名。酉阳县的黑水镇,因境内多森林,落叶长年累月积于地,含水量高,树叶腐烂后地表流出的水呈黑色而得名。云阳县的清水乡,以清水塘得名,康熙年间,湖广填四川,刘氏家族到此为业,建有三眼四季清流的水塘故名。分水镇强调的是地理位置的功能:分水岭。响水滩着眼于滩头流水发出的声音。黑水镇着眼于流水的颜色。清水乡得名于水塘。

【浩】《说文·水部》:“浩,浇也。”《段注》:“浇,当作沆字之误也。……沄浩沆同义而双声故三篆相联。”又,“沆,莽沆,大水也。”浩的基本义是大水义,引申而泛指大义。所以有浩大、浩繁等词。不过,在重庆地名中的“浩”,不是上述意义,而是小港的意思。清张澍的《蜀典·方言类》引黄庭坚语:“犍为之俗,谓江之瀼水为浩。”今川东地区仍谓小港为“浩子”、“浩浩儿”。也用作地名,如重庆南岸的“龙门浩”就在渝中区望龙门对岸,还是个著名景点“龙门浩月”,早在明代就是“渝城八景”之一,后来又是“巴渝十二景”之一。乾隆年间王尔鉴修《巴县志》:“浩在太平门大江对岸禹庙前。水中二巨石,各大书‘龙门’二字,皆绍兴中刻。石断处可容小艇出入,曰龙门。龙门石有大碛曰黄鱼岭。江水西南来,必扫碛澳徐折而出,水脉横涌江心,回旋圆转,其形如月。浩即港,巴人谓小港为浩也。”南岸区有龙门浩街道,此地江边渡口有上下石梁两列出水面其间形成浩口,南宋绍兴年间,有人刻“龙门”二字,故名龙门浩。

武隆县有浩口乡,以境内大小花溪入芙蓉江之汇合口,江面宽敞,江水浩瀚而得名浩口乡。

【碛】指河滩上因沙石堆积的浅滩。渝北区有洛碛镇。明末清初,湖广移民于此,视此为乐土,又因江滨有两个沙石积成的碛坝,故名乐碛,后谐音而变为洛碛。

“中国地域辽阔,方言纷歧,地名用字呈现出一定的地域差异,地域色彩相当深厚。有些字在某一地域广泛使用,而在另一地域却很少使用甚至不用。通过对有浓厚地域色彩的地名用字的考察与分析,我们可以得到关于该地域地理的、历史的、民俗的、文化的等多方面的信息。重庆地名的用字非常丰富,且地域特色十分明显。”[6]上文讨论的十余个通名汉字充分反映了重庆政区地名的地域文化特色。

[1] 周文德.重庆市政区地名通名初探[J].重庆与世界,2010(11).

[2] 周文德.重庆市政区地名通名再探[J].重庆与世界,2011(1).

[3] 彭伯通.重庆地名趣谈[M].重庆:重庆出版社,2001:143.

[4] 史为乐.中华人民共和国政区沿革(1949-2002)[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6.

[5] 万献初.鄂南地名志中的地名俗字评议[J].咸宁师专学报,1994(3).

[6] 周文德.重庆市政区地名用字考察[J].重庆师范大学学报,2010(6).

[7] (汉)许慎.说文解字[M].北京:中华书局,1963.

(责任编辑张佑法)

H1

A

1007-7111(2011)02-0001-04

2011-01-05

重庆市社科重点研究项目“重庆地名研究”(2006-YW02)的阶段性成果之一。

周文德(1964—),男,文学博士,历史学博士后,教授,研究方向:语言文字与文化、对外汉语教学与研究。

猜你喜欢
七星重庆市重庆
重庆客APP
重庆市光海养蜂场
重庆市光海养蜂场
七星湖
重庆人为什么爱吃花
视觉重庆
在这里看重庆
七星瓢虫
七星瓢虫
重庆市关工委举行成立二十周年纪念大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