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陈鲁民
说到中国脊梁,我们不假思索,自然而然就会想起一长串闪光的名字:屈原、班超、卫青、李广、岳飞、文天祥、于谦、戚继光、袁崇焕、谭嗣同、孙中山、鲁迅、钱学森、邓稼先、袁隆平、雷锋、王选、王进喜、焦裕禄、孔繁森、杨善洲……但无论如何也不会想起倪萍。她当然是个好人,戏演得不错,主持更是别具特色,捐赠灾区也很大方,一出手就是一百万,选她为中国好人,我投赞成票,可要选她为“共和国脊梁”,我就有意见了,因为她还不够。当然,倪萍自己也有自知之明,她的现场获奖感言是这么说的:和同时获奖的田华老师、刘兰芳老师、张继刚他们相比,我真的不配拿这个奖,如果能退的话,这个奖我退了吧……我从来没觉得自己是脊梁,盼能理解。
就说杨善洲吧,用鲁迅的话来说,他是一个“埋头苦干、拼命硬干”式的“脊梁”。他原任保山地委书记,40年来,两袖清风,清廉履职,忘我工作,一心为民。退休后,为了兑现自己当初“为当地群众做一点实事不要任何报酬”的承诺,主动放弃进省城安享晚年的机会,扎根大亮山,义务植树造林,风餐露宿,宵衣旰食,一干就是22年,建成面积5.6万亩、价值3亿元的林场,且将林场无偿上缴给国家。这样的中国脊梁,也不要多了,一个地区有一个,中华大地早就建成青山绿水、其乐融融的幸福家园了。
现在是一个戏说成风的时代。颇有些人以“化神奇为腐朽”为时尚,优秀、成功、杰出、著名、伟大、崇高等词汇已被解构、曲解,且越用越滥,似乎套到谁身上都合适,一块砖头扔过来能砸着几个杰出、著名人物,大家都懒得计较,不那么认真了。可“脊梁”这个词,在老百姓心里还是有相当分量、几分神圣的,大家还是很看重“中国脊梁”这个称谓的,既不能轻易提及,也不是放在谁身上都能被认可的。所以,有关方面还是存些敬畏之心,慎用“脊梁”二字为好,更不要随意亵渎,拿来换钱。
人无脊梁难直腰,国无脊梁难出头。无论到什么时候,一个民族都需要有一批堪称脊梁的英雄人物。他们骨头硬,气节高,能力强,贡献大,能舍得,敢牺牲,泰山压顶不弯腰,能挽狂澜于既倒;站着是一面旗,倒下是一座山,造福当代,流芳后世,民族以之为荣。因而,不是说不能评选“脊梁”奖,而是评选活动要更严谨、更严肃、更权威、更公正,优中选优,宁缺毋滥。入选的“脊梁”一定要德能服众,正气浩然,贡献突出,影响深远,经得起公众的评判,经得起历史的检验。
“江山代有才人出,各领风骚数百年”。为了国家民族的千秋伟业,为了华夏子孙的兴旺发达,我们热切呼唤“中国脊梁”,无比敬重“中国脊梁”,真心拥戴“中国脊梁”,衷心希望“中国脊梁”代代不绝,顶天立地,气吞山河,傲然苍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