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建光
(湖南省涟源市第一中学,湖南 涟源 417100)
中学体育生心理健康研究
刘建光
(湖南省涟源市第一中学,湖南 涟源 417100)
针对中学体育特长生在学习、运动训练、人际关系、青春期生理困扰、意志品质等方面出现的心理问题,建立了体育生心理健康的甄别标准,并提出了应对策略,有利于掌握体育生的心理活动规律及心理问题产生的原因,使体育生的心理问题得到及时解决,对提高体育生的学业成绩和运动水平具有现实的意义。
意义;现状;标准;策略
随着科技的发展和社会生活节奏的逐渐加速,人们的心理问题也日趋增加,特别是中学生在应试教育指挥棒的操控之下,要承担繁重的学习任务和家长与老师对其升学期望的压力,心理问题比其他群体更为突出。随着中学生在生活、学习、身心发展等方面出现的问题日益增多,已引起社会的高度关注和重视,中学生出现的这些问题如何正确对待和处理是一个亟待解决的重要课题。
良好的心理素质是体育生提高学业成绩和运动竞技水平,形成健康人格,实现自身全面发展的必要条件。在当今社会的现实条件下,体育生的心理压力越来越大,心理问题也越来越多。中学体育生正处于生长的敏感时期,如果其存在的心理问题得不到及时的解决与处理,就会影响他们的生活、学习、身体健康,甚至直接威胁到生命。探析体育生的心理问题,对其进行适当的心理教育和心理疏导,有利于体育生正确地认识自己,把握自己,提高自己对各种心理压力的适应能力;有利于帮助他们摆脱心理的困惑,走出误区,优化心理素质,提高心理水平,促进人格的全面发展与完善;有利于提高他们的学业成绩和运动竞技水平。这对教育者、被教育者、家庭和社会都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体育生学习方面的心理问题主要表现3个方面:一是有厌学情绪,这是体育生普遍存在的一个严重的问题。体育生由于每天花费大量的时间承担繁重的训练任务和比赛,直接或间接地耽误了大量的学习时间,对文化学习造成了一定的负面影响,导致学业成绩下降,从而产生了厌学情绪;二是考试时的过敏焦虑,考前紧张心悸,具有一定的程度的焦虑是正常现象,如果长时间难以进入正常状态,在整个考试过程中慌乱不堪,就属于过敏性焦虑,考试过敏性焦虑的朕兆是出现肌肉紧张、心跳加速、血压升高、思维混乱等现象;三是学习上的过敏性焦虑,体育生总是担心自己学业成绩差,不能达到家长、教练的预期学业目标,而要承受着比别人更重的心理负担,容易在学习中产生过敏性焦虑。这种学生经受不住失败的挫折,容易失去信心。
这方面的压力主要体现在5个方面:一是厌训情绪,体育竞赛的残酷现实,导致体育生对自己训练水平和竞赛水平的担忧,从而产生过敏性的焦虑;二是缺乏信心,自信是发挥良好竞赛水平的重要因素。特别是对于那些具有众多水平相当竞争对手的体育生来说,一些学生容易失去信心,从而影响运动成绩;三是过度兴奋或兴奋水平低,适度的兴奋可以使人的大脑思维敏捷、清醒,动作果断、准确,情绪稳定,能够较好地发挥水平。兴奋过度或兴奋水平低都会影响运动成绩;四是情绪控制能力差,许多体育生在平时训练时,能够发挥自己正常的水平,而一旦进入比赛,就会出现肌肉紧张、心跳过速,技术动作变形、失调等现象,导致正常水平得不到发挥;五是意志缺乏,顽强勇敢的拼搏精神是体育生必备的意志品质,而一些学生面对挫折和困难时,容易丧失斗志,退缩不前。
体育生人际关系方面的心理问题主要表现在3个方面:一是师生关系方面,师生关系紧张,认为老师故意为难自己,对老师不理解、抱有怀疑态度;二是同学、朋友关系方面,相处不和谐,不能被其他学生接纳;三是家庭关系方面,主要3种表现形式:(1)与父母关系紧张,有许多学生与父母或一方性情不和,缺乏沟通,造成性格孤僻、专横,遇到不顺心的事情时,要么态度不好冲父母发泄,要么压制、强忍积怨于心;(2)对父母产生内疚感,内疚感主要来源于运动训练与学习方面,有些学生尽管学习刻苦,但成绩仍不能到达理想的水平,因而内心对父母产生愧疚感,这种愧疚感的长期存在,最终导致了心理偏差;(3)单亲家属的特殊问题,随着离婚率的升高,单亲家庭增多,导致了父爱或母爱的缺失,心理偏差的比率较一般家庭的子女要高得多,在这种家庭成长的子女容易郁郁寡欢,好怀疑、猜忌,对别人缺乏信任和安全感。
中学阶段是生理急剧变化的时期,许多重要的生理变化都出现在这个时期,使他们对生理的急剧变化充满好奇与不安,如果不及时加以引导和和教育,学生会因为不能正确解释这些现象而产生“疑心病”,形成沉重的心理负担,引起的恐惧与不安。青春期的主要心理问题有:(1)心理封闭现象,这是青春期普遍存在的,具有生理特性的现象,其特征是不轻易把丰富、复杂的心理活动向外界透露,父母或教师无法从其外在的行为观测或了解到其心理活动的大致情况;(2)情绪激荡,是指情绪情感起伏较大,没有稳定性,时外露,时内隐,捉摸不透;(3)早恋,性生理迅速发育而性心理相对幼稚,对异性充满好奇和探索的欲望,造成了青春期的困惑,在与异性交往的过程中,如果处理不当就容易导致早恋。
人在成长的过程中,难免不遭受挫折和遇到困难。一些学生由于心理发育不成熟,意志薄弱,缺乏坚持性,成就动机水平低,抵御挫折的能力弱。经常是遇难就退,不作出任何努力,经受不了挫折和失败的打击,容易对学习或生活失去信心和希望。
1946年第三届国际心理卫生大会认为:“所谓心理健康,是指在身体,智能及情感上与他人的心理健康不相矛盾的范围内,将个人心境发展成最佳的状态”。我们可以从广义与狭义这两个角度来对其理解,从抽象的广义角度而言,人的心理健康应该是一种高效的、满意的、持续的心理状态;从具体的狭义角度而言,心理健康是指人的基本心理活动过程,内容完整,协调一致,即人的情感、行为、人格完整和协调,能够适应社会,与社会保持同步。
要发现心理问题,首先必须制定一个参照标准与之对照才能明白问题所在。国内外心理学者虽然从多个维度对心理健康的内涵与标准进行探讨和阐述,但因所侧重方面不同,至今为止,还没有确定一个公认的评断心理活动是否正常的统一标准。笔者通过长期对学生不同行为表现的观察以及对各种评判标准的综合,提出智力、情感、意志、行为协调、人际关系、心理特征与年龄相符、行为反应、环境适应、自我调节、自我知识等10个维度作为评判体育生是否心理健康的甄别标准。
3.2.1 智力标准 学生个体的智力差异主要体现“量”与“质”上。“量”主要是指个体的智商,即“IQ”,可以通过科学的测验获得,我们通常以“IQ”来衡量人的智力水平。学生的智商一般分常态分布,68%的学生智商在85~115之间属于中等水平即正常,70~85为中下、115~130为中上,高于130超常,低于70则为智障。
3.2.2 情感标准 情感和情绪的主要特征是具有“两极性”,每一种情绪和情感都能找到与之对立的情绪和情感,如快感方面,两极为“喜——怒”。情绪和情感的两极不是绝对对立的,在一定条件下可以相互转化。情感和情绪正常的标准是情绪稳定、心情愉快,能够自我调节情绪,使情绪处于相对平衡的状态。
3.2.3 意志标准 意志是意识的能动方面,是人的积极性的特殊形式。由意志支配的意志行为,在不同人身上表现不同,意志坚强的人,能够独立采取决定,处事果断,坚忍不拔。意志正常的标准是自觉、果断、坚韧、自制。
3.2.4 行为协调标准 行为协调是指心理与行为协调一致。心理健康的行为协调标准是在意识与行为一致,言行一致,即思想与行动是统一的、协调的。
3.2.5 人际关系标准 人际关系是指以一定情感为基础建立起来的人与人之间的关系。人际关系正常的标准是能够在学校、家庭生活中,很好地处理与同学、朋友以及师长的关系,建立互尊、互爱、互重、互助的和谐关系,在群体中受欢迎。
3.2.6 心理特征与年龄相符标准 中学生是人生精力最旺盛,思维最敏捷,情感最活跃的时期,如果这个时期的青少年的认识、情感、言行、举止符合其年龄特点,就会形成自我意识,出现成人感,萌芽性心理意识,独立性表露,感情丰富,情绪容易波动,兴趣广泛,好交朋友,社会化意识强烈,则表明心理正常。
3.2.7 行为反应标准 心理健康的行为反应标准是行为反应适度,能够对剌激有相应的反应,不过敏,不迟钝。
3.2.8 环境适应标准 人是社会化的人,生活在一定的社会环境之中,必须要具有适应社会环境变化的能力,才能利于自己生存和发展。适应环境的心理健康标准是热爱生活,能接受现实的生活方式和社会行为规范,能正确对待各种困难和挫折。
3.2.9 自我调节标准 青少年时期是一个从不成熟向成熟过度的阶段,在其发展与完善的过程中,要面对挫折与失败是难免的。心理健康的青少年,能够积极面对,学会自我调节,使自己的心境、情绪处于相对平衡的状态,能够使自己很快地从不利的心理环境走出,进行自我保护,避免心理遭受损伤。
3.2.10 自我知识标准 青少年的自我知识包括学习方式、学习优缺点、知识水平、个性特点、生理特点等方面的自我意识,是关于自己“是什么人”的知识,“自知者明”,具有自我意识的人能正确认识自己的身心状态,处事、为人风格,懂得怎样自我培养、自我激励、自我管理、自我控制;知道怎样接纳他人,把自己融入到社会之中。
学校要建立体育生健康档案管理制度,确定体育生心理健康教育与管理的专业责任人,定期在体育生中开展心理调研和普查,使体育生的心理健康教育与管理形成制度化、系统化。这样,学校和教练员就容易掌握体育生心理状态的第一手资料,就能够及时发现体育生的心理问题,作到早发现早纠正,尽量将体育生的心理问题消除在萌芽之中。
对体育生进行心理健康教育,采取灵活多样的教学方法,要结合主题班会、专题讲座、社会实践活动等形式进行,寓心理教育于各种活动之中,这样不仅可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还可以调节学生的紧张情绪,能有效地促进体育生心理的健康发展,提高其心理健康的知识水平。
通过开设家长学校,向家长传授心理健康知识,不仅能使家长掌握一定程度的有关于青少年心理健康教育的知识,了解子女心理发展规律,掌握一些培养子女良好心理素质的方法和技巧,还有利于家长心理状态的改善,使子女在健康的心理环境中成长,以确保子女心理的健康发展。
成立体育生专门的心理咨询室,有利于加强对体育生的心理咨询与心理辅导能力。在成立咨询室的同时,还要提高教练员、班主任等与体育生联系密切的教师的心理教育能力,要充分利用这些人的专业知识和领导权威,积极参与到体育生的心理健康教育工作之中,扩大体育生心理健康教育的师资力量和教育范围。
对体育生进行心理健康教育只是一种外部强加的措施,能否提高体育生的心理健康水平和知识,主要还是取决于体育生对那些被传授的心理健康知识和方法是否理解,是否认同,是否内化为指导心理发展的方法与准则。因此,建立心理自省制度,提高学生的自我反省能力极为重要。让体育生自省的方法很多,那些方法适合自己的学生,能产生良好的自省效果,需要教师对自己学生的实际情况加以分析之后而确定。
5.1 研究体育生的心理健康,有利于体育生心理问题的及时发现与解决。
5.2 体育生的心理问题主要表现在学习、运动训练、人际关系、青春期的生理困扰、意志品质等方面。
5.3 提出了智力、情感、意志、行为协调、人际关系、心理特征与年龄相符、行为反应、环境适应、自我调节、自我知识等10个维度作为评判体育生是否心理健康的甄别标准。
5.4 提出5点应对体育生心理问题的策略,即建立心理健康档案、创设良好心理健康教育环境、开设家长学校、加强学校心理教育的师资力量、提高学生自我反省能力。
[ 1 ] 吴增强.现代学校心理辅导[M].上海:上海科学技术文献出版社,2005.
[ 2 ] 郭有学.培养初中学生健康的心理品质[ J ].教育实践与研究,2006(2).
[ 3 ] 皮连生.教育心理学[M].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2005.
[ 4 ] 叶奕乾,何存道.普通心理学[M].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2.
G807.0
A
1674-151X(2011)04-093-03
投稿日期:2011-01-12
刘建光,中教高级。研究方向:运动训练、体育心理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