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马克思主义信仰教育实效性的思考

2011-08-15 00:43:49时统君
医学教育研究与实践 2011年2期
关键词:实效性信仰个体

时统君

(徐州医学院公共教育学院,江苏徐州 221004)

关于马克思主义信仰教育实效性的思考

时统君

(徐州医学院公共教育学院,江苏徐州 221004)

在多样化社会思潮背景下的马克思主义信仰教育实践中,教育者是否具有自觉的实效性意识,所设定的马克思主义信仰教育目标是否科学,能否建构一套行之有效的马克思主义信仰教育实效性的实践机制,是取得理想的马克思主义信仰教育实效性不容忽视的重要方面。

马克思主义信仰教育实效性;基础;前提;机制

马克思主义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灵魂,马克思主义信仰则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建设中的高级层次。邓小平指出:“对马克思主义的信仰,是中国革命胜利的一种精神动力”[1]。因之,加强马克思主义信仰教育的研究、特别是马克思主义信仰教育实效性的研究既是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引领多样化社会思潮的题中应有之义,也是当前思想政治教育实践中不容忽视的重要方面。所谓马克思主义信仰教育的实效性,指的是马克思主义信仰教育的实际状态和结果同实施马克思主义信仰教育的目标之间的契合程度。作为马克思主义信仰教育的实际结果中合乎目的的有效部分,理想的马克思主义信仰教育实效性的取得是各种条件和要素合力作用的结果。

1 认识论基础:教育者自觉确立马克思主义信仰教育实效性的意识

信仰是人的一种高级精神存在方式,科学的信仰则是指引人生正确航向的永恒灯塔和动力之源[2]。马克思主义是一种科学的世界观理论体系,马克思主义信仰则是人类信仰史上最伟大的科学信仰。所谓马克思主义信仰,是指人们对马克思主义世界观理论体系的信奉以及对由这种世界观理论体系所揭示的共产主义理想社会的现实追求。作为多样化社会思潮背景下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马克思主义信仰对于帮助人们树立科学的世界观和社会价值观念,形成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强大精神支柱和奋进动力,追求生命的丰盈和人格的完整,从而能够自觉按照世界历史的发展规律和人类社会文明进步的客观规律思考人生、服务社会具有极其重大的现实意义。这也是马克思主义信仰教育的宗旨所在,对此,人们在认识上并无歧见,在实际工作中也不乏理性的自觉。然而,另一个不容忽视的事实是,虽然人们对马克思主义信仰教育应以提升人们的马克思主义素养、从而形成正确的世界观和人生观为宗旨的重要功能价值的认识可以说达到了一种理性的自觉,但对这种活动的实效性即对马克思主义信仰教育的结果与其所要实现的目标之间的重合程度却缺乏应有的考察和思考。换言之,马克思主义信仰教育的目标在何种程度上转化为现实却并未得到人们应有的关注。由之,马克思主义信仰的教育目标与人们生活世界之内在关联的实证研究严重不足。具体论之,其一,对“实然”——当前个体马克思主义信仰的现状——把握失准,譬如学术界乃至全社会关于当前个体马克思主义信仰状况的主流是好的、积极的与存在所谓的“大范围的信仰危机”之争论再清楚不过地彰显了这一状况。其二,对马克思主义信仰所昭示的真理准则和价值准则如何转化为个体的行动指南,马克思主义信仰教育目标如何转化为个体的自觉追求缺乏深入的研究,未能在方法论和工具性层面上研究这种转化的现实机制。其三,尚未形成一套考察马克思主义信仰教育目标转化为实际结果的价值评估体系。

从“形而上”的意义上讲,马克思主义信仰教育实现自身使命的过程,就是在分析当前个体马克思主义信仰之“实然”的基础上设定其马克思主义信仰之“应然”,并积极促使这种“应然”转化为新的“实然”的过程。马克思主义信仰教育的终极意义和价值就在于这种转换的顺当实现。如果这种转换受阻或失却现实的可能性,其内在的逻辑结果就是马克思主义信仰教育危机的呈现,从而马克思主义信仰教育在实践中的作用也就难脱镜中月、水中花之嫌。鉴于此,我们完全有理由认为,当下人们对马思主义信仰教育现状的各种议论和诘难,实际上表明了马克思主义信仰教育的现状有悖人们的价值期待,因而从某种意义上讲,这正从反面表露了人们对马克思主义信仰教育实效性的呼唤。

基于从事马克思主义信仰教育的理论和实际工作者仅仅自觉认识到马克思主义信仰对个体提升精神境界、塑造完美高尚人格的必要性,但对这种教育的实际效果缺乏应有感悟的现实,我们认为,教育者的实效性意识之于理想的马克思主义信仰教育实效性的取得二者紧密关联,教育者自觉的实效性意识是取得理想的马克思主义信仰教育实效性的认识论基础。教育者只有确立了自觉的马克思主义信仰教育实效性的意识,才能使马克思主义信仰教育不辱时代使命从而使其价值功能在新的历史条件下得到应有的升华。

2 逻辑前提:科学设定马克思主义信仰教育的目标

教育的历史和现实表明,任何一种社会的教育过程,总是体现为人们从受教育者的教育现状出发,设定一系列教育之应然,通过实施一定的教育机制,使这种由教育之应然转换而成的实际状态和结果符合一定社会的教育理想,从而达到事先所设定的教育目标的过程。作为一种追求预期实效性的活动,马克思主义信仰教育的起点无疑是其目标的设定。而要使得这一目标真正具有科学性,就需要在全面把握当前个体马克思主义素养的基础上设定其教育之应然。由于人们的马克思主义素养作为一种客观存在,是他们在一定社会环境背景下所形成的具有马克思主义思想观念及相应行为活动的整体反映,所以,考察当前个体的马克思主义素养主要应把握两大指标:一是当前人们接受马克思主义信仰教育所处的时代背景,二是其实际的马克思主义素养现状,自然地,培育个体的马克思主义信仰,也应该从这两方面有效切入。

就当前个体接受马克思主义信仰教育所处的时代背景而言,用面临着严峻挑战来概括应该说是非常贴切的。具体论之,当今经济全球化、政治多极化、文化多元化和信息网络化日趋发展的国际时代背景使得各种思想观念相互激荡,大量西方社会思潮和价值观念以及某些腐朽的生活方式对当代个体产生着不可低估的负面影响;另外,我国改革开放三十多年来尽管取得了举世瞩目的伟大成就,但也面临着城乡、区域、经济社会发展不平衡、社会阶层贫富差距拉大的问题,加之当前社会上存在着的道德失范、部分干部存在以权谋私等不正之风都成为直接或间接影响个体马克思主义信仰生成的关键因素和焦点问题。个体接受马克思主义信仰教育所处的时代背景必然决定了其马克思主义素养构成水平的多层次性客观事实,这一事实体现在个体的价值观追求方面就是不同的价值等级都不乏一定的追求者。马克思主义信仰教育所处的时代背景及个体马克思主义素养水平的多层次性是我们在设定马克思主义信仰教育的价值目标时必须面对的一种客观存在。

针对个体接受马克思主义信仰教育面临的时代背景特点及其马克思主义素养水平多层次性的事实,作为教育者在设定马克思主义信仰的教育目标时,必须从实际出发,科学设定。比如在社会主义价值观教育目标的设定上,就应注意一元价值导向与多元价值取向的有机统一。因为,只有坚持这两者的统一方能较好地体现中国社会和当代个体的实际状况,符合时代发展对马克思主义信仰教育的内在要求:一元价值导向是我国社会主义性质社会制度的必然要求,是中华民族具有强大凝聚力的精神体现,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生产资料的不同所有制构成及利益主体的多元化又使得多元价值取向的存在获得了现实性的依据。此外,针对个体马克思主义素养水平的多层次性特点,我们所设定的目标又应该是一个由低到高的序列。比如,同样是对个体中的一般群众和先进分子进行马克思主义信仰教育,但在教育目标的设定上必须体现出后者高于前者的不同之处:对于后者要经常进行共产主义理想信念教育以及马克思主义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的教育,而对于前者则要加强社会主义信念教育,侧重于马克思主义唯物论、无神论教育。只有设定出一个呈现不同层次的、使每个个体经过努力都能企及的目标体系,马克思主义信仰教育方可获得实现自身最佳实效性的逻辑前提,才能充分实现对当代人们的功能价值。

3 实践机制:内在激励与外在保障

在马克思主义信仰教育的逻辑进程中,教育者所设定的教育目标诉求的仅仅是一种应然的价值,要使这种应然的价值转化为实然的价值,还有待于这一目标的现实转换。我们认为,马克思主义信仰教育目标的现实转换即理想的马克思主义信仰教育实效性的实现主要取决于两大要素:内在激励与外在保障。正是这两大要素构成了实现理想的马克思主义信仰教育实效性的实践机制。只有当马克思主义信仰不仅作为个体的精神支柱,而且作为一种理论能提升他们不断进行更高层次的人生价值追求时,马克思主义信仰教育的实效性才有望得到真正的实现。因之,完善内在激励和外在保障的功能就成为实现理想的马克思主义信仰教育实效性的重要方面。

首先,马克思主义信仰教育实效性的实现离不开内在激励功能的充分发挥。马克思主义信仰教育作为一项引导和帮助个体树立马克思主义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的伟大实践活动,其价值的实现首先体现为马克思主义理论体系所蕴涵的真理尺度与价值尺度内化为行为主体的自觉信念。离开了这一点,马克思主义信仰教育就只能是脱离现实的“布道”式宣讲,也就难以契合马克思主义信仰自身的价值期待。因之,将马克思主义信仰教育的功能价值仅仅定位在对个体进行知识的传授上是远远不够的,马克思主义信仰教育不仅应关注对个体进行马克思主义的立场、理论、观点、方法的教育,还应当激励个体将实现共产主义这一人类崇高理想作为自身永恒的价值追求。而要使个体真正投入这一更高层次的价值追求,自然离不开激励功能的充分发挥。因为激励功能下的价值追求是行为主体的主动选择,更是他们高度自觉性的体现。这就要求在进行马克思主义信仰教育的实践中必须关注对激励问题的研究,探讨如何确立一套行之有效的激励机制促使人们去追求更高的精神境界、实现更大的人生价值。我们认为,在这种激励机制的建设方面,必须高度重视个体的自我激励,即主体为自己设定追求马克思主义崇高精神境界、实现高尚人生价值的动力机制;此外,物质褒奖与精神奖励等也是保证马克思主义信仰教育目标由“应然”转化为“实然”的重要手段。

其次,马克思主义信仰教育实效性的实现同样离不开外在保障系统的强力支撑。马克思指出:“物质生活的生产方式制约着整个社会生活、政治生活和精神生活的过程。不是人们的意识决定人们的存在,相反,是人们的社会存在决定人们的意识”[3]。从根本上说,马克思主义信仰毕竟是由社会经济基础所决定的第二性存在,由此决定马克思主义信仰教育要取得理想的实效性就必须依赖于雄厚的经济基础支撑,这也是实现马克思主义信仰教育实效性最大化强有力的外在保障。因为每个时代的个体都是从自身对经济生活的感受中去认识社会制度的优越性并验证自身所确立的社会理想信念的,所以当代中国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成就必然是对个体马克思主义信仰、共产主义信念最有力的实践证明。我们只有用现代化建设的成就体现在对人民生活的保障和改善上,体现在使全体人民都学有所教、劳有所得、病有所医、老有所养、住有所居上,体现在使每个劳动者都从事着有尊严的劳动、过着有尊严的生活上,个体的马克思主义信仰才能更加坚定、才能获得如星星之火可以燎原之势的更加持久的生命力。否则,马克思主义信仰教育会犯无源之水、无本之木的错误。

[1]邓小平文选 (第三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3.63.

[2]时统君.论医学人文信仰养成机制的建构[J].医学与哲学(人文版),2009,30(5):61-62.

[3]马克思恩格斯选集 (第二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72.82.

G411

A

1006-2769(2011)02-0366-04

2011-01-10

江苏省高校哲学社会科学研究基金资助项目“多样化社会思潮背景下个体马克思主义信仰研究”(2010SJB710012)阶段性成果。

时统君 (1971-),男,江苏东海人,徐州医学院公共教育学院副教授,教研室主任,硕士,研究方向为马克思主义原理与应用伦理。

猜你喜欢
实效性信仰个体
小学德育工作实效性的提高
甘肃教育(2021年12期)2021-11-02 06:29:38
与信仰同行
黄河之声(2021年19期)2021-02-24 03:27:46
信仰之光
心声歌刊(2021年6期)2021-02-16 01:12:34
怎样增强人大专题询问的实效性
人大建设(2019年8期)2019-12-27 09:05:28
关注个体防护装备
劳动保护(2019年7期)2019-08-27 00:41:02
信仰
心声歌刊(2019年1期)2019-05-09 03:21:26
论信仰
当代陕西(2019年6期)2019-04-17 05:03:50
提高初中历史教学的实效性
文学教育(2016年33期)2016-08-22 12:59:02
个体反思机制的缺失与救赎
学习月刊(2015年22期)2015-07-09 03:40:48
How Cats See the World
中学科技(2015年1期)2015-04-28 05:06: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