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红河州农业学校 661100 王国祥
农民是农业生产的主体,也是农业科学技术转化的重要载体,农民的科学文化技术素质直接决定着农业生产力的发展水平。据统计,中国目前有60%以上人口居住在农村,农村劳动力中,小学文化程度和文盲、半文盲占40.31%,初中文化程度占48.07%,高中文化程度仅占11.62%,接受过系统农业职业教育的农村劳动力不足5%。这种大数量、低素质的劳动力不但不能形成人才优势,反而变成了沉重的人口负担,严重制约着农业劳动效率的提高。因此,加强农民职业技能培训,能有效的提高农民科技素质,让农民掌握更多的科技文化知识,成为懂技术、会经营的新型农民,成为现代农业发展和新农村建设中强有力的主力军。
人作为生产者,其有效的生产能力主要不是取决于人口或劳动力的数量,而是取决于人口质量,中国是一个人口大国,中国农民是世界上最大的群体,有潜在的人力资源优势,全世界每6个人中,有一个是中国农民。但人口资源、人力资源和人才资源是不同层次上的概念,如不能将人口资源转化为人力资源,那人口资源的优势将成为人口负担的劣势。有人曾说,在农村粮食增产过程中,亩产150kg靠体力,250kg靠肥力,400kg以上靠智力,要体力农民在所不惜,靠肥力也不难办到,最难得的是农民的智力、科技素质。通过有效的农民职业技能培训,将农村大量的人口资源转化为人力资源、人才资源,培养造就一支与现代农业发展相适应的新型农民和农村实用人才队伍,才能更好促进农村生产发展和生活富裕。
目前我国各地各类培训机构虽然很多,如各地农业推广学校,职业鉴定所,劳动及农业等部门的培训机构,都为农民科技素质的提高和农村的发展起到了重要的推动作用,但也存在着机构重复、资源浪费、资金投入分散,农民培训“撞车”的现象。
某些职业技能培训往往还停留在过去“黑板上种地、黑板上养牛”的传统模式上,培训效果不够理想。培训内容与农民及市场的需求还有一定差距,有些培训存在内容由培训部门安排、农民被动接受等现象。
农民职业技能培训不同于在校的学生或学员。如白天农民忙于农活,往往不能够保证正常培训时间;而地点选择也很重要,如种养殖业培训的地点选在城里和集镇,大多农民感到不方便而不愿参加等,因此安排培训的时间和地点是要科学合理,考虑农民的实际情况,可尽量避开农民劳作的时间,比如有些课程可以安排在晚上,有些课程可以直接到田间地头开展。
目前我国农民平均受教育年限短,农村劳动力科学文化程度偏低和农民绝大多数未接受过职业技术教育,而且参加培训人员主要以30~49岁的占主体,从学历上看,以小学和初中学历为主体,在一定程度上制约了培训的效果。据本人在2008年度参与过红河州农民工职业技能培训的家畜饲养工共3期188人培训中得知,参加培训的人员从性别来看,男性学员占30.32%,女性学员占69.68%,女性学员占参加培训人员的多数;从培训人员的年龄来看,20岁以下的占 2.66%,20~29岁的占 20.74%,30~39岁的占33.51%,40~49岁的占32.45%,50岁以上的占10.64%,所以,30~49岁的占主体,一共占65.96%。从学历上看,小学学历的占46.81%,初中学历的占45.74%,高中及以上学历的只占7.45%,以小学和初中学历为主体。
建立符合市场经济、知识经济时代发展要求的现代化职业培训体制,积极发挥农职业院校、科研机构、技能推广部门的科技力量参与技术培训工作,引导专业技术协会、涉农企业等主动参与技术推广培训服务。
农村培训工作,是针对农民的培训,所以要遵循“实际、实用、实效”的原则。正确掌握农民的实际动态,坚持面向市场,用竞争的观念,以农村经济发展的角度决策和定位农民的培训工作,在以往的农民培训中,可能更多是单纯的技术培训和技术指导,农民被动接受,效果不够理想,要改变这种局面,必须创新培训理念,重视传播新的观念,引导农民从思想和行为上积极主动地学习新知识,接受新知识,只有新的观念才能使技术在农业生产中得以更好发挥。有专家曾说过,无论是个人培训还是企业培训,培训观念和态度往往比培训技术更为重要。
要了解农民在干什么?想学什么?而且还要知道农民下一步想做什么?当地农村、农民想开发什么?然后采取“定向”和“点菜”相结合原则,“定向”即培训单位或部门根据行业或对象确定培训内容,“点菜”就是培训者根据自己的需求选择培训专业,这样才能在培训的内容上紧密合拍。特别是加强对农民进行基本生产技能培训,让他们掌握农作物生产及养殖生产的基本技能,如家畜饲养工培训中,主要培训家畜日常管理中的一些基本技术及常见疾病预防方法,而且要通俗易懂,即所谓的“一学就会、一做就灵”。
积极吸纳农业院校教师、农业部门专家、种养殖能手等充实培训队伍,发挥各自的特长和优势。
加快发展农民专业协会,形成“培训+专业协会+示范户+农民”的模式,通过农民专业协会的带动和影响,使广大农民增强学习新技术的主动性,提高农民的组织化生产,并借助科技示范基地和示范户,为农民提供“看得见、摸得着”的学习样板,推行“零距离”的培训,深入到农户家中、田间地头,用活生生的事实,教育和引导农民改变传统的经营方式,应用科技致富。
[1]王更生.部分涉农专业大学生就业现状分析及对策探讨[J].山地农业生物学报,2004,23(1):90~94.
[2]董树文.农村培训工作初探[J].中国农村教育,2006(4):42.
[3]凤舞剑,苏新林.淮北地区农民培训模式探讨 [J].安徽农业科学,2007,35(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