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 忠
(福建中医药大学管理学院,福建福州 350108)
中医学相关专业大学生创业意识培养与创业模式研究
张 忠
(福建中医药大学管理学院,福建福州 350108)
在新形势下,创业教育已经成为高等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对构建和谐、稳定的社会具有重大深远的意义。本文从高等中医药院校中医学相关专业大学生的角度出发,分析了中医学专业创业的现状,探讨了中医学相关专业大学生创业意识的培养和创业模式的研究,并提出一些建设性意见,以期对高等中医药院校的创业教育起积极推动作用。
中医学;大学生;创业意识;创业模式
现今,大学生创业教育已成为我国高等教育体系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加强大学生创新创业能力的培养是高等院校改革和发展的迫切要求,大学生创业意识的培养和创业模式的研究已成为当今高等教育的重要研究领域之一。大学生的创业成才,对于提高国家乃至民族创业创新能力,促进高校产学研结合,加强高校与社会各界的合作,解决大学生就业难等问题都具有积极的推动作用。
中医药院校是我国高等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同样承担着培养创新创业人才的责任与义务。中医药是中华民族的瑰宝,数千年来为中华民族繁衍昌盛做出了重要贡献,对世界文明进步产生了积极影响,具有极其深厚的底蕴和悠久的历史[1]。当今社会,随着人民生活水平不断的提高,工作节奏的不断加快,中医药所遵循的整体观念、治未病、养生保健等意识逐渐得到越来越多人的认可,中医药所蕴含的创业商机具有很大的发展空间。中医学相关专业大学生经过多年的理论学习和临床实践,具有扎实的医学知识和专业技能,为创业成功提供了得天独厚的条件和优势。因此,加强对中医学相关专业大学生创业意识培养与创业模式的研究,加强中医药高等院校的创业教育,能够为中医药事业的发展提供人才保障,为中医学相关专业大学生创业就业提供良好的服务支撑。
目前,中医药院校均有开展创业教育课程,并适当开展创业试点工作,中医学相关专业大学生也进行过一定的创业尝试,项目包括中医养生、中医药膳、中医理疗等各方面。中医专业也有过成功的创业案例,例如上海中医药大学基础医学院“相宜本草”系列化妆品。但就目前而言,中医学相关专业大学生创业项目普遍存在着一定的问题和缺陷。
中医药文化博大精深,五年的专业学习并不能让大学生在中医药方面有很高的造诣。因此,在选择中医创业项目时,学生主要集中于中医养生、中医药膳、中医理疗、中医药保健品等门槛低、易入手的行业。但也因为如此,导致这些项目存在技术含量低、创新性弱、可复制率高的缺陷。创业项目一旦成功,极易被他人模仿和复制,不易形成行业竞争优势,创业项目难以得到长久发展。
纵观国内外大学生成功的创业项目,大部分都是以高新技术为基础逐渐发展起来的,创业项目具有专业技术性。中医药注重传承,在创新与发展上仍有一定的欠缺,导致中医药创业项目不易与现代科学技术相结合,难以成为具有高新技术、专利特色优势的中医创业项目,在科技高速发达的今天易被市场经济所淘汰。
在创业模式上,中医创业项目均各自为战,互相竞争,主要针对单一的店面或者单一的项目投资,较少采用集团化的运营或加盟连锁的复制,因而无法形成行业的凝聚力和竞争力。在创业模式上应注重品牌效应,积极探索盈利运营模式,以点带线,以线带面,实现所有中医创业项目的共赢局面。
传统中医药思想对中医学相关专业大学生的创业思维产生了深远的影响,使创业项目具有浓厚的中医学专业特征。在创业教育的过程中,可以引进国内外大学生创业意识培养的先进模式,发挥学校、社会、个人的作用,培养出具备良好创业思维和创业意识的中医学专业大学生。
中医学,是在中华民族传统文化深刻影响下形成的,专门研究人体生理功能、病理变化、疾病的诊断、治疗,以及养生、康复的一门知识体系[2]。中医的阴阳五行、藏象学说、精气血津液、经络血脉等主要内容是对人体的整体把握和宏观认识,需要大量理论学习和临床实践才能逐渐领悟。中医学专业学生投入了大量的时间精力用于专业知识的学习,同时在多元教育上与综合性院校学生广泛的课程安排相比,整个创业价值观的形成面不免较窄,导致了中医学专业大学生创业模式的定式思维,在创新意识和创业意识上存在一定局限[3]。
在西方国家,创业意识培养已经形成系统完整的体系。关于创业课程设置,不同高校根据自身侧重,设置相应创业课程,使学生在创业实践中能够发挥自身的优势;关于师资队伍配置,本科、硕士、博士不同阶段教育均有专业创业师资队伍,一些国家还设立了创业学专业,通过创业学的专业研究引导学生创业实践;同时社会各界的支撑,包括政府、高校、社会形成多位一体的体制对大学生创业提供了多重帮助。英国的“青年创业计划”、“大学生创业项目”,法国“青年挑战计划”等等均是对大学生创业的认可和扶持,使得西方国家营造出了良好的创业意识培养的氛围[4]。在我国,创业意识培养的兴起,与高等教育由精英教育转向大众教育,高校扩招导致大学生就业难有着必然联系。在此背景下,我国的创业意识培养有着被动的特征。1997年清华大学“创业计划大赛”是我国高校实施创业意识培养的开始。1999年,由共青团中央、中国科协、国家教育部、全国学联共同主办的大学生“挑战杯”创业计划竞赛对我国高等教育创业意识培养产生了深远的影响,我国高等院校借助大学生创业计划竞赛开始了对创业意识培养的研究。但经过20余年的发展,我国创业意识培养在创业课程的设置、创业师资队伍的建设、创业专业教育的发展上与国外都有较大的距离,我国高等教育创业意识培养还停留在发展的初级阶段。
中医学相关专业大学生创业意识培养是一项系统工程,需要学校、学生、社会的共同努力。在高等中医药院校中开设创业课程、提供创业师资、打造学校创业孵化基地等。通过一系列完善的创业教育和实践指导,为中医学专业学生的创业奠定夯实的基础。对待大学生创业社会各界都需给予一定的政策支持,协作大学生创业项目解决部门场地、资金问题,让大学生的创业得到更多人的认可和肯定。同时,学生在自身的学习生活过程中,需要主动、积极地学习创业的相关知识,在学校期间掌握好创业的基本技能,减少进入社会的磨合期。通过各方的共同努力,在全社会营造积极向上、鼓励支持大学生创业就业的良好氛围,才能不断培养和丰富中医学相关专业大学生的创业意识,培养出合格的中医药创新创业人才。
以中医药为背景的创业模式要求中医学相关专业大学生加强专业知识的学习,在专业知识的基础上提高其商业化水平,拓宽创业领域,加强校企合作,依托学校科研平台,对接创业竞赛项目,探索研究出一条适合中医学相关专业大学生成才的创业模式。
加强专业知识学习。中医学科专业知识是中医学相关专业大学生创业项目的基石,是每一个中医创业学子所必备的先决条件。牢固扎实的中医学专业知识,是人们对创业项目认可的重要保证,决定着创业项目的成功运营和长久发展。在中医药院校开展创业教育、创业模式的研究,首先要要求学生加强对中医学科专业知识的学习,结合中医学专业知识实践性和操作性强的特点,在不断的临床实践中加深对理论知识的运用水平,为创业奠定良好的基础和保证。同时引导学生提高创新意识和科研水平,争取创业项目在发展过程中能够不断拥有新的突破和提高,保持创业项目的市场地位和产品领先,保证项目的可持续发展。
提高专业知识的商业化水平。目前,中医学专业知识商业化水平还比较低,专业知识的商业化应用还有很大的发展空间。在中医学创业模式中,只有不断地将中医学专业知识和市场经济商业化有机结合,创业项目才能得到长远的发展,才能在市场经济条件下保持自身的特色和优势。中医学相关专业大学生需要在创业的过程中挖掘和寻找蕴含在中医专业知识里的商机,开拓更多的中医商业化领域,才能使创业项目保持生机和活力,提高专业知识的商业化水平和市场化运用。
校企合作模式。高校与企业合作是高校产、学、研的重要输出平台,是高校谋求自身发展、实现与市场接轨、大力提高育人质量的重要举措[5]。校企双方的合作,高校能够为企业的发展提供有力的智力支持和学术支撑,企业能够促进高校的学科发展和人才培养,实现双方的互利共赢。高等中医药院校的创业模式研究,应当合理发挥校企合作的优势,积极探索校企合作的长效运行机制,采取“走出去、请进来”的办法,向企业积极推荐可行性强、具备专业优势的中医药创业项目,依托校企双方优势,共同扶持共同发展,保障中医药创业项目的成功。
创业计划大赛对接模式。我国每年从国家、省到校各级均有举办大学生创业计划大赛,旨在激发广大学生崇尚科学、追求真知,勤奋学习、锐意创新、迎接挑战,培养跨世纪创新创业人才。但大学生创业计划大赛的实施对接模式在一定程度上存在一定问题,在一些地方出现了大学生创业计划大赛因比赛而比赛的场面,而非因创业而比赛,竞赛的导向性在大学生群体中产生了偏差,获奖的象征意义大于实际意义。高等中医药院校创业模式的培养、创业大赛的举办,避免出现为荣誉而赛的场面,需为真正的创业而赛,扶持中医药创业团队自主创业,实现创业理想与创业现实的无缝对接。
依托学校科研机构,培养大学生的创新意识和能力。高等院校科研机构是学校科研工作的基本单位,是学校进行科研学术活动的重要平台,拥有先进的研发设备和专门的研究人才。中医学创业是一项综合工程,需要众多的领域和学科知识的支持[6]。在中医专业学生的创业过程中,可以依托学校科技资源,培养大学生创业意识和创新能力,借助学校科研机构和科研平台,及时与创业导师进行沟通和交流,为中医药创业项目提供有效的技术支撑和科研保证。
综上所述,中医学专业具有很大的创业发展空间和潜力,高等中医药院校应抓住时代机遇,注重教育教学创新改革,加强对中医学相关专业大学生创业意识的培养和创业模式的研究,不断为中医药的创新发展培养合格人才。
[1]国务院.关于扶持和促进中医药事业发展的若干意见[S].国发〔2009〕22号.
[2]李玉贤,段娟娟.中医药院校大学生的创业特点和趋势[J].科技文汇,2010,12:192-193.
[3]张登本.中医学基础[M].北京:中国中医药出版社,2007.
[4]董元梅.大学生创业政策研究[D].合肥:安徽大学,2010.
[5]百度百科.http://baike.baidu.com/view/486909.htm[EB/OL].
[6]易刚强,肖 岚.中医药院校大学生创新创业能力培养的工作体系研究[J].医学信息,2010(4):958-960.
G642.0
A
1006-2769(2011)06-1138-03
2011-09-13
福建省教育厅2008年 A类社科课题(JA08114S)
张 忠(1981-),男,福建福州人,本科,硕士,福建中医药大学管理学院讲师,研究方向为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与管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