买建军
(川汇区牛营小学,河南 周口 466000)
周口心意六合拳的传承现状与发展对策研究
买建军
(川汇区牛营小学,河南 周口 466000)
文章运用文献资料研究方法,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传统体育项目周口心意六合拳的传承现状进行调查和分析,并针对存在的问题提出了相应的对策,同时为周口心意六合拳今后的传承和发展提供一些参考与建议,使其在弘扬民族文化、振奋民族精神和人类健康事业以及构建和谐社会方面发挥重要作用,也使这一宝贵的濒临失传的武术文化瑰宝得以更好的继承并且发扬光大。
周口心意六合拳 非物质文化遗产 传承现状 发展对策
非物质文化遗产是各族人民世代相承、与群众生活密切相关的各种传统文化表现形式和文化空间[1]。非物质文化遗产包括民间文学、传统音乐、传统体育、游艺与杂技等内容。近年来,党中央和国务院十分重视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作。温家宝总理曾指出“:非物质文化遗产是民族文化的精华;是民族智慧的象征;是民族精神的结晶。”[2]随着全球化趋势和现代化进程的加快,我国的文化生态发生了巨大变化,一些依靠口授和行为传承的非物质文化遗产正在不断消失,许多传统技艺濒临消亡,加强我国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已经刻不容缓[3]。周口心意六合拳作为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传统体育项目[4],也同样面临着传承与发展的严峻挑战。
心意六合拳,又称心意拳,是我国传统的内家拳之一,是中华武术的瑰宝。据史料记载,明末清初时,心意六合拳由山西省永济县张营乡尊村一代宗师姬际可(字隆丰)所创,距今已有近400年的历史[5]。地处黄淮平原的豫东古城河南省周口市,素有“华夏先驱,九州圣迹”之称,文化底蕴丰厚,自古就有崇文尚武的风气,武术在全市有着广泛的群众基础,拳种颇多,拳师辈出。心意六合拳是流传在周口市诸多拳种中最为神奇和值得称道的具有代表性的优秀拳种之一。
自十九世纪后半叶,威震山陕、名播黄淮的买壮图大师率先将心意六合拳传入周口以来,心意六合拳得到了长足的发展,先后涌现出许多全国著名的心意六合拳名家,代表人物有袁长青、袁凤仪、买祥生、买金奎、买银奎、买致远、尚学礼、卢嵩高、杨殿青、宋国宾、于化龙等。该拳由山西传至河南洛阳,由洛阳传至鲁山,由鲁山传至周口,一直流传在以河南东部周口为中心的心意六合拳,逐渐由周口传至湖北、安徽、江苏、上海、陕西、广东、香港等地,并远播至美国、日本、荷兰、新西兰等国家和地区。
周口心意六合拳主要是以模仿鸡、马、熊、龙、鹞、虎、猴、燕、蛇、猫十种动物在追杀捕食搏斗时的动作,取其形、会其意而发展形成的拳种。它以凶狠、勇猛、擅长实战和搏击能力强著称于世,又以纯朴简约、沉实稳健的拳法风格及独特的健身、养生、技击价值、深邃的中国传统文化内涵,在中华传统武术宝库中独树一帜,受到国内外众多武术爱好者的青睐。主要拳法有单把、双把、五行、十大形、四把拳及刀、枪、剑、棍等徒手和器械套路,是我国著名的集健身、防身、养生、修身于一体的优秀拳种。2007年该拳被列入首批河南省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6],2008年又被列入第二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国家武术七段获得者、心意六合拳九代传人买西山于2008年和2009年分别被河南省文化厅和文化部命名为河南省省级和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心意六合拳代表性传承人。[7][8]
研究周口心意六合拳的传承现状并有针对性地提出发展对策,对保护我国体育非物质文化遗产以及弘扬民族传统体育文化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对于在青少年中传承和推广民族传统武术具有重要的教育意义。
自2006年开始,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心意六合拳代表性传承人、心意六合拳九代传人买西山打破民族界限和门户之见及“传男不传女”、“宁可失传,绝不轻传”的传统观念,率先将心意六合拳传入小学,在周口市川汇区李庄小学和周口市川汇区牛营小学开设了心意六合拳课程,进行心意六合拳教育传承活动,经过几年的实践与探索,取得了显著成效。现在这两所学校已于2008年和2010年先后被河南省文化厅命名为“河南省非物质文化遗产社会传承基地”称号[9][10]。一时间出现1000余名小学生集体演练心意六合拳的喜人局面。
一些心意六合拳拳师和教练员们本着对传统武术和心意六合拳的热爱,在身体状况良好的情况下,在社会上建立了心意六合拳培训中心和武馆以及健身俱乐部,面向社会招收学员进行培训。经过实地调查,有周口市心意六合拳训练基地、周口市聚英心意拳馆、周口市心意六合拳研究会培训基地等三处,他们主要是利用公共露天场所向社会上喜爱心意六合拳的青少年爱好者进行传授和培训,每当阴雨天和进入冬季时,则选择在废弃的厂房进行辅导和训练。在周口五一广场、滨河公园等处,均可以见到心意六合拳爱好者习练的身影,少数心意六合拳拳师只教授给自己家的孩子,习练人数合起来有100余人。
目前,在周口心意六合拳的传承过程中,以周口市心意六合拳协会会长买西山为首的心意六合拳拳师们,克服年龄偏大及身体不佳等原因,毅然坚持开展心意六合拳的教学和训练工作,不遗余力的传承和发展心意六合拳。据了解,真正传承心意六合拳者不足20人。
在心意六合拳的理论研究队伍中,目前能够撰写心意六合拳理论文章的应是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心意六合拳代表性传承人买西山。他撰写的论文《心意六合拳鸡形歌百句令》、《心意六合拳中的“浪中鱼”》、《心意六合拳中的“裹横”》、《心意六合拳猫洗脸单把之阴阳式猫洗脸单把》、《心意六合拳猫洗脸单把之托挂式猫洗脸单把》等10余篇分别在《中华武术》、《少林与太极》、《精武》、《中国功夫》、《武术》(日本)等国内外武术专业杂志上发表。
周口市川汇区李庄小学和周口市川汇区牛营小学两所学校重视民族传统武术项目心意六合拳教育传承工作,专门开设了心意六合拳课程,组织开展了心意六合拳教育传承活动,收到了较好的教育效果。可是,这些学生刚刚掌握了心意六合拳基本功,就上了初中和高中,由于没有机会继续学习心意六合拳课程,使学生的“童子功”中断。通过对周口市第一初级中学和周口市第八初级中学的曾经有习练心意六合拳经历的学生进行调查,95%以上的学生已经停止练习,坚持习练者寥寥无几,教育普及不容乐观。
一些心意六合拳拳师和教练员们虽然建立了心意六合拳培训中心和武馆以及健身俱乐部,面向社会招收学员进行培训,但是,由于社会公众缺乏对心意六合拳的认识和了解,参加培训的人员数量较少。一部分心意六合拳拳师年世过高,如90多岁高龄的陈宪堂老师因身体状况,加之精力不足,还有的相继离世,人去艺绝等,没有精力传拳授艺。少数心意六合拳拳师由于受传统和保守观念的影响,不原意将老祖宗传下来的拳法传授给别人,只教授给自己的孩子,造成了心意六合拳的师资力量不足和传承内容大幅度递减,直接制约和影响到心意六合拳传承与发展。社会上仅有不足200人中老年和青少年坚持练习,使得习武人员严重不足,习武人群较少,传承步履艰难。
心意六合拳拳师们没有专门固定的训练场地,他们主要是以租赁的形式在露天场地和废弃厂房或者在自己家中进行训练和辅导。如遇到阴雨、寒冷等特殊天气和厂房的拆迁以及繁忙的家庭事务,就不能正常进行辅导和训练。如买西山只能在家中不足30平方米的狭小空间里,向来自全国各地甚至海外的学员们传授技艺,家庭作坊式的传授方式制约着学员们的学习和提高,限制了心意六合拳的发展。
传统武术的传承主要是靠老拳师的口传身授,特别是拳师们的示范指导至关重要。随着老一辈拳师和名家年事渐长,精力不足,身体状况越来越差,心意六合拳的传承迫在眉睫。如买西山由于患腿部骨质增生和腰椎间盘突出,已不能做规范标准的示范动作,一些高难度动作的演练更是力不从心,使心意六合拳习练者不能窥其全貌,尤其其动作的速度、爆发力、劲力,心意六合拳精髓难以显现。
由于受传统观念的影响,一些老拳师一心将自己的毕生所学传授给自己的子女和贴身徒弟,但是,子女们和一些有一定武术功底的弟子,有的忙于工作、事业和家庭琐事,有的上学负担过重,没有时间进行理论学习和专业训练,有的因没有良好的学习氛围,或因亲情和血缘关系缺乏危机意识和紧迫感,失去了最佳的学习和提高的时机,心意六合拳的传承受到前所未有的冲击,心意六合拳技艺出现无人继承的尴尬局面。
目前,除了李庄小学和牛营小学这两所传承基地和社会上零散的小学生外,心意六合拳的成年弟子们虽然掌握了一定的心意六合拳套路,懂得了一些该拳的拳理拳法特点,但是由于大多数人文化程度不高,只能口述,无法用文字将其进行系统的归纳和整理,写出的一些习练心意六合拳的心得体会也比较简单和肤浅。要把心意六合拳全面系统的加以整理、归纳和挖掘则难上加难,缺乏对心意六合拳健身价值、养生价值、文化价值、科学价值等整理和深入挖掘,不能适应心意六合拳发展的需要,急需从事传统武术尤其心意六合拳研究的科研人员,既有心意六合拳实践经历又有理论研究能力的专家教授以及心意六合拳弟子们担当这一重任。这样,既可以避免只会功夫,不会表述的“一介武夫”,又摒弃有文化知识却又不懂心意六合拳技能拳理的所谓“武术文人”,才能真实完整地挖掘和继承心意六合拳。
教育和体育、文化等部门重视普及和推广工作,聘请非物质文化遗产心意六合拳代表性传承人为顾问,在总结已有成功经验的基础上,编写心意六合拳教材和培训教程以及教学光盘,在大中小学建立教育传承基地,开设专门课程,普及推广心意六合拳,使青少年从小学习和领略心意六合拳的博大精深,增强其文化认同感、地域归属感和家乡荣誉感;开展心意六合拳初级、中级、高级教练员培训,提升教练员的教学和训练水平,进而为选拔和培养高水平的专业运动员打下坚实的基础。
固定的专业化的训练场地是心意六合拳普及和传承的关键。近年来,国家对传统武术的发展十分重视,可以利用政府投入、企业合作入股、社会捐助等多种形式,政府和相关职能部门在征地、资金投入、开展传承活动等方面提供优惠政策和便利条件,建立一定规模的专业化传承和培训基地,鼓励和支持传承单位和传承人面对海内外进行办学招生和开展传承活动,扩大心意六合拳的传承范围和国际国内影响力,形成规模效应,吸引更多的心意六合拳爱好者习练心意六合拳,方便学员们学习和培训。
心意六合拳传承在周口武术发展的历史上具有举足轻重的作用。目前,最具代表性的当数国家武术七段获得者买西山。2009年,他凭借精湛的心意六合拳拳理拳艺被文化部任命为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心意六合拳代表性传承人。随着老一辈心意六合拳拳师们的身体不支和年龄渐长以及精力的减退,心意六合拳的传承人面临断层的严重局面。作为心意六合拳的学员和弟子们应当增强心意六合拳传承的责任感和使命感,向买西山这样的心意六合拳名家和老师学习,刻苦训练,持之以恒,把心意六合拳前辈们创造的宝贵遗产继承下来并且发扬光大。
大专院校、科研院所、心意六合拳协会的专家名师应联合成立心意六合拳研究基地、文化交流中心或研究所,鼓励传承人著书立说,全面挖掘心意六合拳拳法技艺、健身养生、文化教育等内容,提高心意六合拳的理论层次和文化内涵。传统武术心意六合拳植根于民间,科研人员应跻身其中,向心意六合拳代表性传承人和名家学习,以申报课题、合作研究、协议资助等多种方式开展心意六合拳研究。如买西山将诗歌融入心意六合拳,开创心意六合拳诗词之先河。他在《水调歌头·浪中鱼》中这样描写心意六合拳,“风邀千浪走?嬉戏浪中闲。不知浪从何落,今夕又重演?我欲乘风归去,又悟缚手欲卸,高处不久站。起舞弄轻影,根节独霸天? 闪中节,低头顾,看无栏。不应忧虑,中节转向可成圆?恰到身心六合,切莫心意两可,两可古难全。滚钻撼挣裹,浪底可平滩。”[11]形神兼备、心意合一,既体现了心意六合拳的凶、猛、狠、毒、快,又彰显了心意六合拳的灵动和神韵。心意六合拳科研人员和弟子们应当在充分尊重传承人的基础上,帮助其挖掘和整理心意六合拳拳术技艺,出版心意六合拳系列教学光盘和理论专著,使其能够完整地保存下来。
从传统武术的发展上讲,各地都有许多成功的经验。以郑州市为例,他们已将少林拳列入政府工作报告,定期举办的国际少林武术节,活动规模大、层次高。周口是中华民族伏羲文化、老子文化、姓氏文化、龙文化的发源地,历史悠久,文化积淀深厚。心意六合拳又是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应当利用和发挥这一优势,形成独特的武术文化品牌,为周口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服务,使其成为继少林拳、太极拳之后的河南第三大武术文化品牌。
政府以及有关体育和教育职能部门定期举办全国乃至国际性的心意六合拳比赛和交流大会以及学术研讨会,组队参加国家、省、市级武术展示和非物质文化遗产传统体育项目展演活动等,加强国内外心意六合拳爱好者的相互学习和交流,树立心意六合拳精品意识,提升城市文化品位。
采取政府投资、社会捐助、合作创办等多种形式,建立心意六合拳文化园区。内容包括传习场馆、历代传承人物馆、文物古迹馆、心意六合拳家塔林、名家轶事馆等,成为世人向往的武术文化旅游圣地以及武术健身爱好者习练心意六合拳的重要场所。
利用电视台、报社以及互联网等媒体,开辟心意六合拳专题和专栏,及时报道心意六合拳活动动态和盛况;建立心意六合拳官方网站,扩大心意六合拳文化影响力和宣传范围,使国内外读者通过网站及时了解心意六合拳文化和心意六合拳功夫,促进心意六合拳对外交流,推动心意六合拳向全球发展,提升心意六合拳文化的知名度。
周口心意六合拳作为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传统体育项目,由于受到学校教育普及程度不够、社会传承艰难、缺乏训练场地、传承人身体状况、观念陈旧、后继乏人、理论研究滞后、文化氛围不够浓厚等主客观因素的影响,心意六合拳的传承和发展任重道远。只有在继承传统的基础上,更新观念,解放思想,推陈出新,扩大教育传承基地,建立传承培训基地,加大社会传承力度,培养传承人,加强科学研究,树立品牌意识,提升文化品位,才能使心意六合拳在弘扬民族文化、振奋民族精神和人类健康事业以及构建和谐社会方面发挥重要作用,也使这一宝贵的濒临失传的传统武术瑰宝在中华大地上闪耀出更加璀璨夺目的光芒。
[1]王文章.非物质文化遗产概论[M].北京:文化艺术出版社,2006:392.
[2]周清印.和而不同:“人间国宝”三大杀手之全球化[EB/OL].http://www.china.com.cn,2009-6-10.
[3]贾书林,买建军.在周口市中小学中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心意六合拳教学现状与发展对策研究[J].职业时空,2008(12):46.
[4]国务院. 关于公布第二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和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扩展项目名录的通知 [S]. 国发〔2008〕19号.
[5]全国体育学院教材委员会审定.武术(上册)[M].北京:人民体育出版社,1990:65.
[6]河南省人民政府. 河南省人民政府关于公布第一批河南省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的通知[S].豫政〔2007〕11号.
[7]首批河南省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传承人名单.[EB/OL].http://www.chnmus.net,2008-6-23.
[8]文化部. 文化部关于公布第三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代表性传承人的通知[P].文非遗发〔2009〕6号.
[9]河南省文化厅. 关于公布河南省非物质文化遗产社会传承基地名单的通知[S].豫文社〔2008〕31号.
[10]河南省文化厅. 关于公布河南省非物质文化遗产研究基地、河南省非物质文化遗产展示馆、河南省非物质文化遗产传习所、第二批河南省非物质文化遗产社会传承基地的通知[S].豫文非遗〔2010〕16号.
[11]买西山. 心意六合拳中的“浪中鱼”[J]. 武林,2003(3):34.
On the Developing Conditions and the Countermeasures of Zhoukou Xinyi Liuhe Quan
Mai Jianjun
(Niuying Primary Schoolof Huichuan,Zhoukou Henan 466000)
With the method of literature,the paper does the survey and analysis on the developing conditions of state-level non-material cultural heritage--Zhoukou Xinyi Liuhe Quan,and provides some countermeasures according to the existing problems.Meanwhile,the study tries to find some references and countermeasures for the development of Zhoukou Xinyi Liuhe Quan,and tries to play its role in spreading national culture,exciting national spirits and enhancing human fitness,and itsown development.
ZhoukouXinyiLiuheQuan intangibleculturalheritage developingconditions developingcountermeasures
G85
A
1004—5643(2011)09—0057—03
买建军(1972~),男,教师。研究方向:民族传统体育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