桑守惠
(河南理工大学体育学院,河南 焦作 454000)
太极拳现代价值探析
桑守惠
(河南理工大学体育学院,河南 焦作 454000)
文章采用文献资料法、逻辑分析法等研究方法,对太极拳的现代价值进行了初步探析。结果认为,太极拳的现代价值主要表现为5个方面:满足当今人类的健康需求;满足人们的娱乐、欣赏需求,促进经济发展;促进东西方文化交流,弘扬民族文化;促进和谐社会建构;传承民族文化、体验传统文化魅力。
太极拳 现代价值 探析
进入21世纪,一股中国太极拳热的浪潮正在席卷全球。太极拳的脚步已遍布150多个国家和地区,太极拳习练者已达一亿多人,“现代社会人类最佳运动方式”、“人类打开二十一世纪健康之门的金钥匙”、“打中国太极拳,品味神秘东方文化”等赞誉也接踵而至,太极拳早已超越了体育运动的范畴而上升到了文化的层面。对于这种特殊的中国文化现象,人们不得不思考:在现代文明高度发达的工业社会,太极拳这一诞生于中国古代农耕社会背景下的武术拳种,具有何种魅力能让世人如此推崇和厚爱呢?本研究带着这些问题,采用文献资料法、逻辑分析法等,对太极拳的现代价值进行了初步探析。结果认为,太极拳的现代价值主要表现为以下几个方面:
当今时代,科学技术迅猛发展,特别是高科技不断融入人类生活,为人们带来了丰腴的物质生活和精神生活的享受。但是,对于人体来说,科学技术的昌盛也带来了相当多的负面影响。由于机械化、自动化和计算机的普及造成了体力劳动下降,脑力劳动迅速增加,同时,快节奏的生活方式、激烈的竞争,使得人们精神过度紧张,心理失衡,导致一系列“现代文明病”,人类的健康面临着巨大的危机。医学研究表明,除了健康人和疾病患者,人体健康与患病之间还存在着一个过渡的中间状态,即亚健康状态(subhealth),也称“第三状态”。据世界卫生组织的调查显示:人群中真正健康的人只占5%,被诊断患病的不足20%,其余75%以上的人群都处在亚健康状态。据亚健康研究网最近登载消息称,“全国逾七成记者编辑处于亚健康状态”、“上海大学生亚健康发生率为14.29%”、“广东对2539名教师进行体检,75.2%亚健康或患病”、“中青年健康负债多,长沙体检者7成亚健康”、“转型期中国的铅灰色肖像群众心理疾病严重”、“40岁以上男人一多半亚健康”、“七成教师亚健康,亟需关怀”,诸如此类,数不胜数[1]。而仅以上数据就足以表明,当前我国近70%的人正处于亚健康状态。这些触目惊心的数字,都明显昭示现代人的身心健康已经出现巨大危机,而对于每一位渴望健康的人,都无异于一颗定时炸弹。
而“现代文明病”正是造成亚健康的罪魁祸首,“所谓现代文明病的根本原因,不外乎‘环境变化’所带来的肌体和细胞的新陈代谢异常”。根据阮纪正先生的分析,造成身体亚健康的原因可归纳为四个方面,即“饮食失衡、活动失衡、心理失衡、环境失衡”。其中,活动失衡主要包括“活动结构失衡、活动节奏失衡、活动方式失衡”三方面。当前用以预防“现代文明病”的国际健身潮流,集中体现在有氧运动、休闲运动和终身运动三个方面,它明显有别于现代竞技运动。单说现代竞技武术,它沿承奥林匹克的“更高、更快、更强”精神,注重人们“生产和生活之外的人自身的技能训练和潜能发展,对“人本”的忽视和对政治、经济利益的功利性追求,已经导致很多运动员的身心伤病和运动寿命的大幅缩短。与此相比,中国太极拳的运动方式、锻炼特点与现代有氧健身、休闲运动和终身运动非常吻合,并尤其注重终身锻炼,是当下人们用来健身防病的理想方式。太极拳流派较多,内容丰富,形式多样,强度适中,易于控制,适合于各年龄段、各阶层人群锻炼,能较好地满足不同人群的健康需求。
当今社会,人们在物质生活的追求得到了极大的满足之后,精神生活的享受就成为人们生活的必需。尤其是随着现代社会生活节奏的加快、工作压力的加大,人们处于一种身心极其疲惫、精神极度紧张的状态。在这种情况下,人们渴望找到一种提供休闲、娱乐的方式,来缓解一下紧张的精神,放松一下疲惫的身心。而太极拳本身蕴含的休闲娱乐及健身价值则与当今社会人们的休闲娱乐需求达到了完美的契合。
人们通过太极拳的练习,可以体会到“动如涛,静如岳,起如猿,落如鹊,立如鸡,站如松,转如轮,折如弓,轻如叶,重如铁,缓如鹰,快如风”的意境,从而使疲惫的身心得以放松和调整;在一场太极拳的比赛中,人们不仅可以看到陈式太极拳的快慢相间、刚柔相济;杨式太极拳的缓慢柔和、舒展简洁;武式太极拳的姿势紧凑、步法严谨;吴式太极拳的动作细腻、小巧灵活;孙氏太极拳的开合有致、轻灵自然……,人们在得到视觉满足的同时还能够领略中国恢弘博大、异彩纷呈的太极文化景观,享受着太极文化的艺术魅力。赛场上耄耋老人的须发飘然、悠闲自得,中年人的成熟勇武,青年人的激情活力,少年人的天真可爱又不能不让人们感受到那份打破年龄界限的融洽。同时又可分享来自世界各地,不同肤色人种之间利用太极拳这种特殊语言进行文化交流时的快乐和和谐。以太极拳为素材的影视、艺术作品在很大程度上也为人们的娱乐欣赏提供了丰富的内容。
太极拳在给人们提供休闲娱乐的同时也带动了与其相关产业的发展,给社会带来了巨大的经济效益。以太极拳为主体的加工业、影视业、旅游业蓬勃兴起。以“武术搭台,经贸唱戏”的各种太极拳活动也收到了良好的经济效益,据有关方面的消息:2002年河南省焦作市举办的第二届中国河南·焦作国际太极拳交流大赛期间,经贸洽谈会共签约项目42个,其中外资项目10个,总投资14510万美元,利用外资11824万美元;内资项目17个,总投资63559万元,引进市外资金55870万元;贸易项目15个,其中外贸项目9个,贸易额1011万美元,内贸项目6个,贸易额8885万元。[2]
进入21世纪,伴着经济文化全球化的浪潮,世界各族人民争相把自己的文化推向世界,以寻求得到国际社会的认同,并期望在文化的传播和交流中丰富、发展本民族文化,以提高在国际竞争中的实力。中国人民也不例外,实现中华民族文化复兴的浪潮已经掀起,民族文化正在以一种新的姿态走向世界。在此背景下,作为民族优秀文化代表之一的太极拳,理所当然地成为了弘扬中华民族文化的一面旗帜。
太极拳在中国传统文化滋养中孕育而生,蕴涵丰富的技击理念和独特的东方文化内涵,可以说是中国文化的一个典型代表,因此它承担着文化传承和传播的责任,是向世界展示中国传统文化的一个重要窗口。太极拳的传播是中国“软力量”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文化部副部长孟晓驷说:“中国文化走出去,是时代赋予中华文明和中国新文化的历史责任”。太极拳作为传统文化的一个表现形式,在千百年的历史发展过程中,已经渗透了民族的风格、习惯、思维、心理和价值观念等,传统文化中的许多特征都在太极拳中有所反映,如“天人合一”、“阴阳五行”、“中和为美”以及重“道”轻“器”、注重领悟、忽视实证、不确定性等等都渗透在太极拳的学习与修炼、武德教化和技术原理中。而这些文化特征和价值理念又恰恰是西方竞技体育文化所缺失的,也是当今社会人们所追求的。中国太极拳文化在与其他民族文化的交流与融合的过程中,不仅向世人奉献了一套提升人生价值的运动方式,而且也给世人带去了灿烂的中国文化。一个人只要通过对中国太极拳的学习和修炼的实践,就一定会对中国文化产生不同程度的感悟。因此,在当今经济全球化、文化多元化的发展前景下,太极拳作为中国传统文化的一个载体,它的传播和发展,对促进东西方文化的交流和融合,弘扬民族优秀文化都有着十分重要的意义。
当前,和谐社会作为一种社会形态,已成为人类共同追求的一种理想状态。对于“和谐”,在不同的文章中有不同的解释,从社会学的角度,有的学者做了这样的阐述:所谓“和谐”,是指人类所处各种关系中的协调、平等和基于良性循环发展的机制与状态。它既是最能够满足人类自身需要的最可持续的发展思想,也是人类实现最大快乐满足的理想社会发展模式。由此可知:和谐社会就是一种以人为本,追求人与人、人与社会、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的理想的社会,而中国太极拳“人为主体、顺应自然、以武合道”的和谐修炼理念恰恰与此相通暗合。
和谐社会是一种以人为本的社会,人是和谐社会的主体,没有了人,也就无所谓和谐社会的建设和享有,只有体魄健康、全面发展的人,才能充分建设和享有和谐社会,而人的体魄健康,是人自身的和谐,是建设和享有和谐社会的根本前提。马克思指出:“全部人类历史的第一前提无疑是有生命的个人存在。因此,第一个需要确认的事实就是这些个人的肉体组织以及由此产生的个人对其它自然的关系。”[3]没有了身体,人的思想道德、智慧才华就无法独立存在。因此,人的自身和谐是人的健康素质、科学文化素质发展的和谐。健康的体魄是人自身和谐的物质基础。一个没有健康体魄的人不能称之为和谐的人,而一个充斥着体魄病弱者的社会自然无法称之为和谐社会。太极拳正是通过对肢体的不断磨炼,对自身心灵的不断净化,对人生的不断感悟,来调节自己的身心,调整与他人的关系,促进社会的和谐发展。
人际关系的和谐是和谐社会建设的核心。现代社会伴随着科技的进步、经济的发展、生活节奏的加快、工作压力的增加,人与人之间的交往少了、彼此的信任度低了、戒备心理加重了,“同住一单元,老死不往来”的现象越来越明显了。人们之间这种少了一份关心、多了一份防备的人际关系,对社会的稳定、人际的和谐都极其不利。而太极拳自身所蕴含“敬重对手”、“以柔克刚”、“点到为止”、“博采众长”等诸多的思维方式,对促进人与人之间的交流和沟通,融洽人际关系,弥补现代生活方式和工作所造成的人际关系疏远有着积极的意义;太极拳中“和为贵”、“未习武,先修德”、“守柔处雌”、“意守、假想”等思想理念,可以和睦家庭关系、邻里关系和单位内部关系,可以宣泄消极情绪,调节心理平衡,减轻精神压力;太极拳的技术修炼和武德教育,可以替代不良行为方式,减少越轨行为,预防和缓解社会不稳定因素,也有利于形成相互尊重、相互信任、团结合作、健康向上、充满活力的社会风气,这些无疑对于人与人、人与社会的和谐相处有着不可或缺的重要作用。
“我们所要建设的和谐社会,是一个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社会,应对大自然有真诚的爱心,理智地控制自己的行为,恢复人与自然的亲密和谐关系,保护环境,回归自然。太极拳的‘天人合一’、‘顺应四时’的和谐思想正好契合了我们构建和谐社会的目标,通过对太极拳的习练和体悟,人们可以亲近自然和体验自然,感受自然的恩赐、自然的美好和自然的力量,从而更加理解自然、关注自然、珍惜自然和爱护自然,这无疑有利于人与自然的和谐相处”。[4]
在21世纪的今天传播发展中国太极拳,充分反映了“以人为本、和谐发展”的特性,对构建和谐社会能起到积极的促进作用。
中国太极拳文化是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优秀的民族文化,体育项目中很少有像武术这样具有浓郁的民族文化特征和民族色彩。太极拳是中华民族传统的、固有的文化现象。太极拳作为文化的载体,它把中华民族精神、民族心理、民族气质铸入武术全部内容之中。太极拳是在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总体氛围中孕育、产生、衍化发展的,通过对中国传统文化的不断粘附和涵摄,自然地融汇了儒、道、佛等家的思想和易学、哲学、中医学、伦理学、兵学、美学、气功等多种传统文化思想和文化观念,注重内外兼修,诸如整体观,阴阳变化观、形神论、气论、动静说、刚柔说等等,逐步形成了独具中华民族风貌的太极拳文化体系。太极拳文化体系包含了技术体系、理论体系和价值体系。它内涵丰富,寓意深邃,既具备了人类体育运动强身健体的共同特征,又具有东方文明所特有的哲理性、科1997.
[2]刘志明.高校体育专业学生运动损伤的调查分析[J].体育学刊,2003(4).
[3]王安利. 预防运动损伤新视角-身体训练与运动损伤预防(上)[J].中国学校体育,2003(2):47.
[4]刘铭良,徐 俊.浅析武术散打运动员损伤的原因及预防措施[J].中国医学工程,2005(6):651-653.
[5]金 燕,李朝旭. 散打运动员身体损伤及预防的调查分析[J].湖北体科技,2003(3):309-311.
[6]吴祖会. 业余散打运动员训练中损伤产生原因及预防研究[J].搏击·武术科学,2005(2):36-38.
[7]杨 波.专业散打运动员运动损伤特征及对策研究[J].广州体育学报,2006(6):69-71.
[8]马学智.99'全国武术散打锦标赛运动员损伤的调查与分析[J].北京体育大学学报,1999(4).
[9]梅海宁,王润青等. 武术散打训练骨折流行病学调查分析[J].中华创伤杂志,1996(4).
[10]杨晓军等.散打运动中的损伤与防治[J].吉林体育学院学报,2001(3).
[11]国家体育总局.武术(散手)[M].北京:人民体育出版社,1999.
[12]编写组.运动心理学[M].北京:人民体育出版社,1988.
[13]编写组.运动训练学[M].北京:人民体育出版社,2000.
[14]王 涛.武术散打运动损伤的训练学致因分析[D].北京体育大学硕士论文,2004.
Investigation and Study of Teenager Sanda Students'Injury
Liu Shuang'en Yan Hui
(PhysicalEducation Schoolof Jinzhong University,Jinzhong Shanxi030600)
Regarding to teenagers Sanda major students,injuries frequently occur.This paper does an investigation and study about Sanda professional athlete's injury positions,injury causes and injure features among teenagets through the methods of literature,questionnaire,statistics and logic analysis.Also,some advices like strengthening training,raising physical quality generally,grasping technical action correctly,arranging amount of physical exercise scientifically,attaching importance to warm-up,medically supervising and so on,are put forward.This paper provides references for injury prevention and decreasing for teenager'sSanda coachesand athletes.
teenager Sanda injury
G85
A
1004—5643(2011)09—0050—03
桑守惠(1972~),男,硕士,助教。研究方向:武术理论与方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