武陵山区民族传统体育文化生态发展研究

2011-08-15 00:50李兴平李向阳李旭阳
武术研究 2011年9期
关键词:武陵山民族传统

李兴平李向阳李旭阳

(1.吉首大学国家体育总局民族体育重点研究基地,湖南 吉首 416000;2.吉首市体校,湖南 吉首 416000;3.张家界旅游学校,湖南 张家界 416600)

武陵山区民族传统体育文化生态发展研究

李兴平1李向阳2李旭阳3

(1.吉首大学国家体育总局民族体育重点研究基地,湖南 吉首 416000;2.吉首市体校,湖南 吉首 416000;3.张家界旅游学校,湖南 张家界 416600)

文章从文化生态学的视角,对武陵山区民族传统体育文化生态特征、相关影响因素和发展对策进行了探讨和构想,对国家战略层面的武陵山经济协作区构建和武陵山区民族传统体育文化的可持续发展具有积极意义。

文化生态 武陵山区 民族传统体育

武陵山区是我国西部的一片特殊区域,是以武陵山脉为中心的湘鄂渝黔交界地区,从行政区划上包括湖南省湘西土家族苗族自治州、张家界市和怀化市、湖北省恩施土家族苗族自治州、重庆渝东南民族地区、贵州省铜仁地区,面积逾10万平方公里,总人口1500万,其中以土家族、苗族为主的30多个少数民族人口近1000万,占该地区总人口的68%左右,是典型的老、少、边、穷、山地区。在长期的生活实践和社会实践中,各族人民创造和形成了丰富多彩的边区少数民族体育项目。这些体育活动取材可繁可简,场地可大可小,世代相传至今,以其强大的生命力为边区人们的社会活动、文化积累、民族凝聚做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文化生态是指一种文化的生存背景与生存状态,即自其现象的发生、发展、传承与流变,与其所处的文化背景然地理环境、社会历史条件、诸种文化间的互相交流影响及本民族或地域民众独特的心理素质等紧密相关。本文以国家构建武陵山经济协作区为契机,从文化生态学的角度分析、阐述武陵山区民族传统体育的文化生态特征、相关影响因素和发展对策,审视其背后所依托的文化生态生境。

1 武陵山区民族传统体育文化生态特征

武陵山区民族传统体育是在特定的地理环境、生活实践和社会实践、历史条件、宗教、民俗等因素共同作用下形成的活态人文遗产。武陵山区民族传统体育文化的积淀特别丰厚,其形态繁多、特色浓郁、覆盖面广,具有原生态性、地域性、文体共生性、群体性等特征。

1.1 武陵山区民族传统体育具有独特的原生态性

民族体育文化生态是指少数民族群众在一定时期、一定范围内创造的具有生态适应性特征,各种元素相互影响、相互制约的一种文化方式和状态。[1]民族体育文化生态理论是建立在文化生态基础之上的。武陵山区聚集着以土家族和苗族为主的众多少数民族。该地区偏远,其独特的自然生态环境造就了多元化的民族体育文化。民族体育文化的生存在一定程度上依赖于自然环境,其自身个体也构成了一个独立的生态系统。武陵山区民族体育通过长期的历史发展,对自然环境、社会环境的生态适应,保持着其所在的文化系统的生态平衡,传承和延续着民族体育文化的内在特质。如土家族的摆手舞,苗族的跳花节,侗族的踩芦笙等,这些民俗活动是武陵山区民族传统体育文化的载体,经过长期的发展变迁,形成了一种和谐稳定的生态平衡。武陵山区民族传统体育沿袭相传,始终与该地区的政治、经济、文化、习俗、信仰相联系,世代传播,深受群众的喜爱,其活动长盛不衰,源远流长。因此,武陵山区民族传统体育独特稳定的原生态系统是其内部文化延续的基因。

1.2 武陵山区民族传统体育具有鲜明的地域性

中华民族传统体育的形成基础主要是农耕、游牧和游猎三类生活方式,在相同或相近的地域空间生存的族群,在生产方式和生活方式等方面总是相近,各种文化交流最为直接和频繁,形成一种特殊的地域生活情趣。各民族的有些传统体育项目具有形式上的相似性,但不同地区有着不同的名称、内涵与起源传说。武陵山区处在武陵山脉连绵的大山之中,平均海拔在200~1200m,自然地理环境比较复杂,且多居高山、谷地,交通不便,信息闭塞,文化氛围狭窄,由于自给自足性经济和族群社会相对封闭的影响,形成了特定的区域和特定的社会人群环境。伴随着武陵山区群众社会生产实践活动,各民族创造了具有鲜明的地域性的民族体育项目,如土家族的高脚马、斗角、摔跤、扁担劲、秋千、踢毽子;苗族的舞狮、猴儿鼓、舞龙、苗家武术、划龙舟;瑶族的射弩、人龙、打猎操、鸡毛球;侗族的斗牛、抢花炮、踩芦笙;壮族的打扁担、掼力、板凳龙、打陀螺;白族的跳山羊、抵肩、跳花盆等,由于边区各民族分布地域广,其经济、文化、习俗差别大,产生了内容丰富、风格不一,形式多样,各具本民族特色的体育运动项目。

1.3 武陵山区民族传统体育的文体共生性

武陵山区民族传统体育没有完全剥离民俗文化活动独立竞赛,而是按农业节气周期性祭祀祖先和祈福的民俗化仪举行。不同的民族有不同的风俗习惯,体育与民俗的融合,既丰富了民俗的内容,又促进了传统体育的发展。如有的是传统体育融进传统节日、婚俗、祭典活动(土家族的茅古斯)中,活动既洋溢着体育的运动美,又体现了纯朴、忠贞的爱情美,还表现了其民俗情趣;有些民族传统体育包容了节日、歌会、墟场、庆典活动(苗族的上刀梯、八人秋、划龙舟,土家族的茅古斯)。传统体育作为这些节日民俗活动中的—项重要内容,以鲜明的民族特点和浓郁的乡土气息,表现着不同的民族文化色彩。武陵山区民族传统体育与风俗习惯紧密结合,互相渗透,形成了文体共生性特点。

1.4 武陵山区民族传统体育具有群体性

人类都对自己的族群有一个特别的认同感,不仅是出于自身与族群之间所具有的血缘联系,而且在于自己与族群之间所具有的文化上的依附性。武陵山区群众共同的节日习俗和娱乐方式形成了共同的生活空间及其生活方式。这些以强身健体为目标的民族传统体育表演性、娱乐性项目居多,风格纯朴,具有浓郁的民族特色和欢快气氛,它是通过参与的人们利用互相之间的对抗来实现的,如抢花炮、抵肩、斗牛、摔跤等健身体育项目,它们本身就具有较强的对抗性。而人们为了在这种对抗性的健身体育项目中取胜,就必须具有较强的体魄和优秀的技能。在民族传统健身体育项目中,许多形式是通过自娱自乐消遣的和游戏的方式而达到健身目的,如侗族的抢花炮、踩芦笙,壮族的板凳龙、打陀螺,瑶族的人龙、踩独木划水,白族的跳山羊、人拉人拔河等。其所具有的娱乐性特点更具吸引力,这些民族传统体育大都安排在业余时间进行,如欢庆丰收、欢度佳节、祝贺新婚、闲暇消遣,将体育寓于娱乐之中,渲染欢快的氛围。武陵山区族传统体育在遵循各民族风俗、习惯的基础上,提升其教育和社会整合功能,增强群体凝聚力,共生一种归附的群体情感,在活动中人们相互信任、理解,以促进社会和谐发展。

2 武陵山区民族传统体育文化的现状

历史上,武陵山区一直被视为“蛮荒之地”,传承了数千年文明史。先秦时代的风土人情就记载于著名的文化典籍《易经》、《周礼》、《尚书》、《仪礼》、《礼记》、《山海经》当中。武陵山区历代口承文化在古籍文化和地方志中得以记录、保存。这些珍贵的资料改写了武陵山区文化史和文学史的旧论。武陵山区在整理、研究、保护和发展方面都投入了大量的人力、财力,取得了相当的成就。地方政府设立了许多研究机构,地方文化部门组织力量对民族传统体育的规则、制度、精神、文学等进行收集、整理和研究。1998年以来,先后出版了《传统舞蹈集成》、《传统体育集成》、《地区体育志》、《地区传统体育志》等书籍,共收集传统体育文化遗产项目200多项、传统舞蹈80个,文字资料6700多万字。同时,有许多濒临灭亡的民族传统文化瑰宝被抢救性地记录下来,也有许多民族传统体育文化遗产附带地经过挖掘、整理。如苗族独有“高脚”已成为全国少数民族传统体育运动会运动项目,并多次举办了全国性的比赛。地方政府通过开展“传统体育文化之乡”的命名活动等鼓励各地对民族传统文化的整理、保护和开发。自1998年以来,已有20多个具有浓郁民族风格和艺术特色的乡、镇被命名为“百狮会之乡”、“八人秋之乡”、“社火艺术之乡”、“传统艺术之乡”、“摆手舞”之乡、“刀山”之乡。它们之中,有许多是以当地流行的传统体育文化形式、风俗等来命名的,如狮舞之乡、花炮之乡等。在民族传统艺术之乡,特色体育活动在群众中广泛开展,许多区域性的传统节庆活动得到恢复和发展。有的地方还以特色文化为切入点,大力发展文化产业,既带动了地方经济增长,又推动了文化事业发展,如湘西百狮会艺术节、邵阳城步传统文化节,不仅扩大了民族传统体育在全省的影响,也促进了当地经济和社会的发展。2006年6月10,《湘西土家族苗族自治州民族民间文化遗产保护条例》正式实施,这是我国首个地级州市实施的民族民间文化保护条例,从而为少数民族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提供法制保障。

3 武陵山区民族传统体育文化生态发展的策略

建国以来,特别是改革开放以来,党和政府非常关心和重视民族传统体育的发展,武陵山经济协作区建设已经上升到国家战略层面,要以此为为契机构建武陵山区民族传统体育文化生态圏,提升武陵山区民族传统体育文化展演品位,实施武陵山区民族传统体育文化跨越式发展战略。

3.1 构建武陵山区民族传统体育文化生态圏

武陵山区的地理环境、生物资源等是少数民族群众生存繁衍、创造体育文化的物质基础,也是体育文化赖以生存发展的生态环境。在21世纪的文化大接触、大碰撞、大交锋、大整合的时代,不同民族、地区和国家交流的加深,不同文化及其要素之间的交流机率提高,抵制外来文化物种侵蚀的主张已被击碎,融合发展的思想观念成为当代主流。在市场竞争异常激烈的背景下,武陵山区民族传统体育文化产业的打造培育以及项目的选择方面处于盲目效仿和机械跟随,没有统一规划的各自为主发展方式是没有前景的。武陵山区民族传统体育必须在高度的统筹规划下多视角地审视,对山区各民族文化特点优势考量后,来发掘好自身文化源,疏导好自己的文化流,开发好自身文化的价值,发展好自己文化含量重的产品,并创造性地将它融入市场当中。[2]从而构建好武陵山区民族传统体育文化生态圏。

3.2 提升武陵山区民族传统体育文化展演品位

产业化是民族传统体育文化发展的必要途径和手段,但产业化不等于庸俗的市场化、商品化。[3]高品质的民族传统体育文化创意是提升民族传统体育文化产业发展的空间。目前,武陵山区民族传统体育文化开发仅着眼于眼前的商业利益,对民族传统体育文化资源进行肆意的编造,部分民族传统体育文化活动得到一时的商业回报,使得其失去原生态性,丧失其内在的精神价值,破坏了自我的文化生态系统,这不利于武陵山区民族传统体育文化的长远可持续发展。因此,合理利用、开发武陵山区民族传统体育文化资源,必须加强武陵山区民众文化素质教育,提高民族传统体育文化队伍的专业技能,增强武陵山区民族传统体育文化软实力,提升武陵山区民族传统体育文化活动展演品位,从而使游客感受到武陵山区民族传统体育文化的神秘。

3.3 实施武陵山区民族传统体育文化跨越式发展战略

跨越式发展要求跨过经济社会发展的某个或若干阶段,在较短时间接近发达地区的发展水平。许多国家和地区的发展经验证明跨越式发展是可能的,是发展的“常规现象”。[4]根据国务院(国发〔2009〕3号)文件要求,协调渝鄂湘黔四省市毗邻地区发展,成立国家战略层面的“武陵山经济协作区”,是加快推进以土家族、苗族、侗族等聚居主体的武陵山老、少、边、贫地区经济协作和功能互补的迫切需要,是在新的起点上进一步实施西部大开发的重要举措,是促进我国东中西部地区协调发展的战略选择,也是低碳时代生态文明建设的重大任务。这既是武陵山区民族传统体育文化实现跨越式发展的机遇也是挑战,通过结合武陵地区的区位优势、交通优势、资源优势、人文优势以及区域间良好的合作基础,强力推动武陵山区跨越式发展。[5]当然,落后地区的跨越式发展并不是经济发展过程中天然形成的一种态势,必须要通过一定的战略规划、具体实施的谋筹和自强不息的努力才可能实现。武陵山区走跨越式发展道路最为重要的是要突出两点,即充分利用后发优势和加强区域间协作,这是实现跨越式发展的重要条件。

[1]吴 桥,彭立群.文化生态学视野下的少数民族体育文化发展解读[J].河北体育学院学报,2008(4):86-91.

[2]陈再祥,陈 实.提升武陵山民族地区产业文化附加值的路径探索[J].中共铜仁地委党校学报,2010(4):19-23.

[3]余 勇.武陵源世界自然遗产旅游与民族文化生态互动探讨[J].广西教育学院学报,2007(2):98-100.

[4]郭熙宝,胡汉昌.后发优势与比较优势分析[M].北京:经济科学出版社,2003:22.

[5]吕学芳. 武陵山民族地区农村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战略选择[J].吉首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0(5):70-74.

On the Development of National Traditional Sports in Wuling Mountain Area from the Cultural Ecology Perspective

Li Xingping1Li Xiangyang2Li Xuyang3
(1.NationalKey Research Base of State Sport General Administration for sports in Jishou University,Jishou Hunan 416000;2.Sports schoolof Jishou,Jishou Hunan 416000;3.Tourism schoolof Zhangjiajie,Zhangjiajie Hunan 416600)

From the perspective of cultural ecology,the paper does the study about the characteristics of traditional sports culture in Wuling Mountains area,related factors and their developing strategies,and finds out that their development hasgreat meaning for constructing Wuling mountain area economy and the sustainable development of these sports.

cultural ecology Wuling mountain area national traditional sports

G85

A

1004—5643(2011)09—0086—03

国家体育总局民族体育重点研究基地基金项目:《湘西苗族民俗体育在和谐社会建设中的价值研究》。

1.李兴平(1975~),男,副教授。研究方向:民族传统体育学。

猜你喜欢
武陵山民族传统
武陵山歌
我们的民族
饭后“老传统”该改了
同样的新年,不同的传统
推动武陵山片区民族文化生态旅游脱贫
老传统当传承
多元民族
口耳相传的直苴赛装传统
武陵山地区几种民族药用植物的研究与应用
武陵山地区特色药用植物七叶一枝花的研究与应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