林虹全
(华南师范大学增城学院体育教研室,广东 广州 511363)
学校咏春拳的开展现状及发展对策
林虹全
(华南师范大学增城学院体育教研室,广东 广州 511363)
咏春拳是传统武术的一支奇葩,已在国内外迅速的发展传播,尤其近几年在影视文化的宣扬下,咏春拳更到了火热的地步,为人们所认识、接受、追捧。在咏春拳的发源地——广东佛山地区,咏春拳以体育课形式进入学校教育的行列,部分中小学及大学相继开设咏春拳课程。基于这一认识,探讨咏春拳在学校的发展就变得现实且有意义。
咏春拳 教学 现状 对策
咏春拳是南派拳术中的一支,经数代咏春门人努力推广,现已在广东佛山、江门鹤山、广州、香港、澳门和世界各地落地生根,门徒过千万。门人中的杰出代表包括叶问、李小龙等,其中李小龙更为将咏春拳推向世界作了卓越贡献,Chinese Kung Fu一词让更多的外国人认识了中国武术,领略了中国武术的博大精深,深邃的文化底蕴。咏春拳的特点:动作朴素,招法实用,手法丰富多变,起脚必配手,腿法相对隐蔽,出手护中。短桥手,上拦下按,连消带打,贴身靠打。咏春拳的拳术套路有小念头、标指、寻桥;器械套路有齐眉玉女棍、二字刀、八斩刀等。
由《叶问》系列电影片掀起的武术热,让更多人认识咏春拳,热衷学习咏春拳。在佛山地区,以咏春拳命名的拳馆有数十家,大型的拳馆学员人数达百人,有的学校及文化宫亦开设咏春拳课程。目前广东佛山地区学校当中开设咏春拳课程的已达十几所,佛山科学技术学院是当中唯一的一所高校。这对咏春拳的继承和发展而言是一件好事情,因为在充满文化气息的校园里,它可汲取养分,不断地丰富和发展自身理论,折射出其本身所承载的优良民族传统文化,但学校咏春拳的发展总会不可避免的遇到这样那样的一些问题。
教学目标是一切教学工作的出发点与归属点,是教学改革与发展的指向标,教学目标的制定必须清晰、准确、实效。咏春拳是庞大的、系统的拳术体系,其在学校的推广与传播没有太多经验可以借鉴,部分学校是在配合当地政府努力打造咏春拳文化,营造咏春拳的文化氛围,为申请咏春拳成为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大背景下开设这一项目,可谓是及时而又显得仓促。咏春拳以体育课的形式进入学校教育层面以来,其教学目标是以通常体育课的衡量标准来制定,教学目标主要体现在四个方面:(1)健身娱乐价值。(2)攻防技击价值。(3)观赏价值。(4)文化价值。以上四个方面,除了攻防技击这一武术本质属性之外,另外几项是其他任何一项体育项目亦可派生出的功能,教学目标笼统而不明确,没有从根本上凸显出传统武术承载的优良传统文化,体现传统武术在学校教育层面上应有的价值与教育功能。
教材、教学内容是落实教学目标,保证教学顺利进行的依据。目前咏春拳的相关书籍主要有三大类:(1)军警类,注重体现咏春拳在军警的军事训练,实战搏击方面的效用。(2)介绍类,由咏春拳门人编著的《咏春拳》系列丛书,从基本功、单个动作技术的详解、打木人桩、对拆练习到器械方法,系统又全面。(3)官方类,经中国武术协会审定,由国家体育总局武术研究院组编,高等教育出版社2009年出版的《咏春拳》,该书属于中国武术段位制系列教程,主要是咏春拳段位技术图解。[1]以上三类书籍有两大特征:(1)有关咏春拳的历史源流介绍过于简单,叙述更是不尽相同,大部分只是侧重于技术分析、图解。(2)缺乏咏春拳武术文化内涵与价值探讨。
目前学校咏春拳没有统一的教材,大部分教学内容都是参照以上几类书籍从中挑选,再根据学校的师资具体情况调整。理论课与实践课的比例不合理,理论课所占比例约为总课时5%,就是一个学期一节课时的时数,个别学校更没有开设理论课,全靠体育教师在实践课堂上给学生灌输一定的理论知识。重技术而忽视理论的指导思想使学校咏春拳的发展缺乏内动力,而教材、教学内容的不确定必然会影响教学的系统性、连续性,教学效果可想而知。
长期以来,在西方奥林匹克运动强势文化的影响下,竞技武术朝着“高”、“难”、“美”、“新”的方向发展,的确对中国武术的传播与发展起了极大的作用,武术的套路形式也被专家学者认为是中国武术发展的重要形式。学校现行推广并开设的武术课,大多数均以武术套路为范本。由于学生的武术认知水平不高,有些学生甚至把这些人为重组的武术套路曲解为武术的全部,而大部分学校的武术课更呈现出“只重招式不重功法练习”的状况。武术的进一步竞技化使武术“变味”,成为“类体操”项目,让国人一直引以为傲的国术一下子成了“花拳绣腿”。随着武术进奥运之梦的破灭,一时间武术的发展方向、出路成为大家重新关注、探索的焦点。这种变化对学校的武术课程形成冲击并由此衍生的一连串问题,使得有责任感的武术工作者不能不对学校现行的武术教学体系等相关问题进行重新评估,重新思考其发展模式。在学校,武术套路长期占领主流地位,其指导思想、发展模式对作为传统武术的咏春拳在学校发展不无影响。
据调查,目前学校咏春拳的教学出现了“只重招式传授,不重招式的攻防与功法练习”的现象,有的学校更是没有打木人桩法的教学内容(须知这是咏春拳练习与提高的重要手段),连练习内容也颇具武术套路化的味道,状况是令人担忧的。武术套路化是国家为普及武术、推广武术国际化,对武术里的招式进行有机重组后采用的形式,是武术发展的另一重要组成部分;而传统武术则是原汁原味的中国武术,其一招一式未经人为的所谓艺术性创造,其功法也有它存在的合理性与科学性,两者有根本区别。如果把武术套路化的发展模式套在咏春拳上,学生则无法从咏春拳招式上体会其技击的真正内涵,更无法从功法的练习上体会健身的价值所在。这种弃本逐末的做法从根本上忽略了学生的学习主体地位和真正学习需求,使学生对咏春拳的价值认识变得迷茫,可能会导致咏春拳在学校的开展昙花一现、难以为继。
制约学校咏春拳的发展另一决定性因素——咏春拳师资的不足。乔晓光先生认为:“一种文化的兴衰,往往依赖于拥有这种文化的人数”。[2]咏春拳的继承与发展,最重要、最关键的是教育问题,而教育需要的是人才,在咏春拳的修为上有一定造诣的专才。随着时代的选择,咏春拳这一民间传统拳术慢慢充斥着社会各个阶层,在学校教育层面上,教育责任自然也就落在武术教师的身上,但武术教师真的能肩负起这一责任吗?
20世纪50年代,国家通过《中华人民共和国运动竞赛制度暂行规定〔草案〕》,武术作为竞赛项目,为武术的发展提供了前所未有的机遇。武术的挖掘整理取得很大进步,并整理创编了一系列的武术套路,竞技武术应运而生。在国家政策的扶持帮助下,长达几十年的时间里,竞技武术一直处于领导地位,代表主流武术。[3]迄今,全国大部分高等体育院校在培养武术专业学生时均以竞技武术套路的教材为范本,分别是长拳、南拳、太极拳、刀、枪、剑、棍,而传统武术方面甚少涉足,导致武术专业的毕业生“只会竞技武术,不会传统武术”,大多数人对传统武术了解甚少,更谈不上是“练家子”。传统武术尤其是具有鲜明地方特色,有区域代表性这类武术的高素质专业人才缺乏的现象凸显。这不能不引起我们对各高等体育院校现行的武术专业人才培养模式进行反思。
目前学校咏春拳的发展正面临着这样的窘境:学校的武术教师不能胜任,外面的拳师请不进来。即使来了也只是以一两节讲座的形式走走过场,意义不大,这就导致了学校咏春拳的发展缺乏人才保障。
“咏春拳”又名“永春拳”,相传是创于福建永春殿,香港、澳门地区广泛传为“讠永春拳”。目前佛山禅城区佛山祖庙内的“叶问堂”是大陆唯一的一所咏春拳的文化展馆,馆内陈列了大量的叶问派系门人的历史资料,包括图片、文字,练习器械、兵器,而与文化内涵、价值相关的介绍则显匮乏。另外,位于江门鹤山古劳镇咏春拳祖师梁赞的故居,除了仅挂在门上“爱国主义教育阵地”的牌匾,房屋更处于长年锁闭的状况。据悉,2010年,在叶问的故居——南海区的罗村村委的牵头下,正积极开始高调打造具有罗村特色的“咏春”文化,大型的集体演练咏春拳将申请“吉尼斯”纪录;与此同时,顺德杏坛镇东马宁村申请中国永春拳之乡也已接受国家体育总局验收。[4]这种争夺是典型的文化争夺战,恰恰说明了有关咏春拳的起源、源流、文化内涵及价值等问题亟待进一步理清、探讨和挖掘。
有关咏春拳起源的说法有十几种,学校多半是采用叶问派系有关咏春拳起源的说法。咏春拳的研究主要集中于历史源流和实战、搏击方面的技术分析,而在健身方面的价值研究尚处于空白状况,有也只是凭空根据运动对身体的健身功能加以简述,缺乏科学的考证,实验数据的印证。
作为一种文化在学校教育的层面传播,学校咏春拳的发展缺乏丰富的文化内涵为基石,就像是无水之源,无本之木。必须探究其源流,剖析其深层的文化底蕴、价值,否则就是对教育工作的不负责。弄清咏春拳的相关问题不仅有利于咏春拳自身的继承与发展,也势必会推动学校咏春拳的发展。
咏春拳是传统武术,它属于体育,但又高于体育,进入学校的教育行列后,更应该凸显它的教育功能。咏春拳是一个庞大的拳术体系,其内容不仅有拳术套路、器械套路和对练套路,究竟选择什么教学内容才能取得更好的教学效果呢?
教材内容编排上必须与拳馆教学形式有机区分开来。拳馆授徒最基本的形式就是收钱教拳,根据授课内容的安排大致分为初级班、中级班、高级班,入门是小念头套路,而后就是标指、寻桥,器械类套路,教授的内容广且深,过程漫长,随意性大。学校咏春拳教学内容选取应尽可能适应学生的生理、心理特征,充分体现“文武并重”,既重文化内涵与价值,又重技术,展示咏春拳体系的完整性、真实性,对练习技法与功法的阐述与讲解必须准确、到位。
教材内容应避免往套路化形式的方向发展,重蹈西式武术旧路,树立学生对武术尤其是传统武术正确的价值观。咏春拳段位制是为推广和发展咏春拳而采用的一种规范性形式,段位的取得并不是我们学习的最终目标与方向,掌握咏春拳的技法与其所蕴涵的深厚文化底蕴才是学习的根本。
俗话说:练拳不练功,到头一场空。咏春拳的基本功是其基础、魅力、精髓所在,同时也是教学得以维持的重要因素。咏春拳的基本功有其独特之处,例如黐手练习,就是练习者通过长期对拆练习,以手臂前部感知对手的攻防变换而及时调整自我攻防的一种练习。如同其他传统武术一样,其功法是经过千百年实战实践的经验与规律的总结,并不是凭空设想,人为艺术化的塑造出来。程大力先生说:“中国传统武术技术是一个全方位、立体化的有机构成的统一体,不能说抽掉哪部分就抽掉哪部分,而对其他毫无影响,牵一发而动全身”。[5]咏春拳前辈冯振先生曾口述年轻时曾以咏春拳里的几招基本招式击退了邻村的一位洪拳派老拳师,当初他也诧异这几招的威力。这都足以说明咏春拳基本功、功法练习的重要性。当然教学并不是培养武术高手,但试想,如果抛弃了咏春拳最根本的价值——技击功法,咏春拳还是咏春拳吗?
迄今为止,咏春拳遍布全球二百多个国家,习练人数达千万之多,有些国家更列为军警的练习内容,其最根本的原因是咏春拳搏击时的有效性与实用性。咏春拳以近求快的打法,以最短时间,最小的动力资源,最直接简单的方法去达到最理想的技击效果,这显然是符合当代学生学习心理特征的。
笔者认为,学校的咏春拳的教学应趣味性与实用性的结合。由于体育课程的学习时数有限(一般学校每周是两个课时),学生不可能把大部分的精力放在体育课上,体育课对大部分学生而言,更多的是一种放松,一种弥补,因为这毕竟不是他们将来谋生的主要手段。咏春拳没有太极演练起来的那种悠扬自得;没有武术套路动作的华美,形神合一给人的震撼;没有跆拳道击靶的激情叫喊带来的快感,它所有的只是动作在格斗、搏击上的实用和其所承载的优良文化传统。学习过程中必须让学生掌握一定的搏击技法,又让学生体会到传统武术文化的深邃。
可通过以下两种途径实现:(1)加大原来武术教师的培训力度。(2)采取“请进来,走出去”的模式,推动学校咏春拳的教学落实。所谓“请进来”,就是结合学校所处区域内咏春拳分支的文化特点,把咏春拳拳馆内有经验,有技术与名望的拳师请到学校来,由他进行理论与技术的双结合指导,并承担部分教学;“走出去”就是在学校的组织领导下,组织学生外出到拳馆进行参观学习,通过活动使学生了解咏春拳的一些文化,培养兴趣,加强交流,加强并促进教学成果,在校园内形成良好的文化氛围。
传统武术在学校教育的层面上传播与发展历来没有那些规范化了的武术来得轻松自然,因为缺乏庞大的人力、物力,缺乏由上而下严密的组织与管理,强有力的政策保障。在专家学者们呼吁重视审视国术,重新审视传统武术,各地方政府积极打造非物质文化遗产的背景下,藉着影视文化的宣扬,咏春拳成了人们关注的焦点,并进入学校教育体系。这种状况是可喜的,亦是可忧的,喜的是拳术得到人们的重视,其发展必将迎来另一片天地;忧的是当地政府和学者们为积极推进咏春拳“申遗”的尽早落实,对推动该拳术发展所举措施是否妥当,咏春拳最终走向何路。本文仅立足于学校教育的层面上对咏春拳的发展研究发表一些看法,希望更多人能重视传统武术,并为其发展出谋划策。
参与文献:
[1]国家体育总局武术研究院组编.咏春拳[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9.
[2]乔晓光.活态文化[M].太原:山西人民出版社,2004.
[3]国家体委武术研究院.中国武术史[M].北京:人民体育出版社,1996:366-368.
[4]佛山两村争抢“叶问”[J].南方日报,2010-5-25.
[5]程大力.关于中国武术继承、改革与发展的思索[J].成都体育学院学报,1998(1).
On the Present Situations and Development Strategies of Wing Chun in Schools
Lin Hongquan
(Sports Department of Zengcheng College,South China Normal University,Guangzhou Guangdong 511363)
WingChun isawonderful traditional Wus hu,hasbeen therapid development of communication at homeand abroad,es pecially in recent yearsto promote film culture,the Wing Chun ismore to the point of hot,been recognized,accepted,s ought after.At Fos han,Guangdong--the birthplace of the Wing Chun,Wing Chun hasin phys ical clas s esof s chool education,s omes choolsand univers ities(s uch asFos han Scienceand Technology)cours eshavebeen s et up about Wing Chun.Bas ed on this unders tanding,the development of Wing Chun in s chools has become realis tic and meaningful.Thispaper analyzesthes tatusof it in s choolsand propos esas olution.
WingChun teaching s tatus s trategy
G85
A
1004—5643(2011)07—0077—03
林虹全(1981~),男,硕士,讲师。研究方向:武术理论与方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