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 妍
(浙江师范大学行知学院, 浙江 金华 321004)
我国高校大学生体育社团现状分析与对策
周 妍
(浙江师范大学行知学院, 浙江 金华 321004)
运用文献资料、逻辑分析等方法对我国高校大学生体育社团的概念和问题进行了深入分析。并在此基础上,提出了促进我国高校大学生体育社团良性运行和健康发展的对策。
大学生;体育社团;现状分析;对策
随着我国竞技运动水平的不断提高,大学生对于体育的认识越来越高了,大学生体育社团在大学校园文化建设中的作用也显得越来越重要。大学生体育社团是大学生社团的重要组成部分,它不仅是传播体育文化、实施素质教育、加强大学生群体交流和社会文化之间的桥梁,而且也是大学体育组织管理的一种重要方式。同时,它可以成为大学生养成终生体育锻炼习惯的一个平台,也可为群众体育社团储备更多的管理人才和骨干力量。因此,研究大学生体育社团无论是对大学校园文化建设,还是大学体育和群众体育社团的发展都具有较大的促进作用。
社团“communty”,又称团体。1988年颁布的《社会团体登记管理条例》对其界定是:“本条例所称的社会团体,是指中国公民自愿组成,为实现会员共同意愿,按照其章程开展活动的飞营利性的社会组织。”卢元镇教授认为:“体育社团是以体育为共同特征的人相聚而成的互易组织,是以体育运动为目的的或活动内容的社会团体。这一概念从其上位概念“社团”或“团体”派生界定为:“体育社团是公民自愿组成,为实现共同的体育目的,按照其章程开展体育活动的非营利社会组织。”而大学生体育社团是指大学生体育社团是:“由大学生自己组织、自己管理、自由参加的群众性体育团体。学生根据协会章程,自愿报名参加,缴纳一定的会费,民主选举管理人员。它是我国近几年出现的一种新型的课余体育组织形式。”
3.1 高校学生体育社团种类少、规模小
对厦门市3所设立大学生体育社团的全日制普通高校非体育专业的在校本科大学生进行调查,结果显示:“体育社团尚处于发展的初期,规模小。因此,就引发出问题,导致大学生参与程度低。”刘德强在《我国高校体育社团发展存在的问题及对策》中认为:“高校大学生体育社团存在的问题有社团人员流动性大,种类过于单一,体育社团的种类单一就造成规模小。”在《河南省高校体育社团管理模式研究——一项基于组织资源配置的理论与实证分析》中显示:“河南省高校大学生体育社团的项目种类少,规模小。目前,我国高校学生体育社团面临种类少,规模小的问题。”
3.2 场地设施不完善
场地设施是否充足是保证体育社团活动能否正常开展的关键因素之一。南京市高校学生体育社团的场地设施调查显示:“有58%的社团认为活动场地缺乏,其中学生比较喜爱的室内活动项目的场地尤其紧张,不能满足社团活动的需要。因此,场地设施紧缺成为制约高校学生体育社团发展的难点问题。”从文献资料中看出,我国场地设施不完善由一些因素导致,体育社团管理不当、资金投入不够等因素都影响了场地设施的不完善。
3.3 组织管理不到位
3.3.1 缺乏专门的有经验的管理人员如对安徽省31所普通高校学生体育社团管理模式的调查结果表明:“管理人员有两类——一类是由校团委下设的与学生会平级的学生社团组织,另一类是由校团委下设组织部或学生会对学生社团进行管理。”而广东省大学生体育社团的管理除了负责人外,多有2 ~ 4个核心成员构成主体。江苏省高校体育社团的管理人员有:“学生会设立社团部、大学生社团联合会管理和团委、校体育部共同管理。”通过3个省的管理人员的规定可以看出,我国大部分地区是缺乏专门的有经验的管理人员的,有经验的管理人员对体育社团的发展有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3.3.2 规章制度不健全,没有形成文字条款如江苏省对高校体育社团的章程情况统计如下:“有成文的章程、规定的占61.67%,无成文规定的占20.0%,无规章制度的占14.17%,其他情况的占4.16%。”安徽省对高校大学生体育社团的章程情况统计如下:“规章制度健全的占44.8%,有章程的占31.1%,无章程、无制度的占24.1%。”这可以看出我国大学生体育社团的规章制度严重不健全,大部分管理制度都没有形成合理的文字条款。
3.3.3 社团组织者没有足够认识到管理的重要性任何一个企业团队都离不开管理,任何一个优秀的团队都有一个优秀的核心人物,管理是否得当决定了这个团队发展的好坏。目前,我国体育社团管理过于松散。一些文献中对于社团组织者没有足够认识到管理的重要性这项问题并没有过多的研究,大部分高校都是缺乏专业的管理人员对社团进行管理,而管理的模式大致相同。一些资料显示,对社团组织者管理的满意程度不足,社团组织者没有足够的认识到管理的重要性。
3.4 时间安排不合理
目前,根据文献显示,“有38.84%的学生体育社团的活动安排在课外活动时间,32.23%的社团安排在周末,另有17.36%的社团安排在社团活动日,大部分占用了学生的课外时间”,这就会出现了社团活动与学生的自主课外活动、教学训练等场地的问题发生冲突,如何避开活动的高峰期呢?这是有待解决的问题。
3.5 缺乏专业的指导人员
在《安徽省高等学校学生体育社团现状与发展研究》一文中,在对“‘体育社团开展活动有无专业教师指导’进行调查时,发现选择‘经常有’的占17.5%,‘偶尔有’的占46.7%,‘没有’的占35.8%。这说明我省高等学校体育教师参与学生体育社团活动指导的积极性不高,缺乏专门的有经验人员指导”。在《河南省高校体育社团管理模式研究-一项基于组织资源配置的理论与实证分析》一文的数据表明,“虽然大部分体育社团有指导教师,有专业的人员指导,但不少指导教师的作用没有得到充分的发挥”。
3.6 学校重视不够,经费投入不足
在《安徽省高等学校学生体育社团现状与发展研究》一文中,结果显示:“年活动经费在3000元以上的社团占19.7%,年活动经费在2000 ~ 3000元的社团占32.2%,年活动经费在1000 ~ 2000元的社团占33.9%,年活动经费在1000元以下的社团占14.2%,而‘会费收取’是安徽省学生体育社团经费来源的主要方式,这说明了,学校对体育社团的重视程度不够,经费来源途径单一,一般都是自费,参加的人员缴纳会费,学校对体育社团的经费投入严重缺乏。”据相关文献显示,大学生体育社团的经费有以下4种方式获得:会员会费、学校拨款、企业赞助和捐助。然而,我国高校大学生体育社团的经费主要是由会员会费所承担。因此,经费投入不足成为体育社团不能进一步发展的一个影响因素。
4.1 增加体育社团的种类,加大其规模
为了加快高校学生体育社团的发展,普通高校应该建立不同水平的体育社团,尤其应该与课堂体育教学的内容互补,增设有特色的体育运动项目,积极发展当地特色,以满足学生的需求。学校体育社团可以通过网络、海报和传单等不同的方式对其进行宣传,尽可能的加大宣传力度。这样可以使学生对其项目以及健身的意义进一步的了解,同时可以激发学生参加体育社团的热情,进一步的可以成为社团的会员。
4.2 改善运动场地器材设施,以保证体育社团活动的顺利进行
国家教委体卫司在关于印发《普通高等学校场馆设施、器材配备目录》的通知指出:“体育场馆、器材配备是学校贯彻党的教育方针,进行体育教育,培养德、智、体全面发展人才的重要物质资源。”体育社团活动也属于学校体育工作的一部分。体育社团场地器材的不完善严重影响了体育社团的发展,我们应该采取如下措施:(1)根据经费的收入、人员的实际情况的需要适当的增加体育场地器材。(2)由于场地器材的缺乏,对现有场地器材的重复使用,则就导致了场地器材的损坏。此时,我们要对场地器材做好维修工作和购置新的器材,至少在下一次体育社团活动之前能够保证其顺利的使用。(3)我们要处理好学校体育课外活动与体育社团场地器材之间的关系,避免发生了冲突。
4.3 进一步完善对体育社团的管理体制,不断提高其管理水平
我们要健全体育社团的管理体制,第一,招收专门有经验的管理人员,可以在会员中挑选或者在社会上招收一些管理人员;第二,完善规章制度,社团参与者对社团一般缺乏了解,应该通过多种途径宣传章程规定,相应的文字条款应该交代清楚,这样可以更好的监督体育社团的运行;第三,加强社团组织者对管理更深层次的认识。“学校应该加大对体育社团的检查、管理的力度,有校团会专门派人对体育社团进行定期的检查、调查和指导,这样能够督促组织者了解对社团管理的重要性,同时也可以实行新的考核制度,不断提高管理的水平。”
4.4 合理安排社团活动的时间,促进学校体育与体育社团活动的和谐统一
合理的安排工作是体育社团发展的一个重要方面。时间的合理安排对社团工作的顺利进行有着重要的作用。首先,将体育社团的时间安排在课外活动,尽量与学校体育训练队的时间错开。其次,每一项体育社团项目分好类之后,各个时间段的活动按照计划进行,如果场地器材充足的情况下也可以同时进行,这样可以避免学校体育与体育社团活动发生冲突。
4.5 加强社团管理,选拔优秀的专业指导人员
加强社团的管理能够充分的利用各种资源,提高社团绩效。一个社团要有一个好的管理办法必须要有一些专业的指导人员,这些人应该正确的认识到自己的责任和任务,树立正确的权威观。可以通过以下方式对专业的指导人员进行选拨:(1)招聘一些有工作经验的专业指导人员;(2)在团队中培养一批属于自己的专业指导人员,可以通过考核、评比等方式进行挑选合格的人才。
4.6 通过多种渠道筹资资金,促进体育社团的发展
筹资社团资金的方式有很多种,大部分社团的运行主要靠会费来维持,学校也有拨款,社会上也有赞助,但社团的经费用途广泛,远远不如社团的开资。要引起学校的重视,学校应该加大资金投入。而体育社团团队应该开展募捐活动和社会上一些赞助,筹资资金就成为了体育社团发展的当务之急。
[1]林波. 福建高校学生体育社团现状分析与发展对策研究[D].福州:福建师范大学,2006.
[2]曲宗湖,杨文轩. 现代社会与学校体育[M].北京:人民体育出版社,1999.
[3]许春煌. 厦门市大学生体育社团现状研究[J].体育科学研究,2005,9(4):37-38.
[4]赵武. 安徽省高等学校学生体育社团现状与发展研究[D].芜湖:安徽师范大学,2006.
[5]田慧芬. 南京市高校学生体育社团发展的现状与对策研究[D].南京:南京师范大学,2006.
[6]李巧灵. 河南省高校体育社团管理模式研究——一项基于组织资源配置的理论与实证分析[D].开封:河南大学,2008.
[7]曹钰. 江苏省高校体育社团发展现状与对策[J].首都体育学院学报,2008,20(5):97-99.
[8]邓伟志,钱海梅.中国社团发展的八大趋势[J].学术界,2004(5).
[9]崔树林.上海松江大学城学生体育社团发展现状与对策[J].成都体育学院学报,2008(11):34-36.
G812
A
1674-151X(2011)05-081-03
10.3969/j.issn.1674-151x.2011.05.038
投稿日期:2010
2010年教育部专项课题(编号:GLA102029)。
周妍(1983 ~),硕士,助教。研究方向:高校学生管理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