竞技运动导致的负效应分析与对策

2011-08-15 00:52倪志秀
运动 2011年10期
关键词:竞技运动员心理

倪志秀,李 林

(南通大学体育科学学院,江苏 南通 226007)

理论与方法探索

竞技运动导致的负效应分析与对策

倪志秀,李 林

(南通大学体育科学学院,江苏 南通 226007)

本文运用文献资料法、逻辑分析法等,对竞技心理焦虑、抑郁等现状进行了研究和分析。对竞技运动员负效应做深入的研究和分析,为更好解决这一问题提供现实依据和解决对策,从而根据这些研究为运动员提供更好的发展环境和保障措施,提高我国运动员整体素质及竞技水平并促进其健康发展。

竞技运动;负效应;对策

近年来体育运动更成为医学和心理学康复治疗中的重要内容与方式。但参加竞技运动的运动员长期进行高负荷量、高压力、大强度的训练,就会导致一些身体及心理问题的频繁出现。

当这些问题得不到及时解决时,就会逐渐积累膨胀,使运动员出现过激的行为,带有攻击性,严重的甚至会导致自杀,即便奥运冠军都不例外。这种生理和心理压力直接影响中国运动员的身体状况和未来的发展。

1 国外研究现状

历来世界体育强国对竞技运动员工作都十分重视,美、国、俄、澳、法等奥运会训练基地有常设的身体及心理专家组以协助运动员调整身体、心理,使之正常或超常发挥其竞技运动水平。系统的心理咨询和竞技运动训练工作可以使运动健儿综合全面地进行比赛角色定位,并提高他们面对各种艰难环境的应对、承受能力和心理调控能力,体现出灵活的作战策略、高度的自信以及顽强的意志品质,最终形成最佳的竞技状态。

2 国内研究现状

随着我国社会竞争的加剧、改革开放的不断深入,我国经济持续发展,分配方式、利益关系和价值观念日益多样化,各种思想文化互相冲击融合,各种矛盾日益错综复杂,人们思想活动的独立性、选择性、多变性和差异性也日益增强。轻度的精神疾病如抑郁症、孤独症、焦虑症等心理障碍病人像感冒一样普遍。所有这一切不断冲击着竞技体育,影响着运动员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的形成。如何改变竞技体育运动员负效应,帮助竞技体育运动员初步形成科学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逐步提高参加社会实践的能力,使其成为具有良好科学文化素质和健康素质的公民,是摆在我们面前的重要课题。

3 竞技运动导致的负效应表现状况

3.1 竞技运动过度损伤

竞技运动员为了能够获得较高水平的竞技能力和取得优异的比赛成绩,不得不进行长时间、高强度的艰苦训练。而事实上却并不是运动量越大、训练强度越高,就越能产生好的成绩和好的适应能力。人的承受及适应能力是有限的,一味地加大运动强度和训练时间、忽视科学的训练方法、不注意训练与恢复之间的合理比例,其结果就难免会出现运动损伤。

“在心血管系统方面,可能出现胸闷、晨脉加快,运动心率缓慢心律不齐,训练后心率急剧增加,恢复时间长。肌肉、骨骼系统方面常表现为肌肉持续酸痛、易出现痉挛等。此外,还会出现体重下降、易产生感冒、腹泻;运动后,运动性血尿、运动性头痛等症状。”

3.2 锻炼成瘾

工业信息社会高度发达的物质文明给人类带来了一系列的不良问题,如营养过剩、内分泌失调生理问题;疾病肆虐、恐怖主义和霸权主义日益突出、环境破坏和污染严重等社会问题;各种心理障碍、心理疾病的蔓延等心理问题。目前运动被认为是最适用、最健康、最经济、最时尚的方法。“适量的运动有益于人的心脑血管系统、肌肉骨骼系统、神经系统、呼吸系统等生理机能;能促进人的社会化、维护社会稳定;能调节心理、促进人的个性形成。”但过度的运动可能是运动成瘾,会对人的生理、社会、心理造成很多负面的影响,使人的运动初衷和效果之间出现严重偏差。而运动一旦越过了运动者体能的界限就会出现麻烦及问题。

3.3 具有强烈的攻击性

攻击性是人格中所具有产生攻击的内在可能性。攻击性表现在身体攻击、言语攻击、幻想攻击等多方面,并且具有普遍性。攻击行为对现代体育运动的负面影响越来越大,引起了体育界甚至政府的极大关注,已成为困扰和阻碍现代体育运动健康发展的难题与障碍。“运动员与一般人的身体攻击性在内隐层次上具有相似特征,身体攻击性作为人的本能是普遍存在的。”

3.4 心理疲劳

运动性心理疲劳问题已成为国内外有关学者普遍关注的焦点问题之一。“其对运动员的训练、比赛实践的行为过程将带来巨大的负面作用,甚至可能严重影响到运动员的成长与发展。”

“心理疲劳”是由多种因素决定的、渐进发展的可预测现象,早期诊断对其预防和干预有实际意。“还有运动员退役之后的出路问题,运动队的赞助资金来源问题,竞技场上的裁判判罚问题等,都是产生心理疲劳的问题。”

3.5 运动焦虑症

一般而言,运动对健康有许多好处,除了能激发身体各个部位的活力外,它还可以令人心情愉快。但是大负荷的训练、比赛和生活中,规章制度的约束、生活节奏的紧张、训练条件的艰苦,长年累月地重复训练动作,运动员难免产生厌倦的心理和情绪。

“一般表现为运动员训练时看到器械就感到厌恶和害怕,辨别能力与改正技术错误的能力下降,完成有节奏的动作不连贯且容易疲劳;情绪低落,注意力、体力下降,缺乏主动性和自信心,对教练员和队友的建议很敏感等。训练后恢复很慢,肌肉常常伴有酸痛的感觉,食欲下降,消化紊乱,吃东西不香,晚上睡眠不好,常常伴有失眠现象,脾气很急躁,容易出现皮肤及组织感染。”

3.6 运动抑郁症

抑郁症是指:“由于各种原因所造成的以抑郁为主要症状的一系列情感性障碍或心境障碍,即以抑郁心境自我体验为主的临床症状群或状态。”抑郁被形象的称为“心灵感冒”,是最常见的一种情绪状态,轻则表现为意志消沉、苦恼烦乱、忧伤不宁、逃避现实,重则会感到凄凉、绝望,乃至采取自杀的极端方式。

我国运动员通常是把所有的精力投入到训练与比赛,生活相对比较简单,主要内容是完成比赛和训练任务。由于长期的集中训练生活使自己的社会圈子变得很小,这样,在心理需求增长的情况下,就会感到孤独导致抑郁。

4 导致运动员负面性的心理现象、行为对策

4.1 平衡训练与恢复

首先要控制运动员运动的时间和运动强度,使其既能保证训练,又能进行积极性休息;其次,对运动员的饮食营养要加强管理;最后,就是要让运动员有足够的睡眠。运动员的过度训练发展到后期时教练员和运动员要引起高度重视,一般要立即停止专项训练。当然也不是不训练,训练时要以健身、娱乐为主的运动项目,要严禁大负荷、大强度的训练。增加睡眠的时间,增大文娱活动,积极休息。要对运动员进行一些物疗、气候疗等。还可进行一些药物治疗,如补充复合的维生素B、维生素E、维生素C,必要时服用镇定剂。

4.2 建立运动员心理咨询服务系统

建立运动员心理咨询服务系统,目的在于为运动员建立个性化的心理档案,充分运用心理学理论和知识对运动员进行咨询,系统地、有针对性地采取心理学的方法和手段解决运动员现存的心理问题和克服其心理障碍,加强运动员积极的自我观念,并提高其心理技能,为训练和比赛做好充分的准备。系统的心理咨询和心理训练工作可以使运动健儿合理地进行比赛角色定位,形成良好的比赛心态,并提高他们面对各种条件的应对能力、承受能力和心理调控能力,体现出高度的自信、灵活的作战策略以及顽强的意志品质,最终形成最佳的竞技状态。

4.3 社会支持

社会支持是重要的外部“缓冲器”,社会支持是指个体通过社会联系所能获得的他人在物质或精神上的支持。“优秀运动员的社会支持与运动疲劳、心理健康之间都存在密切相关,且多数因子之间相关系数达到了显著性水平。”目前优秀运动员的社会支持从来源对象上分主要来自于家庭,从内容上主要是主观支持,可见家庭支持和主观支持对运动员的成功极其重要。

这种支持不仅表现在行为事件的方面,更表现在及时的心理援助方面。心理的援助会增加运动员的自我评价,提升采用积极应对方式的可能性,从而获得更多的再就业机会。

4.4 完善体育法律、法规

我们国家运动员的交际、文化水平等等普遍低于世界上其他国家的水平。现代竞技体育高度的竞争性和优胜劣汰,使每一个运动员面临很高的机会成本风险,他的职业寿命也很难预测,因此再优秀的运动员都有可能面临职业生涯突然中断的一天。但遗憾的是,我国现行有效的所有体育法律、法规,涉及运动员权益的立法寥寥无几。

目前,美国、澳大利亚、英国、荷兰等国家均建立了退役运动员职业过渡救助服务中心,提供个人职业过渡处理技术的培训。结合运动员的专长进行现代市场经济和再就业的技能培训,并强化职业资格证书制度的实施;进一步完善社会保险制度,完善运动员的医疗保险、养老保险等社会保险制度。

与国外相比,我国在这方面远远做得不足。在这一点上,我们可以借鉴世界各国经验,结合我国国情,将运动员社会保障制度纳入规范化、法制化的轨道。

4.5 重视运动员个体差异

我国的运动员主要是由国家来培养的,带有很强的职业性质,通常体现了技能单一和文化教育程度较低的特征。然而,国外运动员的运动参与大多是业余性质的,虽然国家会对运动员进行部分的投资,但运动员自己投资是主要的形式,国家只是以资助的形式帮助个体发展运动事业。所以,国外运动员多具备两种以上的生存技能。我国应注意加强运动员的文化教育,以改善运动员的认知结构和思维方式。

不同群体的差异也会表现在心理反应方面。例如,优秀运动员和一般运动员在训练和比赛过程中的情绪是不同的。另外,女性运动员的心理状态应该加以关注。它还与运动员个人的家庭背景、成长经历、性格、人际交往等方面也密切相关。

上述负面心理和行为在某种程度上既与社会、政治、经济等因素有很大的关系。体育行政管理体制改革严重滞后,涉及运动员权益的许多方面受到影响,应该促进体育的社会化和商业化,形成商业化体育产业的完整链条。成立运动员工会,应当尽快组织各方依据劳动法和工会法成立运动员工会,以维护运动员的劳动权益。体育行政部门应尽快着手准备,组织有关专家学者,在广泛调查和征求运动员意见的基础,向人大或国务院提出立法建议,推动一部高级别运动员权益专门立法的出台。

[ 1 ] 吴俊云.关爱心理健康预防忧郁自杀[ J ].国外科技动态,2008(15).

[ 2 ] 谢明.运动员过度训练的原因及预防措施探讨[ J ].科教文汇,2008(30).

[ 3 ] 谢松林,李薇.运动成瘾研究述评[ J ].体育学刊,2007(4).

[ 4 ] 常璞.竞赛情境启动对运动员攻击性性别差异的内隐研究[ J ].临沂师范学院学报,2007(6).

G808.1

A

1674-151X(2011)09-025-02

10.3969/j.issn.1674-151x.2011.09.013

投稿日期:2011-04-28

倪志秀(1987 ~),在读硕士研究生。研究方向:学校体育、社会体育。

猜你喜欢
竞技运动员心理
TSA在重竞技运动员体能测试中的应用
第1-3届冬季青年奥运会竞技格局分析
心理“感冒”怎样早早设防?
Distress management in cancer patients:Guideline adaption based on CAN-IMPLEMENT
心理小测试
一位短跑运动员的孤独
心理感受
我国优秀运动员商业价值的开发
花与竞技少女
最会挣钱的女运动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