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 薇
(华东师范大学体育与健康学院,上海 200241)
运动与戒烟的国外研究评述
陈 薇
(华东师范大学体育与健康学院,上海 200241)
近年来国外有关运动与戒烟的研究越来越多,本文通过对国外运动与戒烟的研究的理论基础、研究方法以及相关的研究成果进行梳理,并对其研究中存在的问题进(对研究中的一些主要观点进行评述),以期能更为深入地了解这一研究。
运动;戒烟;对烟的渴望;戒断综合症
国外研究者将运动与戒烟接合起来的理论基础为尼古丁能刺激人体内的多巴胺的释放增加,使人体产生愉快感。运动过程中也会刺激人体产生更的多巴胺,也会使人产生愉快感,既然尼古丁与运动能产生同样的生理效能,都能使人体产生愉快感,那么运动就有可能代替尼古丁成为一种新的刺激条件。因此,当人想抽烟时参与运动可以转移其注意力,同时产生愉快感,减少吸烟量。另一方面,当人处在戒烟过程中,出现一些不适症状,可以通过参加运动释放多巴胺等相关激素来减轻这一症状使戒烟变得更为容易。
国外对运动与戒烟的研究主要抓住上述两点,第一点是运动对烟瘾的作用。所谓烟瘾指的就是吸烟的欲望,在国外研究中对某一时刻烟瘾的判定是基本都是通过主观回答(你现在想吸烟的欲望有多大?没有欲望,不太强,一般,较强,很强)问题得到的;第二是运动对戒烟过程中产生的戒断综合症的作用。戒断综合症指在一段时间戒烟后,出现的一些心理的不适现象。Taylor (2006)的综述中指出戒断综合症包括沮丧、敏感、坐立不安、注意力不集中等症状。Ussher (2009)的研究中指出戒断综合症包括敏感、紧张、沮丧、饥饿感、 坐立不安、压力、注意力难以集中。而这些症状的测量多数是使用修订版的Mood and Physical Symptoms Scale (MPSS)量表,它是一份比较成熟,并得到认可的量表。
国外有关戒烟与运动的研究方法主要为调查法和实验研究和类似实验研究法。实验法有严格的控制条件,排除无关的干扰因素,将自变量突出出来,以判断它与因变量之间的关系。但因为戒烟过程往往并不是受一个单纯因素的影响,它会受到许多干扰变量的影响。因此,只从实验室得到的数据并不具有充分的公信力。只有将二者放在真实的生活环境中才能得到验证。
4.1 运动与吸烟关系的调查
有关运动与吸烟关系的调查研究有很多,许多调查研究静态性的生活习惯与吸烟具有共生性。其中,比较有影响的是Kujala 等人通过对双生子纵向调查研究,发现青少年期一直不爱运动的双胞胎,在他们20岁左右比他们爱运动的卵生同胞更容易染上烟瘾。双生子的研究之所以有比较重要的意义在于,因其所在的社会环境比较相似,同时他们还具有相似的基因,在其他条件相同而运动量不同时,研究意义更强。日本学者 Nagaya等人从另一个侧面探讨运动与吸烟的关系、戒烟与复吸(戒断后再一次吸烟)对运动习惯的影响,结果发现吸烟与静态生活具有持续相关性,且戒烟过程中伴随着运动的增多,而行复吸会减少运动量,并得到吸烟可能会弱化运动习惯。
4.2 运动与对烟渴望和对戒断综合症的作用的实验研究
有关运动与对吸烟的渴望和对戒断综合症的作用的实验研究较多,
成功戒烟的第一步是有效地抑制对烟的渴望。因此,如能有效地抑制对烟的渴望,就能延长吸第二根烟的间隔,可以在一定程度内减少吸烟的数量,减轻对尼古丁的依赖性。第二步就是对戒断综合症的缓解作用。这两个方面是一个统一的过程,对烟的渴望越强烈,就会产生更为强烈的心理反应,如烦躁、坐立不安。因此,研究者也都是将二者放在一起进行研究。
Taylor 的一篇相关综述中,就将运动与对烟瘾和戒断综合症作用有关的实验性文献进行了统合。文章根据相关条件一共选取了10篇相关文献,虽然这些研究的测量量表、运动类型以及被试人群并非完全一致。但这几篇文章的实验程度是相像的,都是将运动作为一个处理条件和另一个控制条件(一般为静坐)下对烟的渴望和戒断综合症的作用进行对比。基本实验程序都是被试经过十几个小时的短暂戒烟的,进入实验室后先测定其对烟的渴望程度和戒断综合症。然后一组进行运动,另一组进行一些控制条件活动,如静坐、读书等。实验中间再测一次,运动结束即刻或结束一段时间后进行另一次测量。最后将这两个条件下对烟的渴望的作用和对戒断综合症的作用结果进行对比,以判断运动对对烟的渴望有何作用。其中,有9篇研究的结果表明,在与控制条件下相比,在运动过程中、运动后运动对烟的渴望都能起到明显的抑制作用,对戒烟综合症也能起来缓解作用。其中,只有1篇的结果没有明显差异。作者对这些文献的数据进行统合,得到运动对对烟的渴望的抑制作用和对戒断综合症缓解的作用较为明显的结论。
从Taylor的综述中我们得到了一个总体的判断,而各个研究的侧重点却没有体现。因此,下面我们探讨有关实验室中运动与对烟的渴望和戒断综合症有关的3个方面的问题。
一是什么样的运动的强度的运动效果。之前大多数研究都是采用中等强度的运动,如Ussher研究表明,10分钟中等强度(40% ~ 60%最大心率)的运动能抑制对烟的渴望。Ussher称之所以会选择中等强度的运动,是因为中等强度的运动易于操作,吸烟者更易于坚持。除了中等强度的运动,还有些学者探讨小强度的运动对烟的渴望和对戒断综合症的作用,如Taylor进行了一个被试内的实验,以探讨自定步伐的步行运动对烟的渴望的抑制和对戒断综合症的缓解作用,15名被试在两个不同的时段分别参加了行走和静坐两个活动组,其他相关条件一致。结果表明,自定步伐持续时间为15 ~ 20分钟的行走,对烟的渴望都具有积极的抑制作用,同时能缓解戒断综合症,且这种作用能持续20分钟。因此,作者认为,小强度运动也能起到抑制对烟的渴望作用和戒断综合症。
二是有关运动的持续时间对烟的渴望和戒断综合症的研究几乎没有,大多数研究都是关注强度,而对持续时间这一变量的关注较少。如上文所述,各个实验持续时间在5分钟,而对运动持续时间关注较少。
三是运动类型。在实验室中大多采用功率自行车或者跑步机上的有氧运动,其他类型的运动研究不多,Taylor采用步行运动,Ussher 等人研究了静力性运动对抑制对烟的渴望和戒断综合症的作用。结果表明,5分钟的静力性运动有助抑制对烟的渴望和缓解戒断综合症。
4.3 综合研究
戒烟是一个很复杂的行为,受许多因素影响,社会环境会对其造成非常大的影响。因此,在实验室中的那些研究都是排除了许多的干扰因素,得出的运动对吸烟渴望和戒断综合症的影响,与实际的戒烟还是有差距的。于是,许多研究者走出实验室,想在更为真实的环境下,考察运动对戒烟的作用。目前的研究大部分都是在已有戒烟项目中加入运动这一变量,探究运动对戒烟的作用。
Marcus 等人进行了一系列的研究以探究运动对于戒烟的作用。在他其中一篇文章中,选择了281名不爱活动并想戒烟的女性被试,将其分为两组,一组进行认知行为干预法与大强度运动(60% ~ 85%的最大心率)相结合的处理组,另一组只进行认知行为干预法和控制方法(静坐)的控制组。戒烟效果通过自我报告并通过测定唾液中的尼古丁含量进行验证,进行3次测量,时间分别为12周的治疗结束后即刻以及治疗后第3个月与第12个月。结果表明,运动组在3个时间点上的戒烟率都明显高于控制组。Marcus等人重新复制了上述实验程序,只是将大强度换成中等强度有氧运动,相对大强度运动而言,结果没有大强度运动那样显著。相关的研究有很多,如Hill和他的同事就发现行为疗法加中等强度的运动比单纯的行为疗法和运动疗法更为有效。
上述这些研究中,运动都是作为一个补充条件参与到戒烟项目中的,很少有将运动作为主要方法的戒烟项目。因此,对于将运动单独作为一个项目,研究运动对戒烟的影响还很少,只有在Prapavessis 的研究中进行了尝试。他将142名不爱活动的、烟龄3年以上、每天抽烟10根以上的女性被试随机分到4个组,即运动(每周进行3次持续时间为45分钟,强度为60% ~ 75%的运动)+尼古丁片、运动+非尼古丁片、认知行为法+尼古丁片、认知行为法+非尼古丁片。在第1周(基准)、第6周(停止吸烟)、第12周(项目结束)、结束后3个月、结束后12个月,都进行戒烟率、体质和体重的测量。结果表明,运动加尼古丁片的对戒烟率的影响最明显,同时提高被试体质,控制了他们的体重。
虽然国外有关运动与戒烟的研究一如既往地是实证研究,实验设计也相当的完美,但是它的两个主要指标(对烟的渴望和戒断综合症)的测定都是主观测定的,容易受其他因素的影响,如运动对烟瘾的影响,就有研究者怀疑是因为注意力转移的结果。运动对戒烟综合症的影响,也有人怀疑是因为有期待被试的期待效应。这些怀疑都让我们反思,这些所谓科学的实验,是否真的科学?因此,要想取得让人更为信服的结果,则需要在指标的测定过程中更为科学,不能仅仅依靠两个量表。
运动强度是研究者关注的重点,而研究者对运动的持续时间的关注较少,也很少有文献指出为什么会选择在实验中选择这样一个持续时间。对于运动类型的研究也很少,因为都是在实验室中进行,大多采用的是功率自行车或者是跑步机。因此,未来的研究中的我们应该更为细化这些,以期为今后制定运动处方提供理论依据。
有关戒烟的生理机制研究目前已经深入到脑科学领域,人们已经试图从脑机制方面探讨运动对戒烟作用的机制,但是研究目前尚处于起步阶段。有关运动与戒烟仍然存在一些如下的疑问。
有些研究者认为,运动对戒烟之所以产生效果,只是使戒烟者将注意力从吸烟中转移到其他方面,特别是在大强度运动之后(超过阈限强度),运动对占用的认知资源要远大于低强度运动。因此,只要是能分散注意力占用认知资源的活动对戒烟都能起到一定作用。对于分散注意力的机理的质疑是如果运动对烟瘾和停烟综合症的作用机理是分散注意力,那么这种作用会在很短时间内就会消失,可能是运动后即刻。
戒烟是一项涉及到许多因素的社会行为,戒烟者生活在社会环境中,无时无刻不受社会环境的影响。在这个信息社会,信息传递速度是飞快的,而且传递也广泛。运动社会对于运动的作用宣传也是相当的普及,那么这些戒烟被试中很多人也可能知道运动的好处,这就有可能使其在实验者存在期待效应,影响结果。研究者的研究结论也就不能单从运动角度来解释了。
[1]Kate Janse Van Rensburg,Taylor Adrian,Tim Hodgson,Abdelmalek Benattayallah.Acute exercise modulates cigarette cravings and brain activation in response to smoking-related images:an fMRI study.Psychopharmacology.2 009.203:589-598.
[2]Paul Aveyard,Does exercise in adolescence prevent smoking uptake?Additon,2007,102,1025-1026.
[3]Taylor A H,Ussher M H,Faulkner,G. The acute effects of exercise on cigarette cravings,withdrawal symptoms,affect and smoking behaviour:a systematic review.Addiction,2007. 102,534-543.
[4]Ussher Michael,Cropley Mark,Playle Sally,Modihidin,West Robert.(2009).Effect of isometric exercise and body scanning on cigarette craving and withdrawal symptoms.Addiction.2009.204.1251-1257.
G80
A
1674-151X(2011)09-148-03
10.3969/j.issn.1674-151x.2011.09.073
2011-04-29
陈薇(1985 ~),在读硕士研究生。研究方向:体育人文社会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