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东方
(南京工业大学体育部 江苏南京 210009)
论体育公共服务均等化的社会意义及启示
王东方
(南京工业大学体育部 江苏南京 210009)
体育公共服务均等化是在构建和谐社会背景下公共体育发展的新理念。本文阐述了体育公共服务均等化的基本涵义。探讨了它的积极意义,即1.有利于一个公民社会的建立。2.有利于市场经济体制的改革。3.有利于服务型政府的建设。4.有利于大众体育文化的积淀。并从中得到启示:1.建立人人平等的公民社会是我国当前所要解决的重要发展问题。2.政府要在体育公共服务均等化的过程中起主导作用。3.公民要提高自身的健康意识和维护自身基本权益的意识。4.倡导一种良好的社会体育文化氛围。总结出体育公共服务均等化的实现,是一个渐进而艰巨的过程,必须加快和协调政治、经济和社会体制改革的步伐。
体育公共服务 均等化 公民社会 体育文化
公民享受基本均等的公共服务被认为是天经地义的、与生俱来的权利,公共服务均等化早已成为发达市场经济国家政府的基本施政纲领。体育公共服务均等化是公共服务均等化的一部分,他不仅是政府公共服务供给的重要内容,同时也是构建一个有序的和谐社会的重要手段。我国目前正处在社会大发展时期,体育公共服务均等化的推行,成为推动我国社会和谐发展的重要因素。因此,现阶段对体育公共服务均等化的研究,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和社会意义。
所谓“公共服务”,简单地讲,就是社会共同需要或公共需要的,全体公民不论其种族、收入和地位差异如何,都应公平、普遍享有的服务。体育公共服务即指公共组织为满足公共体育需要而提供的公共物品或混合物品。
均等是指“平均”,“相等”的意思,均等化是指一个动态的调节、平衡的过程。均等的标准包括权利平等、机会均等和结果均等。
由此,我们可以总结出体育公共服务均等化的基本概念:“政府为社会大众提供的基本的、权利平等、机会均等、结果均等的体育公共产品和公共服务。
公民社会是推行体育公共服务均等化要达到的的一个重要目标。公民社会是以市场经济为基础的社会,其强调“公民”作为社会的主体,强调民主与法制、强调平等、反对专制、排斥特权,以社会组织为载体。在公民社会里,每一个公民平等地享有政府利用公共资源提供的各项公共服务,这也属于公民的基本权利范围之内,并受到法律的保护。虽然新中国成立已经60年,但是在过去长达两千多年的时间里,我国一直被封建传统思想统治,官本位思想严重,一切事物论资排辈、讲究身份。在二十世纪八十年代,实行改革开放政策以来,社会各阶层分化日益加剧,这使的我国传统的封建社会最看重的人的身份、地位等方面,不但没有随改革开放而消失,反而在一定程度上得到加强。由于这种根深蒂固的“身份传统”的影响,我国的公民特别是生活在社会底层的弱势群体没有社会主体的意识,没有争取权利的意识,没有社会参与的意识。而这些并不是一个和谐的,有生命力的社会所应有的状态。推动和发展体育公共服务的均等化,是建立一个平等、民主的公民社会的必备条件。
体育公共服务均等化的实现从根本上要依赖国家的经济发展水平。各级政府尤其是基层政府是公共服务供给的主体。而各级政府特别是基层政府的财力决定了公共服务的范围和水平。这就需要中央政府给地方政府更多的财权。西方国家正是在财政分权的过程中开始启动公共服务的均等化。财政分权可分为政府内部的横向和纵向分权和政府向市场的分权。从理论上来说,政府内部分权必须以政府向市场分权为前提。
但是我国正在由计划经济向市场经济转轨,政府内部的分权还未完全到位,财政几个方面分权交叉使改革的成本提高,也造成了我国地方政府提供公共服务的财政能力还相当薄弱。政府和市场各自的职能范围还没有得到真正的厘清。政府的职能也尚未体现在为公众提供公共服务上,“越位”、“缺位”现象大量存在。因此唯有积极地推行市场经济改革,政府和市场实现合理分权,才能使体育公共服务均等化问题得到根本性的解决。
体育公共服务均等化究其实质,是人们对社会公平正义的一种诉求,要实现这一诉求,同样需要经过一定的政治程序。在当今社会,追求自由和平等是社会普遍的价值观。反映在政治上表现为应该有着比较完善的利益表达的机制和途径,能有效的缓解社会的各方矛盾。作为纳税人,公平地享受公共服务是天经地义的,无须任何人的授权,也不能被任何人或者组织部门剥夺。作为国家的管理者,政府应该尊重公民的基本权利,平等地对待每一位公民,这是他们应有的责任和义务。在市场经济体制下追求价值平等影响着人们的思维方式和生活方式,甚至影响到国家的行政方式。政府以提供公共服务为自己存在的理由,并以提供优质高效的公共服务来赢得公民的信任。我国政府当下提出建设服务型政府的思想,也是与公共服务均等化的目标相契合。但是,由于“传统”的思维及行为方式,我国的民主政治建设举步维艰,上层管理者眼光向下的行政方式还未形成,公共博弈机制还不完善。我们要以体育公共服务均等化的推进为契机,推动我国服务型政府的建设。
一个民族的进步需要深厚的文化基础。从个人到社会、国家,文化的积淀至关重要。个人文化的积淀转化成自身的素质和素养,大众整体素质和素养的提高又是建设一个和谐有序的社会的基本条件。社会的和谐有序才能推动国家的发展和繁荣。当前,我国大众体育参与热情不高的一个重要因素就是体育文化素养水平的低下。很多公民对于体育的认识还停留在一种浅薄的、基本身体运动的层次。对于体育在个人、社会、国家的发展中的作用和意义,知之甚少。但当我们放眼全球,就会发现,当下,“体育”已经延伸到社会的各个层面,并与大多数学科相交叉,它已经在每个国家的经济、政治、文化领域发挥着重要的作用;并逐渐成为引导社会走向积极向上、阳光、健康的生活方式的重要文化教育学科。
我国正在实施的“全民健身运动”也和体育公共服务均等化的发展是相辅相成、并行不悖的,他们成为我国提高公民体育思想和意识的两条红线。“全名健身运动”为体育公共服务均等化的发展提供了思想基础,体育公共服务均等化的发展为“全民健身运动”思想的发展提供了具体的操作方式和实践理念。
体育公共服务均等化的发展再次强调了增强公民体育意识,提高公民体育文化水平的重要性。因为他是维护个人最基本的生存权和发展权,为实现人的全面发展所需要的基本社会条件。这也是公民维护自身利益意识的具体体现。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经济快速发展,取得了举世瞩目的巨大成就,综合国力不断增强,居民收入显著提高。与此同时,在就业、社会保障、教育、医疗、住房、社会安全、公共文化等关系群众切身利益的公共服务问题上,城乡之间、地区之间、社会群体之间和个人之间,存在着严重的不平衡问题,持续拉大了社会的贫富差距。这不仅和我国在改革开放初期提出的让一部分人先富起来,最终带动大家一起致富的蓝图渐行渐远,也影响着经济和社会的可持续发展,带来了严重的社会问题。
因此,新的历史时期,在加快经济发展的基础上,逐步实现公共服务均等化,促进区域协调发展,逐步缩小区域发展差距,实现社会公正,建立一个人人平等的社会是解决社会矛盾的重要手段和战略思想。
西方发达国家公共服务均等化的实现依赖于它较为完善和先进的民主政治体制,以及其公民对与发达市场经济相适应的公共服务型政府的要求。在我国,如果没有政府的转型和政府职能的调整,政府的行为和作用就不可能围绕着公共服务这一中心而展开,也就不可能有公共服务均等化的真正实现。改革开放以后,我国对计划经济时期形成的“全能型政府”进行了六次改革,目的就是要建立与市场经济相适应的“公共服务型政府”。因此,作为公共服务的提供主体,政府的行为直接关系到公共服务均等化的实现。必须要强化政府在公共服务供给中的主导地位,加快服务型政府的建设,建立和完善公共财政体系,促进区域内部和区域之间公共服务的均等化。
公民自身权益意识淡薄,政府服务意识不强是我国现阶段一个特殊的现象,一方面公民不主张自身的权益,另一方面政府也没有主动服务于民的义务意识。我们一方面要倡导公民提高自身的健康意识,让体育锻炼走进自己的生活,成为自己生活的一部分,建立一种健康向上的生活方式,保持自身的身心健康,推动德智体全面发展;另一方面必须重申平等的公民权益,体育公共服务均等化是公民健康权益的保障与落实的重要体现。
无论个人或政府,权利和义务都是相辅相成的。公民不清楚自身的权益,那么义务的意识也必然淡薄。政府服务意识淡薄,也就必然导致权利意识增强。在这种看似平静的社会意识形态下,暗潮涌动,矛盾滋生。不利于和谐社会的建立和共产主义社会的实现。因此,我们要提高公民维护自身权益的意识,更好的为社会尽自己的义务,同时也促进和监督政府转变自身的职能,建立一个真正的服务型政府。
体育文化是人类关于体育运动的物质、制度、精神文化的总和。它涵盖了人类的体育认识、体育情感、体育价值、体育理想、体育道德、体育制度和体育物质条件等。著名人类学家鲁斯·本尼迪曾说过:“文化就是通过某个民族的活动而表现出来的一种思维和行动方式。”体育之所以被称作文化,是因为体育运动本身是人类创造的,后天习得的,具有非遗传性的身体活动。它不是动物本能的肢体活动和嬉戏。它是人类思维方式的表达和传递。在很大程度上表现为国民的精神状态、意志品格和内在凝聚力,是社会的核心价值观。我国目前处于并将长期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 从社会性质和社会发展阶段上来看,政治、经济、文化等的发展也体现了不同的阶段水平和特征,目前,体育核心价值体系还没有广泛地渗透到人们的心目中,还没有形成人人都是参与者、人人都是责任人以及人人都是建设主体的局面,导致我国体育文化无广泛而坚实的群众基础。充分认识体育文化软实力的强弱直接攸关国家实力和国家形象,一个正在崛起的大国需要体育文化软实力来做支撑,因此,我们要在社会上倡导学习体育文化之风,提高民众的体育文化素养,以一种良好的社会形象支持国家的发展。国家体育文化的强势需要从中央到地方以及全社会的共同努力,它是一项系统工程。因此,要从战略的高度,从宏观、中观和微观三个层面做好中长期规划、整体布局、培植优势领域、加强人才培养、推动社会参与,为发展我国体育文化事业营造良好的政策环境、社会环境、机制环境。
体育公共服务均等化不仅是社会问题和政治问题,还是经济问题及文化问题。实现体育公共服务均等化是时代的要求,是体育和谐发展的要求,是社会公平正义的要求,更是我国建立“服务型政府”的要求。我们应该理清问题,加快和协调政治、经济和社会体制改革的步伐,推动社会的和谐发展,促进和提高体育公共服务均等化的水平。
[1]郇昌店,肖林鹏.公共体育服务均等化初探[J].体育文化导刊,2008(2):21~23.
[2]肖林鹏,李宗浩.论我国公共体育服务的供给困境[J].山东体育学院学报,2008(8):40~41.
[3]刘艳丽,姚从容.从经济学视角试论我国体育公共服务产业生产主体的多元化[J].西安体育学院学报,2004(5):17.
[4]王才兴.构建完善的体育公共服务体系[J].体育科研,2008, 29(2):1~13.
[5]樊継达.统筹城乡发展中的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M].北京:中国财政经济出版社,2008:59.
[6]刘庆山.我国体育公共服务体系研究述评[J].上海体育学院学报,2008,32(3):24~26.
[7]郑家鲲,沈建华.长三角地区体育公共服务发展现状、基本矛盾与对策[J].上海体育学院学报,2009,33(3):6~9.
[8]郭惠平,唐宏贵.对我国公共体育服务社会化改革的再思考[J].武汉体育学院学报,2007,41(11):6~8.
[9]陈玉忠.论构建和谐社会与当代中国体育价值目标[J].体育科学,2005(9):21~22.
G803
A
2095-2813(2011)12(a)-0088-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