春秋战国时期的武文化研究

2011-08-15 00:54:12郑健丁保玉
当代体育科技 2011年4期
关键词:春秋战国武术时期

郑健 丁保玉

(1.天津体育学院研究生部; 2.天津体育学院武术系 天津 300381)

春秋战国时期的武文化研究

郑健1丁保玉2

(1.天津体育学院研究生部; 2.天津体育学院武术系 天津 300381)

当前我国政府提出“文化立国”的战略,武术文化研究成为武术研究的新视角。春秋战国时期生产力迅速提高,文化学术空前繁荣,是我国传统文化发展的重要时期。所以本文由“武”字解析入手,针对春秋战国时期武文化的三个重要层面进行分析研究,意在推动中国传统体育文化研究,提高中国传统体育文化的研究水平,为中国“武”文化的推广与繁荣寻求有效路径。

春秋战国时期 武文化 结构

党的十七大报告中提出:“中华文化是中华民族生生不息、团结奋进的不竭动力。要全面认识祖国传统文化,取其精华,去其糟粕。”在这里,要想“全面地”认识传统文化、认识武文化,就要掌握中国“武”文化的发展脉络,可以说对于武文化在历史不同时期发展脉络进行梳理和深入研究,是十分重要的,也为中国“武”文化的推广与繁荣寻求有效路径。

张岱年老师曾说过:“任何一种民族文化,都有它发生、发展的历史,都有它的昨天、今天和明天。”“中国文化历经数千年演化,内容异常丰富。我们既要对它的来龙去脉有一个明晰的了解,又要避免被无法穷尽的枝节材料所淹没,唯有将历史的方法与逻辑的方法有机的结合起来。”春秋战国时期是我国历史上极为重要的一个时期,这个时期不仅是社会制度(政治)和生产方式(经济)的变化,更重要的是中华民族思想的形成,是中国历史的第一个大黄金时代,其思想至今任有巨大影响,对中国的影响超过古代中国任何一个时期,是中国最有生气的时代。

1 武文化的结构分析

张岱年老师、程宜山老师在《中国文化论争》将文化分为三个层次,第一层是思想、意识、观念等等,思想意识中最主要的有两个方面:一是价值观念,一是思维方式。第二层是文物,即表现文化的实物,它既包括像哲学家的著作、文学家的文学艺术作品一类的“物”,也包括科学技术物化形态的“物”,即人工改造过的物质。第三层是制度、风俗,是思想观点凝结而成的条例、规矩等。即人与自然关系的方面、人和人关系的方面、以及人自身的关系。

武术文化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同样可以按照文化的三个层次进行分析。程大力老师将武术文化的结构分为“物器技术层”、“制度习俗层”、“心理价值层”三个层面,“物器技术层”是物质层面,它是武术文化的“塔基”,主要包括武术技术、武术器械、武术练功器具、场所服装等内容,是一种人与物的关系。“制度习俗层”是武术文化的“塔身”,主要包括武术组织方式、武术传承方式、武术礼仪方式、武术讲授方式武德规范内容、武术竞赛方式等内涵,是一种人与人的关系。“心理价值层”是观念层面,是武术文化的“塔尖”,主要包括武术文化形态所反映的民族性格、民族心理、民族情感等。[1]

2 春秋战国时期武文化分析

2.1 物器技术层

2.1.1 武术器械的发展

春秋战国时期,冶炼技术发展迅速,这时兵器的数量和质量也得到了很大的提高。特别是剑的制造与理论更是达到了鼎盛时期。春秋时期,青铜剑的形状发生了变化,以柱脊剑为主,战国时剑已达70~80厘米,在湖南郴州马家坪古墓出的铁剑达1.4米。由于铁剑的出现,剑身加长,这一时期剑术的理论有了发展,出自战国人的剑道是击剑技术的总结。[2]“春秋之剑较短,主要是青铜制品,”“到了战国,剑身普遍加长,青铜剑固然仍占主要位置,但钢铁剑已经日益剧增。”[3]这时剑不仅仅是在军士们使用,官吏、庶民也佩戴。可以说剑的广泛使用,推动了剑道的发展,同时对其他武艺的发展也有着重要的影响,丰富了我国“武”文化的内容。

同时这个时期长兵技术已得到了发展,它突破了当时战车的限制,其技术发展更加灵活实用。这时战争经常使用的长兵器主要有矛、戟、戈等,在这其中矛和戟是主要格斗兵器,戈随着战争的发展,作用逐渐的降低,而矛和戟的技能成为当时长兵的主要技能。这个时期为了适应步战的发展,长兵的规格也也提出了明确的规定。可以说长兵器这一系列的变化,对于我国长兵技能后世的发展有着深刻的影响。

2.1.2 武术技术多样化

这个时期军事武术开始由战车时代的甲士向善于奔跑、跳跃的步卒发展,这个时期的士兵不仅要善于奔跑、跳跃,还要掌握多种武艺。再加上当时剑道的迅速发展,对军队士兵武艺有深刻的影响。吴越是剑最早发展的地区,无论是剑的制造,还是剑道的发展,吴越在当时都是占有领先的地位。在军队中给军士佩剑,发展士兵的近战能力,各个国家都十分重视这一点,各个国家聘请剑士教士兵剑术,例如越王请擅长击剑的越女教剑。另外当时的长兵技术也打破了战车的限制,向灵活性、实用性方向发展。同时远程武器弓箭也有了进一步的发展,其杀伤力、穿透力也增强了,此外弓箭的制造也更加规范化了。当时的士兵不仅要远射和长兵技能,还要掌握近战的长剑技能。同时当时由于文武分离,民间武术迅速发展,民间武术呈现出个性化的特点,民间武术强调个体技击技巧,并在这个基础上发展出武术的丰富性与多样性,正是因为这一系列的改变推动了武术的多样性发展,为后期武术的多样性奠定了基础。

2.2 制度习俗层

2.2.1 诸子百家争鸣的文化背景:中国文化的“轴心时代”

这个时期创立诸子学派的孔墨老庄,是中国文化史上的第一批百科全书的深博学者,他们以巨大的热情、雄伟的气魄和无畏的勇气,开创学派,撰编、修订《易》、《书》、三《礼》、《春秋》等中国文化的“元典性”著作,正是经由各具特色的诸子百家的追求和创造,中国文化精神从各个侧面得到充分的展开和升华,中华民族的文化走向大致确定。被称为中国文化的“轴心时代”。[4]

这个时期许多思想为后期武术思想的产生、形成、发展奠定了理论基础,无论是易经的阴阳学说、老子的“弱能胜强”、儒家的中庸之道,还是兵家的虚实论、道家的练气、经络学说、诸家的动静论等,这些都是后期中国传统武术形成的理论支柱,为传统武术理论奠定了基础,对后期武文化的发展、成熟有着深刻的影响。

2.2.2 尚武精神的鼎盛时期

温力老师曾说过“尚武精神实质上是中国基本精神中刚健有为精神的一种表现,当这种精神表现为尚武精神时,更加凸显了崇尚勇武的特点”。[5]春秋战国时期是一个“礼崩乐坏”的年代,这个时期竞相争霸的诸侯列国相互之间发生战争十分频繁,促使了各国统治者推崇尚武,各国都十分重视武力的发展,注重自身的军事实力的发展,推崇尚武精神。可以说这时的尚武精神达到了一个鼎盛时期,此时,秦国的锐士、齐国的技击、魏国的武卒并称三国强兵,另外赵武灵王的胡服骑射更是表现出强烈的尚武强兵精神。[6]尚武精神不仅促进了军队中“陷阵之士”、“冒刃之士”、“勇力之士”的出现,同时也促使了民间习武风气的形成。如齐国形成的“隆技击”局面等。尚武精神是一种深刻的思想,它与武术紧密相连,其深深的影响了古代武术的发展,特别是武德方面,是我国武术传统的核心。

2.2.3 文武分离,民间武术开始发展

战国时期,文武开始分离,武士阶层开始瓦解,奴隶主贵族垄断体育的局面被打破,促使了武术开始由军事武术向民间武术开始演变,促进了民间武术的发展,使武术脱离了军事战争开始在民间独立发展。当时民间武术主要以两种方式发展,一种是诸子百家中的武术教育,另一种是以武术为营生方式的民间习武之人。

诸子百家中的武术教育以墨家为典型的代表,墨家主张“德”与“力”并重,提出尚贤、尚同、兼爱、非攻等政治主张,张岱年老师曾在与温力老师的交流中提到:“墨家的许多作风、许多思想被武术家所继承,就是那个侠呀!那个侠客都是武术家,讲侠义道德。”[5]墨家思想对于武文化的发展有着一定的影响。第二部分是以武术为营生方式的民间习武之人。其典型的代表就是 “以武犯禁”的“武侠”,武侠是当时民间武术的主要传承人,正是由于这批人的出现,更加促进了武术的民间传播。

2.3 心理价值层

2.3.1 武术的多样化发展

武文化发展到春秋战国时期,已初步形成,武术的功能也逐步从单纯的军事价值向表演、娱乐、健身、竞技方向发展。武术功能的多样化发展,突出表现是武术具有了表演性、竞技性、娱乐性,这时候习武不仅仅是军事上的训练为主,同时出现在赛场上的竞技,其中最为典型的是当时的斗剑。这个时期不仅贵族诸侯佩剑,同时民间许多百姓开始佩剑,可见当时斗剑之风的盛行。斗剑目的不是为了战争的需要,而是为了娱乐,满足贵族对剑士相斗的观赏。同时当时斗剑具备较为完整的竞赛体制,不仅有专门的剑服,有严格的选拔制度,有专门的比赛方法和奖励。这些生动地放映了武术的竞技性、娱乐性、表演性。正是武术这些功能,丰富了当时人们的娱乐活动,增强了当时武力的时代风尚,增强人们的身体素质,提高而来人们对武术竞赛的兴趣。

这个时期是我国养生术全面兴起的一个时期,是我国导引养生体系的初步形成时期,我国最早的医学著作《黄帝内经》在战国时期问世,经络学说、吐纳之法、导引之术等都同时产生。中国传统武术从一开始就与传统医学有着不可分割的联系,因为武术是个运动量较大的活动,需要呼吸与动作相配合,自然而然的就与吐纳导引结合起来,例如古代的剑术都讲究练气,即吐纳导引之术,“用之养气血以生气力,养生长寿。”而这种修炼方法,一直影响到后来整个传统武术的发展。

2.3.2 武术理论体系的逐步形成

历史上任何事物的出现都不是偶然的,都是当实践与理论发展到一定程度,新事物才顺其自然的产生,同样武术也是如此。春秋战国时期,社会体制开始由奴隶制向封建制转向,人们获得自由的身份,不用再受奴隶主的限制,民间武术开始迅速发展起来;同时诸子百家争鸣,形成了儒家、道家、墨家、法家、兵家等各种思想文化主流,中国传统文化思想开始形成,为武术理论的形成提供了理论基础。

正是由于这些条件的成熟,武术理论体系开始出现并发展起来。这个时期武士们在切磋武艺过程中,形成一种“公平竞争、崇尚强者、以武艺搞定决定社会地位的竞技意识”[7]这是一种公平竞争的意识,是一种与道德、礼仪、信义相结合的竞争意识,是伦理道德在武术上的体现,可以说这个时期,武术理论开始逐步发展起来,武术理论的纲领也逐步形成,无论是《史记》中荆轲与盖聂对剑术的理论分歧,还是《吴越春秋》中越女对于剑术理论的诵读,都反映出当时人们开始对武术的理论层面进行研究,人们开始关注武术基本原理,武术的技击理论开始形成,武术理论体系开始初步建立,武文化开始初步形成。

3 结论

(1)武文化在不同的历史时期有着不同的社会形态,在数千年的历史中,在每个时代都发挥着特有的作用,展现不同的价值。武文化作为中国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作为中国一种特有的文化现象,受中国自然环境和社会历史的影响、制约,深刻的放映了中国社会历史运行的显著特点。

(2)春秋战国时期武文化的器物技术层面:武术器械的发展迅速,特别是剑的制造与理论更是达到了鼎盛时期。武术技术朝着多样化的方向发展,为后期武术的多样性奠定了基础。

(3)春秋战国时期武文化的制度习俗层:诸子百家争鸣的文化背景为武术的发展奠定了理论基础;文武分离,民间武术开始发展,促进了武术的民间传播;尚武精神的鼎盛深深地影响了古代武术的发展,特别是武德方面,可以说它是我国武术传统的核心。

(4)春秋战国时期武文化的心理价值层:武文化发展到春秋战国时期,已初步形成,武术的功能也逐步从单纯的军事价值向表演、娱乐、健身、竞技方向发展。由于各种条件的成熟,人们开始对武术的理论层面进行研究,武术的技击理论开始形成,武术理论体系开始初步建立,武文化初步形成。

[1]程大力.论武术文化的内涵及外延[J].搏击.武术科学,2011,1.

[2]全国体育院校教材委员会.中国武术教程[M].北京:人民体育出版社,2004:33.

[3]马明达.说剑丛稿[M].北京:中华书局,2007:20.

[4]张岱年,方克立.中国文化概论[M].北京:北京师范大学,2003:67.

[5]温力.武术与武术文化[M].北京:人民体育出版社,2009.

[6]杨祥全.中国武术思想史纲要[M].台北:逸文武术文化有限公司,2010.

[7]国家体委武术研究院.中国武术史[M].北京:人民体育出版社,1996:36.

G852

A

2095-2813(2011)12(a)-0081-02

猜你喜欢
春秋战国武术时期
春秋战国时期西戎墓葬葬俗初探
东方考古(2021年0期)2021-07-22 06:25:44
中华武术
黄河之声(2021年9期)2021-07-21 14:56:32
近十年武术产业的回顾与瞻望
武术研究(2021年2期)2021-03-29 02:28:06
萌芽期|春秋战国
艺术品鉴(2020年6期)2020-08-11 09:36:24
文艺复兴时期的发明家
开心一刻
历史喵第二部
新时期的向善向上
商周刊(2017年22期)2017-11-09 05:08:34
武术
小主人报(2016年11期)2016-02-28 20:50:43
“十三五”时期的国企改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