林乐华 周田芬
(上海体育学院武术学院,上海200438)
散打专项课适应中小学教育的教学模式改革研究
林乐华 周田芬
(上海体育学院武术学院,上海200438)
文章探讨了目前散打专项课教学模式方面的缺失,并从散打运动的特点和中小学生教育的特点出发,针对存在的问题提出了改革建议,为教学模式适应中小学教育的进一步完善提供理论的思考。
散打专项课适应中小学教学模式
高等体育院校是体育人才培养的主要阵地,造就大批符合时代需要的创新型体育人才是其根本任务。随着经济的发展,社会对学校教育和人才培养质量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传统的教学模式已不能适应未来社会发展的需要,教学改革随之日益深入。而现有传统的散打专项教学模式,教学内容陈旧、教学方法单一、技术动作难度偏大、危险性比较强,无法从根本上适应中小学教育的教学模式。散打专项教学应走出以竞技体育为基本的格调,注重散打运动的多功能开发,培养全面型散打专业人才。本文主要研究散打专项教学适应中小学教育模式改革过程中缺失与实践的困惑,并针对这些问题提出了改革建议,为教学改革的顺利开展提供一些理论参考,以促进散打专项教学模式的多样化,以真正提高教学的质量,确保创新人才培养目标的实现,适应现代社会发展的需要。
2.1 传统教学模式存在的缺失
2.1.1 教学目标
传统的散打专项课教学是以基本知识、基本技术和基本技能为教学目标,课堂以教师为中心的教学模式,教学目标往往是以教为主,学生完全处于被动地位。不重视教学开放式的特点,忽略了个体在目标上的差异和应该允许的自由度,忽视了对学生主题性学习意识的培养。
2.1.2 教学内容与方式
传统的散打专项课教学内容偏重于竞技方面,其特点是注重散打技术规范和对抗实战。从教学内容和教学教法的选择等方面的要求多偏重于对人体生物潜能的挖掘。教学内容与方式过于单一,缺乏新颖性和时代感,单调枯燥的重复练习容易使学生感到疲倦和乏味。而目前散打专项课程设置与中小学教育大纲脱节现象严重,特别是体育(与健康)课程标准实施后,还是按照原来的课程模式进行教学。该种模式暴露出了明显的缺陷,不利于散打运动在中小学开展教学。
2.1.3 专项课程考核
传统的散打专项课教学考核往往局限于学生的身体素质、技术水平、实战能力,通过固定的考试来确定其专项课的成绩。这种传统的教学评价基于传统的教学目标和内容,方式过于单一,无法全面科学地对散打教学的效果进行信息反馈。
2.2 改革教学模式的基本思路
2.2.1 教学全面化改革
散打专项课适应中小学教育的模式改革应与民族传统体育专业培养目标相吻合,与社会的需求相适应,以培养中小学教育专门人才为重点。课程设置应高度重视中小学教育的实际需要,要与中小学体育(与健康)课程标准接轨,加强高校与中小学的合作伙伴关系,缩短理论与实践的距离。建立以中小学为基地的散打教师培养模式,开设小学散打教师课程和中学散打教师课程,以便培养出能够胜任中小学武术散打教学的合格教师,为中小学武术散打教学的顺利实施奠定良好基础。重视开发和设置能适应中小学生身心健康发展,满足中小学生需要的散打课程。
新的教学模式要适应中小学体育教育的特点,健康体育的指导思想,符合体育教学改革的方向,这是最大的可行性。从散打运动的特点和中小学生的教育特点,中小学阶段散打运动教学的侧重点和教学方法出发,认真制定符合学生特点的多种教学计划、内容、方法。
2.2.2 根据中小学学生的特点进行针对性教学
散打运动的可持续发展需要学校体育来推广普及,扩大其影响。而当前的竞技散打很难在普通中小学推广,因为技战术比较复杂,对抗力度比较强,对练习者的身体素质要求比较高,所以必须实现对散打运动技战术的简化、运动负荷的轻松化、对抗力度的降低,让中小学学生可以直接参加散打学习。
散打专项课教学应走出以竞技体育为基本的格调,对竞技散打运动进行技战术的简化。设定适合中小学学生练习的基本拳法、腿法、摔法及组合技术,详细制定出小学散打课程内容和中学散打课程内容;对抗性练习应进行严格要求,双方对抗时采取轻接触或者控制接触距离等相关规定,提高学生攻防意识的同时,必须做到安全第一;确定科学合理的运动负荷,安排教学中学生的合理运动负荷并遵循一定的要求,做好课前合理运动负荷的设计,并在教学过程中及时调控运动负荷,将学生的合理运动负荷落到实处,以增强学生的体质。
2.2.3 散打运动的多功能开发
2.2.3.1 设计创编成套散打团操或搏击操
从教学内容入手,改变原来教学内容一成不变的现象。多功能开发散打运动,根据大学生的学习特点,将当前流行的搏击操内容纳入教学计划,同时也可以创编符合散打运动特点的团操,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使得散打教学具有一定的创造性,这对学生综合能力的培养具有重要作用。
作为“整套练习形式”的体育项目很多,比如自由体操、体育舞蹈等,但散打与其它项目区别的特有标志就是技击,同样一个下肢摆动动作,在体操、舞蹈中则表达出肢体美、曲线美等,而在散打动作中则要强调攻防的合理性,把动作的劲力表达出来,进攻与防守的意识要明确。“虚拟”的攻防技术方法和要求是散打创编中的核心要素,进攻防守应是贯穿创编过程始终的红线,攻防含义明确的技术动作应是散打创编素材选择的主要内容。把各种具有散打技术的动作进行有机的组合,形成了千变万化、式式相连的组合动作,在编排中,充分运用散打中具有攻防性的动作,进行联想和运用,这不仅使散打技术动作不脱离自身特的点,而且有助于在编排过程中更深刻地理解散打的内涵。
此外,我们可以融合音乐,配合一定的节拍,把动作组合得新颖多样,能让学生感到学习内容不枯燥,具有新鲜感。从而达到通过练习散打团操,可以增加兴趣,帮助记忆,有利于中小学生正确练习散打,有利于提高技术水平和功力水平。在讲解技术动作时,通过攻防格斗的示范和讲解,能使练习者较快理解动作的起止点、运行路线、着力点,从而加速对动作的掌握。
2.2.3.2 设计创编简单的擒拿格斗
可以将散打中的技术动作与擒拿格斗里的踢、打、摔、拿、进、退、闪、躲等攻防结合,发挥散打的攻防特点,目的就是提高徒手对敌格斗的技战术能力,从而在对敌斗争中更加有效地打击对方,保护自己。
我国士兵操练的“军体拳”,其每招每式始终贯穿着一条实战的红线,充分体现了“编为战”的创编目的。我们也可围绕散打攻防特点,设计创编简单易学的擒拿格斗动作,在中小学中开展教学,提高学生的自我保护能力,掌握防身制敌的本领。
2.2.4 建立课外活动平台,发挥潜隐课程作用
课外活动是课程的延伸,中小学可以开展丰富多彩的体育活动和竞赛,让更多的学生动起来,是当前需要解决的问题。可以在俱乐部课程的基础上,根据学生的需求开设包括武术套路、街舞、健美操等课程,让不同水平的学生都能够得到个性的需求。
鼓励学生课下进行散打团操创编,并把动作用文字和图解记录下来,作为实践课的教案,通过课堂上的实践教学演练,教师给予评价、改进和建议。开展创编表演比赛,通过互助式和团队合作,从根本上改善了独生子女的一些不健康的行为习惯,提高了他们适应社会的能力。通过比赛的方式,为学生搭建了一个展示自我的平台,体验成功带来的激情与喜悦,进一步激发学习的欲望和创新能力的培养,可将比赛成绩作为专项考核的一部分。也可以组织不同类型的比赛和表演,让更多热爱健美操运动的学生在比赛和表演中体验成功的乐趣,展示自己,从而培养学生良好的个性。
根据社会需求、项目特点及就业方向进行有针对性的、系统的专业培训和实践教学活动,促进学生的自身发展,丰富业余生活,提高散打专项技术和教学能力,使毕业学生的就业率有助得到提高,也充分体现散打的社会价值。
(1)课程体系需要进行相应的改革,不仅在散打专项教学模式微观上进行改革,还要在整体课程体系上进行宏观改革,以适应散打教学进入中小学教育,以适应培养符合时代需要的创新型体育人才做好充分的准备。
(2)改革传统的散打专项教学模式,采取灵活的授课形势,关注重视学生个体差异,满足不同学生学习的需要,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多方位、多角度、多层面地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实践能力和探索能力,教学模式改革要为就业打下良好基础。
(3)改革当前散打专项教学模式以竞技散打教学为基本的格调,根据中小学教育的特点进行针对性教学与训练,注重运动负荷的轻松化,运动技战术的简易化,武德和行为规范的强化。
(4)围绕散打运动进行多功能开发,积极创编简单易学的散打团操和擒拿格斗动作,目的就是让散打更加大众化,让更多的人参与散打练习。
[1]杜建军,李静华.对中小学引入武术散打运动的探讨[J].河北体育学院学报,2003(2):63-64.
[2]姚煜斌.浅谈学校体育教学模式的改革[J].重庆科技学院学报,2007(2):176.
[3]杨英杰,宋天亮.中小学开展武术散打的思考[J].甘肃科技,2008(21):231-233.
On the Teaching Mode Reform of Sanda Special Course in the Primary and Secondary School Education
Lin YuehuaZhou Tianfen
(Wushu School of Shanghai University of Sport,Shanghai 200438)
The paper doesthe study about the current teaching model missing of Sanda'sspecial course.According to the characteristics of Sanda and the characteristics of primary and secondary school education,the paper analyses the existing problems,makes some reform proposals,in order to adapt teaching mode to further improvement of primary and secondary school education theories.
Sanda special courseadaptprimary and secondary schoolteaching mode
G85
A
1004—5643(2011)06—0081—02
1.林乐华(1986~),女,在读硕士研究生。研究方向:民族传统体育学。
2.周田芬(1981~),女,讲师。研究方向:民族传统体育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