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议书画鉴赏

2011-08-15 00:42:44吕文平山西省民俗博物馆太原030001
名作欣赏 2011年30期
关键词:时代特征书画作品题跋

⊙吕文平[山西省民俗博物馆,太原 030001]

鉴定书画应从何处入手?鉴定根据是什么?就鉴定根据而言可概括为基本根据和参考根据两个方面。基本根据从书画的时代特征和书画家的个性特征两方面入手;参考根据包括有书画作品附属的印章、纸绢、题跋、收藏印、著录、装帧等因素,以及涉及到的一些相应学科如历史学、文学、美学、考古学等知识及科技手段,和书画家有关的一些历史故事、书画作品流传时发生的事件等。

一、书画鉴定的基本根据

作品的时代特征 书画作品的时代特征是与当时的政治经济、社会文化、生活习惯、物质条件等密切关联的,书画作品打上了深深的时代烙印。以书法为例,自古至今就有相当多的变化。宋朝以前人写字,多席地而坐,一手执简册,一手悬肘挥写。而后用高桌,手臂姿势及执笔方法亦随之变化。

因科举制度的盛行,不同时期的考试规章对书法提出了不同的要求。明代规定虽要小楷,但书体未作限制。清代时试卷至康熙以后更为严格,要求行行整齐,字字匀称,横平竖直,亦光亦圆,于是连手腕都放在桌面上,形成了所谓的馆阁体的书体特征。纵观历代书风,汉代尚势,魏晋尚韵,唐朝尚法,宋代尚意,元代尚态,明代尚形,清代尚趣。

书法作品所涵盖的语言文学知识都能体现出它的时代特征。比如陆机《平复帖》的句法语气,在明朝人的信中是不会有的。再就书札行款格式来说,自晋唐至明清也有很大的变化,连称呼都不相同。现在我们用“千古”表示对逝者的哀悼,明代却用来对生者表示尊敬。清人书画题款惯用“某某仁兄雅属”,明人绝不会如此落款。不同时代的翰墨,笔画不同,结体也不同。武则天时期新创字如“ ”,断然不会出现在南北朝。古代写本、刻本书籍可以凭借避讳字来断代,此法对书画鉴定依然适用。还有作者的生卒年代,作品中所反映的政治制度、生活习俗、文化状态等,也都直接或间接地能辅助断代,鉴别真伪,赏析好坏。

不同时代的绘画更有不同的特征。唐宋前,壁画盛行,画家们多是站立作画,即使在绢上画,也要绷在框架上站起来画,颇似现代画油画的形状。大约自宋以来,将纸绢平铺于桌上作画的方式方才兴盛起来,而框架绷绢的画法只是在民间画工中逐步沿用至今。这种画法用笔角度和手臂力量与平画不同,艺术效果截然不同。

绘画中的服饰器物,往往关乎历史制度,其反映的时代特色更为鲜明。因而,熟悉各个时代的服饰器物对鉴定大有裨益。有些画上题有唐代画家的名款,但画中有用藤竹缠扎的高形圆几和带束腰的长方高桌,即从器物上来看,便知这画是宋非唐。再譬如有古纸古绢的风俗画,画中带红顶花翎的人物,无论纸绢如何古老,它绝对不会是清以前的作品。

书画件幅形式也有自己的时代特征。如北宋人常画高头大卷。团扇宋元都有,明代就少了,直到清道光年间才又时兴。折扇明初才大加流行,起初用它来写字,后才作画。对联产生于明晚期,乾隆以后昌盛,宋元明初人题款对联者,断定是赝品。

书画的时代特征大体可划分为唐、北宋、南宋、元、明早期、明中期、明晚期到清初、康雍到乾隆初、乾嘉到道咸、同光到民国初几个阶段。书画作品见多了,不同时代的书画特征就会成竹于胸。

书画家的个性特征 相比之下,书画家的个性特征比时代特征更微观更具体,使其作品更具个性特征。历朝历代的书画家因各自的禀赋悟性、思想性格、审美品位、价值取向、生活习惯等方面的不同,使得其所用的书画工具每每各有嗜好。古人写字作画,不仅执笔方式有变化,而且运笔速度、下笔力道有差别,在何时何地给力,给力时有张弛、缓急之分;给力点有浓淡、轻重之别。张弛有道道不同、缓急有度度不等、浓淡有味味不一、轻重有色色不定。临摹描红古人的书法字帖时虽可使用同样的工具、方法和速度,但很难掌握用力的分寸技巧和笔锋转折的节奏位置。若要写某家的字先得分析研究其笔法和墨法。在宋四家当中,黄庭坚写字最缓慢,从表面看不是很清晰,但仔细玩味便得个中意趣。假使有人拿写米芾字体的笔法书黄庭坚或苏轼的字体,企图领悟苏、黄意境及妙法绝不可能,哪怕学得像样也无法实现。所以鉴定书画不能只停留在作品的表面形式,而要知其内容实质之当然,更要知其精神意境之所以然。反之不仅不能深入捕捉作品的特点,更无法掌握作者的个性特征。看字看画要会举一反三,那么对绘画的用笔,用力的大小及笔锋的正侧等也较易融会贯通。一个不受个人爱好所束缚的画家,在鉴定绘画时在某些地方要比不会画的人占优势,恰恰正是因为他能较准确地掌握作画行笔技巧和方法的缘故。

二、书画鉴定的参考根据

印章 印章是文件上的证明物,是让人信服的东西,书画家用以表明其属于自己的创作,鉴赏家用以表示自己的鉴定。由于印的质地比较坚实,所以某一家的某些印可以沿用数年或十多年,甚至一生,保存至今的也不乏其人。印虽然会因用久而受损,但终究不是所有作品新刻一印,而常是若干幅书画作品共用一个或几个印,所以从印章的真伪来帮助判断作品的真假,是有理有据的。印章有自身的时代特征,形状、篆法、刻法、质料、印色等因人因时而变化。宋代印章形状种类名目繁多,有钟形或鼎形,明以后不断减少。宋人篆法不严,字体往往臆造,不易辨出真假。篆法真正谨严有制出现在清中叶。“赵体”创始人元大书法家赵孟 启用圆朱文,明出现了文派 (文彭),清诞生了皖浙诸派,他们的布局和刀法各有特色。

纸绢 书画大多因纸绢而存在,其对鉴定的重要性毋庸置疑。不同的纸绢,有它的不同特点,在不同的纸绢上作画,便出现不同的效果。书画家各有他们自己喜好的纸绢,以期能更好地表现他们的艺术特点。例如米芾喜用一种黄色宣纸,刘墉、梁同书等人喜欢用蜡笺等。一般而言,纸绢也有时代风尚。宋四家都用熟纸写字,取其光滑适宜,到元朝才始用生纸。早期绘画多用绢,后期多用纸,这与画法的时代沿革有关。宋代大家范宽、郭熙、马远、夏圭等多用水墨烘染,故绢素为宜;元以后文人画偏重,用纸便于表现。前代的纸绢后人虽能用,但后代的纸绢前人绝不能用。摸清了纸绢的年代,至少能排除用后代纸绢伪造前代书画的那些赝品。

题跋 题跋通常是为说明作品的创作过程和收藏关系,或考据其真伪、褒奖其艺术而题的。题跋可分为作者的题跋、同时代人的题跋、后人的题跋,后人可以参考作品题跋来分辨真伪。当我们看到画上有作者同时代人的题跋,应当弄清楚他和作者的关系。例如卫九鼎的《洛神图》有倪云林的题跋。卫和倪是挚友,倪题既真,也就增加了画作的可靠性。后人的题跋对书画鉴定起多大作用,更要具体情况具体对待。题跋对书画的鉴定是否可信还要取决于题跋者的实力。

收藏印 收藏印对书画鉴定也有帮助。有些历史名迹被历代鉴赏家收藏都盖上了他们的收藏印,将收藏家的时代序列加以整理,便可理出书画作品的传世轨迹,前人指“流传有绪”正是此意。如鉴赏家梁清标、安岐眼力就特别高,凡经这二人盖过收藏印的书画,绝大多数是精品。此外,收藏印至少可以作为作品的下限年代的可靠依据,如赵佶的收藏印,就可以确定其最晚也是北宋;如有张丑的收藏印,就可以断定其最迟到晚明。

文学 鉴定书画还需要文学方面的知识,古代书画家大多兼是文学家。如果我们读过他的集子,掌握他及同时代人的诗文,对他们的思想感情、性格文风就会有全面的认识。前人写字常录古人诗文,画幅也常题古人诗句,或标明写某某人诗意。明人写唐诗、宋词固然常见,如果宋人、元人写了明人的诗词就露出马脚了。高江村旧藏后入清内府的所谓刁光胤《写生花卉册》,每幅有南宋孝宗赵 题诗,书于乾隆元年 (1165年)。第六幅《蜂蝶戏猫图》赵 诗竟用了刘克庄《诘猫诗》的故事。刘克庄1187年出生,赵 何能够预用此典?题诗固然是后人伪造。这也可以算是凭借文学知识来评判伪作的名例。

美学 鉴定书画要求书画鉴赏者要具备一定的艺术欣赏力。前代书画流传,作品艺术价值往往是首先被人考虑的。如果一个鉴定工作者,毫无艺术欣赏能力,那么其对书画真假判断就会有失偏颇。在鉴定某家的一件作品时,要分析孰是其代表作,孰是一般作品或较差作品。这种高下筛选必须依靠专业和综合的艺术欣赏能力来分类定级。鉴于此,我们经常要有意识地培养、修炼自己的艺术涵养,提高自己的欣赏审美水平,此应成为鉴定工作者尤其是书画鉴赏家孜孜以求、不懈奋斗的职业使命和价值取向。

考古理论与科技应用 书画鉴赏也属于考古文物鉴定的范畴,因此,文物鉴定的通用办法,对书画鉴赏依然适用,对书画真伪也可以借助考古理论和科技加以考证。时下,书画造假做旧中用到鲜为人知的科技手段,将纸绢放在一定气压、温度、湿度的物理环境中,借助化学药水或微生物培养,使其变旧神似古书古画,以混乱文玩市场,给鉴赏者们增加鉴定难度和成本。因此,将考古与科技结合,用显微镜、放大镜和现代C14侧年技术、时代测厚仪技术、色谱、质谱、光谱分析等技术对书画微观领域进行观测研究已成为书画鉴定的一个新途径。

综上所述,书画鉴赏是一门理论与实践紧密结合、众多学科综合应用的学问。今天,时代飞速发展,社会和谐昌盛,文化产业异军突起,书画收藏热空前高涨,这就要求藏家、书画爱好者在实践中不断地学习、参悟,鉴定一幅书画作品真伪,需要综合各方因素,通盘考虑,方可达到较准确的天地。

猜你喜欢
时代特征书画作品题跋
充分认识品牌时代特征 努力提高品牌创建水平
今日农业(2021年20期)2022-01-12 06:10:28
款、印、题跋对古书画的鉴定作用
艺术品鉴(2020年11期)2020-12-28 01:36:28
姜宸英《选诗类钞》题跋续考
天一阁文丛(2019年0期)2019-11-25 01:32:14
傅以礼《华延年室题跋》校补
天一阁文丛(2018年0期)2018-11-29 07:48:26
少儿书画作品8幅
9月书画作品精选
“五老”精神的内涵实质和时代特征
中国火炬(2014年8期)2014-07-24 14:30:29
简析《金瓶梅》的思想及时代特征
短篇小说(2014年11期)2014-02-27 08:32:41
叶德辉《述学》题跋五种探赜
天一阁文丛(2013年1期)2013-11-06 10:01:20
书画作品欣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