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徐占品[防灾科技学院人文社科系,河北 三河 065201]
性别之间的较量是一场没有硝烟的战争,在微观的家庭生活中,男性和女性的家庭地位往往取决于其创造有形财富的能力,因此,性别较量根本地表现为经济能力的斗争。电视连续剧《婚姻保卫战》和《女人的村庄》通过女性争取经济独立的自觉,如一束强烈的光照进了现实世界,让我们看到了女性为提升自身地位而进行不懈抗争,但是由于战场、战术和战绩的不同而使我们看到了二剧主题上的区别:一为变相的男权主义,一为理想的女性主义。
家庭是性别融合的温馨的港湾,也是性别较量的主战场和女性争取经济独立的羁绊,中国传统中“男主外,女主内”的性别秩序就要求将女性作为男性的附庸而牢牢拴在家里。女性主义的倡导者都鼓舞女性走出家庭,在广阔的社会环境中争取和男性相同的社会地位。在此背景下,家庭就成为了性别矛盾最为集中的场所,在协商“谁留在家里”这一问题时,往往剑拔弩张,家庭气氛紧张异常。但是在性别较量中,并不是留在家里的一方永远不能摆脱失败者的身份,他们往往能够通过自身的努力取得最终的胜利。
《婚姻保卫战》中的家庭更像烫手的山芋,在性别的较量中,女性终于胜出,许小宁、郭洋、老常等人相继成为了“家庭煮夫”。其实,在这种较量中,家庭成为了夫妻双方发展事业的最大阻碍,当二人僵持不下又各不相让时,只能牺牲家庭,杨丹和老袁就是为此而分道扬镳。可以说《婚姻保卫战》中的大多数男性都被迫把家庭当做了自己的战场,尽管他们并不甘心,但是在“强硬”的女性意志面前都选择了暂时的妥协。他们在家庭这个战场上,并没有放弃与自己的对立面——女性的斗争。许小宁在兰心需要他外出讨债时欣然答应并凯旋而归,这正表明他要时刻维护男性的尊严;郭洋偷偷为张瑾设计效果图,在家居馆10%的股份面前毅然撕破合约走出家庭,这是为了实现自身的价值;老常无视陈梦取得的业绩,时刻不忘并想方设法从其手里夺回4S店,只是为了享受被尊重的乐趣。从这三个人身上,我们看到了当家庭这个战场强加给男性时,他们时刻谨记着如何甩掉这个烫手的山芋,走出家庭,找到自己“应有”的位置。
《女人的村庄》是一个真正的女儿国。在成年男性都进城打工之后,张岭村中一切事务就都由女性承担起来,男人们把建筑工地当成了自己的战场,他们辛苦劳动,为的是多赚些钱,利用经济地位上的优势压倒女性,捍卫男权。男性的集体出走将张岭村的女性牢牢拴在了家庭之中,她们想要和男性在经济上进行抗衡,受到了现实条件的制约。分散的农户经济很难进行集约型生产,照顾老人和孩子又极大地分散了她们的精力,在此情形下,张岭村村主任张西凤带领广大妇女兴建了养猪基地,渴望“解放”的女性以家庭为单位,盖猪舍、进猪苗、养猪崽,并逐步建设肉食品加工厂,她们在重重困难面前“出水才看两腿泥”,认真履行着女性角色的性别责任和社会责任。在性别对立的环境中,女性王国中的男性受到了排斥,二旺因为帮助村里的女人建猪舍而成为了所有在外打工的男人眼中的“不稳定因素”,最后被平太明招进建筑队;广大和二白是村里唯一“团圆”的家庭,因为二白的“得瑟”最终导致了广大进城打工,这才维护了女人的村庄的稳定。
在性别较量中,男女双方各有不同的战术,并最终产生了不同的战绩。《婚姻保卫战》中的男性采取了隔岸观火的战术,他们暂时选择了留在家中相妻教子,但是并不忘随时展示男性的优势。兰心在收购皮具厂时被骗,工厂又遭遇了火灾,在其精神濒临崩溃的关头,许小宁挺身而出,收拾残局,想尽一切办法缓解兰心的精神压力,作为一个男性符号,许小宁成为了拯救兰心的“勇者”,在他们为生存问题发愁的时候,又是许小宁忽然找到先前买的一份保险,帮助兰心挽回了大部分损失,此时的许小宁又成为了一个“智者”;陈梦的服装店因为经营不善,连连亏损,最终为其注入资金的是抠门的老常,同样也是老常的建议使得服装店的经营状况明显改善;杨丹因自身的“男人性格”选择了与老袁离婚,但是在她生意遇到最大困难的时候,帮助她摆脱困境的还是老袁;小小和李刚的恋情遭到父亲老常的反对后,小小无可奈何,恰恰是李刚凭借三寸不烂之舌说服了老常,赢得了恋爱的权利。
这部剧看起来像是一部女性主义的杰作,其实充满了对女性的诋毁。对于婚姻来说,女性是破坏者,男性是保卫者。其中的几个女主人公,李梅代表着猜忌,兰心代表了骄傲,陈梦代表了虚荣,而这三点正是男性对女性较为普遍的评价。女性取得的胜利是男性让出来的,男性掌握着家庭的主动权,当女性在事业、感情上遇到挫折时,帮助她们摆脱困境的依然是男性。兰心的工厂何以会倒闭?是因为她刚愎自用,骄矜自大;李梅为何要和郭洋分居?是因为她莫须有的猜疑。在整个电视剧中,去势的男性才是真正的强势者,在几个光鲜的女性背后,我们看到的是一个变相的男权社会。
和《婚姻保卫战》中的男性不同,《女人的村庄》中的男人则采取了釜底抽薪的战术。男性被女性在竞选中击败,怀着满腔的悲壮和义无反顾的倔强离家创业,他们始终不能放弃男权,牢固地将自己定义为“一家之主”,并且如同一切雄性动物一样,对配偶充满了霸道。这种霸道体现在对待二旺和门队长建筑队的态度上,他们不允许任何“危险”的男性接近张岭村。但是张岭村的女性依靠自己的努力,在村里养猪,获得了比男性更高的经济地位,广大与二白的对话中明确提到“谁挣的钱多谁就在家里说了算”,男人的釜底抽薪不但没有能够使女性屈服,反而推动了她们自强自立性格的发展和发家致富实践的成功。剧中的男性代表着猜忌,心胸狭窄,并依赖于以张西凤为代表的女性,最终成为了女性的帮手。在这里女性具有了一切美德,坚韧、独立、勤劳、孝顺,等等。张岭村成为了一个理想的女儿国,《女人的村庄》也成为了一部出色的女性主义作品。
《婚姻保卫战》中男性的战场是家庭,女性的战场是商界,男性采取隔岸观火的策略以逸待劳最终取得了性别较量的胜利,曾经在商界叱咤风云的女性最终都回归家庭;《女人的村庄》则相反,女性被留在家中,男性怀着一腔悲壮外出打工,在一次次的矛盾冲突中,女性不但完成了社会传统赋予女性角色的各种责任,还顽强地通过自身的努力实现了经济上的独立,彻底打破了男权在张岭村的统治。
《婚姻保卫战》中的女性在性别较量中失败了,她们的失败暗合了男权主义的主旨。杨丹、兰心、李梅、陈梦都是典型的“女强人”,她们在商界里争强好胜,在家庭中也要执行自己的意志。并不甘心于男女平等,甚至要凌驾于男性之上。男性在暂时失去了自己的社会角色之后,带着极大的空虚和不甘心紧密组织在一起,成立了“夫联”,以维护自身的合法权益。当兰心们在一次次的商场搏斗中失败时,男性又成为了她们的救星。曾经强势的女性在重新回到传统社会为她们安排的阵地——家庭时,才是最可爱、最温柔、最符合女性特质的。作为失败者,女性选择了去势,甘心屈服于男权之下。商场惨败之后的兰心从此小心翼翼,生意上惟老公是从;独立傲气的杨丹也卸下了坚强的伪装,重新回到了老袁身边;陈梦在接受老常的帮助后生意上终于有了起色,终于答应生下老常的孩子;善于猜忌的李梅也不再维护所谓的面子,主动向郭洋示好。至此,剧作中的女强人一一宣告失守,彻底缴械投降。
《女人的村庄》则有着不同的结局,在这里,女性不再是性别较量的失败者,而是充满自豪和尊严地站在了性别较量的战场上,她们终于摆脱了在经济上依赖男性的附庸地位,并凭借兴旺发达的养猪产业使男性低头。张岭村的女人自发组织了互助合作小组,一家有难家家支援,她们紧密团结在一起,同一切有损女性权益的现象作斗争。当张岭村的妇女得知王小得和王小诗的暧昧关系之后,就一起为秀玉出气,她们对王小得的明讽暗刺其实是对社会上所有负心男人的指责。在剧中,取得胜利的女性表现出了极大的宽容,当张西凤面对几次三番和自己作对的平太明时,并没有计较之前的恩怨,而是欣然接受其成为自己的助手的建议。胜利者的宽容使猜忌的男性感到汗颜,也使得作品的女性主义特征更为明显。
电视剧作为影视艺术的一个组成部分,源于生活高于生活并对生活具有一定的指导意义。电视剧中宏大的叙事结构并不只是现实社会生活的追忆式总结,还寄托着电视剧创作者和广大受众的生活理想,尤其是受众在遇到相似的生活困境时,也常常从虚拟的电视剧中借鉴经验。电视剧引领着人们社会生活的观念和行为,尤其是在媒介资源占有率比较低的受众那里,他们很难接受到电视之外其他的媒介信息,对电视新闻的信任迁移到了电视剧等娱乐性内容。
电视媒体塑造女性形象应该坚持真实性原则。要让现实世界中的女性形象进入电视,避免过分夸饰,这样才能使得电视媒体在指导受众生活方面更具针对性;又要对女性主义进行深入发掘,深入刻画她们身上的闪光点,体现女性主义的主旨。既有女性的成功,也有女性的失败,既不能为了展示男女地位的不平等而夸大女性的苦难,也不能为了展示女性主义的成果而矫饰女性的幸福。
电视媒体塑造女性形象应该坚持客观性原则。现实世界中的女性形象是丰富的,在进入电视时也应该是多元的,不能为了吸引受众的眼球而失衡,电视作为第一媒介,要避免出现女性形象塑造的商业化的趋势。当前,许多影视作品过度暴露女性身上的性别特征,处在人物关系中的女性也多被塑造成三角、四角等关系,这都影响了女性形象塑造的客观性。
电视媒体塑造女性形象应该坚持复杂性原则。影视作品既要突出女性赖以生存的社会环境的复杂性,又要突出女性人物性格的复杂性。《女人的村庄》中女性养猪成功的过程太过于顺利,与现实脱节,其中的主人公张西凤的形象又过于完美,既没有性格发展的过程,也缺乏性格中应有的缺陷。
[1][美]罗伯特·艾伦.重组话语频道:电视与当代批评理论[M].牟岭译.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8.
[2]凌燕.可见与不可见——90年代以来中国电视文化研究[M].北京:中国传媒大学出版社,2006.
[3]汪振城.当代西方电视批评理论[M].北京:中国广播电视出版社,2007.
[4]张智华.影视文化传播[M].北京:文化艺术出版社,2004.
[5]高金萍.西方电视传播理论评析[M].北京:中国传媒大学出版社,2008.
[6]时统宇.电视批评理论研究[M].北京:中国广播电视出版社,2003.
[7]郭镇之,邓理峰,张梓轩等.第一媒介:全球化背景下的中国电视[M].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2009.
[8]周靖波,魏珑.电视剧文本特性研究——话语与语境[M].杭州:浙江大学出版社,2007.
[9]朱晓军.电视媒介文化与后现代主义思潮[M].北京:中国广播电视出版社,200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