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年时代的写作

2011-08-15 00:42郑小驴
湖南文学 2011年11期
关键词:加西亚马尔克斯才华

1954年,法国文坛上出现了一件引人注意的事:一个18岁的女学生写出了她第一本篇幅不长的小说,它不仅得以出版,而且轰动一时,其印数达到84万册之多,获得了这年的“批评家奖”。对此,当时不少人认为,法国当代文学中出现了一个“神童”式的人物,一个罕见的才女。这就是弗朗索瓦丝·萨冈和她的处女作《你好,忧愁》。

这个世界从不缺乏天才,也不缺乏天才式的写作。在他们青葱岁月时,便亟不可待地擦亮激情的火花,光芒四射,又速速地被此起彼伏的潮流湮没,了无痕迹。青春意味着激情、敏感、尖锐,意味着才华。但才华从来不是通行证,它不具备保险的功能,说来就来,说走就走。在挥霍掉最后一点才情之后,接下来便是永远的沉寂。同样的例子相信还有不少,很多天赋异禀之人,在青年时代,便写下了此生再也难以逾越的成名之作。相比马尔克斯38岁才开始动笔写《百年孤独》,我对类似于萨冈这样的“天才”短命式的写作方式感到惋惜和同情。大师之所以为大师,是其“老而弥坚”。所以也许可以这样说,在经典的殿堂中,青春写作不能缺席,但绝对不是最重要的一位。如果我没记错的话,1947年8月份,哥伦比亚20岁的青年加西亚·马尔克斯在阅读了《变形记》后,大受启发,创作了短篇小说《第三次无奈》。小说发表后,反响很好,青年备受鼓舞,第二年,他又开始了《枯枝败叶》的创作,从此走向了漫长的文学旅途。和萨冈相比,相信真正有文学信念追求的人,受加西亚的影响和启发会更大些。

本期推出的三位青年作家,都有着坚定的文学追求。他们的作品,大多数我都读过。曹永之贵州“野马冲”、吕魁新构建的山西“墨县”以及曹潇青春小世界里的校园时光,都可以看出他们的文学抱负和理想。三位都是80后,和1947年的马尔克斯一样,正处于文学的起步阶段。他们和前一拨80后作家相比,审美趣味和情怀则迥然不同。他们更贴近现实、贴近大地、贴近生活,具有强烈的人文关怀和自觉责任意识。和之前80后青春写作的唯美颓废风格相比,是截然不同的,甚至是格格不入的两路人。在文学的长河中,以“代际”来划分的文学本身就是荒谬的,是忽略不计的。时间对一个人的生命来说,也许是件残酷的事,可作品如能经历得起时间的洗礼,那是何其莫大荣幸之事!我想,这三位心怀远大文学梦想的青年作家,他们的目光不可能只停留在“青春写作”的音符上,在他们在面前,还有更恢宏悠长的交响曲在等着他们。

——郑小驴

猜你喜欢
加西亚马尔克斯才华
解析21年新高考Ⅰ卷第19题的六个视角
我攒了一年的才华,都用在了年终总结上
加西亚·马尔克斯:一点点体面
人生赢家
马尔克斯曾阻止《百年孤独》被拍成电影
童话中的真实——重解马尔克斯的《百年孤独》
陈忠实对加西亚·马尔克斯的接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