翻译人才培养与区域经济发展对接

2011-08-15 00:42毛桂楚李占辉
飞天 2011年20期
关键词:课程体系区域人才

毛桂楚 李占辉

随着中国经济的日益强大以及国际化参与程度的不断提升,我国对翻译人才不足,特别是高级翻译人才的缺乏,成为我国经济发展的障碍,是困扰翻译产业发展的一大难题。翻译人才的培养与社会需求之间存在脱节现象。本文旨在探讨高等学校根据区域经济发展的需求改革翻译人才培养策略和模式,使其既符合翻译人才培养的一般规律,又能考虑到区域经济和文化发展的实际,更好地与区域经济对接。

一、翻译人才培养与翻译产业现状

目前翻译人才远远不能满足快速发展的经济社会的需要。据中国翻译协会统计,目前全国在岗聘任的翻译专业技术人员近7万人,但以不同形式从事翻译的有55万人,虽然市场上各种从事翻译工作的人很多,但是真正受过专业训练的人才很少,高水平翻译只占不到5%,尤其是同声传译人才和小语种翻译人才特别紧缺。翻译能力的薄弱已成为中国经济发展和对外交往中几个急需解决和必须面对的问题之一。因此,如何培养大量合格的应用型翻译人才也就成了翻译教学的重中之重。

当前高校翻译人才培养存在着培养体系不健全、层次不明晰的问题。就河北省而言,河北省高校外语人才的培养多年来坚持的是教学翻译,教学翻译只是外语教学中的一个手段,和完整的翻译教学是不同的。翻译是一门独立的学科,翻译教学区别于纯正意义的语言教学,翻译需要进行专门的翻译训练。目前河北省只有河北师范大学有翻译本科专业,但其还没有翻译专业的硕士生和博士生,这样的教学体系很不完备,翻译人才的培养没有形成完整的培养体系和层次。

改革开放以来,在翻译队伍日益壮大的同时,翻译产业和市场产值进一步扩大,对翻译人才的需求进一步加大。笔者对正定国际小商品博览会进行了市场翻译需求和翻译质量调查。调查发现,用人单位对从译人员的翻译质量满意度普遍偏低,认为较大程度地存在着译者知识面不够广、随机应变能力不够强、口语表达和听力理解能力不够理想、语法错误多和工作效率低等问题。目前市场从译人员学历层次偏低,专业外贸翻译人才缺乏,小语种翻译紧俏,高端翻译人才稀缺,整个翻译市场呈现“大而不强”的现象。

二、翻译人才培养对策

(一)构建“基础+方向+技能”的课程体系

培养目标的实现和培养模式的实施,归根到底要依赖于合理、完善的课程体系。庄智象教授对翻译专业的课程设置有自己独到、全面的看法,他认为“我们在总体规划、课程设置上应该立足社会和个人需求,不仅要考虑当前的社会和市场需求,还要考虑国家和社会未来的发展战略需求,围绕培养目标,充分利用各方面的资源因校制宜,开设相关课程,充分体现翻译的学科交叉性和实践性。”[2]因校制宜开设翻译专业的相关课程给我们发展高等院校的强势学科提供了理论基础,也为我们培养多层次、高质量的翻译人才指明了道路。只有这样,才能突出各个高校的特色,培养出精品翻译人才。

因此笔记提出,构建“基础+方向+技能”的课程体系,体现出翻译的学科交叉性和实践性,根据培养目标和规格,对基础与应用、理论与实践、选修与必修等课程进行科学有机的优化组合,构建以外语为工具、以跨学科专业为方向、结构优化的课程体系。

(二)优化以翻译实践能力为导向的课型设计

在传统教学中,文学翻译的比重很大,有很多学校或老师在教学和让学生练习时,单纯使用纯文学体裁的翻译材料。事实上,文学翻译和非文学翻译对语言能力有着不同的要求。为了培养适合社会需要的复合型翻译人才,教师应引导学生进行不同文体的训练。所以在翻译教学和翻译训练时,教师要把握好普通文体和特殊文体的训练比例,全面提高学生的综合翻译能力。

(三)探索过程教学模式

所谓过程教学,就是把翻译教学建立在理解文本是如何被认知系统理解、加工和转换的基础之上的。传统翻译教学虽然也重视翻译技能的培养,但却把这种技能的培养几乎完全等同于双语转换技巧的学习,整个教学设计都是围绕以教师为中心展开,以讲授翻译方法为全部内容,学生的学习主体地位难以得到保证,极易对教师产生依赖性,从而难于培养独立发现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翻译作坊”的教学方法就是一种过程教学模式,即把现实翻译过程移植到翻译课堂。它的教学程序包括译前阶段、翻译阶段和译后阶段。过程教学模式并不否定教师在翻译教学中的主导地位。译前阶段就是教师对相关教学内容,包括翻译技巧和相关背景知识等的讲授阶段,为译者具体实施翻译行为做好准备;在翻译阶段,教师组织学生对拟翻译的文本内容展开讨论,突出翻译学习中学生的主体地位,充分发挥学生集体的团队力量,提高学生的团队协作能力,并引导学生完成译文;在翻译行为实施后,组织学生相互修改,培养学生发现问题和分析问题的能力。

(四)针对地方经济特点,培养应用型翻译人才

在国外,高校对翻译人才的培养基本上是以市场需求为导向,在课程设置、教学要求、教师资格评价标准等方面,都以培养翻译实践能力为重点,这一经验很值得借鉴。过去,我国翻译人才的培养主要依托外语专业教学,普遍认为只要具备外语能力就能做好翻译,认为外语教学就是翻译教学,外语好就能做翻译,口语好就能当译员,于是把教学翻译当作翻译教学,忽视了翻译的职业技能训练。随着经济社会发展对翻译人才的需求不断加大以及翻译学科建设的稳步推进,对翻译人才的培养逐渐从传统外语教学中独立出来,形成了翻译人才培养的专门教育体系。翻译教学和研究应与市场需求衔接,翻译教育工作者需用新思维、新观念和新视角来审视和推动翻译事业的发展

三、翻译产业与区域经济发展

众所周知,翻译产业是一项具有独立知识产权、高附加值的文化产业,其核心生产要素包含一系列无形资产,如智力资源、文化信息和技术手段等。可以预见,在不久的将来,翻译产业必将成为转换经济结构,强化区域经济软实力、提升区域经济核心竞争力的重要手段。

此外,翻译有利于优化区域经济结构。利用翻译产业的优势来实现全球的有效交流,在以制造业为主导的经济模式向以技术创新为主的经济发展模式的转换过程中,尤为重要。河北的区域经济更是以消耗资源为主,消耗大量的自然资源,导致诸多的生态失衡等问题。因此,改变经济增长模式,提升区域经济的竞争力就具有战略意义。

总之,随着经济全球化,经济、政治、法律、文化、体育、卫生等各领域对相关专业的翻译需求在快速增长。因此应根据市场的需求培养出高素质的复合型翻译人才,促进翻译产业的蓬勃发展,从而实现与区域经济发展的无缝对接。

猜你喜欢
课程体系区域人才
人才云
三维视角构建劳动教育课程体系
“艺养教育”凝练与艺美课程体系建设
分割区域
擦桌子
人才的开发和使用是一门科学
多元需求 多元教育 多元人才
“三位一体”课外阅读课程体系的实施策略
区域发展篇
毛遂自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