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 洁
琴歌的演唱风格及特点
安 洁
中国古代的琴歌,又称“弦歌”,是用古琴(七旋琴)伴奏,自弹自唱的一种艺术歌曲。古琴艺术从孔子抚琴而歌算起已有3000余年的历史,由此可见琴歌艺术也是一种源远流长的声乐演唱形式。在古代琴、棋、书、画历来为古代文人雅士必备之修养。琴歌也是历代文人墨客修身养性,人格涵养的标志,所以琴歌艺术的发展很大一部分是由文人们推动的。自古许多文人名士都有很好的音乐修养,他们不仅能弹唱琴歌还能自度琴歌,以琴歌表达内心的感情。正是历代的文人雅士促进了中国古代古琴音乐和琴歌艺术的发展。
琴歌艺术迄今为止历经3000多年的历史,它不但流传年代久远,而是具有丰富的文化底蕴。它形成丰富文化底蕴一方面是它受历代文人的青睐,另一方面它不禁受孔子理想人格的潜移默化,而且深受老庄处世的哲学之影响,儒道两家的人生和哲学观影着中国的文学艺术,也深深地影响到了琴歌的风格。
琴歌之所以有丰富的、深厚的文化底蕴以及独特的韵味,与儒家的人生哲学观是分不开的。儒家追求的美与善的统一。孔子以仁为本的理想人格和老庄以虚为本的理想人格的相互碰撞、相互补充,熔铸了博大精深的古琴音乐。孔子以来的儒家音乐美学思想都集中在《乐记》一书中,它的主要命题便是“礼辩异”,“乐和同”也即对音乐在社会中的地位和作用是什么,做了重点的论述。全书主要是说音乐是维持一定的社会制度,保持一种和谐的秩序,防止相互争夺。孔子希望用音乐陶冶人们的情操,希望通过乐的教化,规范人们的人格修养调节人与人之间的人际关系,以使社会达到一种和谐的状态。受其思想的影响,历代文人君子都通过弹琴,吟诗来禁止自己的不正之心,以达到修身养性,陶冶人格之目的。
如果说儒家理论主要影响了古琴文化的精神内核,那么道家思想则更多地影响了古琴音乐的艺术风格。道家崇尚自然,强调逍遥无为,鄙弃世俗生活,追求不受拘束的理想心境和个人生态度,是一种超世的人生哲学观。
老子有“大音希声”之说“天籁”“地籁”“人籁”追求自然,超越生命的意境。这些观点潜移默化的影响着古琴艺术,琴歌艺术的风格。“清”“微”“淡”“远”便是古琴音乐的审美特点。“清”要求弹琴的地方要清静,琴和旋要干净无污,弹琴时要心静如水,弹出的声音坚实清亮,不拖泥带水。“微”是说双手配合游刃有余,没有丝毫的浊气。“淡”琴声要孤高淡远。使听得人思绪淡渺,娱乐的心不知何去。“远”弹出的琴声能让人感到时而若游峨眉之雪,时而好似来到洞庭之边,有种遥远的意味。再者历代文人,多处与不得志的社会地位,不少文人深受统治者的排挤和迫害,即使再有才华也得不到施展才能的舞台。只有寄情于琴、诗、音乐、来寻求个人解脱。达到精神上的自由和主观上的理想境界。“清”“微”“淡”“远”也恰好迎合了这些文人雅士的审美情趣。
例如《阳关三叠》为唐代著名的琴歌。它的歌词便是唐代大诗人王维(公元699-759年)《送元二使安西》的诗,这是一首挚友送别的诗,在唐代已入伊洲大曲,千百年来广泛流传。作品写别但不是言别,而是通过“朝雨”“柳色”“鸿雁”来衬托出劝勉、思念、道声珍重的依依深情,令人难以忘怀。“阳关”一词在古诗词中已成为别离的同意语。后来琴家将此诗用于琴歌,因在曲中先后出现三次,所以叫《阳关三叠》。王维诗句之外的其他唱词,由后人补写。今天我们在音乐厅或是课堂教学中所演唱的《阳关三叠》是有王震亚编配,夏一峰传谱,(唐)王维等词。《阳关三叠》曲中“别”情处处皆是,但作者并不言“别”,而是通过“阳关”“渭城”这些景物衬托出别意,别意“清”“微”“淡”“远”让人难以忘怀。
自古琴歌的创作分“依字行腔”和“倚声填词”二种,二者均要求琴歌旋律的起伏与歌词平仄声调相谐和。《尚书》曰:“诗言志,歌咏言,声依咏,律和声”。中国古代琴歌,是文人学士衬以琴乐曼声长吟诗歌的产物,琴歌旋律的形成与语言的吟诵有着必然的内在联系。古谱琴歌大多一字配一音,看上去似乎没有体现旋律和语言的关系。只是因为琴歌大多为怡情养性之自娱式的歌唱艺术,各地琴家为了便于直抒胸臆。也都采用方言吟唱琴歌。由于古琴艺术以含蓄与意境之美独具魅力,所以古代琴歌的旋律,演唱的风格则以“简淡”二字概括。这也形成了琴歌旋律要以“简”为美,大多音调舒缓。
这样也就要求演唱者应注意每个字的四呼开合,注意将字说清晰,声调准确。再者,就是要仔细体会旋律的高低和歌词声调的变化,在演唱中尽量将二者紧密的结合,达到浑然一体的艺术境界。
自古有琴歌无拍之说。在中国古代声乐艺术中,唐宋词曲、明清说唱、一般既注重歌词语言的句逗,又兼顾乐曲节拍的规整。而琴歌的节奏则不同于其他古典声乐作品。由于受道家哲学思想的影响,追求自然恬淡,虚静纯真,超乎世俗的精神理念,琴歌反对节奏上的人为束缚,认为不应以规整的板拍破坏自然之节。然而琴乐也有其自身独特的节律逻辑。琴歌节奏直接受到诗歌节律的制约,古典诗歌的节奏是以句逗来划分的。“句”是每首诗最基本的节奏单位,句末有较大顿挫,所以琴歌的演唱以“句”为最基本的节奏单位。由此可见,琴歌谱上虽然从不记写节拍符号,但琴家在为琴歌打谱时,只要按歌词句逗就能决定琴歌的节奏。例如《阳关三叠》中的前四句,刚好是四句诗,在演唱中,我们不能简单的在小节线处换气,而是按照诗句来换气。这样才能将作品原汁原味的呈现给观众。
从古至今,每一种声乐体裁都会受到其伴奏乐器的影响。例如教堂管风琴制约了欧洲中世纪圣咏的声乐风格,而西洋管弦乐队又带动了18世纪美声歌唱的发展,而在中国琴歌艺术也必然受到它的伴奏乐器古琴的影响。琴歌是以古琴伴奏的艺术歌曲。由于古琴体积小,音量小,音域窄,加之无共鸣腔体,共鸣小的特点,也就影响了琴歌的演唱风格,形成了“清”“微”“淡”“远”的艺术风格。再加之琴歌在古代多为文人自娱性的演唱,大多都是一人自弹自唱,所以琴歌在演唱中大多追求意境,声小韵多,这也对琴歌的演唱做了限定。
时至今日,今天我们在演唱琴歌作品时,伴奏乐器由古琴换成了钢琴,这就要求我们在演唱中做适当的调整。对于演唱者来说不但要具备良好的歌唱呼吸控制能力和自如的音色变化能力,还要能准确把握琴歌的行腔,吐字特有的韵味。例如今天我们在演唱《阳关三叠》时,虽然伴奏乐器由古琴换成了钢琴,但我们仍要保持它特有的吟诗的感觉来演唱,而不能唱成今天的艺术歌曲。
真正好的音乐带给人们的是美感和享受,能陶冶人的情操,给予人们对真、善、美的追求。一个人对音乐的喜好如何,对音乐的审美趋向如何,一般反映了他的学识、修养和社会道德观。也就是说,一个没有文学修养的人是不可能去欣赏古典诗词的,一个人没有一定的价值观也不可能去欣赏高雅音乐。
琴歌以“清、微、淡、远”的含蓄之美,清雅秀丽,委婉流畅。它强调了艺术与思想的完美统一,体现了儒家音乐的审美理念以及中国传统文化的精髓,值得弘扬、值得推广。琴歌是中国传统文化的精华,古朴含蓄,凝结了中国传统文化的特色和特点,蕴含着华夏民族的审美观,学习并演唱它,对于继承优秀的民族文化传统有着非常大的意义。所以,在声乐教学中选择一些古曲、琴歌等声乐作品显得尤其重要。
安洁,陕西渭南师范学院艺术系)